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0.07KB ,
资源ID:90542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542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1、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十三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

2、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

3、点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2)筛选理论

4、的基本思想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产生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

5、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关系分析的基本前提不正确,关于教育水平与个人收益成正相关的论断不全面,其中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基本思想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

6、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4社会化理论(1)社会化理论的产生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2)社会化理论的基本思想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二、教育的经济价值1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1)

7、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其次,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2)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2教育与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尺度经济增长的涵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量的增加。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财富的增进,二是劳务的增加。增长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产出量的增

8、加,而且包括可持续增长的诸多因素(经济条件、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在现实生活中,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但没有增长便没有发展。(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的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舒尔茨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丹尼森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3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1)教育结构的涵义教

9、育结构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育的纵向结构(级别结构、程度结构)。它是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各级教育在教育总体系中的比例关系。教育的横向结构(类别结构、专业结构)。它是按教育的类别或专业划分的各类教育在教育总体系中的比例关系,一般限于中等以上教育。教育的形式结构。它是指按办学形式划分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比例关系。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二指国家办、地方办、民办及私立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教育的布局结构。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它是指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

10、关系、管理权限期的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2)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结构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分的构成比例和联系方式,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地区结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定的教育结构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形成一定的劳动力结构来实现。首先,教育的水平结构制约着劳动力水平结构的形成。其次,教育的科类结构制约着劳动力工种和岗位类型结构的形成。再次,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劳动力地区结构的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和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出,可以

11、使劳动力的结构适合于经济增长对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工种的劳动力的需要,但要使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4教育与收入分配(1)教育与劳动者的有形收入在劳动者的收入同他们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条件下,劳动者受教育的结果能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2)教育与劳动者的无形收入劳动者受教育的结果能通过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获得某些非货币形式的“无形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消费行为的改变;理财能力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改善;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医疗支出的节省;子女学习的收益;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3)教育与社会收入分配发展教育事业既有利于

12、使非熟练劳动者增加收人,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又能普遍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三、教育资源的利用1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1)教育需求教育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所提供的人才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规格种类的匹配及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演进、技术的更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个人职业、成就的需要对教育发展所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要求。(2)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2教育投资的来源与分配(1)教育投资的来源教育投资来源于国民收入。教育投资来源的构成。国民收入

13、的分配由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构成,同时它们也是教育的受益者。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也由这三个方面的投资构成。(2)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衡量教育投资比例的指标反映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指标既有动态指标,也有静态指标。a静态指标反映一定时期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两个绝对量之间的关系。常用的静态指标有:第一,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二,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第三,教育投资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第四,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b动态指标反映一定时期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变化速度的对比关系,又称弹性系数指标。教育投资的弹性系数指标主要有:第一,教育投资对社会总产值的弹性

14、,即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与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之比; 第二,教育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第三,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弹性。教育投资变动的一般趋势教育投资的变动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之间具有以下规律:第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水平,以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随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第二,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三,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幅度是逐渐减缓的。(3)教育投资的分配按使用性质进行分配。教育投资按使用性质可分两个部分,即教育事业费投资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a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常性经

15、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b教育基本建设费: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设备水平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按教育结构进行分配。教育投资按教育结构进行分配是指教育投资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比重,最基本的分配依据是学生的数量和生均经费数。教育投资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分配具有以下规律:a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随教育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教育投资在各层次之间的分配比例与相应的学生比例:基本上是相对应的;b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形,即初等教育投资比例最高,中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比例最低;c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级教育投资比例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d高

16、等教育投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一定水平上。3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可界定为: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产出之比。(1)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学生本身平均所消耗掉的全部教育资源。从资源和成本的形式及提供的方法来看,可将教育资源分为由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和由个人所提供的资源两大类,由社会和个人提供的资源又都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的间接成本又称为机会成本。社会的直接成本指由政府和社会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社会的间接成本指由于教育所用的劳动力或建筑物等对社会整体生产可能带来的收入减少。个人的直接成本指由学生或其家庭直接负担的教育费用。个人的

17、间接成本指达到就业年龄的学生因继续上学而放弃就业可能失去的收入。教育成本核算。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经费中用于直接、间接从事和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教职员的费用,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和生活福利等费用;全部的教学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办公费用;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图书资料费;和培养学生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2)学校规模效益学校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只有规模适度时,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教师的适度规模。教师的适度规模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按学科的比例来确定的。如果以教学计划中课时最少的学科所需的教师量为“1”,其他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占的学时数来确定所需的教师的合理比值,进而求出全校教师的总量。这是最小规模的教师合理配置。学校设备的适度规模。学校校舍设备的适度规模要根据教学和师生生活的需要来设置。学生的适度规模。学生的规模即学校合理的在校生人数。对中小学来说主要是由学校教师及设备的数量决定的。确定教师和学生的合理比例,一是要确定班级的适度规模,二是确定教师合理的教育教学工作量,三是根据教学计划中每周上课总时数和每个教师平均工作量。教师、学生和校舍设备三者的规模处于最佳比例状态时,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