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81.93KB ,
资源ID:90901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901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楚雄彝族文化的研究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楚雄彝族文化的研究资料.docx

1、楚雄彝族文化的研究资料课题名称 楚雄彝文化十月太阳历歌舞服饰语言历史课题组成员 李红波.王雷.张建辉.贾智云.杨力羽.梁贵源.周金鑫.阮爱民 指导教师 朱光华 主要内容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过程和计算、换算方法;彝族舞蹈种类 风格及简介;彝族音乐的种类及演奏、乐器;彝族服饰服装介绍;彝族历史简介;彝语彝文的发展历程、语言特点、发音方式介绍 及避讳。 关键词:彝文化 十月太阳历歌舞音乐服饰语言文字历史(一)彝族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渊源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

2、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属相回归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广场中间红、白、黑等多种颜色的

3、花岗岩墙壁上雕刻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过程和计算、换算方法,彝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彝族古代文明成果等,有的用文字记叙,有的用图画说明,人和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随处可见,人们称这个雕塑广场是一部浓缩的彝族历史。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在“十杆测影法”的启示下,融合我国传统的圭表和地平日晷系统,直观、形象地表现出太阳的周日和周年视运动。利用其中地平日晷晷针日影的投向和影端位置即可得出当日所处节令和当地当天地方真太阳时。它具有以下功能:1测时间:将晷针的日影与地面网格中的时间线组比对,即可得出当地当天的地方真太阳时,换算成北京时间需要两个改正,即时差改正和经度改正时差改正见附表

4、。(表1)经度改正:本地经度为东经118.7,经度改正值为+5分钟。北京时间为:日晷时+时差改正值+经度改正值。 2测季节和日期:在当日本地“真正午”时,由广场南端“表”影在地面上标注着“气”名的“圭”尺上的位置,即可测知当日所处节令,从而可粗略估测出当天的公历日期。3定方向:晷针平行于地球自转轴,其高端正指北天极,夜晚顺着晷针方向就可以看到北极星。4显示本地太阳出没方位:从晷针上的小球看去,东方三根柱子从北向南分别代表夏至日、春分日和秋分日及冬至日的日出方位,西边三根柱子是日落方位。 附表:时差改正表(分钟)表1 日期 1 6 11 16 21 26 一月 0 +2 +4 +6 +8 +9

5、二月 +10 +11 +11 +11 +11 +10 三月 +10 +9 +7 +6 +4 +3 四月 +1 -1 -2 -3 -5 -5 五月 -6 -7 -7 -7 -7 -6 六月 -5 -5 -4 -3 -2 0 七月 0 +1 +2 +3 +3 +3 八月 +3 +2 +2 +1 0 -2 九月 -4 -6 -7 -9 -11 -13 十月 -15 -16 -17 -18 -19 -20 十一月 -20 -20 -19 -18 -17 -15 十二月 -14 -13 -9 -7 -5 -4(二)彝族舞蹈在彝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始终伴随着它的进步和发展。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揭

6、示了本民族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艺术可以充分展示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也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生活态度。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舞蹈对于彝族人们而言,是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是他们在漫长岁月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其舞蹈形式和内容缤纷多彩,各个支系的舞蹈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展示精神形象的重要途径。那么,形式多样的彝族舞蹈烘托出了彝族人们什么样的精神形象呢?

7、本篇从上百个彝族舞蹈种类中择取兵器舞、阿细跳月、烟盒舞等舞种,简要阐述彝族“刚毅勇猛”、“热情奔放”和“美”的精神形象。1兵器舞展示彝族“刚毅勇猛”的形象。远古时期的彝族先民曾有过大小不等的氏族部落。他们在历史上的征战,早已飘散在岁月深处。而今在彝族节日或丧葬中表演的兵器舞,则是一种由其古代战争的阵法中演变而来的舞蹈,依然反映出历史深处的痕迹。其舞蹈的翻、滚、腾、跳等高难度技巧动作的加入,不仅为节日和丧葬活动增添了气氛,而且使兵器舞有了更高的观赏性。兵器舞在当今彝族的社会生活中,仍担负着重要角色。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彝族人持着棍棒、流星球、三尖叉、双刀等兵器,组成庞大的表演队,走乡串寨,为节日助

8、兴,直演到正月十六,方才停息。而在丧葬活动之中,兵器舞也在其中显身,在为死者送葬之时,人们边走边舞,驱邪避鬼,既对生者进行安慰,又增添了丧葬仪式的气氛。彝族兵器舞主要由刀舞、叉舞、棍舞和棒舞四种舞蹈组成。刀舞在表演时,由一人双手舞动双刀,双腿稍稍弯曲,双手左砍右劈,动作迅猛,类似武术。叉舞和流星球舞蹈各由一人表演,动作摹拟古代兵士之态,手脚配合协调,舞姿迅猛激烈,令人眼花缭乱。棍舞模仿古代战争场面,由二人成队击打,其一招一式,表现出古代武士征战中杀敌的逼真神态。融合了这四种舞蹈类型的兵器舞,场面宏大,表现出古代武士勇猛善战、威武无比的飒爽英姿,反映出彝族人刚毅勇猛的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发源于彝

9、族远古时代的兵器舞,在后世的衍进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杂技动作,充分体现出彝族勇敢、尚武的精神。“刚毅勇猛”,就是勇敢奋斗,回应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彝族人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2阿细跳月展示彝民族“热情奔放”的形象。 阿细跳月是彝族舞蹈中的一枝奇葩,是彝族阿细支系最喜爱的一种民间集体舞。阿细人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

10、灼烧,便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还“阿啧啧”地喊着,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的步伐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动作,又因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跳月又名“跳乐”,阿细语称为“高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即三弦舞。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里各村的人们常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而跳月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平时,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中,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弦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时,在场坝上、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

11、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他们在跳月中相识、相爱,跳到月落,跳到日出。跳月分为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其基本舞步是跳步和三步乐。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跳跃旋转,情绪热烈奔放,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人舞节奏缓慢,动作在三步乐的基础上可自由发挥,有时轻抬脚在空中边跳边旋转数圈;娃娃舞,跳法是三步乐,有时改蹬脚为点步,或把一只脚搭在另一只腿上,边跳边唱,具有一定的游戏性。阿细跳月通常用大三弦、小三弦、二胡、高低音笛、木叶等伴奏。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舞姿,形成炽热的气氛,豪迈奔放,具有浓烈的狂野之美。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

12、板就痒”等谚语。“阿细跳月”像清爽的山风,像欢快的山溪,像燃烧的火把,半个多世纪以来久跳不衰、美名播四海,备受国内文艺界和国际友人的青睐。令人情潮澎湃、百看不厌、歌颂不尽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孕育着热情奔放的阿细儿女。3烟盒舞展示彝族“美”的精神形象。彝族烟盒舞民间俗称“跳弦”、“跳乐”,是彝族人喜爱的民间传统舞蹈,以套路繁多、动作优美、刚柔相济、表演技艺高超而闻名于世。烟盒舞有正弦、杂弦之分。正弦称为“母弦”、“娘弦”,又称“三步弦”,是烟盒舞的核心和代表性舞蹈套路,同时也是烟盒舞的基础和灵魂,初学者必须学跳娴熟后,才能学跳其它套路。因而民间有

13、“师傅领进门,先学三步弦”、“不会三步弦,烟盒跳不全”等俗语。在“三步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烟盒舞,舞姿轻松自如,步法繁复多样,起伏富有弹性。表演时,舞者手持烟盒,以肩带动大臂、小臂,双手微屈,身体随手协调舞动。重拍时身体下沉,手臂前后交替在前后两旁上下弧线运动,身体上下起伏富,整个舞姿通过蹬步、跨步、过堂步、勾脚、提脚转圈、斗脚以及形体、手势的变化,完成一个舞蹈套路。其动律柔韧起伏、舒展柔美、刚健有力、刚柔适中、稳健热烈,显现出诗韵般的美感,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杂弦又称“子弦”,是在正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蹈。有情绪舞、情节舞、技巧舞三种类型。1.情绪舞是在“三步弦”的基础上衍生来的舞蹈套路

14、。其舞蹈没有故事情节,纯粹是三步弦变异动作的组合,强调的是一种情绪。有“三步飘脚”、“三步韧脚”、“三步带崴”、“两步半”、“斗蹄壳”、“踩四方”等舞蹈套路。其舞姿柔韧适中、刚健有力,情绪热烈欢快,极富韵律感,其质朴的舞蹈语汇,显露出烟盒舞原初的、本质的韵律特征,极富艺术感染力。2.情节舞是以集体舞、双人舞或三人舞面目出现的舞蹈小品,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生产劳动过程的“采谷种”、“踩茨菇”、“勾棠梨花”、“哑巴砍柴”、“哑巴拿鱼”等;有体现生活情趣、边歌边舞的“老人家”、“大理弦”、“西厢坝子一窝雀”、 “石屏干腌菜”、 “青菜白菜两小碟”等;有表达爱情的“阿咪郎采合”、“大红丝线水红青”、“

15、亲哥阿妹来跪哟”、“心肝尼妹、心肝尼郎”、“鹭鸶海”等。情节舞有一定故事情节,较之三步弦有较大的发展,其动作的一招一式,虽是三步弦的发展和变体,但舒展灵活,变化多样,极富生活气息。3.技巧性舞蹈,是烟盒舞发展较大的一个品类,为有动作、有情节的舞蹈小品。其模仿动物形态的“鸽子度食”、“长虫脱皮”、“猴子掰包谷”、“秧鸡过埂”、“仙人搭桥”、“鸭子拐拐”、“倒挂金钩”等,在前两种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上肩、屈身、翻滚、下腰等高难度技巧,组成一个个精美的画面,出现了单人、双人、三人的个性化表演和色彩斑斓的风格,从而把烟盒舞从单一性推向了多样性,跃上了中国民间传统舞蹈的高峰。 彝族烟盒舞的手位动作,主要表

16、现了挑担子,使用锄头、镰刀、斧头进行劳作和使用掼盆、棍进行谷物脱粒、加工等动作,再经过提炼、加工、抽象变形而成。因此,不仅形象美,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经过无数代人的创造与发展,形成了近百套烟盒舞。这些积淀各个历史时期痕迹、闪烁智能光芒的舞蹈,都根据不同需要,用步法、形体和动作,组成了完整的舞蹈套路。舞者在表演各种套路时,不论是脚的蹬转踩跳,手的屈伸忍直,还是身体的弯曲转动和位置的交换,都不断变化,不断升华,呈现出一幅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而且,凡舞蹈必盛装,民族盛装是其舞蹈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庄重性的具体表现。彝族烟盒舞的舞姿、动律,与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其所固有的民族性格有直接关系

17、。彝族人民具有纯朴、诚实、忠厚、豪爽和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反映在舞蹈艺术上,处处显露着山地农耕民族充满生活气息的古朴的艺术美和劳动者的形象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但它不是死水一潭,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新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国内人文环境和世界局势的变化,如何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 21 世纪的彝族精神,已经成为彝族人民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新的彝族精神虽然同传统的民族精神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但决不是割裂传统,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艺术

18、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和弘扬,使之成为构建新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总之,在新世纪,我们要继承彝族舞蹈的精髓,将之发扬光大,构建我们彝族的民族精神,让彝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腾跃于 21 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三)彝族的民族音乐1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的规定动作,毕摩用酒或水浇到

19、烧红的烙铁或炭块上,同时念念有词,将需要供奉的祭品或需要解除的东西在升腾的水蒸气中晃一下,有时候是中邪的人从浇过水的烙铁或炭块上跨过,意为消除物或人身上不干净的东西。所念的词非即兴创作,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手抄文本,视不同用途择而颂之;“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念颂经文的行为。2音乐则有歌舞音乐、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3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

20、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四)民族服饰服装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

21、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1)凉山型: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

22、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2)乌蒙山: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

23、,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3)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4)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

24、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服装:彝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

25、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

26、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五)民族历史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基诺族皆源于古彝族。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迷,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 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

27、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三千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濮等部族,汉朝称“西南夷”。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

28、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

29、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

30、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六)

31、彝语彝文;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国的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 6个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即东部方言又分滇黔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和盘县次方言;北部方言又分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还分25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地区,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 3个方言都分布在云南。使用人口约400万。 彝族原有一种音节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表意文字),1956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1975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字,1980年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彝区推行使用(见彝文)

32、。彝语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和越南。 (1)主要语言特点: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两套。许多地区的塞音、塞擦音还有带与不带鼻冠音的区别。除少数方言外,元音一般分松紧,但只在某些声调的音节里构成对立,如北部方言只在33、44两调的音节里对立。韵母一般由单元音构成,没有塞辅音韵尾,但泰国碧粟彝语有 -p、-t、-k 韵尾。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有少数复元音、鼻化韵和鼻尾韵。有35 个声调,调型简单。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名词、动词、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有些副词修饰双音节中心词时,在中心词的两个音节之间。量词丰富,有些方言的量词能直接修饰中心词,起后置冠词的作用。如北部方言量词起不定冠词的作用,东部方言部分地区量词起定冠词的作用。有的方言有标志各种句子成分(包括主语、宾语)的结构助词。一部分动词的自动态和使动态,用辅音清浊交替表示,如威宁彝语u55(穿衣)、ku55(使穿)。有些方言以谓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变调表示疑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