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5 ,大小:65.54KB ,
资源ID:90738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738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基础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基础笔记.docx

1、教育学基础笔记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 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2、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了解)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3、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4、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A、 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1、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

3、学习目的;b)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一) 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 教育的形态(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

4、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洛克教育漫话、学校教育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三)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最古老的观点。二、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一) 法: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英: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

5、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三、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1、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a/、农业成为支柱型产业。B、私有制产生。C、阶级与阶级压迫产生。D、文明成果逐渐丰富2、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a、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

6、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园前1000多年的商代。b、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1、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A、机器工业称谓 支柱性产业b、市场不断扩大C、从专制走向民主 D、社会关系从简单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隐含的经济依附E、科学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2、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对应着记忆)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 信息社会的教

7、育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A、信息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B、信息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与平等D、世界一体化加速2、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a、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b、 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c、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d、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8、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二、 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一) 主客观条件:有三个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 创立标志:五个 对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9、);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教育家和他们的一些专门的教育学箸作);组织机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三) 英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

10、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二) 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三)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吉鲁、金蒂斯、-当前在 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以上我们可以发现,1、 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2、 不同国家

11、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四、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问: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1、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4、提高

12、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5、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第一章 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二、 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从作用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四)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1、 把

13、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2、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与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1、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2、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3、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

14、功能1、教育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了解(一)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1、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2、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二)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1、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2、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

15、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三、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1、 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2、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3、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改革方法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3、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适当行为。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人口、文化、政治、经济的正向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了解)人口质量是现

16、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民族素质还比较低。1、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2、 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三、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无论哪一类的文化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教育成为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方式: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 ,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播文化的真善美;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按照学生需要选择系统科学文化。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暗含以善的标准对现实文化的批判,

17、实现了对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3、文化的融合功能。一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二是教育过程本身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如引进外国成果教材。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教育通过三方面实现文化的创造功能: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与融合。其次教育直接产生新的文化。最后,教育创造文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四、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途径:首先是普通教育层次,包括 中小学教育层次。其次是专门的职业

18、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再次是职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对科学技术的生产途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综上可知,人与科学都是潜在的生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因素,要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要依靠教育。五、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表现在: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3、教育是促进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六、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一)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二) 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

19、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中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一、 教育功能的形成(一)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二) 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三) 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目的的培养人是 教育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根本特征。二、 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产品的社会输入和产品的社会利用第二章 教育目的(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

20、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

21、突出。(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1、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2、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二、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教育的基本类型包括:1、价值型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2、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3、正是决策与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4、内在与外在教育目的(一)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

22、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这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阶段前后具有衔接的各种要求。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三)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

23、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四) 内在教育目的与外在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或某门课程建设要实现的直接目的。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一)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二)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

24、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 (简述题)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 社会依据1、 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二) 人的依据1、 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2、 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 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二、

25、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三)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了解p74)三、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 (简述题)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 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对现实

26、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4、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二)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2、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 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 (简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

27、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了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三、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定义)德育:即品德教育,指对人的品德

28、给予多方面的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制、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四)(简述)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1、 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2、 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3、 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二)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1、 我国教育目的决定2、 实践教训3、 科学知识证明(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四)

29、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第三章 教育制度(次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论述的重点)1、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又有学校、校外、幼儿、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2、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

30、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论述)。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二、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一) 政治直接影响决定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观念。(二) 经济提供了一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三) 文化 不同文化类型必须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尤其是科学技术)三、 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一) 在原始时代,教育还未分离出来,无学校,没有教育制度。(二) 古代阶级社会初,简单的学校系统产生,产生古代教育制度。(三) 现代学校 教育制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学校规模、学校结构)(四) 当代 教育制度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幼儿、校外、成人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对于终身教育,主要在后面详细论述)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核心一、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 大学和高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