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寄生虫重点医学寄生虫重点总论一、名词解释1、寄生虫(parasite):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2、共生(symbiosis):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学现象。3、共栖(commensalism):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收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关系。4、互利共生(mutualism):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均收益的关系。5、寄生(parasitism):系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收益,另一方受害的关系。在寄生关系中,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parasite),受害的一方称宿主(host)。6、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2、: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繁殖能力及致病能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7、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条件。8、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具有感染人的能力的发育期。9、直接型(土源性): 完成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10、间接型(生物源性): 完成生活史需中间宿主。11、终宿主(Definitive/final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1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
3、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1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寄生虫的某一相同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14、转续宿主 (Paratenic / transport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15、带虫免疫(premunition):人体感染某些血液内寄生原虫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使体内寄生虫未完全被清除,仍伴有低虫血症,但宿主对同种再感染具
4、有一定的抵抗力。16、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人体感染某些蠕虫后可产生免疫力,其体内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对再感染的幼虫有一定的抵抗力。17、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18、囊砂(棘球蚴砂):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蚴和子蚴悬浮于棘球蚴液内。19、幼虫移行症:指人或某些脊椎动物可作为某些蠕虫的非正常宿主(转续宿主),当其侵入人体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以幼虫状态存在,在皮肤、组织、器官间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的病变。20、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微丝
5、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出现于血液。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现象称夜现周期性。21、疟疾再燃:再燃是指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22、疟疾复燃:复燃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经药物治疗或宿主的免疫作用被消灭,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肝细胞内休眠的迟发型子孢子复苏,发育产生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的疟疾发作。二、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1、掠夺营养 。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1、带虫者与慢性感染 2、隐性感染与机会致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升高与高球蛋白血症 4
6、、多寄生现象 5、异位寄生 6、幼虫移行症四、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气)生物源性(中间宿主、昆虫媒介)人体直接传播 (2)寄生虫病的感染方式:1)经口感 2)经皮肤感染3)经节肢动物叮刺感染 4)经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 6)其他途径:经输血、呼吸、乳汁及体内重复感染等。3、易感人群五、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3、生物因素六、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七、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线虫概论一、形态成虫:
7、外形:圆柱形或线状,前端钝圆,后端较细 ,雌雄异体。, 虫尾端多向虫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原体腔:无上皮细胞覆盖,内充满体液。体壁: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消化系统:口咽中肠直肠肛门。生殖系统: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神经系统(咽管神经环、神经干、肛门神经环)和排泄系统(排泄孔、排泄管)二、生活史多为直接发育型。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幼虫发育的特征是蜕皮(molting),一般蜕皮4次。三、致病 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种类、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的机械性和化学性作用,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致病多与寄生部位有关,一般均可导致组织损伤、出血、炎症、坏死、细胞增
8、生等病变。通常对人体的危害组织内寄生线虫要比肠道内线虫大。 P168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简称蛔虫(round worm),也称人蛔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一、形态 1、成虫:雌虫:长20-35cm , 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腹中部之前。雄虫:15-31cm,尾部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有交合刺 一对。 2、虫卵: 受精蛔虫卵与未受精蛔虫卵的区别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大小60 45 m90 40 m形状宽椭圆形长椭圆形颜色棕黄色棕黄色卵壳厚薄内容含一个圆形卵细胞,壳间有新月形空隙含大小不一的折光性卵黄颗粒二、
9、生活史学习要点:1、感染阶段:感染性蛔虫卵2、感染方式:经口3、体内移行:口小肠门静脉肝脏右心肺脏气管咽食管 胃小肠4、寄生部位(成虫):小肠5、致病阶段:成虫、幼虫6、诊断阶段:成虫、虫卵(粪检)7、成虫寿命:1年8、产卵量:24万/天三、致病1、幼虫致病:(1)肺蛔虫症(蛔蚴性肺炎,型变态反应) 咳嗽、血痰、哮喘、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异位寄生2、成虫致病:(1)损伤肠粘膜,引起消化道症状和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患者常有厌食、恶心、呕吐、间歇性脐周痛等症状,有时出现腹泻,可伴有黏液和血液。 (2)夺取营养(3)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可能是由
10、于蛔虫变应原引起IgE介导的型超敏反应所致。(4)引起并发症:蛔虫有钻孔习性,当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人体发热、胃肠道病变、食入过多的辛辣食物以及不适当 的驱虫治疗时,常可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强,容易钻入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常见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胰腺炎、肠梗阻、肠穿孔等。四、实验诊断1、粪检查虫卵: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2、痰中直接查蛔蚴3、驱虫治疗性诊断五、流行与防治1、流行(1)传染源:粪便内含受精蛔虫卵的人(2)感染方式与途径: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或随地大便。误食被感染期蛔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2、防治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2)加强粪便管理 (3)个人防护
11、(4)药物驱虫:主要药物丙硫咪唑(阿苯哒唑或肠虫清),甲苯咪唑(成虫或蛔蚴)、左旋咪唑、伊维菌素。驱虫宜在感染高峰后的秋、冬季节进行。P171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简称鞭虫,寄生于人体盲肠,重度感染者可出现腹泻、腹疼甚至贫血及直肠脱垂等症状,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呈世界性分布,多见于热带、温带地区,常见于蛔虫并存。我国各地均有,南方多于北方。严重感染者寄生的数量可达4千条以上。一、形态1、成虫:形似马鞭,虫体前3/5细长,为咽管所占,其外由串珠状排列的杆细胞组成的杆细胞体包绕;后2/5较粗内有肠管及生殖器官。活时淡灰色。雌: 3550mm
12、,生殖器官单管,尾端垂直钝圆。雄: 3045mm,生殖器官单管,尾端向腹面作环状卷曲,有一根交合刺。2、虫卵:大小5054 2223m,纺锤形,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透明栓,内含一卵细胞。二、生活史学习要点1、成虫寄生部位:盲肠 2、感染阶段:感染性虫卵3、感染方式:经口 4、致病虫期:成虫5、诊断虫期:虫卵 6、成虫寿命:3-5年7、产卵量:5 00020 000三、致病 1、机理: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2、可造成: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3、临床表现: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重度感染: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
13、消瘦及贫血等症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等儿童重度感染时,可导致直肠脱垂;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四、实验诊断粪便查虫卵,直接涂片法、加藤厚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五、流行与防治 1、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儿童感染多于成人 2、人是唯一传染源,防治原则、治疗药物与蛔虫相同:丙硫咪唑(肠虫清)400mg/d3dP175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一、形态1、成虫:约1cm,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其前端较细,有一口囊。雌雄异体,雌雄,雄虫尾部有膨大的交合伞。 腺体:头腺1对,主
14、要分泌抗凝素,咽腺3个,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 2、虫卵:6040m,椭圆形,壳薄,无色透明,卵内多为4-8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3、幼虫(钩蚴):杆状蚴 丝状蚴(感染期蚴)丝状蚴特点:1、口腔封闭,活动力强 2、存活时间3-4周,2周内感染力最强 3、集中在土壤表层(90%在1-2cm深的表层土壤内)4、有向温、向湿、向触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主动钻入人体,约需时30min至1h。 5、生存温度15-30, 适宜温度25-30, 15以下对生存不利 6、可借助水膜沿植物的茎、叶向上爬行。两种钩虫成虫形态主
15、要鉴别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体形“C” 型“S” 形口囊2对钩齿1对板齿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交合刺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凹槽内 背辐肋二三分支二二分支尾刺 有 无 二、生活史学习要点1、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5-7周。 2、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3、诊断阶段: 虫卵; 4、感染阶段: 丝状蚴 5、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6、主要致病阶段: 成虫7、感染方式途径: 经皮肤8、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 9、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也可经胎盘或母乳感染。10、成虫寿命: A.d-5years N.a-15yea
16、rs 11、转续宿主:十二指肠钩虫,猪、羊、牛、犬、兔等12、产卵量: A.d:1-3万,N.a:5千-1万13、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的幼虫入肠腔前可在某些组织中潜留很长时间,可长打200天以上。三、致病 1、幼虫所致病变 致病机理:机械性损伤及抗原物质作用(型) 临床表现: 钩蚴性皮炎:针刺、烧灼、奇痒感。充血斑点、丘疹、红肿、水疱。钻皮需半到1小时,可在局部皮肤停留24小时,再入血。 钩蚴性肺炎:咳、痰、喘、畏寒、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成虫致病(1)消化道症状: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等损伤,导致的消化道症状主要有: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
17、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重度感染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2)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主要症状有: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以下肢多见。慢性失血的原因:1)吸食血液并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 2)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伤口不易愈合,伤口渗血,其渗血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3)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造成多个出血部;4)虫体以其钩齿或板齿咬附肠壁,损伤小血管,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 (3)异嗜症: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4)婴儿钩虫病:多由十二指肠钩
18、虫引起。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等。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等。死亡率高(4-7%)。四、实验诊断1、粪便中查虫卵:最常用的饱和盐水浮聚法。粪便查见虫卵或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2、钩蚴培养法: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3-5天。3、痰中查钩蚴五、流行与防治 1、流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钩虫病和带虫者为传染源。用未处理的人粪施肥,赤足下地;矿井下 2、防治:(1)治疗患者:钩蚴性皮炎的治疗(24h内):透热疗法:53水或热毛巾,2030分钟,左旋咪唑涂剂或15噻苯咪唑软膏外用 。驱虫治疗: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肠虫清400mg qd 3d
19、)、噻苯咪唑等。(2)加强粪便管理、处理(3)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1.5%左旋咪唑硼酸洒精等。两种钩虫的主要不同点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1、形态 (成、幼) 略 2、生活史 产卵 13万/日/条 0.51万/日/条 感染途径 经皮肤, 经口 经皮肤 3、致病 钩蚴性皮炎 多见 少见 钩蚴迁延移行 有 无 贫血程度 严重 较轻 婴儿钩虫病 多见 少见 4、治疗 对药物敏感 对药物不敏感 5、分布 北方多 南方P173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一、形态1、成虫(Adult ):细小,乳白色,线头状。大,8-13mm,尾直而尖
20、细,生殖系双管型。小,仅2-5mm,尾卷曲,有交合刺一根,生殖系统单管型。 2、虫卵:5525m;一则较平,一则稍凸,柿核状,无色透明,壳较厚,内含一幼虫 二、生活史特点: 1、寄生部位:回盲部。虫产卵后可进入生殖系统,如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阑尾等造成异位寄生。 2、感染阶段:感染期卵。3、感染途径:经口;也可吸入、逆行感染。4、食性:以肠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食。5、成虫寿命():1月。6、产卵量:1万左右。三、致病 1、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2、损伤肠粘膜引起消化道症状 3、异位寄生:蛲虫性阑尾炎 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 4、烦躁、夜惊、失眠、磨牙等精神症状四、实验诊
21、断 1、虫卵:透明胶纸法、棉签拭子法 2、成虫:夜间患儿睡后查肛周成虫五、流行及防治 1、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感染率一般为城市高于农村 2、防治:(1)普查普治 (2)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3)药物治疗:阿苯达唑(100-200mg/次,隔周1次,连续3次)、 甲苯米唑、噻嘧啶等。蛲虫膏、龙胆紫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P190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其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 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一、形态 1、成虫:线状,微小,3-4mm ,1.4-1.6mm, 咽管长,占体长1/31/2,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
22、成的杆状体。 2、幼虫囊包: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囊包大小为0.25-0.5 x 0.21-0.42mm 。二、生活史学习要点 1、 寄生部位:成虫-小肠,幼虫-横纹肌细胞内 2、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3、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4、致病阶段:幼虫(主要致病虫期)、成虫 5、诊断阶段: 幼虫及囊包 6、成虫寿命:1-2M 7、保虫宿主:猪、狗、鼠等。三、致病 1、侵入期(肠型期,约1周):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致病机制:(1) 囊包蚴和成虫的代谢物引起变态反应。(2)虫体造成肠黏膜机械性损伤。临床表现:恶
23、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幼虫移行期(肌型期,急性期,约28周):指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的发育阶段。 致病机制:(1)虫体代谢物引起变态反应-血管炎 (2)幼虫侵入横纹肌后,引起肌纤维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轻度水肿并有炎症细胞浸润-肌炎。 急性期旋毛虫病的临床表现:发热(38-40),颜面部水肿,全身肌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心肌炎、脑炎等多脏器损害症状,过敏性皮疹3、囊包形成期(恢复期):第6-8周开始,持续约416周,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24、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四、诊断 1、询问病人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 2、病原诊断:肌肉活检法,但阳性仅为50%。 3、免疫诊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五、流行与防治 1、流行:呈世界性分布,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2、防治:(1)改变食肉的方式,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及野生动物肉。 (2)执行肉类检疫制度,未经检疫的猪肉不准上市,发现病肉要坚决焚毁;扑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是防止人群感染重要环节。 (3)丙硫咪唑是首选药物。P182 丝 虫 (filaria)丝
25、虫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体腔,引起淋巴丝虫病。主要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一、形态 1、成虫:两种丝虫形态基本相同,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约4-10cm,体表光滑,。2、班氏丝虫微丝蚴:大小:2442965.37.0 m;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头间隙 :较短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尾核 :无 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大小:17723056 m;体态: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头间隙 :较长;体核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尾核: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26、 硬直,大弯有小弯 头间隙(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相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2个,前后排列二、生活史的学习要点 1、寄生部位:成虫淋巴系统 微丝蚴血液2、感染阶段:丝状蚴 (L3)3、中间宿主:蚊 4、终宿主:人5、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6、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7、诊断阶段:微丝蚴 8、寿命:成虫一般410年;微丝蚴寿命 2-3月,具有夜现周期性。9、在人体内发育时间:班氏丝虫:3-5个月; 马来丝虫80-90天 10、保虫宿主:马来丝虫猴、猫、鼠等班氏丝虫无三、致病 1、微丝蚴血症(带
27、虫者):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达到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成为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如不治疗,此种状况可持续10年以上。2、急性期超敏和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丝虫热;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压痛;淋巴管炎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致病机理:急性期炎症反复发作导致以变性虫体为中心的增生性肉芽肿,最后淋巴管部分或完全阻塞。阻塞部位以下淋巴管曲张或破裂。 临床表现:(1)象皮肿:初期为压凹性淋巴液肿,抬高肢体可消退。继而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 (2)睾丸鞘膜积液:多由班氏丝虫所致。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鞘膜积液。 (3)乳糜尿:由班氏丝虫所致。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阻塞。 (4)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
28、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马来丝虫不寄生在深部淋巴组织,所以马来丝虫病仅表现有象皮肿。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1)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10PM2AM1)首选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法: 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镜检。 (2)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成虫检查法 2、免疫诊断:常用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阳性率可达90以上。五、流行与防治 1、流行:班氏丝虫病遍布于热带、亚热及温带的广大地区;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与亚洲。 流行环节: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
29、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在东南沿海地区,东乡伊蚊是两种丝虫病的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均可感染。 2、防治:1、普查普治:丝虫病治疗首选药物主要是海群生(又名乙胺嗪DEC) 2、防蚊灭蚊两种丝虫的不同特点中间宿主蚊体发育时间终宿主寄生部位夜现周期致 病班氏丝虫库蚊为主1014天人深,浅部10pm-2am 淋巴结和淋巴炎, 象皮肿,鞘膜积液, 乳糜尿马来丝虫按蚊为主6-6.5天人,猴,猫浅部8pm-4am淋巴结和淋巴管炎,象皮肿吸虫概论 三目:单殖目、盾殖目、复殖目哺乳动物寄生虫一、复殖目吸虫的形态特点 成虫
30、:(1)大多数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呈叶状或长舌状 (2)体壁组织 体表:角质层 体壁:皮层(胞质性);皮下层(细胞体) (3)有吸盘;无体腔;雌雄同体(裂体科除外);内脏各系统(消化、排泄、神经、生殖)二、复殖目吸虫的生活史特点 生活史复杂,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宿主。成虫寄生在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终宿主),幼虫必须在水中发育并需寄生于水生动物(中间宿主)。P100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一、形态 1、成虫:葵花子样、半透明,活时淡红,死后灰白。大小约为10-25 x 35 mm,有口、腹两个吸盘,雌雄同体。 2、虫卵:大小 :2917m;外形:芝麻粒形;颜色:黄褐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