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概双学位第一单元 文学元论这一单元具体分为四章:文学与人;文学与美;文学与语言;文学与社会。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归纳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欣赏者。第一章 文学与人简答:如何理解“文学即人学”? (1)就表面解释,文学刻画人的形象,表现人的心灵,展示人的世界,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基本对象的。(2)就深层解释,文学是人类本质的现实展开,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直接延续。第一节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一、文学与创造: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造实践,是人类的自觉自由本质的集中体现。创造规定了文学的根本性质。创造性贯穿于文学活动的每一个基本环节之中。二、文学与现实:是以创造为主导的超越与制约的辩证统
2、一。文学既要超越现实,又要受到现实制约,超越与制约体现着文学与现实关系的两个侧面。三、文学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现实本身,也并非现实的简单照搬或机械复制。就作家来说,文学的艺术真实是创造的真实,是作家在对现实有了深刻感受和领悟之后,展开艺术虚构创造出的与现实本身或现实发展方向保持了内在一致的艺术世界。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心灵自觉一、文学关注着人的现实境遇 马克思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文学审视着人的精神世界法国作家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中写过一段有名的话:“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
3、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三、文学体现着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诗意地栖居。”第二章 文学与美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本质具体的美大体上包括两种基本形态:现实美和艺术美。现实美又可以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通过艺术作品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理解:“文学创造和展示艺术美”:文学离不开美。艺术美是文学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以自身的特殊方式创造着艺术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美,是内在审美理想与外在形式美的统一。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特征一、情感性特征:指文学蕴涵、传达和交流的主要是人类的审美情感。在艺术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科学
4、是人类理智的领地,而艺术则是人类情感的殿堂。(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以审美情感的寄寓为主,并非绝对排斥理智。理智可以进入文学,但必须适度。同时,文学的审美情感呈现为个体性与人类性的辩证统一。二、形象性特征: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一个显著的外在区别:(1)艺术主要是发挥想象力来创造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建构具体的形象系统,并利用形象以触动感染欣赏者;(2)科学则主要是展开逻辑思维,在科学著作中建构抽象的理论系统,依靠思辨的逻辑力量征服读者。文学作品的形象系统有这样两个特点:(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作为审美创造的产物,文学形象在艺术的层面实现了主
5、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聚合交融。黑格尔曾经阐释过这种主观与客观合一的艺术辩证法:“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二)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文学形象作为具体感性的存在物,特殊性是其最基本的条件。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就是保持个别、独特的形态,必须做到与众不同。同时,还应该具有普遍性,要能在特殊之上显示出普遍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形象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最充分完美的统一起来的标志,是典型的诞生。所谓典型,一方面展示着极为鲜明生动的感性形态,另一方面则深蕴着普遍的共性。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价值总的来说,文学的价值结构,是由多种价值因素组合而成的。其中,审美价值处于核心的位
6、置,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附加于审美价值之上,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一、文学的核心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指文学能够通过自身的艺术美,使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使人类的心灵获得滋养和提升,从而推动人类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二、文学的附加价值(一)认识价值:指文学可以引导人们深化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既包括对外在社会现实的认识和了解,也包括对人自身、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二)教育价值:指文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倾向、政治观念、道德意识,改变人们的人生态度,激励人们为实现进步的社会理想而奋起斗争。(三)娱乐价值:指文学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轻松愉快。第三章 文学与
7、语言第一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一、理解“文学以语言为唯一媒介”:文学运用语言来创造艺术美,运用语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世界。语言将自身的属性渗透于文学,使文学具备了与众不同的风貌。在整个艺术家族之中,文学是名副其实的语言艺术。二、文学中语言的基本职能:文学中,语言主要用于塑造形象,或者说,塑造形象是文学中语言的基本职能。具体说来,作家从事创作,需要将构思成熟而尚处于表象形态的形象系统根据表象与概念之间的沟通,转化为语言形式;读者从事阅读活动,则需要调动再造想象,利用概念与表象之间的沟通,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自己的头脑当中还原为表象形态的形象世界。第二节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不
8、确定性(一)形象的间接性:指文学以语言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的物质形式。读者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大致要经历这样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感觉器官接触到语言符号后,将其输送到大脑;由大脑理解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概念,并进而调动起与概念相联系的表象;按照文学作品语境的规定和引导,将原有的表象重新化合,从而使文学形象得到还原。这一心理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再造想象。读者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提供的,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文学形象又是读者来完成的,或多或少已经加入了读者的主观成分,印上了读者的主观痕迹。(二)形象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文学形象是向读者开放的。文
9、学形象会在读者中化身无数,而每个读者都拥有着融入了自身特点的文学形象。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了一次兴味无穷的能动的再创造。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为文学本身增添了独具的艺术魅力。首先,由于形象是间接的、不确定的,要借助读者的再造想象来还原,这使文学在塑造形象时得以避免面面俱到的冗长描绘,尽可能地突出重点,突出特征,而将次要的部分予以适当省略。其次,由于形象是间接的、不确定的,要借助读者的再造想象来还原,这使文学在塑造形象时得以超越正面描写,而充分开掘了侧面描写的艺术潜力。第三,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对读者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其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更有有利的一面。(不利的
10、一面,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主观条件。一是读者必须熟悉特定文学作品所属的语言系统;二是读者应该有较为丰富的表象心理贮存。有利的一面在于读者拥有最为充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预留出广阔的天地。)二、文学艺术表现力的丰富性这种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一)文学可以全方位地建构时空。就空间而言,文学可以实现自由地移动转换,做到最大限度到拓展。就时间而言,文学能够实现自由的变化跳跃,做到最大限度到延伸。(二)文学可以全方位地把握对象。首先,文学能够做到静与动相统一。文学既能够静态地描写刻画对象,又能够对对象做动态地把握,能够揭示对象的活动变化,或揭示对象的发展过程。其次,文学能够做到色
11、与声相统一。文学能够发挥语言的效能,去间接地“绘声”、“绘色”,使读者由此获得丰富的色彩感和音响感。(三)文学可以全方位地塑造人物。文学不仅能够逼真地刻画人物外在的相貌、动作和话语,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内部,直接把人物比较清晰的心理活动细致的披露出来。第四章 文学与社会第一节 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 一、文学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犹如一座高大的建筑物,物质生产活动是基础部分,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等都是建构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这一“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比喻,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二、文学与基础的关系(一)文学受到基础最终的决定性影响1、基础制约着不
12、同历史阶段中文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风貌。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2、基础制约着文学发展衍变的基本轨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最终决定制约着文学,这是一个确凿的事实。当然,文学也拥有着精神活动的独立意义和自身活力,对于基础,文学不仅有适应的一面,也有力图超越的一面。(二)文学与基础的联系是间接的。也就是说,基础对文学的决定性影响,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要通过一些社会和精神因素的复杂中介。正如普列汉诺夫讲到的:“决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
13、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的环级。”如何理解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关系?(1)虽然文学的任何重大发展最终都决定于物质生产活动,不过两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两者的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2)物质生产水平高的历史阶段,并不等于文学水平就一定高;经济繁荣的时期,并不等于文学就一定繁荣。(3)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表明文学确实不是直接建构在基础之上的,在文学与基础之间,还活跃着复杂的社会和精神因素中介。第二节 文学与其他精神领域的联系:文学与政治观念、道德、宗教、哲学等精神领域,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14、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文学与政治观念: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学与政治观念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不断地相互渗透影响。1、政治观念常常给文学以力度很强的影响。其具体体现为,一定的政治观念渗透到文学内部,于是使相应的文学作品的内涵带有了政治意义和政治色彩,或者说带有了政治倾向性。2、文学也能够影响政治观念:人类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同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在总体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文学有可能通过艺术美的创造,于无形中激励人们鄙弃丑陋的反动统治,向往光明的进步政治。二、文学与道德:一定时代的道德规范总要在文学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而道德观念的衍变也会引起文学内涵的相应变化。三、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宗教,在心理
15、形式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首先,两者都需要想象;其次,两者都需要心理体验;再次,两者都依赖领悟。基于心理形式的相通,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悠久的联系。四、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哲学结缘的最佳状态,不是直接贴哲学标签,发哲学议论,而是将哲学化为自身的底蕴,甚至化入自己的灵魂。第二单元 文学环节论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第五章 文学创作;第六章 文学作品;第七章 文学阅读。第五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性质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作家在对现实审美掌握基础上所从事的运用语言创造艺术美的活动。创造艺术美,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而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文本的诞生,则是文学创作的直接成果。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对象一、
16、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是作家。所谓作家就是指从事文学创作并确实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人。首先,作家是文学创作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是艺术美的特殊创造者,是人类追求审美理想的特殊代表者,是人类尊严的坚定捍卫者,是人类心灵的终极关怀者。其次,作家投身文学创作,其基本动力来自强烈的创作欲望。缺乏创作欲望的人,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家。第三,作家必须拥有对人生的深刻体味和对自然的真诚热爱,必须将对审美理想的追求内化为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创造能力。作家的审美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表现力。审美感受力是整体审美创造能力的基础;审美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绝对不可缺少的能力;审美表
17、现力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诞生。作家审美创造能力的形成,是天赋与修养的合一。可以说,优秀的作家都是天才,而且都是勤奋的天才,是扎实进取的天才。二、文学创作的对象:对象总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文学创作的对象,就是指进入了作家艺术视野的特定社会生活。作为对象的人类社会生活,为作家提供了审美创造的充分可能性,为文学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旦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和文学创作的对象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审美联系和沟通,文学创作活动便现实地展开了。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主体与对象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心”与“物”相互交融的过程。从理论上剖析,文学创作的完整过程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艺术积淀、艺术构
18、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1)真正的艺术积淀,起始于作家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审美联系的确立,即作家通过审美联系从现实社会生活获得的人生经验,既包括对生活现象的具体把握,更包括对生活本质的深层透视和对生活真谛的逐渐领悟。(2)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阶段。所谓艺术构思,即作家受到特定创作冲动的驱动,展开艺术想象以创造文学作品意象体系的心理过程。艺术积淀是艺术构思的基础,创造意象体系是艺术构思的目的。(3)艺术表现接续着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那就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作品文本的诞生。文学作品文本的诞生,标志着艺术表现的完成,也标志着整体文学创作的完成。第六章 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家遵循
19、美的规律,运用语言所创作的特殊文本。这一特殊文本,呈现着感人的艺术世界,拥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并为读者的能动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性质一、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审美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属性。文学作品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凝聚着艺术美。深层的审美内蕴、美的形象体系和外在的美的形式,交融化合,浑然一体,建构起文学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美的世界。(二)文学作品的未完成性:所谓的未完成,并不是指作家的写作没有写完定稿,而是指文学作品的真正完成还有赖于读者的参与。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审美能量还只是潜在的。正是借助无数次的读者阅读实践,其审美能量才逐渐得以释放,其自身也得以逐渐趋向于
20、完成。(三)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文学作品不是封闭的,它面向读者开放,随着期待着与读者的对话、交流,期待着读者的能动参与和再创造。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层次从理论上可以将文学作品分解为由外及内的语言、形象、内蕴三个层面。一、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语言构成着文学作品最外显的层面。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独具的特点。(一)形象化:所谓形象化,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通过建构描述性的语境,强化了自身突破概念而联系表象的能力,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使命。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化,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展开生动的刻画描述。刻画描述具体传神,写人栩栩如生,写景如在目前,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强烈的形象感。(二)多义化:文学作品的
21、语言扩充了自身的表现容量,拓宽了自身的表现领域,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兴趣。(三)情感化:情感化的文学作品语言,能够直接诱发读者积极的情感活动,强化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四)个性化:不同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语言都个性鲜明,而个性化的文学作品语言,则为绚丽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了特殊的光彩。二、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形象是艺术美的基本存在形态,也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存在形态。在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形象构成也是各具特色。(一)抒情性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一类是抒情主体的形象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这是抒情主体居于形象体系的中心,复杂的感情和思绪从其胸臆中自然涌流而出。另一类是抒情主体退隐到了幕后,而作为情感载体的自然
22、景物或人生片段则占据着形象体系的显要位置。(二)情节性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情节性文学作品篇幅相对较长,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其形象体系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可以分解为人物、环境、情节等基本构成因素。1、人物:所谓人物,指文学作品着重塑造的鲜明而又完整的人物形象。2、环境:所谓环境,即围绕着人物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在情节性作品中,环境体现为总体时代社会背景与人物具体生活环境的统一。人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性格,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3、情节:所谓情节,指文学作
23、品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事件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简而言之,情节就是事件。在情节性文学作品形象体系的人物、环境、情节三个基本构成因素之间,人物是真正的中心。人物统摄着环境和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着文学作品的成败。环境和情节都是辅助性的。三、文学作品的内蕴层面:内蕴处于文学作品的最深层次,相当于文学作品的灵魂。内蕴的贫乏,无疑将文学作品流于精神的贫瘠。内蕴融会在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里,在形象体系展开的过程中,经由读者的体会、开掘与激活,文学作品的内蕴才有可能呈现出来。第三节 文学形象的审美类型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逐渐形成了两大基本审美类型:即意境与典型。一、文学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以
24、因实生虚的组合方式生成悠远艺术时空的形象体系。(1)意境的基础情景交融。(2)意境的真谛因实生虚。具体说来,文学作品中直接刻画展示的景物形象是“实”,而间接生成的艺术时空是“虚”。所谓的有意境,就是要通过“实”的景物形象的特殊组合,以暗示映带出“虚”的艺术时空。即“境生于象外”。(3)意境具有韵味悠长的审美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就是作家把内心深处涌动激荡的人间情思,有意识地灌注于外在的自然景物,使文学形象皆带有了显著的感情色彩;作家之“我”始终居于意境
25、的中心,决定着意境的情感基调。“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则是指作家以顺应自然的超然悠远心境,与外在景物在无意间实现了完美的契合;“我”的中心地位被彻底消解,“我”与“物”之间的界限被最终超越;其意境的真正神髓,全在于对自然的领悟和皈依。二、文学典型:所谓典型,指个性特征极为生动鲜明而同时又兼具普遍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巴尔扎克基于丰富的创作实践提出:“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含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因此,在这种或者那种典型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但是,如果把他们弄得一模一样,则又会成为对作家的毁灭性判决。
26、”别林斯基也阐述过类似的见解:“何谓创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个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说是这样一种人物描写,在他身上包括了许多人。”“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的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通过这种矛盾的调和,他才能成为一个典型人物。” 典型形象的首要条件,就是个性必须极其鲜明突出。更为重要的条件,是在保持鲜明个性的同时,还必须清晰地显示出深层的共性,必须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共性的存在,使典型形象趋向于深刻,趋向于厚重。 典型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典型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恩格斯说:“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
27、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了社会本质、时代特点、历史潮流的具体生活环境。典型环境也是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如果脱离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依据。总之,典型借助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开辟了一条由“一”到“多”,由特殊到普遍,由有限到无限的独特艺术蹊径,最为充分地扩展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量和艺术启迪力量。第七章 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的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意味着审美能量的释放,艺术价值的实现;对于读者来说,则意味着心灵的沟通交流,意味着潜在创造能力的诱发,意味着一次次独特的审美享受。第一节 文学阅读的性质和特点一、文学阅读的
28、性质:文学阅读,是读者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具有再创造属性的审美活动。(一)文学阅读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身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作品的美的世界接触、碰撞、沟通、融合,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等心理要素高度活跃,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二)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可以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完成,是作家与读者双重合力作用的结果。同时,作为富于艺术张力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并非自我封闭,而是向着无数读者自由开放的。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基于自身所包含的大量未定点,而这些未定之点随时都在期待着读者通过阅读实践的再创造来加以充实和重建。二、文学阅读的特点:作为具有再创造属性的审美
29、活动,文学阅读呈现两个特点。(一)被动与主动的统一。被动与主动,统一于读者的文学阅读实践,统一于读者再创造的审美活动。(二)差异与趋同的统一。差异的存在,表明文学阅读是排斥单一化的,是一块充满个性魅力的园地;趋同的存在,表明文学阅读的审美再创造不等于绝对的随心所欲,不会导致无限制的相对主义。差异与趋同,两者共存互补,辩证统一,勾勒出了文学阅读的大致轮廓。第二节 文学阅读的对象与主体一、文学阅读的对象:文学作品构成着文学阅读的基本对象。召唤结构:指文学作品自身各个不同层次均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未定点,而这些空白和未定点等待着读者在阅读中予以填补和充实。二、文学阅读的主体:读者是文学阅读的主体,充任
30、着文学作品的具体完成者。进入文学阅读的读者,并非真空状态的“白板”,其主观条件影响着文学阅读的展开,也影响着文学阅读的效果。读者的主观条件,是全部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综合体。如何理解阅读对象与主体的关系? 作为主体的读者与作为对象的文学作品,在文学阅读中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交流关系,两者相互开放,相互完成。文学作品既将自身的艺术美呈现给读者,又吸引召唤着读者的能动参与。每一次文学阅读,都意味着文学作品的具体完成,同时也意味着读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第三单元 文学体裁论文学体裁的区分,主要在于形式,在于格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在于内容。第八章 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最精粹的
31、文学体裁。诗歌的文体特征,包括体式的分行排列、语言的非常规化、韵律的优美错综、结构的灵动跳跃、感情的深沉精微等,其中尤以韵律的优美错综和感情的深沉精微最为重要。第一节 诗歌的韵律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由语言的节奏和声韵组合而成的韵律之美。诗歌语言的节奏和声韵适当搭配,便可以产生某种与音乐近似的特殊艺术效果。第二 诗歌的情感如果说韵律是诗歌的肌体,那么情感就是诗歌的灵魂。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诗,它很少谈论哲理,它是羞于大发议论的。”诗歌情感的特征:(一)真挚。这是诗歌情感的第一位的条件。情感真挚,诗歌才能叩开读者的心扉,才能诱发读者的共鸣。(二)清纯。它本身就具备
32、特殊的魅力。诗人怀着赤子之心,将他们清纯的情感注入诗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作品以诗意。(三)深沉。深沉的情感内蕴,可以赋予作品以更强的震撼人心的力度。一个诗人的人生感受和领悟越丰富,情感也就越趋向于深沉。(四)浓烈。诗歌中注入的情感愈浓烈,其气概也就愈摧枯拉朽,其声势也就愈振聋发聩,其感染力也就愈强大。(五)精微。诗人能够捕捉到情感的全部细节,揭示情感微妙纤细的各种形态和变化。情感愈精微,就越令人体味无穷。(六)新颖。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必然会不断地激起新颖的情感浪花,不断拓展着人类心灵的疆域,也不断丰富着诗歌艺术的天地。第九章 小说一、小说的情节情节:指文学作品中将生活事件贯穿起来的基本脉络。二、小说的人物在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