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98.19KB ,
资源ID:90166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166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docx

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1)生活状况:经济落后,贫富悬殊。衣穿衣困难食广大劳动者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住百姓居住条件很差社会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平均寿命短(2)社会原因: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2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非常艰苦。3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1)

2、男人剪掉辫子,女人禁止缠足。(2)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发生变化。(3)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有改变,仍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凭票证限量供应。(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易误辨析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3、。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2表现(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轻巧识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可归纳为“一、二、三、四”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

4、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的变化“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时代背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生活方式的西

5、化即“洋气”史料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民众服饰的变化“国防绿”“海军蓝”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款式时髦”服饰多元化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史论归纳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

6、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

7、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 BC DD材料观点为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冲击,经济上表现为自然经济解体,思想文化上表现为思想解放,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中西合璧,故正确;工业文明冲击在政治上应当表现为中国制度改革,沦为殖民地社会是一般特征,故错误。2民国

8、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加以区分。这一变化表明()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A“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说明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成立而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3“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

9、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婚姻制度颁布于()A戊戌变法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没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故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婚姻制度应该是“社会主义婚姻制度”,故D项错误。考点2| 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与大众传媒的发展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交通运输的发展1表现(1)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竣工。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2

10、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3)水运1872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4)航空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2作用(1)促进了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易误辨析近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不同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

11、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便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意义(1)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2)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1)出现: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第一份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北华捷报。(2)发展19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中国人办的报刊,最著名的是上海的申报。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重视发挥报刊舆论

12、工具的作用。a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主张。b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办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迅速发展原因:新中国成立。代表性报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4)繁荣原因:改革开放。特点a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b既注意市场的需求,又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并普遍扩大信息量。轻巧识记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3、2广播影视业的兴盛(1)广播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又有新的发展。(2)电影开始的标志: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发展成熟a时间:20世纪20年代逐步成熟。b表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出现许多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影片,如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飞速发展a时间:新中国成立后。b特点: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屏。c主要代表作品: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祝福大闹天宫李双双等。辉煌:改革开放后,出现弘扬主旋律的西安事变大决战抉择等作品。(3)电视1958年,北京电

14、视台开始试播,标示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3互联网的崛起(1)兴起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08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2)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易误辨析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

15、的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会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

16、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填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洋务运动时期铁路事业的开展“1879年”“李鸿章”“开平煤矿”此时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用工业资金、燃料不足等问题“顽固的王公大臣”“守旧势力”“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传统观念和封

17、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史料二:近代中国兴办铁路的特点“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86%的铁路控制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近代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提示: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根据

18、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提示: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但也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化。史论归纳 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工业革

19、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竹枝词中描述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近代通信技术传入中国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B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 两地语言传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

20、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D项错误。5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 BC DC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说明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故正确;电车传入后人们对电车存在种种偏见,显示了旧思想观念的浓厚,故正确;由传统的交通工具到电车的出现体现了交通运输领域的近代化,故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冲突,故错误,C项

21、符合题意。6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A近代中国架设首条电报线是在1877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于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在1994年,故D项错误。主题一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文明开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题立意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它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

22、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知识交汇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23、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主题二走向近代化的“桥梁”和传递信息的“利器”近现代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主题立意交通、通信事业是走向近代化的“桥梁”,其发展既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利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近代社会主要是报刊,现代社会主要是互联网。知识交汇综合分析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

24、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

25、作用。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2015全国卷4119502008年节假日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014全国卷28维新派重视易服服饰变革2014全国卷30电影在中国的放映大众传媒的发展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4全国卷)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维新派主张

26、通过变法以救亡图存,振兴国家,其所有的行为皆为达到此目的服务,把握住了本质,就不难分析其现象B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不能武断地说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2.(2014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电影院是一个赢利机构

27、,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放映外国影片多说明利润空间大,原因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外国商品在中国享有的特权,再结合中国商品分析,答案便很清晰了C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社会史观下的高考命题新动向史观应用理论阐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社会史观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专家们的视野,社会史也在高考命题中逐渐从“边缘”向“中心”拓展。具体可从如下视角进行考查:视角一 社会变革背景下民众观念的嬗变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传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家政策改变、国内社会运动的影响,中西文明的碰撞导致了中国

28、政治、经济和思想的近代化。随着社会变革,人们的家庭、婚姻和伦理观念都发生重大嬗变。断发易服、废除缠足,改变婚姻制度和社交礼仪等均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视角二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的凸显每逢社会转型时期,都有新思潮萌发,同时也滋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另一方面,圈地运动中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人口暴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整治以及转型时期道德重塑均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视角三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生活方式变迁轨迹衣、食、住、行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文化,是浓缩和鲜活的

29、历史。伴随西方列强侵略,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在促进中国人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勾勒出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轨迹。服饰、住宅和交通通信事业的变迁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视角四 下层民众对社会大变革的认识一般的社会变革伴随着社会民众的思潮反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转型时期里程碑式事件,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前后人们观念的变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运用点拨社会史一般是指从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碎片”,分析研究正史之外的小“历史”,就是平时所说的“边缘史”。有关社会史的高考考查视角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从商人史、教育史、人口史、瘟疫史、抗震救灾史、福利保障史和社会公平道德重塑等方面切入。社会史的内容进入高考命题范围,不仅可以扩大中学历史学习的资源视野、拓宽历史的学习思路、完善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针对训练1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饮食方式A BC D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中的人物、装饰等内容。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山水画,未体现出变革;人物大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