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52.62KB ,
资源ID:90319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319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石泉县古堰集镇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概况古堰集镇位于石泉县城南部,距县城5公里。在石泉水坝库区左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810814,北纬32523257。区域内主要包括汉江右岸的赵家沟、汉阴沟、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以及汉江干流右岸9km的江岸,除风沟直接汇入汉江外,其它五条支沟均汇入中坝河。古堰总面积49.74km2,水土流失面积29.23km2,占总面积的58.8%。主要治理区地处南部巴山区,在人口较集中的沟边、公路旁,海拔高程在340m1381m之间,相对高差1041m。1.1.2 地质、地貌地质古堰在我

2、县水土保持区划中划分在巴山中度流失区。地质构造为巴山大断层属杨子地台边缘,构造以褶皱为主,裂隙发育。山顶普遍剥蚀严重但比较平缓。裸露岩石较多,土薄石厚,岩石破碎。出露岩性主要有黑云母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和硅质岩。地貌 古堰小流域地处汉江下游喜河库区上游,地貌类型为巴山山系,山峦迭嶂,沟坡纵横,沟壑交错,沟谷外窄内宽,流域地势呈东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山体比较宽厚,山顶较为平缓,山势多呈浑圆形山脊,坡脚多出现局部山间坝子和宽阔河谷。沟内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自然坡度在560之间。小流域内土地总面积49.74km2,其中坡度小于5的土地面积397hm2,只占总面积8%;坡度5 15的土地面积 422

3、 hm2,占总面积8.5%;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 1212hm2,占总面积24.4%;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 1818hm2,占总面积36.6%;坡度大于35的土地面积1125hm2,占总面积22.5%。1.1.3 土壤、植被土壤根据石泉县农业局土壤测肥实验报告,古堰集镇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壤、棕壤三类。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的河漫滩阶地上(一级阶地),是本流域的高产农业土壤,PH值为6.5,土层厚度大于70cm,水稻土中有机质如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养分结构合理,适宜水稻生长;黄棕壤分布在沟、河两岸(二级阶地)的梯坪地及缓坡(1015)耕地上,是主要旱作物和林、草宜生土壤,PH

4、值在7左右,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仅次于稻田,但高于陡坡耕地,土层厚度2050cm;棕壤分布在流域的支毛沟内,其氮、磷、钾含量低于水稻土,但也适合水稻生长,产量低于主沟、河道两岸的河滩地稻田,土层厚度1540cm。土壤多呈中性至弱酸性,通透性能较好,土壤质地以壤土层居多,保水、供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中等,肥力基础较好,土壤保肥性总体属中等水平。山体裸露岩体较多,地块零散,夹杂分布较多的坡积土,因此,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适宜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详见表12。表12 古堰集镇土壤理化性状表土壤类型平均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t/m3)土 壤 养 分 含 量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p

5、m)全钾(%)速效钾(ppm)全磷(%)速效磷(ppm)黄棕壤501.31.550.18851.52501500.116.428.177水稻土701.281.850.1577.51.65 85.00 0.12 7.80 6.5 植被古堰集镇内没有规模性的连片森林,近年在石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蚕桑大县、旅游兴县、城市靓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指导下,兴桑养蚕、新农村建设示范等项目相继在部分村、组试点实施,村落、民居、沟边营造了一些美化环境、发展庭院经济的四旁林,在公路边划定了一些退耕还林封禁区,现有植被类型多样,山上主要为灌木林和针叶、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以人工栽植、飞播的松、栎、柏为

6、主,在沟谷及浅山、近村地带的坡地、地埂上,非规模性的分布着桑树、板栗、桃李杏、毛竹等经果林。流域内现林地面积3398hm2,其中用材林653hm2,占林地面积19%;栎类薪柴林611hm2,占林地面积的18%;疏、幼林地较多2134hm2,其中疏林926hm2,幼林1208hm2,占林地面积的63%。还有以桑树为主的经果林为242hm2。森林覆盖率为31%。就林木结构分析,用材林面积较小,灌木林面积大,疏幼林比重大,经济林面积小。流域内是“远看绿油油,近看水蚀流”,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亟待加强提高。1.1.3 气象、水文气象特征古堰集镇紧靠县城,石泉县气象站资料显示流域内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6

7、,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0.2,四季分明。多年初霜期始于11月中旬,终霜期止于来年3月中旬,无霜期多年平均242天。大于10积温3507,年均日照时数1812 h,夏季日照总时数为658.8h,光照充足。全年多东南风,年均风速1.4m/s,年均大风日数11.8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自然降水受季风影响,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多年平均春季占21.8,夏季占43.5,秋季占32.1,冬季占2.6。历年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最大降雨量1359.5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仅575.5mm(1966年),月、季、年分配极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7.1mm,雨量相对充沛。充足的光照、丰富的降

8、水和宜人的气温非常适宜作物生长。(表11)。表11 古堰集镇气象特征表观测 站名气温( 0C)年均降雨量(mm)79月降雨量 (mm)暴雨天数10积温 ( 0C)无霜期(d)年均日照时数(h)太阳总辐射量(J/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石 泉41.4-10.214.61359.51964575.51966877.145624527242181253.23水文古堰集镇属汉江南岸支流,包括赵家沟、汉阴沟、中坝河、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比降在20.080.0之间。流域地处安康市“第一暴雨区”,按照安康地区水文手册和流域洪水调查资料,结合石泉水文站实测年

9、最大24h暴雨资料系列,经计算:中坝河小流域1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39.4mm, 6h最大点雨量值为95.7mm; 2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65.7mm , 6h最大点雨量值为114.3mm,只要合理调节利用,正常降水可以满足区内各项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流域内频率P=10%、P=5%的1h、3h 、6h、12h、24h,多年平均最大降雨量结果见表14。表12 古堰集镇1h、3h 、6h、24h暴雨量计算成果表 历 时频 率1361224Ht10%21.1155.3695.7115.5139.4 Ht5%23.3767.84114.26137.62165.75由于各支沟无实测

10、暴雨、流量资料,由陕西省水文手册中汉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17.2/(F0.015)、汉江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27.3/(F0.1),汉江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62.8/(F0.156)。按照本地安康地区水文手册查得:古堰集镇划分在“任洞区”,各项水文参数查表、查图计算结果如下:中坝河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380mm,地表径流量为0.19亿m3,径流模数17.61t/年.km2。古堰集镇近几年通过支农项目扶持资金的倾斜,农田灌溉系统得到基本配套,水源均以沟溪自然引水为主,但标准低、质量差,如土渠渗漏,堰塘严重淤塞,农田防护堤残缺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流域内现有各类水利设施(

11、塘堰、水井,蓄水池、抽水站)年供水量仅12.04万m3/年,但在旱季,由于降雨少,河沟来水量不足,时常出现沟溪断流无水可引,大部分的农田灌溉难以保障;而在雨季又会出现坝毁渠塌水断的现象。1.2 社会经济状况1.2.1 人口与劳动力古堰集镇在石泉县城关镇辖区内,含杨家坝村,红岩村、中心村3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756户,2984人,其中农业人口2786人,有农业劳动力1653个,农业人口密度为50人/km2,流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据县级社保部门调查统计,流域内有40 %的劳动力在农闲进城或外出务工。1.2.2 土地利用现状古堰集镇耕地面积454hm2,占总面积的18.05%,其中:水田9

12、1 hm2,占耕地面积 20.4%;梯坪地 75hm2,占耕地面积16.7%;坡耕地232hm2,占耕地面积63%,坡耕地中25以下的坡耕地139hm2,占耕地面积 31 %, 25以上的坡耕地143hm2,占耕地面积 32%。经果林面积121 hm2,占总面积的4.9%。林地面积1699hm2,占总面积的68.3%。荒山荒坡 112hm2,占总面积的4.5%。水域14hm2,占总面积的0.5%。难利用地76 hm2,占总面积的3%。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10hm2,占总面积的0.4%。流域内人均土地0.92hm2/人,人均耕地0.17hm2,其中基本农田人均0.93亩,低于全县人均1.05亩的平

13、均水平,尤其在公路边、集镇旁的村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古堰集镇内耕地中的大部分水田都分布在各支沟的沟旁滩地及支毛沟的汇流处,梯地与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为主的沟旁阶地上;用材林(有林地)653hm2大部分在海拔500 m以上的中山上,村落、沟侧有零星分布,近年栽植的疏幼林2134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地上;撂荒造成的荒山荒坡分布与疏幼林基本相同。由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可以看出,其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是不合理的;流域各支毛沟汇流处坝地土地平整,住户密集,人多地少,近年耕地保存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量的坡耕地种植的主要是农作物,植被覆盖率低、生产扰动大,古堰集镇地处暴雨中心,

14、坡耕地和荒山荒坡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各支沟中上游比降较大,暴雨产生的洪水在中上游形成冲刷,将泥沙淤积在下游沟道,使下游坝地的住户和农田受到极大的威胁。坡耕地广种薄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了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制约了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土地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为建设高标准的农耕地,并大力发展核桃、桑、油桐等经果林。1.2.3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古堰集镇农业总产值95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8.5万元,占总产值35%;林业产值157.8万元,占总产值16%;牧业产值320.4万元,占总产值33%;渔业产值 5万元,占总产值1%;其它产值143万元,占总产值15%。农村经济

15、总收入108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元。农业生产古堰集镇内现有耕地面积449hm2,其中基本农田166hm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大都种在河谷梯地、水田和缓坡地上。粮食总产量103.8万kg,平均粮食单产154kg/亩,基本农田平均亩产335kg,人均产粮387.4kg,基本满足生活需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20%,经济作物主要是在河滩地(一级阶地)上种植蔬菜,在坡地上以油菜、薯类为主。林业生产林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兴桑养蚕和少量经济林果,产值157.8万元,古堰集镇林业纯收入32万元。牧业生产牧业收入主要来源是户养的生猪和鸡,另有少量牛羊出栏。其

16、中:生猪年出栏2050头,鸡4000只,牛40头,羊200头。各类家畜、家禽以传统模式农户家中散养居多,饲养来源主要是自产的粮食玉米和部分农作物秸秆、茎、叶野菜等,很少购买成品饲料。通过产业扶持,流域内已发展小规模的养猪专业户6户,投工及饲料用量较大,成本高,相应纯收入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面积的64%,水土流失严重,地力减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广种薄收。农村基础设施起步晚、规模小、标准低、维护少,总体相对薄弱,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不足,没有建立持续发展机制,农民各自为阵,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以兴桑养蚕、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不具规模,没

17、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人均经果林面积虽然有0.68亩,但标准低,老劣苗多,影响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为粮食型土地结构。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服务业等产业太少。整体推进新型农业的观念淡漠,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不足。1.2.4基础设施状况古堰集镇位于县城南部,各支沟以村为单位,新修的通村水泥道路于之相连,交通较为便利。流域内的农网改造全部通电到户。近年,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以沟溪引流、小型提灌设施,配套“小工程、大群体”项目和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初步解决了农村户户通自来水问题,农田灌溉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现有水利设施中,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设施有塘堰

18、2座,容量1.4万m3;机电井3口,蓄水池(窖)47口,渠道1km,抽水站座,装机容量6kw。由于连续几年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有50%以上的农户已使用省柴灶,群众生活燃料主要是树木枝桠、农作物秸秆,少部分农户使用燃煤、燃气,在县城购买。流域内有17户农户新近建成沼气池。临路、近村的土地,肥料以猪、牛粪等农家肥为主,边远坡地用化肥。1.3 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现状1.3.1 水土流失状况按照陕西省水土流失分区公告,古堰集镇水土流失分区划分在巴山中度流失区。总面积24.87 km2,水土流失面积14.61km2,占总面积58.8%。其中轻度流失276hm2,占流失面积

19、18.9%;中度流失685hm2,占流失面积46.9%;强度流失390hm2,占流失面积26.7%;极强度流失98hm2,占流失面积6.7 %;剧烈流失14hm2,占流失面积0.9%。水土流失类型中的轻度流失地主要分布在疏、幼林地内,中、强度流失分布在坡耕地、部分疏幼林及荒山荒坡内,极强度、剧烈流失分布在2535坡耕地和覆盖度30%的荒山荒坡。地域内水土流失主要是水蚀:降雨使裸露坡面形成冲沟、集流,汇流于沟溪成为暴雨瞬时激流,加之沟溪中上游自然比降较大,在缺乏缓流、拦沙措施时,极易对坡脚形成冲刷伴发崩塌、泥石流,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我县地处暴雨中心,年均降雨量为438mm,且降雨主要集中在

20、每年的510月份的汛期,其中在7、8、9月三个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52%以上,也是洪涝、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段。根据石泉县农业区划报告对古堰集镇调查,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850t/km2,年平均土壤流失量7.09万t。1.3.2 水土流失的危害降低土壤肥力。随着流失,肥沃的表土层被大量剥蚀,大面积性状不良的土层出露,土壤质地变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干旱威胁日渐增大,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不断降低。破坏土地资源。水力浸蚀形成侵蚀沟,洪水冲刷使沟底不断下切,引起局部堤岸崩塌、滑坡等,在暴雨时形成泥石流,使可利用的土地不断减少,裸露岩石增加,破坏地面表层。加剧洪涝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容易

21、引发洪涝灾害,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差,一旦遇到暴雨,河水暴涨,泥沙俱下,极易泛滥成灾。1.3.3 环境保护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安排,实行支农项目资金捆绑。古堰集镇已部分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和东桑西移等具有一定的环保功能的建设项目,新建和恢复的各项措施有:垃圾填埋池3口、水保林244hm2、建沼气池18座、省柴灶385个、舍饲养畜7间。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古堰集镇综合治理、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由于我县近年没有水土保持治理专项资金且又是山区贫困县,地方财政和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资金来源匮乏,对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荒山荒

22、坡等综合治理程度不够。古堰集镇还有287hm2坡耕地(大于25的坡耕地143 hm2)亟待治理,还有疏幼林1067hm2,因撂荒形成的荒山荒坡112hm2等水土流失易发区,有待封禁治理;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土渠渗水严重,干旱缺水插不上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燃料主要来源于林地,且牛羊散养,致使林地郁闭度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日渐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加之目前一些群众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仍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2.1 建设目标石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倡导绿色产业,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具有陕南特色的“

23、山绿、水清、人富”的新石泉,坚持以“生态立县”为主题,走“蚕桑富县、旅游兴县、城市靓县”之路,把“2010年秦岭生态保护工程”列为当前重点建设项目首要位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从项目规划、设计布置上明确提出具体的规划思路,“水要清、人要富、景要美”为治理目标。结合现场勘察的流域现状,结合群众意愿,制定古堰集镇项目区综合治理的具体目标为: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1hm2,治理程度达到100%,土壤侵蚀量减少70%,必须实现 “水清”的目标。 (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围绕“城市靓县、旅游兴县”的建设目标,依据“大封禁、小治理”的原则,确定林草地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100 %,

24、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90%,使1067hm2的疏幼林实现生态修复。结合中坝河项目区内“中坝大峡谷”和“后柳水乡”的景区的开发,使古堰集镇成为一个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的生态旅游休闲农家乐园,满足“景美”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目标结合古堰集镇水土流失现状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强现有基本农田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使人均年产粮达到 400kg;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发展蚕桑林果产业,让群众能在短期内见效增收;以自然沟溪为单位,依托农家休闲旅游,围绕第三产业,建立立体化的城郊型农村特色经济,达到当地群众人均纯收入比平均水平提高30%的目地,实现“人要富”,使治理成果稳得住。全面实现

25、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经济发展“三赢”的大生态、大水保之目的。其他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综合配套,使流域内生态面貌、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流域内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实现山川秀美、人民富裕。2.2 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2.2.1 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划分本流域现有农业人口2677人,基本农田166hm2,人均0.93亩。按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3计算,建设期末即两年后人口将达到2693人。要达到人均1亩基本农田的建设目标,在现有坡耕地282hm2中需新修基本农田24hm2。为确保群众收入增加及产业开发,实现人均增收目标,结合流域综合治

26、理调查的群众意愿,需发展经济林果77hm2。规划期末生产用地为425hm2(耕地191hm2、植物篱防护耕地36 hm2、经果林198hm2)。对地域内原有的疏幼林1067hm2实行封育管护,将112hm2荒山荒坡营造为水保林,发展人工草地1hm2,治理期末生态用地达到2061hm2。2.2.2 土地利用规划生产用地土地分级与适宜性评价本地域现有耕地449hm2,经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一、二、三级耕地244hm2,地面坡度为5、515,主要是沟道两侧的坝地、沟台地,地块相对完整,距村庄、道路、河流都近,水源条件好,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以及坡改梯

27、,栽植经济林、果木林。四级耕地62 hm2,地面坡度为1525,一般在沟道中下部,地块比较完整,距农村住户、村级道路有一定距离,灌溉水源引用沟道、溪水,作为保留的坡地,适宜发展经济林和耕地,采取植物篱或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五级耕地143hm2,地面坡度大于25,在沟道的上部,地块零星破碎,距村庄、道路、河流都较远,水源条件差,只适宜营造水保林。详见土地分级和适宜性评价表21。表21 古堰集镇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表评价指标评 价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地面坡度55-1010-1515-2525-35土层厚度70cm70cm70cm50-70cm30-50cm地块完整情况完整完整较完整较

28、完整破碎距离近近较近较近远水源条件近近近较近较差土地适宜性水稻、油菜、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坡改梯、经济林、农耕水保林土地利用规划我县农林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表明,合理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林牧协调发展、增加土地产出量的基础。根据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进行如下调整:本区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如下:15以下全部作为农业用地,并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其余部分采取等高植物篱措施进行保土耕作;1525坡耕地营造经济林,并选典型区种草发展畜牧业;对25以上的坡耕地造经济林和生态林,生态林采取阔叶、针叶混交模式;

29、对疏幼林地全部封禁治理,荒山荒坡营造水保林的方式,并推行沼气池等能源替代以及舍饲养畜的示范点;在地域内部分侵蚀严重的支毛沟修建谷坊;对现有支毛沟及保护农田的塘堰进行整治;对于部分冲刷严重对两岸农田有较大影响的溪沟进行整治。2.2.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调整原则根据现有耕地面积的实际情况,结合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结构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在优先保证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的基础上,在采取植物篱保土措施的前提下,适当保留部分坡地;结合当地人民意愿,适当扩大经果林面积,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使农民增加收入,使地域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二、调整方向针对人均经果林面积较少,坡耕地

30、和疏幼林面积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需要改造坡耕地,设计对515的坡耕地部分改建石(土)坎粮梯,剩余部分采取保土耕作措施,并补充等高植物篱的水保措施;1525的坡耕地部分坡度较缓、耕作条件较好的可补充等高植物篱进行保土耕作,其余的营造经济林,并选典型区坡耕地种草发展畜牧业;对25以上的坡耕地营造经济林,立地条件差的造生态林;对山上的疏幼林地全部封禁治理;荒山荒坡“封禁补植”,全部绿化。25坡耕地中立地条件较好的营造以油桐为主的经济林,和2.5hm的核桃,其余143hm坡耕地造生态林;荒山荒坡114hm“封禁补植”的方式;疏幼林及部分郁密度较低的灌木林地1067hm,进行封禁治理。 三、调整结果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确定流域内农、林、牧、渔各业用地规划面积如下,调整后土地总面积24.87km2,其构成是:耕地227hm,其中水田92hm,梯地99hm,保土耕作36hm。经果林地198hm。林地:1954hm,其中有林地457hm,灌木林430hm,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