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69KB ,
资源ID:89854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854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壮族中元节.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壮族中元节.docx

1、壮族中元节壮族中元节【篇一:中元节民俗】 中元节 让我们一起感受鬼节的民风民俗 宁静致远 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有 “八节”,即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对各位同学来说比较陌生的应该是中元节,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元节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在汉族,正月十五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

2、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中元节的历史由来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揵连焦急忧虑,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

3、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普渡: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烧包: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

4、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除中元普渡、祭祖、祭祀土地等传统祭祀活动外,还存在其他寓意美好的特色风俗活动。放焰口:此日还有拜忏、放焰口等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

5、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抢孤: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

6、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放河灯:中元节是鬼节,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古代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代表对那已死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是古代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富有人情味。 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放河灯亦做放荷灯,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

7、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 送羊节、面塑: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 中元节的特色食物 除了刚才提到的面塑、花馍,在这一天,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食物。吃扁食:

8、江苏省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吃饺饼:浙江省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也叫饺饼筒。 吃鸭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多杀鸭祭祖 忌口: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的深刻意义 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

9、,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中元节的继承发展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

10、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负面作用无非为宣扬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

11、染。 中元节的发展:从传统祭祀到网上祭祀 中元节自古就有不进寺庙,野外祭祀的说法。由于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没有假期,人们只能选择就近的小区、河堤上进行祭祀活动。这难免会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相关部门规划固定区域,规范祭祀行为。 许多的人对传统祭奠方式感到疑惑,认为点蜡烛、焚纸钱污染空气,可能还会带来火灾隐患。所以可以倡导文明祭祀,用其他的方式缅怀先祖。例如提倡网上祭奠。网上祭奠活动丰富多样,除了传统“中元节”的习俗,如“放河灯”、“文明祭扫”、“普度”、“祝福”、“寄思”等,可以实时进行“网上祭奠”,祭扫方式包含:献花、上香、摆供、鸣炮、行礼等。还可在此为故人建立“网上纪念馆”。 其实无论哪种祭祀

12、方式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要与人民的生活、时代的发展相契合。通过这种方式依然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思念之情,依然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却是严峻的社会现实。洋节在中国红红火火,传统节日却冷冷清清。尤其是年轻人对洋节的热情要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实际他们不知道情人节就是我们传统的中国七夕,狂欢节就是我们国产的元宵节。,而万圣节实际上就是咱们的中元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由于过去的百年中我们以革命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革开放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一味追求而忽视传统文化再加上全球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13、。如何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措施: 个人:年轻人应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并要有自觉保护意识 年轻人更要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保护。 学校:学校的教育应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应大量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典集内容,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本国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只有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才能拉近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政府与传媒: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

14、包装力度、创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在节日里多一些娱乐节目。像西方国家会在鬼节时会搞一些化装舞会、做一些恶作剧等等,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进行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呢?规划固定场所,有利于祭祀活动的而开展。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中元节禁忌 还有从网上找到的一些中元节的禁忌来与大家分享。 鬼节禁忌一: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鬼节禁忌二:忌半夜庆生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鬼节禁忌三:非特定场合烧冥

15、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鬼节禁忌四: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鬼节禁忌五:忌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鬼节禁忌六: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鬼节禁忌七: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鬼节禁忌八: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

16、侵你最好的时候。 鬼节禁忌九: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鬼节禁忌十: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鬼节禁忌十一: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鬼节禁忌十二: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篇二:壮族的节日教案1】 壮族的节日教学设计 百色市中华小学黄妹菊 教材分析: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科书。壮族的节日这节课的内容来自四年级民族团结教育课本第二单元“民族

17、风俗相互影响”这一板块的第三课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风俗习惯分有四个部分的内容:壮族节日、壮族服饰、壮族居民和壮族饮食。我把“壮族节日”的节日作为一个课时来组织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其中过得最为隆重的是“三月三”歌节。通过壮族人民怎样欢度“三月三”歌节习俗进而知道壮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从“壮族的节日”延伸到原本是汉族传统节日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现在全民都过了。说明我们56个民族大团结,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学法: 本课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图片展示、实物展示、资料比较、音乐渲染等,以形象直观、

18、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壮族“三月三”的魅力,让学生懂得壮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根据“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设计思想。在教学时采取表演、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体会壮族这个民族的伟大与智慧。 教学目标: 1. 态度:通过壮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能力、交往与表达的能力。 3. 知识:知道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知道壮族最主要的节日“三月三”歌节的习俗和来历;知道无色糯米饭是壮族最有特色的食品之一;知道绣球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色彩鲜艳,如今

19、已是名扬海内外。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壮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看看是哪个民族的。 2、听壮族民歌教你说壮话片段。 3、猜得出这首歌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由教你说壮话的壮族民歌导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三月三”歌节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1、谁知道壮族居主要住在哪个省?(广西) (没错,全国

20、壮族人口约有1700百万,其中1500多万就居住在我们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作为壮乡,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自己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壮族的节日。) 2、在这么多的节日当中,哪个节日最重要?(“三月三”歌节) 3、简介“三月三”歌节。 (“壮族三月三”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壮乡”,自治区政府自今年起决定每年三月三放假两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是最多的,大多居住在广西。广西作为壮乡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三放假两天。) 三、“三月三”歌节的由来 1、有关“三月三”歌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个故事叫特倔扫墓,大家想听吗? 2、老

21、师口述特倔扫墓。相传有一个老婆婆,没有孩子,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便以老婆婆相依为命。从此,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把老婆婆叫做“乜掘”。后来,老婆婆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婆婆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忽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婆婆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就出现极端的天气,不是狂风暴雨就是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人们为了歌颂乜掘的伟大品质便给她立了一座庙叫“龙母庙”。之后便有了壮族人祭祀祖先的时间定在三月

22、三。 3、这就是刚才老师所讲的故事中的大明山,横跨上林、武鸣、马山和宾阳四县,是广西的一处旅游胜地。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是 “三月三”传统节日的发祥地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三”, 塘红乡通过举办龙母文化节来弘扬母慈子孝的精神。“三月三”歌节便由此而流传。 (设计意图:通过壮族神话故事特倔扫墓的讲述,让学生知道壮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灿烂的民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三月三”歌节有哪些习俗 1、同学们,特倔扫墓的故事告诉我们壮族人祭祀祖先的时间定在-“三月三”。(没错,在三月三那天祭祀祖先是“三月三”歌节的一个习俗。) 2、“三月三”歌节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唱山歌、抛绣球、抢花

23、炮、演壮戏?) 3、这些活动人们是怎样庆祝的呢?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往和表达的能力。) 五、人民怎样欢度“三月三”歌节 (一)祭祀祖先 1、同是祭祖,但是每个地方都不同,三月三那天你是怎样扫墓的呢? 学生:三月三那天我们会带着无色糯米饭、鸡鸭等祭品和一些纸钱去祭拜祖先,在祖先面前可以说说笑笑,但不能说脏话。(没错,尊老爱幼是的我们壮族人的传统美德,在路上遇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脏话。) 学生:给祖先磕头保佑。 (没错,感谢祖先的养育之恩。) 学生:我叔叔是在外面工作的,每年三月三他都会带很多好朋友回来扫墓

24、,可热闹了,他们猜码喝酒,有时在我家还没吃饱,就被大伯拉去他家吃饭了。 (对,我们壮族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传统,到壮族村寨的某一家作客,会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能去五六家吃。) 2、在祭祖那天,有一样我们壮族的特色食品是不能少的,是什么呢?(无色糯米饭)。对“无色糯米饭”,你们有多少了解? 学生: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 学生:在我家乡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

25、为幸福吉祥,五谷丰登的象征。) 学生:五色糯米板是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 或“花米饭” 。相传,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都是用植物的汁水浸泡而染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天然色素对人体有益无害,所以很受人们青睐,现在在大街上随时都能买到。) 3、同学们,说到壮族三月三祭祖,你们有想过吗,我们壮族的始祖谁呢?(布洛陀)4、你们看这张图片,这是哪?(田阳敢壮山) (每年的农历三月,海内外几十万壮族同胞都会自发来到布洛陀起源的田阳敢壮山,祭祀始祖布洛陀。这些祭拜者除了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等地,还有一些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

26、南等东南亚国家。数万人聚集朝拜始祖布洛陀,显示了壮族民众强烈的寻根意识,也说明了我们壮族人遍布世界各地。) (二)唱山歌 1、壮族人民善于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三月三”歌节那天唱山歌也是热热闹闹的。把你收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广西作为壮乡,首府南宁从2004年起,每一年举办一次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南宁国

27、际民歌艺术节在连续服务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实践中,成功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新篇章,也成为广西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说到唱山歌,老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们壮族农家女子的歌仙“刘三姐”,有谁知道刘三姐的故事。 学生:传说壮族歌仙刘三姐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3、你们有谁得看过刘三姐这部电影,

28、想听一听她的歌吗? 4、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 (刘三姐聪颖过人,不愧被誉为“歌仙”,都不需要动刀动剑,就把莫老爷给弄到河里了,所以说她“以歌为剑,反抗地主”) (三)抛绣球 1、“三月三”歌节那天,除了祭祖和唱山歌外,还举行一些传统的体【篇三: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壮族信仰原

29、始宗教,祭奠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铸造精致,音响宏亮。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奠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壮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如神石、传说故事、山歌、舞蹈、戏剧等。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手帕舞、棒棒舞、纸马舞等等。节奏鲜明,舞步雄健,表情细腻。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

30、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近三、四十年来,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是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榔槟是必需赠送的礼物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

31、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

32、、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