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九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福建省莆田九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 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C.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 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2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
2、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3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
3、“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5、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 )A.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6.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
4、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 )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7.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这反映出唐宋时( )A.门阀士族政治开始瓦解 B.社会垂直流动显著增强C.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关系8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记
5、载出处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宋会要辑稿食货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徐积织女诗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元好问夷坚志A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C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9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折射
6、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 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 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10.清代皇帝的诏敕文书,除了沿用前代的文种外,还独创了“寄信谕旨”这一机密文种。“寄信谕旨”简称“寄信”,指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这一创新( )A.有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 B.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D.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11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
7、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12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B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强化君权的工具C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D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13明清时期,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地丘陵之域出现不少梯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8、由于(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农业技术的提高C高产农作物引进 D生态环境的破坏14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瓦解宗法制度 D防范地方割据形成1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 )A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C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 D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16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
9、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 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试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17从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到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改变了社会变革手段 B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C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 D丰富了近代民族国家构想18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民国初年认为其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0、。1930 年时认为它是资本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这一认识过程的变化,可以推断主要是因为( )A民族意识的空前增强 B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C鸦片战争的影响深远 D民族矛盾成主要矛盾19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时间活动结局1928年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执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执行1942年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未果1943年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执行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从法理上结束
11、了列强在华特权C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积极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权益20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2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黑暗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2、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2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A提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23.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这一举措意在( )A.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 B.阻塞士人的进
13、身之阶C.缓解停废科举制的阻力 D.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24.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 )A.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C.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 D.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25.下面为19131920年国内棉纱消费情况统计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A.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 B.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某些特点C.反映出棉纺织业实现了独立自主 D.表明中国棉布出口呈增长趋势26.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
14、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27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签约双方在协定中明确规定:“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等问题。”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促成了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
15、面的出现 B为新中国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基础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宣告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28下图反映了1983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C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D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29.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用作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也都刻在石碑上。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公民大会权力
16、至上 C.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D.参政是公民的义务30.在罗马法的变迁中,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宗教法学的世俗化使宗教仪式渐趋消失;商业的发展则提出减少对交易的束缚,增进效率的诉讼。这些变化反映出罗马法A.提升交易安全性 B.追求公平和正义 C.形式主义的衰退 D.注重保护商人利益31“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以下正确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的是(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32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20,10年后又把原来的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
17、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贷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二、非选择题:(3小题,33题20分,34题20分,35题12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
18、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19、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2分)宋、明时期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5分)效果如何?(8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2分)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3分)34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
20、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材料二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 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
21、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 制文 明的演进(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4分)(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4分)(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
22、6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2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进口商品构成比重(%)年份鸦片棉纺织品呢绒五金棉花食糖米海产品煤油燃料机器火柴其他186746.121.110.72.47.41.21.620.0.17.4187741.325.76.65.92.02.22.22.60.411.1188727.336.25.35.71.41.42.73.71.30.80.40.713.3189420.632.12.24.60.30.33.23.24.90.70.71.017.8据姚贤镐中国近代对
23、外贸易史资料整理上表能够反映l9世纪中后期中国进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历史答案一、选择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AACCCADBABABAADD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CBDBCDDCBCBDCCCB二、非选择题:(3小题,33题20分,34题20分,35题12分,共52分)33、(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编选禁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3分)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
24、度。(2分)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4分)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4分)(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2分)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分,答一点得2分,答两点得3分)34、(1)“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2分)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分
25、,任答两点即可)(2)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需要。(4分) (3)共同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6分)说明: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基。(2分)(4)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5、(12分)【答案】评分说明:
26、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进口商品日趋多样化、鸦片进口日趋减少、棉花进口日益减少、机器进口从无到有,但增长缓慢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1:趋势:进口商品日趋多样化。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商品品种日趋丰富;中外商品流通网络的改善;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发展;民众因消费观念变化产生新的需求。示例2:趋势:机器进口从无到有,但增长缓慢。原因:政府政策的限制: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出现较晚,发展缓慢;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需要充分阅读和提取材料中的相关联的信息,并拟定出一个主题。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中国近代进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商品进出口的结构方面切入,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进口商品日趋多样化。论述时可从西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角度进行论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