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72.01KB ,
资源ID:90124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90124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docx

1、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某工程的一场地为原型,对软夹层的厚度对软土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为了分析软弱夹层的厚度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分别对原剖面进行了以下处理,软弱夹层的厚度设置成3、5、9米,构造了3个剖面。利用程序Rsleibm对不同的构造剖面、不同的输入地震波时程及不同的峰值加速度水平,进行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探讨软夹层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反应谱最大值以及反应谱最大值所对应的周期的影响、特征周期的影响等。关键词:地震动 软夹层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反应谱 目录前言 3一、 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 4二、一维

2、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5三 、人工合成地震动输入时程 8四 、某场地地层分布情况以及工程概况 9五、 模型的设计与计算 105.1模型设计 105.1.1 模型 105.1.2.计算过程 115.2 模型设计 125.2.1模型 125.2.2 计算过程 135.3 模型设计 145.3.1 模型 145.3.2 计算过程 155.4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165.4.1 峰值加速度的比较 165.4.2 反应谱最大值的比较 165.4.3 特征周期的比较 16六、 结论 17七、 致谢 17参考文献17前言近年来,场地条件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在此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江河下游地区或

3、沿海地区多是深厚软弱的沉积层,由于形成年代与成因类型的差异,各土层的动力特性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层状构造较为显著。土层结构对场地地震效应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研究人员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在软土地区,软弱土层所处土层位置和厚度的不同都可能对场地地震效应产生影响。当软弱土层位于地表时,对地表地震动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三种不同覆盖层厚度(3m,5m,9m)的场地,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软弱表层厚度以及输入的地震动强度对地表加速度峰值A一和放大系数A的影响。当软弱土层位于土层内部,也就是含软土夹层场地的地震效应也有不少工程地震科研者进行过研究川,这些研究主要指出此类场地的地震地面运动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地

4、面加速度放大作用被削弱,而削弱程度与软土层的剪切波速、波阻抗、软夹层厚度及埋深有关;二是地面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呈现出双峰特征。本文将着重研究软弱表层土厚度和软弱夹层土埋深对深厚软弱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一、 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 地球地表及近地表的介质十分复杂,地球表面的局部场地地形和覆盖土层情况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局部场地条件。局部场地条件包括局部场地地形条件和覆盖土层条件。局部地形条件指场地自由地表的地形变化和覆盖土层下卧基岩面的地形变化情况,覆盖土层条件包括场地局部范围内土层的竖向变化和水平向变化情况。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震源体发出经地壳介质传播至地球表面,引起地球表面局部场地

5、震动,即场地地震动。场地地震动包括人们关心的场地范围内的自由地表处及工程建设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地震动时程是地震动的直接描述量,但工程中常利用地震动的一些特征参数来描述地震动,以反映地震动的主要特性,这些参数包括地震动的峰值(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及峰值位移)、加速度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场地地震动的特性与地震震源特性、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场地的途径及介质性质有关,特别是它还与地球近地表的局部场地条件有关。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场地土层介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方面,同时还包括场地土层介质动力特性变化的影响,也就是场地土体动力非线性特性的影响。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有较大影响,它

6、表现为对场地地震动的放大或缩小,并直接影响到地震灾害程度的分布。震害现象分析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地震动幅值(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变化上。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中,通常首先考虑地震震源特性及波传播途径对地震动的影响,而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在工程中,场地的大小随研究区域或工程项目而定,大体相当于单项工程所在地、街区或自然村的范围。地震小区划以城镇、县城、厂矿为工作范围,其范围内可能包括不同类别的场地。场地和地壳介质之间的界线并不明确,大多数研究以不存在工程结构、地形起伏、深基础等影响的平整基岩面为界,亦工程

7、基岩面。场地以工程基岩面以上的水平或起伏的土层为主,有时也包括起伏的基岩。由于部分场地的埋伏基岩因风化层厚或其他原因不易确定,可以用波速超过一定数值的层面(如500m/s或700m/s)为工程基岩面。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确定设计地震动中,一般都是先确定基岩面的地震动,然后考虑土层反应的影响。地面破坏也集中在地表及浅层,因此场地条件指局部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特性,包括近地表几十米至上百米内的地基岩土结构和特性、地形地貌、浅表断层、地下水等工程地质要素。这些因素对地震动和地面破坏有强烈的影响,对结构抗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层中软夹层可能有隔震作用。1976年唐山地震,唐山市区达到-度,但市区北部和东部陡

8、河沿岸地区出现低破坏区带。河两岸300-400m范围内多层砖房一般裂而未倒,墙体开裂显示地基失效的破坏特征。此处地下3-5m深处有淤泥质粘土层,厚1-3m最厚达5m。本文仅针对软夹层厚度对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二、一维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对于水平成层模型,假设基岩地震波垂直入射,则土层中同一平面内质点运动相同,只需要一个垂直坐标Z表示,地震反应是一维波动现象。横向非均匀变化场地要考虑界面和岩土特性随空间的变化,求解是二维或是三维波动问题。 先看线性弹性土层地震反应,设平面波入射到平面界面上,反射波和透射波与入射波的关系。假定是谐波入射。 U=Esinw(t+) (1)反射波和透射波也一定是相

9、同频率,相同波速的谐波:反射波:Ur=Fsinw(t-);透射波:Ut=Esinw(t+) (2)注意反射波的小括号中辩负号,表示向下传播:投射波的波速变位,表示进入另一个介质。现在的问题是由振幅E确定反射波振幅F和透射波振幅.两个未知数,需要两个定解条件,即位移和应力连续。U+Ur=Ut T+Tt=Tt应力等于刚度乘应变因为是剪切波,所以用剪切刚度,又因为是一维平面波,只有一个坐标Z,应变等于位移除以长度。带入求解得到:F=E , =E,式中=称为波阻抗比。对于N层土层,在每个分界面上,有很多来回的反射波和透射波,因为是谐波,总可以合并成上行波和下行波,由此可由简单的两层推广到多层土。对于某

10、一个界面来说,可以得到界面上下两侧波幅系数的关系:这是重要的关系式,连接土层界面上下波幅的关系。由此可以一层套一层连接起来,推导出转换矩阵表示邻层振幅的递推关系: N=1 (3) 式中:Hn=En,Fn为第n层的波幅矢量。转换矩阵Tn为:Tn (4)式中:;Hn为第N层的厚度;KnW/Cn为第N层的波数。由此可推得顶层与任一层间的波幅转换关系: (5)式中:称为传递矩阵: (6)传递矩阵只与土层的厚度,密度和波速有关,与输入无关。带入地表应力为零的边界条件E1=F1,于是可得: (7)式中:。由此可得到地表地震动向基岩内反射波与基岩地震动波幅为间的转换关系: (8) 将基岩的暂态输入通过傅立叶

11、变换展开成谐波,得到每个谐波的稳态解后,再经过傅立叶反变换就得到地表或任意一层的地震动。注意如果用基岩表面的地震动为输入时,考虑地表的放大作用,可减半作为埋伏基岩的输入。地震动的时程的离散化使得计算结果在有限频段内有效,低频截止频率为,高频截止频率为1/2t.本文使用的是场地地震反应的一维模型分析方法,计算流程如图2-1:输入计算控制数据、土层剖面资料、加速度时程计算输入加速度时程的傅氏谱对输入自然土层剖面进行计算分层非线性关系数据,并计算初始等效波速值计算每两层土界面上的波阻抗计算土层位移及剪应变的传递函数计算土层等效剪应变及对应的等效值计算并输入加速度时程、反应谱及其他量图2-1. 场地地

12、震反应的一维模型分析方法三 、人工合成地震动输入时程本论文以防灾科技学院工程地震实训中心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利用saw程序,改便随机数人工合成3条地震动时程,结果如下:图3-1图3-2图3-3四 、某场地地层分布情况以及工程概况地层分布情况: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某场地同一深度处,不同厚度软弱层。在底下6m处分别向下取,3m、5m、9m的软弱层。(1)杂填土 厚度0.5m ,剪切波速170.4m/s ,密度1.8 g/cm3 :(2)粉质粘土厚度1.5m ,剪切波速188.3 m/s ,密度1.96 g/cm3(3)粉质粘土 厚度2.0m ,剪切波速206.1 m/s ,密度1.96 g

13、/cm3(4)粉质粘土 厚度2.0m ,剪切波速225.4 m/s ,密度1.96 g/cm3(5)粘土 厚度 2.0m,剪切波速277.8 m/s,密度1.99 g/cm3(6)粘土 厚度2.0m ,剪切波速287.5 m/s ,密度1.99 g/cm3(7)密实砂土 厚度2.0m ,剪切波速336.2 m/s ,密度2.01 g/cm3(8)密实砂土 厚度2.0m ,剪切波速354.6 m/s ,密度2.01 g/cm3(9)密实砂土 厚度2.0m ,剪切波速396.7 m/s ,密度2.01 g/cm3(10)中风化花岗岩 厚度2.0m ,剪切波速444.3 m/s ,密度2.05 g/

14、cm3(11)中风化花岗岩 厚度2.0m ,剪切波速472.0 m/s ,密度2.05g/com3(12)基岩 厚度2.0m ,剪切波速528.9 m/s ,密度2.20 g/cm3场地土层剖面资料 表4-1深度(米)波速(米/秒)深度(米)波速(米/秒)0.5170.412336.22188.314354.64206.116396.76225.418444.38277.820472.010287.522528.9五、 模型的设计与计算5.1模型设计5.1.1 模型为了研究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加速度反应峰值Amax及其反应谱最大值Smax,速度最大值Vmax,深度Dmax的影响,以上述场地为研究

15、对象,将剪切波速为129.1m/s,密度为181gm3,厚度为3米的淤泥质粘土层替换场地剖面位置处的土层。 表5-2分层序号岩土类型剪切波速(m/s)分层厚度(m)密度 (g/cm3)土动力学参数序号1杂填土170.40.51.8012粉质粘土188.31.51.9623粉质粘土206.12.01.9624粉质粘土225.42.01.9625淤泥粉质粘土129.13.01.8136粘土287.51.01.9947密实砂土336.22.02.0158密实砂土354.62.02.0159密实砂土396.72.02.01510中风化花岗岩444.32.02.05611中风化花岗岩472.02.02.

16、05612基岩528.92.02.207备注:第五层为软弱夹层图 5.1.2.计算过程(1)通过程序(RTELTR)进行计算,得出输出文件Res-1,Res-2,Res-3,将三个文件的数据导入excel画图得出结果如下图图5-1:软夹层对反应谱谱值的影响(2)通过执行程序(Rsleibm)得出五个输出文件rtel1,rtel2,rtel3,rtel4,rtel5,经过查找文件内容得出Amax,Vmax,Dmax的最值,列表如下 表5-3时程AmaxVmaxDmax10.14750.020660.0102620.14730.028150.00890330.16640.024960.01696平

17、均值0.1537330.024590.012041 (3) 根据公式Tg=4.44*Vmax/Amax,可根据表5-3得到卓越周期的值Tg=4.44*0.02459/0.15373=0.71020365.2 模型设计5.2.1模型为了研究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加速度反应峰值Amax及其反应谱最大值Smax,速度最大值Vmax,深度Dmax的影响,以上述场地为研究对象,将剪切波速为129.1m/s,密度为181gm3,厚度为5米的淤泥质粘土层替换场地剖面位置处的土层。 表5-4分层序号岩土类型剪切波速(m/s)分层厚度(m)密度 (g/cm3)土动力学参数序号1杂填土170.40.51.8012粉质

18、粘土188.31.51.9623粉质粘土206.12.01.9624粉质粘土225.42.01.9625淤泥粉质粘土129.15.01.8136密实砂土336.21.02.0157密实砂土354.62.02.0158密实砂土396.72.02.0159中风化花岗岩444.32.02.05610中风化花岗岩472.02.02.05611基岩528.92.02.207备注:第五层为软弱夹层图5.2.2 计算过程1)通过程序(RTELTR)进行计算,得出输出文件Res-1,Res-2,Res-3,将三个文件的数据导入excel画图得出结果如下图图5-2:软夹层对反应谱谱值的影响(2)通过执行程序(R

19、sleibm)得出五个输出文件rtel1,rtel2,rtel3,rtel4,rtel5,经过查找文件内容得出Amax,Vmax,Dmax的最值,列表如下 表5-5时程AmaxVmaxDmax10.11660.021270.0110720.11180.02390.00954430.15450.026830.01739平均值0.1276330.0240.012668(3)根据公式Tg=4.44*Vmax/Amax,可根据表5-5得到卓越周期的值Tg=4.44*0.024/0.0499=2.135470945.3 模型设计5.3.1 模型为了研究软夹层的厚度对土层加速度反应峰值Amax及其反应谱最

20、大值Smax,速度最大值Vmax,深度Dmax的影响,以上述场地为研究对象,将剪切波速为129.1m/s,密度为181gm3,厚度为9米的淤泥质粘土层替换场地剖面位置处的土层。 表5-6分层序号岩土类型剪切波速(m/s)分层厚度(m)密度 (g/cm3)土动力学参数序号1杂填土170.40.51.8012粉质粘土188.31.51.9623粉质粘土206.12.01.9624粉质粘土225.42.01.9625淤泥粉质粘土129.19.01.8136密实砂土396.71.02.0157中风化花岗岩444.32.02.0568中风化花岗岩472.02.02.0569基岩528.92.02.207

21、备注:第五层为软弱夹层图5.3.2 计算过程1)通过程序(RTELTR)进行计算,得出输出文件Res-1,Res-2,Res-3,将三个文件的数据导入excel画图得出结果如下图图5-3:软夹层对反应谱谱值的影响(2)通过执行程序(Rsleibm)得出五个输出文件rtel1,rtel2,rtel3,rtel4,rtel5,经过查找文件内容得出Amax,Vmax,Dmax的最值,列表如下 表5-7时程AmaxVmaxDmax10.095540.023460.0116620.086820.018520.0104730.10070.020880.01709平均值0.0943530.0209530.0

22、13073(3)根据公式Tg=4.44*Vmax/Amax,可根据表5-7得到卓越周期的值Tg=4.44*0.020953/0.03066=3.034289635.4结果的比较与分析5.4.1 峰值加速度的比较通过对表5-3,5-5,5-7,的比较,得到表5-8表5-8厚度(m)AmaxVmaxDmax3米0.1537330.024590.0120415米0.1276330.0240.0126689米0.0943530.0209530.013073 5.4.2 反应谱最大值的比较通过对图5-1,5-2,5-3的比较,找出对应反应谱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得到下表 表5-9厚度(m)周期T/sSa最大值

23、3米0.8714330.5737615米1.0379670.455569米1.4805330.318575.4.3 特征周期的比较通过公式的计算,得到特征周期的比较如下表 表5-10厚度特征周期Tg3米0.71020365米2.135470949米3.03428963六、 结论 通过表5-8,表5-9,5-10,我们可以看出,软夹层厚度对地震动的峰值加速度Amax,反应谱最大值Sa以及特征周期Tg的影响较为明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着软夹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大速度随其增加而减小,最大位移随其增加而增加;反应谱最大值随软夹层厚度的增加而在减小;反应谱最大值所对应的周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特征周

24、期随软夹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七、 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大学的学习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本次毕业设计是我们交上的最后一份答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感谢我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张宇东老师,同时也要感谢帮助过我的防灾工程系的老师。是你们给予我无私的指导,以你们所独有的渊博厚重的学识、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谦和儒雅的学者风范,深深影响了我,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在此,衷心地感谢老师们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另外,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给我无私的关怀,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帮助。我也非常感谢我大学的同学们,在竞争和合作中,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毕业在即,有感慨也有期盼,学校“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大学的时光,将使我受益一生。参考文献1 田启文,路鹏,周小军,周雍年.工程地震学.防灾科技学院2 王钟琦,谢君斐,石兆吉.地震工程地质导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3 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04 陈国兴,陈继华,软弱土层的厚度及埋深对深厚软弱场地地震效应的影响,2004. 95 韩健,方洪银,刘懋现.地震地质学基础.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8.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