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37.76KB ,
资源ID:89739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739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教育学》课件浓缩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教育学》课件浓缩版.docx

1、语文教育学课件浓缩版绪 论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一、“德”思想品德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健康的情感、情趣、情操3高尚的职业道德二、“学”学业知识 1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2教育学科知识3文化科学知识三、“才”聪明才智 1语文设计、备课的能力2语文施教能力3语文考评能力4语文科研、教研能力四、“识”远知卓见 终身教育的观念、立体教育的观念、开放教育的观念、学习的观念、教学的观念,等第二节、“语文教育学”概说 一、“语文教育学”的建设1、学科的科学归属(领域) 教育学范畴,是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综合而生成的学科教育学,也称学科教学论。2、学科的形成(四个历史阶段)学科孕育期(1897-1921)学

2、科初创期(1922-1949)学科徘徊期(1949-1977)学科发展期(1978至今) 二、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语文教育的总体2.语文教育的主体3.语文教育的客体4.语文教育的本体三、语文教育的性质特点1.语文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2.语文教育学是语文学的应用理论学科四、语文教育学的主要任务1.树立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2.建构适应语文教学的知识网3.炼就从事语文教育的基本功4.蓄积革新语文教育的创造力第 一 章 语 文 教 育第一节 我国语文教育的产生、演进与发展一、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依附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未能独立成科。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演进 清朝末期,我国近代教育开

3、始形成,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语文独立成科,并以“国文”名称出现。三、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1949年,根据叶圣陶等人的提议,将“国文”、“国语”合称“语文”,并在全国中小学开设。第二节 语 文 教 育 系 统 综 述一、语文教育系统的观念语文教育:指导人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活动。语文教育系统观(即大语文教育观)认为: 1) 应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终身接受 语文教育; 2) 应高度重视语文继续教育; 3)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 的重要手段之一。二、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1.家庭语文教育: 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个人接受语文教育的起点。 家庭语文教育具有继承性、基础性的特点。2.社会

4、语文教育: 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家庭的语文学习,而且与社会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语文教育具有广泛性、动态性 的特点3.学校语文教育: 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至各级各类成人的语文教育。 可以这么说,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 学校语文教育具有规范性、选择性 的特点。第 三 节 语 文 教 育 理 念 的 变 革一、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语文教学观念是教师关于语文教学观点的总称,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 不同“教学观”比较:1.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 训诲-驯化型教学 传授-训练型教学 2.新型的“对话式”语文

5、教学观 对话式教学遵循民主与平等法则,在沟通合作的基础上互动交往,体现重新建构与生成意义的功能。二、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语文学习观念是指对语文学习方面的一系列观念或意识的总和。主要包括:对语文学习的目的、价值、能力、对象、过程、方法、策略、评价、效率等的观念。1.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接受教师所给予的学习材料来掌握已存在的定论性知识的过程。2.发现学习: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过程。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3.自主、合作、探究-课标新理念 自主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

6、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控能力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共同的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实行分工合作的互助式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三、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师生观念: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总的看法。1.传统语文师生观-师道尊严 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学的过程与作用。2.新型语文师生观 这一师生观中,“平等”是基点,“对话”是特征,“民主和创造”是本质。四、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语文评价观:对语文教学评价的总的看法。1.评价功能的转变-从选择与鉴定到导向、激励、反馈、调控的转变;2.评价方式的转变-由单一到多样的转变;3.评价主体的转变-从教师主

7、体到学生主体及多元主体的转变。第 二 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第 一 节 语 文 课 程 的 性 质二、语文课程的性质2001、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 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特点 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工具;语文是学习工具;2. 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汇集着人类的文化成果;3. 语文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作为工具有特殊性;语文所体现的文化也有特殊性。4.语文课程的其它属性第 二 节 语 文 教 育 目 标一、语文教育目标1.“教育目的”与

8、“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它通常是由国家一级机关确定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的规定和要求。 教育目标:社会对于教育的子系统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它可以通过课程目标体现出来。2.语文教育目标的确定依据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教育的总体目标(目的);课程的性质特点;学生的发展状况;语文教育教学实际二、语文教育目标的构成1.语文德育目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2.语文智育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3.语文美育目标(美育知识、美

9、育能力)三、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1.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价值转型: 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目标重建: 确立新的知识观;确立新的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和特征 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3.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语文课程目标简述义务教育阶段: “总目标”、“阶段目标”(表现在五个领域)普通高中: 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两个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 三 章 语 文

10、课 程 标 准与语文教材第 一 节 语 文 课 程 标 准一、语文课程标准简述1. “语文课程标准”的概念及其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2.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具体国情等;语文课程的性质、规律、知识结构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发展需要。3. 语文课程标准的作用 编写教材的依据;组织、安排教学的依据;教

11、学质量评估的依据;考试命题的依据。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1.清末民初:学科初建期,课程标准简略、模糊、笼统;2.民国年间: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标准。3.建国以后:一个不断改革、完善、发展的过程。三、语文课程标准简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结构框架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四个学段)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建议 四、评价建议附录

12、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结构框架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五个模块) 二、选修课程(五个系列)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选修课程举例第 二 节 中 学 语 文 教 材一、语文教材概述(一)“语文教材”的概念1.泛指:凡是能对别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非书面语文材料。也称“大语文教材”。2.特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学校语

13、文教育的一切资料。也称中学语文教学资料。3.专指:学校语文教材系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二)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1. 智德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及构成要素1.结构类型:分编型教材;合编型教材2.基本构成要素: 范文系统(即课文);知识系统(以语文知识为主);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助读材料)二、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1. 语文教材的雏型(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无专用课本,但渐成“文选型”读本较有代表性的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 四书”、“五经”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 2. 语文教材的形成 语文的独立成科,产生了相对独立的

14、语文教材。 有一定影响的教材: 1914年最新国文教科书庄 俞编 1907年中学国文读本林 纾编 1907年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吴增祺编 1915年国文教本评注谢元量编3.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语文教材发展的一个契机,我国语文教材进入发展期。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1924年 初中国语教科书 顾颉刚 叶圣陶合编 1935年 国文百八篇 叶圣陶 夏沔尊合编 1946年 中等国文 陕甘宁教育厅编 1948年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叶圣陶 朱自清 吕叔湘合编 分:甲种本(白话文):开明高级国文读本 乙种本(文言文):开明文言读本 语文教材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A.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文言文体不再独

15、霸教材;选文内容多样化。B.教材编排方法发生变化,体现了作为“教材体系”的特点。4. 我国当代语文教材以统编教材为主,“新课标”倡导“一纲多本”。 A.在中等国文基础上修订 B.分编教材汉语、文学 C.大跃进时期教材(无大纲) D.按第二套“大纲”编排(“文革”期间没有统一教材) E.按第三、四套“大纲”编排 F.按第五套“大纲”编排 G.按“课程标准”编排(一纲多本)三、语文教材的使用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要求: 1. 总观全局,统筹安排;(体现整体性原则) 2.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目的性原则) 3. 尊重教材,灵活运用。(体现灵活性原则)四、课程标准语文教材简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

16、(79年级)(一)人教版语文教材 1.整体结构 全套六册,按单元编排(每册含:6个单元30篇课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每单元包括两部分:“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2.各部分内容1)阅读 包括: 课前语、课文、研读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2)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二种组合) “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3)其它内容 “课外古诗词背诵”每册10首古代诗词,课外学习背诵。 “名著导读”:每册介绍二至三部名著,或文学名著,或其他方面的名著。 “附录”: “书法

17、欣赏”、“汉语知识”、“语言文字法规”等 3.新的教科书体系 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教科书分三个阶段,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高的学习序列。 第一阶段(七年级):培养对诗文的一般阅读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由小学向初中阶段的过渡;第二阶段(八年级):了解一点文体知识,进一步培养文章的阅读能力;第三阶段(九年级 ):进行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4.教材选文(阅读) 选文标准: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适合教学 选文内容: 1)现当代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2)科技文教材:科学、科普类作品 3)古代作品:占

18、33%5.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重大的改革举措) 结构上:与阅读单元配合,借语文活动的形式,将“写作”与“口语交际”整合其中。 内容上:每册六次,设计为 “三大” “三小” “三大”,重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小”,重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6.“研讨与练习” 1)名称变化 2)题量减少(一般包括:整体感知课文、文笔精华研讨和开放性、拓展性练习) 3)丰富多样的拓展性练习 4)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 5)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扎实而有序。 6)汉语知识编排精要、有用,随文安排在课文的练习之中。(二)语文版教材1.整体结构 全套六册,按单元编排,每册七单元30

19、篇课文,分精读和略读。 按文体组织单元,(“文体”包括文章学上的文体,即记叙、说明、议论;也包括文学上的体裁,即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 每单元内容有:“单元说明” 、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写字、综合性学习。 2.各部分内容: 1)阅读:包括:课文、注释、“思考与练习”、字词积累。 2)口语交际:每册7次。配合单元学习内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设置话题。 3)写作:每册7次,安排时综合考虑单元整篇写作、课后片段写作、课外练笔作等内容。 4)写字:七八年级上下册,共四册,每册2次,5)综合性学习:每册3次,其中社会实践性专题2次,探究性学习专题 1次。6)附录:包括名著引读、常用标点符号

20、用法、汉字形体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应用文示例等。3.单元安排1)文体单元: 2)文言文单元4.与教材配套的出版物 教师用书、语文读本与教科书配套的读物; 语文助学手册与教科书同步配套的学习指导书; 语文词语手册与教科书同步配套的学习辅导书; 写字练习与欣赏与教科书中“写字”内容配套的学习指导练习书; 语文寒暑假作业语文录音带 语文观摩课(VCD)优秀教案选编写作指导与示例单元自我测试试卷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必修)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1. 整体结构以“课标”五个模块设计,全套五册(必修15),配套 “扩展阅读”五册。每册各四部分内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21、梳理探究、名著导读。2.各部分内容阅读鉴赏: 每册四单元共16篇课文,包括精读、略读。 单元内容: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 其中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赏析”,侧重“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的各一个。表达交流: 写作:三个子系统: A. 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内含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 ; B. 与阅读整合; C. 与“梳理探究”整合 口语交际:三个子系统: A.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 B.结合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 C.在“梳理探究”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梳理探究: 语文专题活动 (一般每册三个专题) “梳理”: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

22、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 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侧重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 “探究”: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侧重文学和文化现象)。 名著导读: 即名著介绍,一般每册介绍两部。 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思考与探索。(二)粤教版语文(必修) 1. 整体结构 以课标五个模块设计,全套五册,每册按“三线两结合”思路编排。 “三线”: 以 “活动”、“文体”、“语体”三线组元; “两结合”:“活动单元”与“阅读单元”结合 “写作”与“口语”结合2. 各模块内容 每模块四个单元: “活动” “文体” “

23、文体” “语体”1) “活动”单元(一个) 内容构成:单元导语、活动引导、参考阅读(课文)、点击链接。2)文体、语体单元(三个) :文体整合为三大类: 文学类: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论述类:即议论文 实用类:新闻、传记、科学小品单元内容构成:单元导语、基本阅读(课文)、扩展阅读(课文)、表达交流活动、点击链接、推荐阅读。 3)课文:选文、思考探究练习3. 选修课:五个系列共14册诗歌与散文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 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新闻与传记系列: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系列: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

24、文体写作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2. 选修课教材的编写目的: 与必修课教材配套,以形成高中语文课程的完整结构;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完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和个性等方面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协调发展。 3.选修课教材的特点 1)编写体例上既保持全套教科书的大体一致,又因应具体需要灵活变化 2)以阅读为本又注重活动环节,把阅读与探究性、实践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鲜活的现实生活气息。 4)坚持基础性,突出拓展性与探究性第 四 章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

25、基本法则。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提出的,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原理、法则,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第 一 节 语文教育与思想陶冶、审美培养相渗透的原则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历代经验的总结;2.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教育规律的反映;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语言则是表情达意的工具。3.教育目的和语文课程目标所决定。 教育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等。二、贯彻原则的要求1.重视“渗透”,在教学中有计划安排;2.因文求意,因意悟文;3.精心设计,灵活巧妙。第

26、二 节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发展的原则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语言与思维具有密切的关系; 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文离不开思维2.语文教育目标所决定 培养语文能力 发展语文智力(思维是核心)二、贯彻原则的要求1.重视阅读,在语言学习中训练思维;2.注重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3.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第 三 节 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读写听说有着必然的联系 听、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写是信息的输出。它们相互沟通,相互影响。2.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贯彻原则的要求1. 坚持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观念;2. 以阅读为中心,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3. 有计划地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

27、,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第 四 节 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配合的原则一、确定原则的依据1. 语文课程具有社会性特点(这是大语文教育观念的体现);2. 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有着必然有联系。二、贯彻原则的要求1. 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2. 发挥课堂学习对课外活动的指导作用。 基本准则: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第 五 章 阅 读 教 学第 一 节 阅 读 及 阅 读 教 学一、阅读的性质及阅读能力结构(一)阅读的性质 传统阅读观念认为,阅读是吸收、接受信息,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 现代阅读观念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是人类认识

28、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的性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二)阅读能力结构1.阅读感受能力(认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2阅读理解能力:以阅读感受能力为基础,对读物意义作深入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3.阅读欣赏(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审美的能力。4.阅读评价能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5.阅读迁移

29、能力: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贮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文本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6阅读创造能力: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1.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培养职能最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阅读教学的目的及内容 目的: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性情,造就品格 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内容:阅读习惯态度的形成 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方法的指导第 二 节 阅 读 教 学 过 程一、“阅读教学过程”概述1. “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健全人格。2. “教学过程”的研究3.阅读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二、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人类心智活动的过程,与以下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