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2.48KB ,
资源ID:90499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499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生态文明社会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生态文明社会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docx

1、关于生态文明社会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关于生态文明社会下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文明形态,强调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同时重视生态伦理观的建构。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紧跟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我国大力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然而,就教育领域而言,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师德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生态发展,不利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探求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策略。 【关 键 词】生态文明;师德建设;生态伦理;和谐平等 教育是民族振兴

2、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就具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灿烂的职业”,他们被比作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此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育人品质。在教师的所有素质中,师德最为重要,是教师之灵魂。正如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建设论坛上讲的那样:“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师德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指南,是教师走向幸福之路的向导,同时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的精神力量。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不仅对

3、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整个民族的道德风貌,关乎整个民族的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在当今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环境下,师德建设问题俨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通过甄别师德及师德建设的内涵,分析当今社会师德存在的问题,揭示生态文明社会对师德建设的新诉求,试图找到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新策略。 一、师德及师德建设的内涵 古今中外,不少大教育家都对师德做出过精辟的阐述,诸如我国古代的孔子、孟子、朱熹,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国外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维果茨基、杜威等学者,都在不同时期针对师德问题做出过有启发性的探讨。那么,什么才是师德呢?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常常被错误

4、地理解为“教师职业道德”或是被“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伦理”、“教师专业伦理”等概念所替代。以上这些概念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师德做出了解释,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有明确教师道德的确切涵义,才能全面理解师德的真正含义,也才能更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开展。 从本性上讲,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出于向善的人本价值追求,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道德典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其次,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所谓的“授业解惑者”。任何职业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伦理的约束,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师德在此表现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师德:首先,师德

5、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备的品德,是指教师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稳定的品德特征以及倾向。这种品德可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甚至超越自己,我们通常称之为德性伦理。其次,师德还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外在的,有待于行为主体的内化,我们通常称之为规范伦理。无论是德性伦理还是规范伦理,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否则,道德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教师本人不能实践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那么,教师道德也就无从谈起,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纯粹的口号而已。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师德:“师德的内涵包括师爱、学高、身正,即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6、,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博学业精,知识丰富,学高为师,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以自己的示范行为教育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外在表现。” 由此来看,从师德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指建立一支关爱学生,为学生着想,精于教学,勤于教学,教学能力强,又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二、当今社会师德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育人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强势冲击之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开始在学校之中蔓延,学校这方“净土”从此不再纯洁,不仅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7、受到强烈冲击,而且教师的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也受到了影响与干扰,教师道德失范的情况也就逐渐增多。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关爱学生,治学态度严谨,为人师表,但还是有极少数违背师德的教师,他们不但没能树立“好的榜样”,却成为了“坏的典型”。如果让这些缺乏师德的人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可想而知。综合分析当今师德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爱学生不够,甚至体罚。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沉睡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如无水之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关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我

8、们的一些教师似乎太“吝啬”,很少给予学生关爱。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授书本知识,至于其他事情,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仅仅把教师工作当作是混饭吃的工具,全然忘记了教师的育人本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导向之下,个别教师不仅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关爱,而且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在他们眼里,学生与自己永远都是不平等的,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是一种理想,根本不会付诸实践。对于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尚能以礼待之,而对于一些表现不好的所谓的“差生”则经常拳脚相加,因为教师体罚学生而使学生受到伤害的事情时常发生,屡见报端。 2. 利欲熏心,只想谋私利。在一般人看来,教学才应该是教师的本职任务,这也是师德最基本的要

9、求。但是,一些教师根本不以为然,不仅守不住教师职业的底线,甚至触碰了教师职业的底线。他们不把教学当回事,而是整天想着赚钱或者评职称等,在这种功利心的牵引之下,教师的心思自然不会放到学生的身上。本来应该是教师“主业”的教学工作却被当成了“副业”,而一些校外兼职工作却成为某些教师盈利的工具,并逐渐变成他们真正的“主业”。如此一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对教学应付了事,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明显触碰了师德的底线。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让学生成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有的教师在校外大办辅导班,以此来收取高额的辅导费用。对于一些应该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某些教师故意不讲,只有参加教师校外

10、辅导班的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也才更能得到教师的照顾。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会通过给自己过生日的方式向学生暗示有所“表示”,如果没有“表示”,就会被教师冷落。 3. 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有些教师知识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只想守着“老本”,缺乏理想和进取精神。他们备课不认真,教学手段单一,上课马马虎虎,经常出错,教学效果不理想。还有的教师,从教学起讲稿就没“换过样”,知识不更新,没有新观点,更谈不上新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这些传统的旧观念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还有一些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教改等活动的积极性较差,整天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教师的本职工作敷衍了事,事业心

11、不强,职业情感淡薄。他们只求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求提高教学质量,不改革教学方法,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与学生缺乏互动,没有启发,更不用说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此外,也有许多教师在办公室里,除了闲聊就是“偷菜”、炒股,而不是批改作业、专研学问。 4. 言行不一,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人师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甚至在一些教师看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言行不一有时候也是不得已的,而将某些赤裸裸的谎言却硬说成是“善意的谎言”。比如说,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自己却对学生极尽挖苦讽刺之词;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

12、己却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要求学生要有社会公德,自己却将公德抛之脑后;要求学生远离赌博,自己却通宵打麻将;要求学生要有爱心,自己却比谁都冷漠;要求学生敬爱老师,自己却未曾想过疼爱学生;要求学生孝敬父母,却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问。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教师失去了应有的表率作用,失去了学生信任,没有做到为人师表。 5. 道德败坏,甚至触犯法律。一些教师道德品质低下,脏话连篇,对学生极尽侮辱之词,肆意践踏学生尊严,甚至还有一些教师道德极其败坏,抓住学生胆小怕事的心理,通过各种卑鄙手段猥亵甚至强奸女学生,这种事情近年来也是屡见报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

13、影响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以上行为不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学生纯洁的心灵,污染了育人环境,使学生无法获得健康的成长,而且严重违反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群众反映极为强烈。从深层上来看,也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三、生态文明社会对师德建设的新诉求 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前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又比如,学者于海波认为:“生态文明就是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而且其背后是经济生态的文明,是文化生

14、态的文明,还有政治生态的文明等,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态文明,不能仅仅谈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以上各位专家对于生态文明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内涵基本一致,都强调要从整体上去理解生态文明,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对生态文明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和谐关系的建立,强调生态伦理的构建,与冰冷的工业文明社会相比,生态文明社会少了几分“冷漠”,多了几分“温情”,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的交往。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物质文明倡导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的形成,强调经济活动的开展不对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精神文明更加倡导从人性的角度

15、出发去尊重自然,建立一种自然化的人生价值观,认可自然的价值,达到转移人们对物欲过分强调与关注的目的。与此相比,政治文明则更加强调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的维护,以免因为政治权力斗争等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如此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也更加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决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师德建设问题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也对生态文明的构建产生着影响。如果不能解决好师德建设问题,最终会阻碍生态文明社会的整体建构。那么,生态文明社会对师德建设有哪些新诉求呢?换

16、句话说,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师德?怎样才能通过师德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所谓“生态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和谐关系,进而从根本上影响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平衡。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生态教育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主张建立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自然。 2. 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教师做到“学高为师”。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要求教师博学多思,做一个专而不器的人。在

17、传统意义上,人们仅仅把博学多思看作是知识渊博的表现,而忽视了博学多思对教师修身养性、涵养全面自由和谐的精神人格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学生生态存在的影响。在博学多思、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自我反省,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本真意义上的“学高为师”。 3. 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培养自身“真善美”的完美人格,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具体来说,“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善”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道德精神,“美”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审美精神。另外,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特殊示范作用,所以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也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完善

18、。 四、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新策略 生态文明概念的引入,能够使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考察师德的现状,从而认识和把握生态视野下的师德建设问题。以生态伦理观为导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师德建设。 1. 从经济生态的角度看,要为教师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营造平衡的物质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师的物质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比如任课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助教与教授之间都有较大的收入差距。根据霍曼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发现自己投入与收益的比例与别人投入收益比例不平等时,便会产生不公平

19、感。作为收入方面的“弱势群体”,教师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就会从事一定的副业。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教师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让教师感觉到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可,才会对教师职业有归属感。通过物质生态环境的改善,解决了教师的生存问题,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去专研学问,教书育人。 2. 从政治生态的角度看,要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评价,营造人文关怀的制度生态环境。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人”,然后才是“教师”,所以对教师的管理决不能忽视对教师自然生命的尊重与关注,应该遵循教师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由的,而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由,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适当的制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20、才能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与激情。此外,还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杜绝统一化的评价制度,尤其要把师德行为纳入评价考核内容之中,并作为教师评优、评职称的重要参照标准。 3.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师德建设而言,文化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按照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师个性的前提下,分层次有所侧重地开展师德教育。学校可以积极地发动起广大学生,在教师之中评选师德标兵,从而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为学生树立道德典范。此外,学校在每个学期还可以确定一个德育主题,德育主题要尽量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生活相关,并围

21、绕这个德育的主题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并让教师亲身参与到德育建设中来,发挥教师(下转62页)(上接94页)主体在德育建设中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师德教育,让教师建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其敬业精神。 4. 从心理生态的角度看,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疏通,排解压力,营造健康的心理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每天甚至每年都重复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许多教师对工作的热情越来越低。然而,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有效渠道,教师的心理生态环境过于封闭,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开展心理培训,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师文化活动,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来排解教师压力

22、,减少他们的职业倦怠,加强沟通交流,排除心理障碍。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解压,及时调整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健康的心理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总而言之,理想的生态文明社会图景下的师德建设策略,是立足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以教师素质的提升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在强调和谐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只有真正把师德建设搞好了,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生态文明社会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毓?,王颖.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1. 2唐凯麟,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2. 3李清雁.教师道德释义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7):75. 4车晓娥.浅议如何加强师德建设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6):16. 5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9(22):30. 6于海波.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教育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4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