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0.92KB ,
资源ID:90875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875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消毒技术规范二.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消毒技术规范二.docx

1、消毒技术规范二消毒技术规范(二)2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2.1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技术2.1.1.1 适用范围本章内容主要适用于消毒剂鉴定和日常监测,用来评价各种用途的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按此方法进行的试验,只是对消毒剂的杀菌能力的重要方面进行验证,侧重反映消毒剂的实用剂量与杀菌能力。不能反映消毒剂的全面特性。2.1.1.2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2.1.1.2.1 适用范围制备消毒剂杀菌试验用细菌悬液与菌片,以供消毒剂杀菌试验时使用。2.1.1.2.2 试验器材(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作为细菌繁殖体中化脓菌的代表;绿脓杆菌ATCC 15442,

2、作为医院感染中最常分离的细菌繁殖体的代表;大肠杆菌8099,作为细菌繁殖体中肠道菌的代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以其芽孢作为细菌芽孢的代表;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ATCC 93326,作为人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表;白色葡萄球菌8032作为空气中细菌的代表。在上述规定的菌株基础上,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还可增选其他菌株。(2)有机干扰物:见附录A。(3)磷酸盐缓冲液:见附录A。(4)无菌蒸馏水。(5)稀释液:见附录A。(6)细菌培养基: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等,见附录A。(7)革兰染色液:见附录A。(8)芽孢染色液:见附录A。(9)恒

3、温水浴箱。(10)玻璃漏斗。(11)刻度吸管(1.0ml、5.0ml、10.0ml),毛细吸管。(12)数字可调移液器(10l, 20l, 100l,200l,1000l)及配套用一次性塑料吸头。(13)离心机。(14)电动混合器(15)浊度计。2.1.1.2.3 细菌悬液制备程序(1)细菌繁殖体悬液的制备1)取冻干菌种管,在无菌操作下打开,以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轻柔吹吸数次,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 5.0 ml10.0ml 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滴入少许菌种悬液,置 37 培养18h24h。 用接种环取第 1 代培养的菌悬液,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于 37 培养 18h24h。挑

4、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于 37 培养 18h24h,即为第3 代培养物。2)取菌种第 3代14 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8h24h),用 5.0ml 吸管吸取 3.0 ml5.0ml 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反复吹吸,洗下菌苔。随后,用 5.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用电动混合器混合(振荡)20s,或在手掌上振敲 80 次,以使细菌悬浮均匀。3)初步制成的菌悬液,先用细菌浓度比浊测定法粗测其含菌浓度,然后以稀释液稀释至所需使用的浓度。4)细菌繁殖体悬液应保存在 4 冰箱内备用。应当天使用不得过夜。5)怀疑有污染时,应以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与生

5、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2)细菌芽孢悬液的制备1)取冻干菌种管,在无菌操作下打开,以毛细吸管吸加适量营养肉汤培养基,轻柔吹吸数次,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 5 ml10ml 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滴入少许菌种悬液,置 37 培养 18h24h。用接种环取第 1 代培养的菌悬液,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于 37 培养 18h24h。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于 37 培养 18h24h,即为第 3 代培养物。2)用 5.0ml 吸管吸取 5.0 ml10.0ml 第 3代5代的 18h24h 营养肉汤培养物,接种于罗氏瓶中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将其摇动使菌液布满营养

6、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再将多余肉汤培养物吸出,置于37 温箱内,培养 5d7d。3)用接种环取菌样少许涂于玻片上,固定后以改良芽孢染色法染色,并在显微镜(油镜)下进行镜检。当芽孢形成率达 95% 以上时,即可进行以下处理。否则,可再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直至达到上述芽孢形成率后再进行以下处理。改良芽孢染色法:用接种环取菌样涂布于玻片上,待自然干燥。而后通过火焰加热将菌固定于玻片上。将涂片放入平皿内,片上放两层滤纸,滴加足量的 5.0% 孔雀绿水溶液。将平皿盖好,放5456 条件下,加热 30min。取出,去滤纸,用自来水冲洗残留孔雀绿溶液。加0.5% 沙黄水溶液,染1min。水洗,待干后镜检。芽孢

7、呈绿色,菌体呈红色。4)罗氏瓶培养物,用 10.0ml 吸管加 10.0ml 无菌蒸馏水于每一罗氏瓶中,以 L 棒轻轻推刮下菌苔。 吸出第一批洗下的菌悬液,再向瓶内吸加 5.0ml 无菌蒸馏水,重复洗菌一遍。将第一和第二批洗下的菌悬液集中于一含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烧瓶中,振摇5min,打碎菌块,使成均匀的芽孢悬液。5)必要时,将盛装菌悬液的三角烧瓶置 45 水浴中 24h,使菌自溶断链,分散成单个芽孢。6)用无菌棉花或纱布过滤芽孢悬液,清除其中的琼脂凝块。7)将过滤后的芽孢悬液,置无菌离心管内,以 3000 r/min 速度离心 30min。弃上清液,加蒸馏水吹吸使芽孢重新悬浮。再离心和重新悬浮清

8、洗,先后共 3 遍。8)将洗净的芽孢悬浮于三角烧瓶内蒸馏水中,并加入适量小玻璃珠。9)将芽孢液放于 80 水浴中 10min(或 60,30min),以杀灭残余的细菌繁殖体。待冷至室温后,保存于 4 冰箱中备用。有效使用期为半年。10)芽孢悬液在使用时,应先进行活菌培养计数。11)怀疑有杂菌污染时,应以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2.1.1.2.4 菌片的制备程序(1)消毒试验中使用的菌片是以菌液滴加于载体上制成。载体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常用的有金属、玻璃、滤纸、线、布等等。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宜材料载体作为代表。载体可以为方形,大小为 10mm10mm。 当以金属片为载体时,因方形

9、金属载体在振敲时可将玻璃试管撞碎,故改用 12mm 直径圆形金属片(厚 0.5mm)。(2)所用载体(除滤纸片外)于染菌前,应进行脱脂处理。脱脂方法如下:将载体放在含肥皂的水中煮沸30 min;而后以自来水洗净;用蒸馏水煮沸 10min;用蒸馏水漂洗至 pH 呈中性;晾干(或熨平)备用。(3)布片统一用白平纹棉布制作。在剪开前,先将脱脂的布块按载体规定的大小,抽去边缘一周的经纬纱各一根,再按抽纱痕剪开。此法制成的载体大小一致,且无毛边。金属片以不锈钢制作,纸片以新华滤纸制作。(4)载体经压力蒸汽灭菌后,统一使用滴染法。染菌用菌悬液:使用TSB营养肉汤配制。细菌繁殖体,可直接使用经1824h培养

10、的斜面培养物,细菌芽孢可使用4冰箱贮存液。含菌量约为1108cfu/ml5108cfu/ml,可使用浊度计调整菌液浓度。滴染法染菌时,将经灭菌的载体片平铺于无菌平皿内,逐片滴加菌液。菌液滴加量每片为10l。用10l移液器接灭菌塑料吸头,滴染菌液,并用接种环涂匀整个载体表面。滴染菌液后,染菌载体可置37温箱内烤干(约20min30min),或置室温下自然阴干后再使用。注意细菌繁殖体在烤干过程中,可引起部分死亡,如绿脓杆菌在37烤干过程中,滴度最高可下降1个对数值。此时,应提高初始菌浓度,以便达到所需的菌量。(5)每个菌片的染菌量,即回收菌数,按活菌培养计数所得结果,应为 5105 cfu/片51

11、06 cfu/片。2.1.1.2.5 注意事项(1)用浊度计测定的菌悬液浓度,只用于在滴染菌片时对菌悬液稀释度的估计。作为菌悬液含菌浓度或菌片染菌量的正式报告(如杀菌试验中阳性对照组菌悬液或菌片所含菌量),必须以活菌培养计数的实测结果为准,不得使用根据比浊法判定的估计值。(2)制得的菌悬液和菌片,用毕应随时放入冰箱内,尽量减少在室温下放置时间,以免增加细菌的自然死亡。(3)滴染时,菌液滴加量不宜过多,避免流散影响染菌的准确性。(4)配制菌悬液和制备菌片时,保持环境的洁净和安静,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以防污染杂菌,影响随后杀菌试验的结果。(5)用带橡皮塞的容器保存菌液时,应将其预先煮沸10min

12、进行脱硫处理。2.1.1.3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2.1.1.3.1 适用范围测定细菌悬液、菌片、采样液等样本中含有活菌的数量。2.1.1.3.2 试验器材(1)刻度吸管(1.0ml、5.0ml)。(2)稀释液:见附录A。(3)营养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4)电动混合器2.1.1.3.3 操作程序本规范要求在杀菌试验中的活菌培养计数统一使用倾注法。其操作程序如下。(1)对菌悬液可直接进行培养计数。对菌片、采样棉拭与小型固体样本等,应将其上的细菌洗下成为菌悬液后进行培养计数。洗菌时,一般以稀释液为洗液。具体方法如下: 取含 5.0ml 稀释液无菌试管,对菌片或小型固体样本直接投入即可,对棉拭则将其采

13、样端剪入管内,每管一份样本。而后,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 80 次),将菌洗下形成菌悬液。以上操作应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2)将试管按需要数量分组排列于试管架上,每管加入 4.5ml 稀释液。各组由左向右,逐管标上 10-1、10-2、10-3.等。(3)将菌悬液样本在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 80次),随即吸取 0.5ml加至 10-1 管内。(4)将 10-1 管依前法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 80次),混匀,再吸取出 0.5ml 加入10-2 管内。如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管。 必要时,还可作某稀释度的1:1 或 1:4 稀释。(5)选

14、择适宜稀释度试管(以预计生长菌落数每平板为 30cfu300cfu 者为宜),吸取其中混合均匀的悬液 1.0ml 加于无菌平皿内。每一稀释度接种 3个平皿。一般,需接种2个3个不同稀释度。平皿加样前,应先按组编号,以免弄混。(6)将冷至 4045 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倾注于已加入样液的平皿中,每平皿 15ml20ml。(7)将平皿盖好,即刻轻轻摇动混匀,平放于台上。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使底向上,置 37 温箱内培养。(8)每日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培养至规定时间(细菌繁殖体为 48h,白色念珠菌与细菌芽孢为 72h),计数最终结果的菌落数。(9)对菌片和采样棉拭洗液的活菌培养计数,先按各试验

15、要求处理(如去除残留消毒剂等),而后取其最终样液按上法进行培养计数。(10)计数菌落时,一般以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为准,每个稀释度 3 个平板生长菌落数全合乎上述标准,则以该 3 个平板的菌落平均值作为结果;若有2个符合上述标准,则以该合格的两个平板菌落的平均值为结果。对估计菌量极少的样本(如消毒处理后样本),在培养计数时可不作稀释,即使平板菌落数未达 30 时,亦可用其计算最终结果。将求得的平均菌落值,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每毫升原样液中的菌量。菌量单位为cfu。2.1.1.3.4 活菌计数中技术操作误差的测定试验者在活菌计数中因技术操作而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

16、(平板间、稀释度间)不宜超过10%。对误差率的自检,可按以下公式计算。(1)平板间误差率计算公式:(2)稀释度间误差率计算公式:2.1.1.3.5 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2)认真检查试验器材有无破损(要特别注意试管底的裂痕和破洞),以防丢失样本和污染环境。(3)注意菌液的均匀分散。(4)稀释或取液时要准确,尽量减少吸管使用中产生的误差。(5)每吸取一个稀释度样液,必须更换一支吸管,以减少误差。(6)样液接种于平皿后应尽快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避免样液干燥于平皿上,影响结果的准确性。(7)倾注时琼脂培养基温度不得超过 45,以防损伤细菌或真菌。倾注和摇动时,动作应尽量平稳,以利细

17、菌分散均匀,便于计数菌落。勿使培养基外溢,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造成环境的污染。(8)为提高试验成功率,最好先用浊度计对原菌液含菌量做出估计,尽可能在首次试验时所取的有限稀释范围内(2个3个 稀释度)即有长菌在 30cfu300cfu 之间的平板。(9)结果计算时,必须弄清稀释倍数,以免计算错误。2.1.1.4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2.1.1.4.1 目 的在化学消毒试验中,达到规定消毒时间终点时,要求立即终止残留消毒剂的继续作用,以便准确检测出消毒体系中残留存活的微生物及其数量。因为消毒体系中残留的消毒剂,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可导致对杀菌效果偏高的错误判断,甚至产生假

18、阴性结果。残留消毒剂的去除(下简称除药),可排除残留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抑制,从而使试验获得正确结果。2.1.1.4.2 除药的原则(1)可有效去除残留的消毒剂。(2)对微生物无害,不减少微生物应有的回收量。(3)不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份,不影响其透明度。(4)必须按规定方法进行鉴定试验,并认为合格者方可在相应的消毒试验中使用。2.1.1.4.3 除药的方法(1)化学中和法:又称中和剂法,是指在消毒剂与微生物作用到达规定时间的终点时,取样加于适宜种类和浓度的中和剂中,将残留消毒剂迅速中和,使其不再持续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本法同时含有稀释作用效果(至少1:1稀释,常用1:10稀释)。是最为普遍使用

19、的方法。对常用消毒剂,虽有一些中和剂介绍,但在实用中由于情况多变,效果不一定都理想。所以,在消毒试验前仍应将拟用中和剂按试验具体情况,经鉴定合格后再使用。操作要点: 对接触消毒剂的微生物样本,在达到规定作用时间,即刻取样移入鉴定合格的中和剂溶液中;所用中和剂的浓度与容量应与鉴定试验结果规定的相同;即刻混匀,并按规定时间吸取样液进行随后的培养检测;在将样本接种培养基以前的操作,应按规定时间内进行,以免微生物与中和剂或中和产物接触过久。(2)过滤冲洗法将经消毒剂作用过的微生物样本,立即加入适量稀释液中混匀(通过适量稀释,可减轻消毒剂的持续作用),并倾入装有微孔滤膜的滤器内,接真空泵抽吸过滤(或加压

20、过滤)后,再加适量稀释液冲洗,同时过滤,可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多用于难以找到适宜中和剂的消毒剂试验中,如以植物提取物制备的消毒剂。本除药方法应按拟进行试验具体情况,经鉴定合格后再使用。操作要点: 准备好装有相应孔径微孔滤膜的滤器;滤膜及滤器需先经灭菌处理;初次过滤后,应使用一定量对微生物无害的稀释液进行冲洗,冲洗次数一般以洗净消毒剂为准;最后一次冲洗、滤净后,将微孔滤膜以无菌操作法取出,进行随后的培养检测。(3)稀释法将经消毒剂作用过的微生物样本,用稀释液稀释,降低残留消毒剂浓度,以消除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但若稀释过多,微生物浓度下降,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本法可单独使用,但更常见的是与其它方法同时

21、使用。单独使用时,一般多用于浓度系数较高的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本法应按拟进行试验具体情况,经鉴定合格后再使用。操作要点: 对接触消毒剂的微生物样本,在达到规定作用时间后,即时以对微生物无害的稀释液稀释,稀释比例随试验需要决定;磁力混合或敲打振荡,使之混匀;吸取稀释样液进行随后培养检测。2.1.1.4.4 注意事项(1)处理时应严守无菌操作要求,所有试液须无菌,接触样本和试液的器材(如吸管、平皿、试管、滤材等)亦均须经灭菌,以免污染样本,影响试验结果。(2)每次吸液,均须更换一支无菌吸管,以防交叉污染。此点由于操作繁琐,器材需求量大,往往不能认真执行,应加以注意。(3)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所

22、用吸管的容量应尽量与拟吸取的液体量相近,不要用大吸管吸取少量液体;试验样本的混匀操作,必须认真进行;尽量减少中和剂或中和产物与试验微生物的接触时间。(4)所用方法适宜与否,和消毒剂性质、复方中的附加成份、试验微生物种类、消毒试验种类等等均有关系,试验条件稍有改变就可能影响除药效果。故每进行一种消毒试验(包括消毒剂或微生物的更换),均需按规定对所选方法进行鉴定试验,合格者方可用于正式试验。此步骤绝不可省略,否则极有可能导致试验产生错误结果。2.1.1.5 中和剂鉴定试验2.1.1.5.1 目 的确定所选中和剂是否适用于拟进行的细菌和真菌杀灭试验。2.1.1.5.2 试验器材(1)试验菌菌悬液和菌

23、片(见 2.1.1.2)。(2)刻度吸管(1.0ml、5.0ml)。(3)小平皿(4 cm6cm 直径)。(4)恒温水浴箱。(5)稀释液:见附录A。(6)营养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7)电动混合器2.1.1.5.3 试验设计原则(1)通过所设各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应可确定所用中和剂是否对测试消毒剂有良好的中和作用,对试验用细菌以及其恢复期培养是否有害或不良影响。(2)在确定用何种中和剂进行鉴定试验有困难时,可对多个中和剂进行初选以确定(见本节文后【附】)。(3)试验中所用消毒剂的浓度应以杀菌试验中使用的最高浓度为准。浓度过低,则不足以显示能否将高浓度消毒药物全部中和。(4)鉴定试验中,消毒后去

24、除残留消毒药物组(第2组)无菌生长,不能表明中和后细菌是否复苏。此时可适当缩短作用时间再试,但作用时间最短不得少于30s,否则难以控制试验的准确性。若缩短作用时间后仍无菌生长,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基础上,可适当下调杀菌试验中消毒药物浓度,再次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5)同一消毒剂拟对多种微生物进行杀灭试验时,所用中和剂应按微生物种类分别进行鉴定试验,不得取代。对细菌繁殖体的试验,在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绿脓杆菌(ATCC 15442)中任选其一进行试验即可;对细菌芽孢,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芽孢进行。当用其他特定微生物进行杀灭试验时,均应以该特

25、定微生物进行中和剂的鉴定试验。(6)鉴定时根据所用杀菌试验方法,使用相应的悬液或载体定量试验。【附】 中和剂初选试验中和剂鉴定试验前,若难确定拟检测的中和剂,可通过本试验初选,而后以选中的中和剂进行正式的鉴定试验。初选操作程序如下:(1)将 0.5ml 试验菌悬液(含菌量为 1103 cfu/ml5103 cfu/ml)加入含 4.5ml 中和剂试管中,混匀,作用30min后,取1.0ml接种平皿,用营养琼脂倾注法培养。(2)将 0.5ml 试验菌悬液(含菌量为 1103 cfu/ml5103 cfu/ml)加入含 4.5ml中和产物试管中,混匀,作用30min后,取1.0ml接种平皿,用营养

26、琼脂倾注法培养。(3)试验同时设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 0.5ml 菌悬液加入含 4.5ml 稀释液试管中,混匀,作用30min后,取1.0ml接种平皿,用营养琼脂倾注法培养。当3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接近,如果以阳性对照组为标准(X),前两组长菌数为(X50%X)以内,可选做进一步鉴定试验。 注意:本试验虽为初选试验,但选中的中和剂95%以上均能通过正式的鉴定试验。如果初选出多种中和剂,则应依次进行正式鉴定试验,选其中效果最好者进行杀菌试验。若均未能通过正式鉴定试验,应设计新的中和剂,重新进行初选试验。2.1.1.5.4 试验分组在细菌与真菌杀灭试验中所用除药方法的鉴定,至少应平行进行以下各

27、组试验。(1)消毒剂 + 菌悬液 培养观察消毒剂对试验菌有无杀灭或抑制能力。(2)(消毒剂 + 菌悬液) + 中和剂 培养观察残留消毒剂被中和后试验菌有无复苏生长。(3)中和剂 + 菌悬液 培养观察中和剂是否抑菌。(4)(消毒剂 + 中和剂)+ 菌液 培养观察中和产物,或未被完全中和的残留消毒剂对细菌或酵母菌有无抑制作用。(5)稀释液 + 菌悬液 培养作为菌悬液阳性对照。(6)稀释液 + 中和剂 + 培养基 培养作为试验材料阴性对照。2.1.1.5.5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 根据试验分组,准备足量试管和平皿,依次进行编号。各组分别用适宜大小容量的无菌定量吸管按规定程序吸取或添加试剂和

28、试验样本。(1)第 1 组。吸取消毒剂 4.5ml 于试管内,置 201 水浴中 5min 后,吸加 0.5ml菌悬液,混匀。作用至预定时间,吸此样液 0.5ml 加于含有 4.5ml 稀释液试管中混匀。吸取该最终样液1.0ml,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2)第 2 组。吸取消毒剂 4.5ml 于试管内,置 201 水浴中 5min 后,吸加 0.5ml 菌悬液,混匀。作用至预定时间,吸此样液 0.5ml 加于含 4.5ml 中和剂溶液管中,混匀,作用 10min。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如平板生长菌落数均超过 300 个,应以稀释液对上述最终样液作适宜

29、稀释后,再次进行活菌培养计数。(3)第 3 组。吸取中和剂4.5ml 于试管内,置 201 水浴中5min 后。再吸加 0.5ml 菌悬液,混匀。作用 10min。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用中和剂做 10 倍系列稀释,选适宜稀释度悬液,各吸取 1.0ml,分别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4)第 4 组。 吸取中和产物溶液 (以 1 份消毒剂加 9 份中和剂,作用 10min 配制而成)4.5ml 于试管内,置 201 水浴中5min 后,再吸加 0.5ml 菌悬液,混匀。作用10min,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用中和产物溶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选适宜稀释度悬液,各吸取 1.0ml

30、,分别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5)第 5 组。吸取稀释液 4.5ml 于试管内,置 201 水浴中5min,再吸加 0.5ml 菌悬液,混匀。 作用 10min ,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 用 稀释液 做 10 倍系列稀释,选适宜稀释度悬液,各吸取 1.0ml,分别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6)第 6 组。分别吸取稀释液与中和剂各1.0ml于同一无菌小平皿内,倒入上述试验同批次的培养基15ml20ml,培养观察。如出现细菌生长,可能提示试验材料或操作过程中有污染。应重新进行试验。2.1.1.5.6 中和剂载体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根据试验分组,准备足量试管和平皿,依次进行编号。各

31、组分别用适宜大小容量的无菌定量吸管按以下程序吸取或添加试剂和试验样本。(1)第 1 组。吸取消毒剂 5.0ml 于无菌小平皿内,将其置 201 水浴中 5min 后,用无菌镊子夹入一菌片,并使浸透于消毒液中。待作用至试验预定的时间,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含 5.0ml 稀释液试管中,作用 10min。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2)第 2 组。吸取消毒剂 5.0ml 于无菌小平皿内,将其置 201 水浴中 5min 后,用无菌镊子夹入一菌片,并使浸透于消毒液中,待作用至试验预定时间,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含 5.0ml 中和剂试管中,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作用 10min,吸取该最终样液1.0ml,分别接种于各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如平板生长菌落数均超过 300个, 应重新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用稀释液做适当稀释,选适宜稀释度悬液,吸取1.0ml,分别接种于平皿中,做活菌培养计数。(3)第 3 组。吸取中和剂 5.0ml 于无菌小平皿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