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虫分类学第五章 昆虫分类学第一节 分类学概述1 物种概念 物种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它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 狮虎兽和骡子2 分类阶元界(Kingdom) 门(Phylum ) 纲( Class) 亚纲(subclass) 总目(superorder) 目( Order) 亚目(suborder) 总科(superfamily) 科( Family ) 亚科(subfamily) 族(tribe) 属( Genus ) 亚属(subgenus) 种 (Species) 亚种(subspecies)次要阶元:在7个阶元下加亚、次等,如亚目、亚科、亚种等;在其上加总,如夜蛾总
2、科、叶蝉总科等;在科和属之间有时还加族,如犀猎蝽族、杆猎蝽族等。3 命名法林奈(1758) 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动物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第4版,1999年修订,2000年实行) 学名(scientific names):按照动物命名法规给动物命名的拉丁语名称就是学名。 双命名法:由属名、种名和定名人组成。如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和定名人组成。 如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
3、nsis (Meyen) 亚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 西藏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 规定:属名及定名人姓氏第一字母大写;学名用斜体,定名人用正体 。 属级以上的名称是单名,由一个拉丁词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排版时属名用斜体,属级以上的阶元则用正体。 只鉴定到属 属名+sp. (复数,+spp.)如Aphis spp. 更改属名 中华稻蝗 Gryllus chinensis Thunberg 变成 Oxya chinensis (Thunberg).3 模式 模式标本 当一个分类单元被作为新种而描
4、述发表时,描述者必须指定一个或者多个标本作为其模式,这就是模式标本。 正模 记载新种时所根据的单一模式标本。 副模 如果根据多个标本记载新种,则应指定其中的一个标本作为正模,而把其余的标本称为副模。 综模 有时记载新种时根据一系列而未指定正模标本,这时全部模式标本就被称为综模。 模式种:属或亚属的模式是一个种 模式属:族、亚科、科和总科的模式是一个属。4 优先律 优先律 一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1758年1月1日林奈自然系统(第10版)出版,作为分类学和学名有效的起始日期。优先律是动物命名法规的核心,即一个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是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命名法规定,把1758
5、年元月1日林奈自然系统(第10版)的出版,作为分类学和学名有效的起始日期。5 检索表两项式检索表1 无翅 无翅亚纲 有翅 22 口器刺吸式 半翅目 口器咀嚼式 33 翅一对 双翅目 翅两对 44 前翅角质 鞘翅目 前翅膜质 55 翅不被鳞片 6 翅被鳞片 鳞翅目6 雌虫腹部末端有螯刺 膜翅目 雌虫腹部末端没有螯刺 脉翅目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类 一.昆虫纲概况 (一)无翅亚纲 Apterygota 1 增节变态类 Anametabola 1) 原尾目 Protura 2 表变态类 Epimetabola 2) 弹尾目 Collembola 3) 双尾目 Diplura 4) 缨尾目 Thysan
6、ura(二) 有翅亚纲 Pterygota 3 原变态类 ptometabola 5) 蜉蝣目 Ephemerida4 不全变态类 Hemimetabola 6) 蜻蜓目 Odonata 7) 蜚蠊目 Blattaria 8) 螳螂目 Mantodea 9) 等翅目 Isoptera 10) 缺翅目 Zoraptera 11) 叠翅目 Plecoptera 12) 竹节虫目 Phasmida 13)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 14) 直翅目 Orthoptera 15) 纺足目 Embioptera 16) 重舌目 diploglossata 17) 革翅目 Dermaptera
7、 18) 同翅目 Homoptera 19) 半翅目 Hemiptera 20) 啮虫目 Psocoptera 21) 食毛目 Mallophaga 22) 虱 目 Anoptera 23) 缨翅目 Thysanoptera5 全变态类 Holometabola 24) 鞘翅目 Coleoptera 25) 捻翅目 Strepsiptera 26) 广翅目 Megaloptera 27) 脉翅目 Neuroptera 28) 蛇蛉目 Raphidioptera 29) 长翅目 Mecoptera 30) 毛翅目 Trichoptera 31) 鳞翅目 Lepidoptera 32) 双翅目 D
8、iptera 33) 蚤 目 Siphonaptera 34) 膜翅目 Hymenoptera农业上重要的目大概有7个,其中鳞翅目最重要。而昆虫纲里最大的目是鞘翅目。二、各目主要形态特征1 原尾目 protura 该目因非常原始而得名,中文俗称原尾虫,英文为proturans 形态特征:体极小,0.52.5mm,细长,淡白或黄色。头锥形,口器退化,前足特别长,代替触角功能,腹部12节,前3个腹节各有1对小型腹足(刺突)。 生物学特征:增节变态,1龄若虫仅9节,第4龄增至12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如土壤、泥炭、树皮内或者落叶层、苔藓附近。食腐木、腐败有机质、菌类等。全世界已记录650余种,我国1
9、60余种。2 弹尾目 Collembola 该目因腹部具有粘管而得名,中文俗称跳虫或弹尾虫,英文为springtails 形态特征:体小,0.210mm,长形或近球形触角丝状,腹部6节,第1、3及4节上生有腹管(粘管)、握弹器和弹器三种特化的附肢。 生物学特征:表变态,成虫期继续蜕皮,最多达50次,1年发生数代,有孤雌生殖。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如土壤、腐殖质、粪便、洞穴等,夜间活动。腐食性或植食性。食腐木、腐败有机质、菌类等。全世界已记录6000余种,我国190余种。3 双尾目 Diplura 该目因腹末有1对显著的尾须而得名,中文俗称双尾虫或铗尾虫,英文为diplurans 形态特征:体小,1
10、.94.7mm,细长,触角长而多节,胸足发达,腹部11节,有1对显著的尾须,线状或钳状。 生物学特征:表变态,可生存23年,每年蜕皮多达20次,取食活的植物、腐殖质、菌类或捕食小动物等。全世界已记录600余种,我国30余种。4 石蛃目 Microcoryphia 该目因具有原始的上颚而得名,中文俗称石蛃,英文为Bristletails 形态特征:体小到中型,体被鳞片,复眼大,触角长,丝状;腹部29节有成对的刺突;尾须长、多节,有长的中尾丝。 生物学特征:表变态,生活在草原或林地的树叶中、树皮下、枯木中、石头缝隙中,活泼、善跳,取食藻类、地衣、苔藓、植物碎屑等。全世界已记录350种,我国已知13
11、种 5 缨尾目 Thysanura 该目因腹末具有缨状尾须及中尾丝得名,中文俗称衣鱼、家衣鱼,英文为silverfish,firebrats 形态特征:体小到中型,420mm,狭长,背腹扁平,常多鳞片和毛,触角长,丝状;腹部11节,第79节有成对的刺突和囊泡,第11节有1对尾须和中尾丝。 生物学特征:表变态,生活在温暖环境,如土壤、朽木、落叶中,有的生活在书籍、衣服、丝织品或厨房间,危害书籍、衣服和食物,并传播细菌。全世界已记录250种,我国已知20余种,常见害虫为多毛栉衣鱼、家火衣鱼等。 6 蜉蝣目Ephemeroptera该目因其成虫寿命很短而得名,中文俗称蜉蝣,英文为Mayflies 形
12、态特征: 成虫体小到中型,细长;体壁柔软;复眼发达;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后翅退化;腹末有1对长尾须,有的还有中尾丝。 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卵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黏性的细丝。 稚虫扁平,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腹部第1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一般脱皮10多次,主要取食水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捕食水生节肢动物。全世界已知2250种,我国已知250余种 亚成虫期形似成虫,但体表、翅、足具微毛,色暗,翅不透明或半透明,前足和尾须短,不如成虫活跃。生物学特征:原变态,即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 ;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朝
13、生暮死。成虫常在溪流、滩湖附近活动,稚虫水生,多为鱼等动物的食料,而且稚虫可以检测水质。产卵于水中。每年1代或两三代。全世界已知2250种,我国已知250余种。7 蜻蜓目Odonata 该目因其下颚末端具齿而得名,中文俗称蜻蜓、豆娘,英文drangonflies, damesflies 形态学特征:中大型昆虫,体长20-150mm;细长,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头大,复眼极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前胸小,中后胸极大;翅2对,膜质,翅脉网状,休息时平展或直立,不能折叠于背上;足细长;腹部细长;雄虫腹部第2、3腹板形成复杂的次生交配器官; 生物学特征:半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和成虫3个时期。
14、稚虫常见于溪流、湖泊。下唇特化为面罩,捕捉猎物,腹部末端有尾鳃(豆娘类)或直肠鳃(蜻蜓类)作为呼吸器官。 成虫善于飞行捕捉各种昆虫。蜻蜓目昆虫喜欢温暖地区,全世界已知6500种,我国已知400余种。 8 蜚蠊目Blattodea 中文蜚蠊、蟑螂,英文为Cockroach; 形态学特征:体扁平,卵圆形。前胸背板大,盖住头的大部分,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发达肾形。前翅为覆翅、皮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大;3对疾走足,跗节5节;腹部10节。 生物学特征:渐变态类。产卵于卵鞘中。每年两三代或15年1代。蜚蠊适应性极强,野外种常生活于石块、树皮等处,取食树皮、朽木等,室内种喜夜间活动,杂食性,尤其喜欢糖
15、和淀粉,而且污染食物,传播细菌。全世界已知约3 680种,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已知18科60属240种; 有些种类被列为全球性卫生害虫,少数种类列为农作物害虫,有些种类则是中药材,可用于治病。9 螳螂目Mantodea 该目因其举起前足时如教徒祈祷状而得名,中文俗称螳螂,英文为Mantis; 形态学特征:体中到大型,头三角形,转动灵活;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复眼发达,卵圆形突出。前胸极长成细颈状;前足为捕捉式,基节甚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折嵌于腿节的槽内,形如铡刀;前翅革质,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宽大; 生物学特征:卵包于卵鞘内,卵鞘附着在树枝上,一般
16、1年1代。螳螂的成、若虫均为肉食性,能猎食各种昆虫;螳螂有较为普遍的自相残杀习性,雌吃雄,大吞小为常见现象; 全世界已知2200余种;我国已记录2总科、8科、47属、120种。在我国分布较广、种类较多的是螳科Mantidae和花螳科Hymenopodidae10 等翅目Isoptera 该目因其前后两翅的大小、脉序相等而得名,中文俗称白蚁,英文为termites; 形态学特征:体小到中型,工蚁白色,无翅,头圆,触角念珠状,咀嚼式口器;兵蚁头大,上颚发达;繁殖蚁有两类:一类白色,无翅或仅有翅芽;另一种包括发育完全的有翅的蚁王和蚁后,头圆,触角长,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两对翅透明,大小、形状都相似
17、,翅基有脱落缝;有尾须。11 直翅目Orthoptera该目因其前后翅的纵脉直而得名,包括蝗虫、蚱蜢、螽蟖、蟋蟀、蝼蛄、蚤蝼等。 主要形态学特征:体小到大型;头式下口式;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向侧下方延伸盖侧区,呈马鞍型;前翅覆翅,后翅膜质,翅脉直;后足多为跳跃式;产卵器发达;前足胫节或腹部第1节常有听器; 雄虫多有发音器。 主要生物学特性:渐变态,大多数蝗虫生活在地面,蝼蛄生活在土壤中;蝗虫产在土中,螽蟖产在植物组织内,一年1-2代,以卵越冬。绝大多数植食性,是重要农林害虫。剑尾亚目 触角丝状,长于或等于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雄虫以左右前翅摩擦发声;跗节3或4节;产卵器较长,刀状、剑
18、状或长矛状。1)螽蟖科 Tettigoniidae 触角长丝状,跗节4节;产卵器刀片状;尾须短。多数雄虫为鸣虫。卵产于寄主组织。常见种类如纺织娘危害桑、豆等;中华露螽危害豆、瓜和各种蔬菜等。2)蟋蟀科 Gryllidae 跗节3节,产卵器针状或长矛状,尾须长,不分节;前翅在身体侧面急剧下折。以卵越冬,发生在河沟边和杂草丛中,植食性,危害各种作物。多数雄虫为著名鸣虫。常见种类如南方油葫芦、北京油葫芦、大扁头蟋等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等;斗蟋为著名观赏娱乐昆虫。3)蝼蛄科 Gryllotalpidae 褐色,多毛;触角短于身体;前足开掘式,胫节阔而有4齿,跗节基部有2齿;前翅短而后翅长,后翅伸出腹末如尾
19、状;尾须长,产卵器退化;跗节3节。生活在潮湿的土中蛀道,杂食性,13年1代,春秋两季危害严重,咬食种子或靠近地面的嫩茎,主要地下害虫之一。重要种类如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4)蚤蝼科 Tridactylidae 体小型,不超过10mm;触角短,12节;单眼3个;前翅短,后翅伸出腹部末端;前足胫节适于开掘,后足跳跃足;后足胫节有2个能活动的长片,起助跳作用;跗节为2-2-1 。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和1对刺突。无发音器和听器。多生活在近水的地面,能在水面游泳。锥尾亚目 触角短于体长的一半,听器在第1腹节两侧,产卵器短,凿状;跗节3节或3节以下。5)蝗科 Acrididae 体大型;触角丝状、棒状或剑状;
20、前胸背板短,仅盖住胸部背面;跗式3-3-3;爪间有爪垫;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有1对鼓膜听器;前翅后足股节型发音器。常见种类如东亚飞蝗、短额负蝗、中华蚱蜢、中华稻蝗等。6)蚱科(菱蝗科) Tetrigidae 体小型,胸部背板特别发达,向后盖住整个腹部,末端尖,菱形,故名菱蝗。前翅退化,鳞片状或缺如;后翅发达;跗节2-2-3式;无发音器和听器。常见种类如日本菱蝗等。12 竹节虫目Phasmatodea 该目因其体形奇特得名,俗称竹节虫或叶子虫,简称 ;英文名为stick insects,walking sticks,leaf insects 形态学特征:体大型,体长330cm,体躯延长呈棒状(竹节
21、虫)或阔叶状(叶子虫),酷似竹节、树枝或树叶;头前口式,口器咀嚼式,前翅短,皮革质,后翅膜质,有的种类无翅。 生物学特征:渐变态,11.5年/代,生活在草丛或树林中,取食叶片,典型的拟态和保护色。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已知2亚目、6科、2500余种;我国已记录2亚目、5科,100余种。16 襀翅目 Plecoptera 中文俗称石蝇,英文名为stoneflies 形态学特征:体中小型,细长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长丝状,至少等于体长一半,口器咀嚼式,前胸大,方形,翅膜质,前翅狭长,后翅臀区发达; 生物学特征:渐变态,11.5年/代,生活在草丛或树林中,取食叶片,典型的拟态和保
22、护色。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已知2亚目、6科、2500余种;我国已记录2亚目、5科,100余种。20 蚤目Siphonaptera 中文俗称吸虱、虱子,英文名为sucking lice。 形态学特征:体小而侧扁,无翅,头小,略呈圆锥形,窄于胸部;触角短小,复眼退化;前口式,刺吸式口器,胸部各节愈合,足为攀握足,腹部9节。 生物学特征:渐变态,该目昆虫终生寄生于真兽类和人体上,吸食寄主血液,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寄主高度专化性。全世界已知500余种,我国60余种。21 缨翅目 Thysanoptera 通称蓟马,英文名为thrips。 形态学特征:体微小至小形,长0.514mm,口器
23、锉吸式。下口式,触角通常610节,复眼发达,多数种类无翅,少数短翅或翅发达,翅膜质、狭长,边缘有长缨毛,最多一两条纵脉。 足粗壮,前跗节有翻缩性“泡囊”。 锥尾亚目腹部末端略呈圆锥状,雌虫有锯齿状产卵器;管尾亚目则为细管状,雌虫无产卵器。 生物学特征:过渐变态,1年发生57代。生殖方式包括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常见于大蓟、小蓟等菊科植物花上,取食花粉粒和果实。也可危害叶片,形成虫瘿,部分种类取食真菌。全世界已记载约6000种,中国已知340余种。 在干旱季节繁殖特别快,易成灾。 蓟马是重要的传粉昆虫,控制杂草,捕食害虫等。22 同翅目 Homoptera主要形态特征:头后口式,触角丝状或刚毛状;
24、前翅质地均一,休息时呈屋脊状置于体背;尾须消失;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许多种类有蜡腺。 生物学特征: 渐变态,蚜虫、叶蝉和飞虱为最重要的传毒昆虫,如黑尾叶蝉传播普通矮缩病毒和黄矮病毒等;雌雄二型现象明显,介壳虫雄虫有翅而雌虫无翅,蝉雄虫有发音器而雌虫没有。同时,紫胶、白蜡、五倍子等都是重要的工业昆虫。头喙亚目 体中型,活泼,善跳;触角极短,刚毛状或鬃状;喙出自头部后部;跗3节。1)蜡蝉科Fulgoridae 形态特征:中到大型,前后翅发达,膜质,翅脉呈网状;前翅爪片明显。如斑衣蜡蝉,龙眼鸡等。2)飞虱科Delphacidae体小型,灰白色或褐色;触角锥状;后足胫节外侧有2个刺,端部有一能动的大
25、距,是本科最大的特征。主要危害禾本科,传播病毒,是重要农业害虫。如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水稻毁灭性害虫。3)蝉科Cicadidae体大型,触角刚毛状;单眼3个;前翅透明,膜质,翅脉发达;前足开掘式,股节常具齿或刺;雄蝉腹基部有发音器;雌蝉产卵器发达,常致使枝条枯死。若虫生活在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汁液。老熟若虫脱的皮称为蝉蜕,可入药。常见种类如蚱蝉、蟪蛄等。4)叶蝉科Cicadellidae 体小型,触角刚毛状,单眼2个;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生有三四列刺状毛,末端不膨大,是本科最大特征。同翅目最大的科,取食叶片,传播病毒,是重要农业害虫,如大青叶蝉。5)沫蝉科Cerco
26、pidae 体小到中型,触角刚毛状,单眼2个;后足胫节有一两个侧齿,末端膨大,有一两列显著的冠刺,是本科最大特征。若虫能分泌泡沫,是由腹部第78节的表皮腺分泌黏液从肛门排出时混合空气形成的。6)角蝉科Membracidae 体小到中型,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向前盖住头部,向后盖住腹部,奇形怪状;触角刚毛状,单眼2个。胸喙亚目 触角长,丝状;喙从前足基节之间伸出;7)蚜科Aphididae 触角6节,最末两节有圆形感觉孔;腹部第5节背面有1对腹管;前翅中脉分叉一两次。一年发生10-30代,春夏孤雌生殖,秋后两性生殖,是农业重要害虫,如棉蚜、桃蚜、麦二叉蚜等。8)粉虱科Aleyrodidae 1龄若虫
27、活泼,触角4节,足发达,脱皮后足和触角退化,第4龄结束时不再活动,称为“蛹”壳,蛹壳扁平。9)蚧科Coccidae 雌虫分节不明显,腹部无气门;足和触角退化;腹末有深的臀裂。23 半翅目 Hemiptera 因前翅为半翅而得名,中文名称蝽象,俗称臭屁虫,英文为bugs。 主要形态特征:体壁坚硬,扁平, 刺吸式口器,后口式,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基半部骨化,端半部膜质,为半鞘翅,分为革区、爪区,身体腹面有臭腺。 臭腺:由体壁内陷形成,开口于后胸或腹部最前端的腹面。若虫臭腺开口于腹中部背面。 生物学特征:渐变态,多数陆生,取食植物汁液,是重要农业害虫 。少数水生,多为捕食性。 两栖亚目
28、半水生和岸边生活;胫节有特化毛,可在水上行走;后足基节能转动,适于水面划动。1)黾蝽科Gerridae 体细长,中胸发达,明显长于前后胸之和。中后足很长,跗节有白色拒水毛,前足短,用于捕捉食物。水栖亚目 水生,触角短于头,隐藏于头部腹面的凹沟;后足为游泳足。2)负子蝽科(田鳖科)Belostomatidae 体中到大型,前足捕捉足,中后足游泳足;雌虫产卵在水草或者雄虫体背,故名负子蝽。陆栖亚目 陆生,触角发达,后足非游泳足。3)蝽科Pentatomidae 体扁平,盾形,前胸背板六边形;触角5节;小盾片发达,三角形,但仅盖住腹部的1/2;膜区有5条纵脉,多从一基横脉发出;臭腺发达;植食性,重要
29、农业害虫。4)长蝽科Lygaeidae 体小到中型,椭圆或长椭圆;头短,触角4节;前翅膜片上有四五条简单的不分叉纵脉。5)红蝽科Pyrrhocoridae 体中到大型,椭圆;色多鲜红而有黑斑;触角4节;前翅膜片上有多条纵脉,多分支或形成不规则的网纹,基部有两三个翅室。6)缘蝽科Coreidae 体狭长,两侧缘平行;头比前胸背板窄、短;爪片长于小盾片;膜片上有5条以上平行纵脉。如稻棘缘蝽危害水稻等。7)盲蝽科Miridae 体小型;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膜片仅有一两个翅室,纵脉消失。植食性,是农业重要害虫,是半翅目最大的科。如三点盲蝽等。8)猎蝽科Reduviidae 体小到大型,椭圆形;头部尖长,在眼后细缩如颈。膜片常有2个大翅室;腹部中端常膨大。捕食性,为农林害虫的天敌。9)网蝽科Tingidae 体小型,头胸背面、前胸背板和翅上有许多网状花纹,极易辨识;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向前盖住头部。如梨网蝽等。24 广翅目Megaloptera 统称为齿蛉、鱼蛉或泥蛉,是完全变态类昆虫中最原始的类群。 形态学特征:体大型,触角长,头部前口式,口器咀嚼式,雄虫上颚发达,复眼大突出,前胸背板宽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