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101.41KB ,
资源ID:90898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898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参与式与围观式的弹幕传播机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参与式与围观式的弹幕传播机制.docx

1、参与式与围观式的弹幕传播机制 研究生课程论文题 目 “参与式”与“围观式”的弹幕传播机制从群体心理动因视角解析 学 院 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名称 新闻心理学 专业年级 2014级传播学 姓 名 马月飞 学 号 * 任课教师 曹茹 2015 年 9月 11 日题目2摘要2绪论2一、研究方法2二、文献综述3正文4一、“参与式”弹幕传播形态4(一)单项式弹幕传播形态5(二)多向式弹幕传播形态5(三)弹幕群体的参与心理动因6(四)弹幕功能下的传播模式7二、“围观式”弹幕传播形态11(一)传播内容娱乐化明显与外围“围观者”的存在11(二)弹幕群体“围观”心理动因12三、弹幕的功能两极化13注释 14参考文

2、献 14 “参与式”与“围观式”的弹幕传播机制 -从群体心理动因视角解析摘要:近年在各大视频网站中,随着弹幕功能的流行,围绕弹幕而形成的传播形态无声息的影响着我们的互联网选择。从而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弹幕式传播形式,即不仅是传者与受者的传播或者各种型式的互动传播,而是以视频为载体的多向式传播,其中包括单向传播、互动传播、视频传播、语言文字传播等,从传播形态角度我们将其归纳为三种形式:单向的意见表达、开放的互动交流以及外围“欣赏者”的存在。这三种传播形态以群体心理视角简单解析了弹幕功能在使用过程中是如何改变了我们以前的互联网传播形态以及影响了我们的观影过程。关键字:弹幕 传播 模式 群体 心理 绪论

3、一、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本文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弹幕的传播形态采用了模式的方式,更加有利于传播形态的直观与理解。(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弹幕使用者的心理动因,作者浏览了许多相关的文章以及书籍,从而在了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探究弹幕使用者的心理动因以及在此动因上形成的传播形态。(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

4、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本文“围观式”弹幕使用形态就是对被研究对象的一种观察,通过对弹幕使用者行为的观察,发现了发射弹幕与围观评论两种使用情况。(四)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简单说就是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通过对文献的深度阅读以及理解,作者明白了行为的从众性以及无意识性,并将这种无意识性大胆与“围观式”弹幕使用形态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对弹幕传播形态的独特理解。二、文献综述读罢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发觉群体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甚至是盲目的,这让我联想到弹幕群体中的一类特殊人群,他们没有发射弹幕的习惯却喜欢看别

5、人的评论,他么的行为也是完全无意识的,在本文中我将他们命名为“围观式”的弹幕群体,结合传播心理学以及早先学过的传播学教程中群体的特点以及形成机制的内容,使得我对“围观式”弹幕群体的心理动因产生兴趣。那么相比较之下,发射弹幕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动因就容易掌握许多,但是他们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也是值得探讨与发掘的。所以在大量的相关论文的解读后,使得我对“参与式”与“旁观式”弹幕群体以及他们的心理动因有了自己的观点。正文:如今,我们打开腾讯、土豆、爱奇艺等各大视频网站进行观影都会发现在工具栏中出现了一个“弹幕”的功能按钮。2014年12月9日,QQ浏览器发布5.5新版本,主推视频弹幕功能,支持手机浏览

6、器用户在移动端进行互动和吐槽。至此,弹幕正在真正从小众走向台前,逐渐侵蚀主流平台。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打开弹幕网友的评论会在屏幕上方以字幕的方式与视频同步滚动出现。弹幕是一种字幕技术,发源于日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acfun(俗称A站)、bilibili(俗称B站)以及豆泡等视频分享网站。虽然是一种字幕技术,但是它可以将观影者的评论以文字形式呈现在视频上方,这些评论类似于射击游戏里飞来飞去的弹幕效果给人们在观影过程中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观影者的感想,所以弹幕技术夹杂着使用者传播与娱乐的心理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并喜爱。 随着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弹幕功能,弹幕就像是一个无形的舆论场

7、,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兴趣在不同视频的弹幕场下表达着、讨论着甚至围观着。本文就将弹幕场下形成的传播形态进行简单归类,从群体心理动因视角探析弹幕功能的独特性。一、“参与式”弹幕传播形态(一)单向式弹幕传播形态-传播主体参与意识强烈与单方向表达 正如以上所说,弹幕提供了一个舆论场,在这个平台我们可以随意表达观影感受,但是这种感受的表达并不一定要求有任何人的回应所以在弹幕功能下的议论场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单向表达。例如,奔跑吧 兄弟第二季20150626期,土豆的弹幕中就有“越来越喜欢包包了”“海好美”“估计他们要晒掉一层皮,塞班太阳绝对厉害”等等评论。快乐大本营20150523期,土豆的弹幕中有“赵

8、丽颖,我爱你”“井宝,萌萌哒”等评论。由此可见,弹幕群体发表这样的评论只是一种单向的情感表达与意见表述,在这个评论场中你一言我一语共同组成了一个讨论区,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没有意见的反馈但是弹幕群体仍然乐此不疲的发表着自己的感受,沉浸在这样一个集体吐槽的平台中。这显示出了弹幕主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评论行为是他们自发进行的,他们乐于并且喜欢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表出来参与讨论,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正是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得他们由分散的弹幕主体变成弹幕群体甚至形成弹幕族。(二)多向式弹幕传播形态-传播的开放式讨论与互动传播 多向式弹幕传播形态指的是一个弹幕主体发表评论后得到其他弹幕主体的反应,这种

9、反应可能是一次的,也可能是多次的或者是多向的即得到很多人的回应,甚至是连环式的即众多人就一个话题小点展开多向、持久的讨论。这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区。当然这仅仅是针对某一个视频平台的临时性讨论。在视频网站尤其是弹幕的发源地A站、B站等存在大量的UP主,这些UP主会汇聚大量的某一类信息的视频,有的是关于摄影、有的是关于美食,还有一些专门吐槽的原创视频,对于这些话题点感兴趣的人可以关注或者收藏这些UP主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舆论场,例如B站中UP主“春天的泉”是以日料刀工视频广受大家关注,喜欢日料的人可以通过关注“春天的泉”而进入到这个讨论区,从而参与到互动讨论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三)弹幕群体的

10、参与心理动因1、群体感情保证弹幕群体的形成、存在与发展 我国学者郭庆光认为群体成立、发展的三个条件,首先是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表现在弹幕视频中就是共同的兴趣点。只有共同的爱好才能将分散的个人粘为整体,一旦成员将自己视为群体中的一份子那么就会对群体产生依赖感和归属感。其次是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弹幕群体中的主体往往具有很强的群体感,他们思考常以“我们”为单位,而不是“我”,由此可见群体一旦形成并且群体的牢固性越强,那么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越强烈,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群体的凝聚力。再次就是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11、愿意加入群体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与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的,一旦加入弹幕群体那么弹幕主就会发表自己的感想,出现单项式表达与多向式交流,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群体传播的表现,这为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了血液的正常循环。2、匿名性为弹幕群体的参与提供了保护伞 淹没在群体中,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与身份,处于匿名状态中的人们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态对待周边的事物,不再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们往往会发泄出原始本能的感情,表现出盲目性与偏激性。弹幕平台中的参与体都是匿名者,由此可见在弹幕宽松的表达环境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卸下包袱表现更为真实的自己。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生活的压力致使人们在现

12、实生活中格外辛苦,但是虚拟的网络平台尤其是与兴趣相投的朋友再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就显得格外诱人,匿名的状态使得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发泄压力还可以获得快乐与满足。这种满足的状态也会促使他们下一次加入到讨论当中,由此可见匿名性为人们无所顾忌的参与到群体讨论中提供了厚实的保护伞。3、群体中的无意识性以及传染现象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们往往会失去个性与理性变得冲动、盲目、感情夸张并且单纯。而群体中的无意识也促使了群体传染现象的发生,群体传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这种传染现象主要是处于昂奋的氛围中,人们对来自外部刺

13、激的本能反应。例如,全场大哭,一人就不自觉产生悲伤情绪跟着大哭。全场大笑,一人就处于亢奋状态跟着大笑。弹幕的视频平台往往会形成一个情绪场,在这个情绪场中参与的人会不自觉被其他人或者全场情绪带动,而表现在弹幕中很大一部分是参与行为的带动。因为弹幕内容常常是带有娱乐性质的,而前来消遣的人们也大多抱一种放松心态,一旦被视频愉快的氛围感染,加之匿名的保护,人们会毫不顾忌的加入到讨论或者吐槽的行列中,这种情绪状态一传十,十传百就加速了弹幕平台的互动。(四)弹幕功能下的传播模式1、弹幕平台的传播模式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指的就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共同体2

14、。由此看来,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这就是说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等而集合到一起的。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3在弹幕平台的传播形式中,群体传播十分明显。弹幕的传播平台形成了许多分流的群体,网民出于共同的爱好、目标、利益等聚集起来进行互动,从而形成弹幕群体。针对某一视频的弹幕平台,参与人数多达百万甚至千万个,例如B站中唐唐神吐槽:最呆萌花千骨,播放量达到150.2万次,弹幕发表条数达到80多万次。如图1-1,弹幕群体的形成图1-1弹幕群体传播图如图所示是关于某话题的弹幕平台,弹幕主是指分散的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网民,

15、图中实心箭头表明这些弹幕主体都有对这一话题在弹幕平台上发表过评论,弹幕主与弹幕平台存在一个直接的互动与传播。而图中的虚线箭头指出各个弹幕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个潜在的互动关系,弹幕主体1可能与弹幕主体2进行互动,也有可能与弹幕主体3进行互动,每一个弹幕主体在平台上的评论表达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使得这个平台成为一个信息沟通以及情感表达场所,也使得各个分散的个体粘结为关于某一话题的群体。2、弹幕网站的传播模式初级传播、多级传播是信息流的一种流动形式,它可以实现信息的几何式增长。在新技术下,网民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实现了弹幕的群体传播,使传播受众得到分化,分化出来的初级受众群关注的话题不断被其他人继续关注

16、、评论从而完成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其在此话题影响下的受众就会以几何形态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弹幕网站的大规模传播群体,甚至还通过这一过程其影响范围能够不断的扩散。如弹幕网站的传播模式1-2 1-2弹幕网站传播模式如图1-2所示,弹幕网站指由各种话题组成的信息平台,UP主1、2、3通过关注、收藏与发布,在弹幕视频网站上获取以及发布信息,使这些信息成为兴趣话题,这只是完成了初级传播。在UP1中其粉丝N1、N2会通过UP主进入到某一话题的讨论平台,而粉丝N1、N2的粉丝会继续关注、评论其感兴趣的信息,形成受众群。受众群中的受众在这种传播中会呈现几何增长态势,传播的范围更加广大,由个体,小群体迅速扩展为大

17、众,实现第二级和多级传播,完成传播状态的升级。二、“围观式”弹幕传播形态(一)传播内容娱乐化明显与外围“围观者”的存在很多玩弹幕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发弹幕,而是因为他们喜欢看弹幕。喜欢看某一视频的人也不完全是为了看这一视频,而是喜欢看视频上飞来飞去的评论。所以很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弹幕平台外围“围观者”的存在。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弹幕平台的交流之中,但是弹幕评论的内容吸引了他们,他们因为其他参与者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参与者表达的内容而停留在这个平台而成为弹幕家族的一份子。并不是每个打开弹幕功能的人都喜欢在弹幕平台上发表评论。或者他只是喜欢看别人所发表的言论而已。而弹幕评论的内容之所以具有一

18、定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内容的娱乐化倾向。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开放性,现实社会的压力性以及快节奏性都使得人们喜欢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释放压力,于是人们表达的内容更加的元始化、低俗化、娱乐化。弹幕平台更加像是一个吐槽平台,人们在这里嬉笑怒骂,正是这种嬉笑怒骂的真实吸引了一批旁观者,他们围坐在弹幕平台四周,笑着这个评论,感慨着那个评论,认同着这个评论,咒骂着那个评论。正应了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是因为弹幕而存在。倘若没有了弹幕,他们如散沙般不复存在。所以围观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弹幕平台的讨论中,但是却被弹幕的“粘性”粘住,成了潜在的互动者,真正的弹

19、幕族一员。(二)弹幕群体“围观”心理动因1、性格解析。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从空间的结构上讲,其要素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十个基本层面,要素性质具有开放性、完美性、认知性、成就性、给予性、活跃性、形体性、疑惑性、传统性、自由性、想象性、多面性、多变性等。其中活跃性是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疑惑性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的动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这才造就了“热情奔放”与“沉默寡言”

20、的性格特征。在弹幕平台上,围观者的表达欲望没有互动者的强,但是他们具有更强的想象力与疑惑性,善于观察与质疑但是不善于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许他们的思维意识更强,或许思想层次更深,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喜欢思考,尤其是在众声喧哗的氛围里。2、求同与满足心理。在群体内部,传播活动经常是在“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数”或“多数对少数”的场合下进行的。在群体传播中,大量的信息会造成一定的信息压力从而出现趋同心理,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当然在弹幕平台上,由于环境的宽松以及匿名性因素的存在,趋同心理这一现象几乎不复存在。但是求同心理即希望

21、群体意见中有与自己意见一样或者相似的意见,一旦发现这一意见的存在就会产生安全感与满足感,这一感觉的出现源于我们处在一个群体之中,即使不会存在因意见不合而被排斥的现象但是仍然希望自己被所在群体认可从而融入其中,对于围观者来说,认可的途径不是表达而是寻求相同意见者,也正是这一寻找过程的成功使得围观者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这一群体中的一份子。3、替代与解压心理。当我们观看肥皂剧的时候,主人公轰轰烈烈的爱情,曲折的人生使我们着迷。现实生活的平淡与压力使得我们想要逃离,我们幻想有一个这样,那样不同的人生。而这一切肥皂剧中的主人公替代我们实现了,我们可以转换不同的肥皂剧观看不同的人生。我们在看主人公欢喜,悲伤

22、的时候似乎自己也在欢喜,悲伤,这种替代效应使得我们脱离现实获得想象中的自由,在享受中排解压力,转换情绪。同理,弹幕平台同样能实现这一功能,自己想说的话基于各种原因没有说出口,却发现别人说了出来,无论这些内容受到赞同亦或是排斥都使得围观者获得满足与解压,当这些内容得到别人认可时,围观者会得到安全感或者后悔自己没有发出这条评论;当评论内容得到别人反击时,围观者会庆幸自己没有把想说的说出口,这种感情的转换会得到情绪的释放,就像是看见肥皂剧中的主人公幸福时自己亦有幸福感或者羡慕感,看见主人公不幸时庆幸自己比他幸福一样,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观看过程,却是一个复杂的感情释放与情绪转换过程。三、弹幕的功能两极

23、化1、弹幕的“粘性”。弹幕功能能够实现群体的讨论与交流,根据不同话题形成不同弹幕群体。群体是一个虽然没有严格组织但是团结性较强的个人与个人的集合,他能够实现个人不断回归群体和群体规模不断变大的功效,由于弹幕平台交流氛围的自由与交流内容的娱乐化,加之弹幕功能根据不同视频平台可以实现话题的分类。因而弹幕功能具有巨大的“粘性”可以实现高点击率,也可以形成平台的高忠诚度,目前弹幕功能的这一特性已被人们逐渐发现被广为应用,势必造就弹幕功能的商业化,2014年弹幕与淘宝平台的结合就是很好的例证,随着互联网不同空间领域的开发,弹幕也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2、弹幕传播内容的低俗化与传播形式的扰民化。弹幕功能

24、虽然具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弹幕功能也广被人们垢弊。首先就是由于弹幕平台的门槛几乎为零这就造成了弹幕内容的低俗化,大量的评论都是毫无价值的低俗语言,不仅不利于其他弹幕者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污染了弹幕交流环境。针对这一缺点,弹幕开发者已经在后台安加过滤软件,但是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的存在,这一措施还没有全面的实施。另外一个很难克服的缺点就是弹幕形式的扰民化,在视频上方飞来飞去的弹幕评论实在有碍于我们顺利的观影,也正是这一烦人的评论使得许多人不喜爱弹幕功能。由此可见,弹幕评论虽然可以在视频上方自由飞翔但是飞翔的路线与频率还是有待我们去思考和改善的。注释: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92页参考文献:何庆平:试论技术、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J,新闻世界,2013年第5期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1版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版【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中央编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