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80.82KB ,
资源ID:89659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659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检测卷.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检测卷.docx

1、第一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检测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寥落(lio) 辗转(zhn)自省(xn) 无端屠戮(l)B.仆人(p) 竹篙(o)厚重(zhn) 理所当然(dn)C.干练(n) 欹侧(q)端倪(n) 生杀予夺(y)D.汩汩() 拖沓(t)积攒(zn) 应运而生(yn)答案A解析B项“篙”读o,“当”读dn。(2)昨天,我去家具店_了一套设计新颖的组合柜。(3)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应该得到充分的_。A.厉行预定保障B.厉行预订保障C.力行预订保证D.力行预定保证答

2、案B解析厉行:严格实行。力行:努力实践。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预订:预先订购。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保证:担保,担保做到。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放寒假了,他终于踏上了海南的土地。海水清澈,风平浪静;沙白如絮,清洁柔软。于是,他乐不思蜀,久假不归。B.有的揶揄是有伤害性的,如起绰号、叫诨名、说不三不四的话,这时候揶揄就会被当作是骚扰、欺凌、精神虐待。C.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而与学校无缘。D.北京动物园科普馆推出以“羊村的故事”为主题的课堂活动,小游客和小动物近距离接触,洗耳恭听在它

3、们身上发生的小故事。答案B解析B项不三不四:不正派;不像样子。A项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C项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D项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据了解,2019年的“五一”出境旅游中,通过APP和网站预订自由行产品的游客比例高达五成以上,超过跟团游的游客比例。B.满仓进城油菜花香等小成本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是源于观众希望在荧屏上看到更多关于农村的现实题材的表现。C.文物部门将为“肉身坐佛”的身份提供更充分的佐证,同时提请上级主管部门,通过正规渠道,开展该文物的追索和确认工作。D.中国政府决定向尼泊尔提供20

4、19万元紧急援助,其中包括帐篷、毛毯、发电机等灾区急需物资,帮助尼方开展救灾安置工作。答案D解析A项不合逻辑,“高达五成以上”说法不当。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源于”或“的表现”。C项语序不当,应将“追索”与“确认”互换位置。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化的颜色聂还贵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谓之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成果里的声息萦回。文明为物质属性,文化乃精神氤氲。如仰韶文化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皆属仰韶文明,透过这些历史遗存之物,所传达出的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礼仪习俗,便是文化。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沉蕴着创造者的主观意图;一定的文明,既是一定文化的物

5、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魄,文以铸之。任何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辉煌灿烂中,都熔铸和闪耀着文化力量的华彩光芒。文化,就个人言之,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放之民族和国家层面观照,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维度的指向与牵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身份证明。房龙说:中国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名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群体印象、集体记忆,是一代代族人群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总和,俨然中国古人讲的那个“礼”。一个人的文化,是其所属民族、家族、家庭集体记忆,以及职业气息熏陶与周围环境影响等纷

6、繁因素交汇、融合、雕琢的产物。由此,文化便成为一个人对事物判定、鉴别的规则,以及坚守和遵循的秩序、礼数、礼节,成为大到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人在特定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条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无形无状的风,隐蔽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一国历史上的版图伸缩,政权延更,都不是民族融合的最后解释。唯有文化,尤其核心价值观趋向认同,方能聚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精神属性的文化,常常通过有形的文化符号,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夏陶、商铜、周漆、汉玉、魏像、唐俑、宋瓷、明木、清画,之所以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

7、,不完全因为艺术美感,更在于它们承运着历史的底蕴,传递着人类文明的信息,跳动着所属时代的文化脉搏。在文化诞生之前,人类并无历史可言。“文明”与“文化”,在欧洲语言里,始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据拉丁语考,文化来自乡间,起源于农民的麦田果园;文明发端于城市,来自公民的都市世界。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初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往往交叉使用,之后汉晋南北朝一脉传袭。文化是活变的,发展的,其以优美曲线画出自己的历史形态,并在与文明演进相呼应中不断谱唱扬弃与创新的乐章。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既鼓动着文化的推陈出新,又镌刻着文化反哺的鲜明业绩。人类迄今演绎重大文明进化过程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

8、业文明生态文明。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理念的人类文化发展模式依次呈现为: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生态文化。文化活着,历史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活着;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与自己独特的语言密不可分。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文字的花卉,面临严冬寒潮的摧残。坚持自己文化主权,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深刻觉醒。法国通过一项法律:在该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解释:这是保卫法语的国际地位,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对抗中“确保莫里哀和加缪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节选自2019年2月28日山西日报,有删改)6.下列表述,不属于“文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A.文明

9、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文化是隐于文明成果中的声息、精神。B.文明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C.“文明”与“文化”,始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文化来自乡间,文明发端于城市。D.“文明”与“文化”相互影响,文明推动文化出新,文化反过来哺育文明。答案C解析此项论述的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并非“文化”和“文明”的关系。7.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是国家之魂魄,其华彩光芒体现在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B.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民族国家层面来看,文化都意义重大,房龙的话就是最好的明证。C.文化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而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

10、,是因其可以承载历史,传递文明。D.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呈现相应的理念模式。答案D解析A项倒置错位,原文是“任何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辉煌灿烂中,都熔铸和闪耀着文化力量的华彩光芒”。B项理解错误,房龙的话是就国家层面而言的,与个人层面无关。C项原因归纳不全面,原文是“不完全因为艺术美感,更在于它们承运着历史的底蕴,传递着人类文明的信息,跳动着所属时代的文化脉搏”。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文化,是一代代族人群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总和,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礼”。B.文化的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11、,以文化物;只有文化,才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C.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两个概念交叉使用,到汉晋南北朝时二者合并为一。D.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与语言密不可分,纯洁民族语言,坚持本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各国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为。答案B解析A项“就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俨然”。C项“诞生于”错,原文是“初见于”。D项“已经成为各国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为”错,原文是“坚持自己文化主权,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深刻觉醒”。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

12、,拜中郎将,数有战功。辽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希,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倘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太祖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陈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

13、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还屯雍丘,得疾。文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疾未瘳,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

14、笃,遂薨于江都。(选自三国志魏志张辽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函边曰“贼至乃发” 署:布置,安排。B.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 陈:通“阵”。C.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 拔:攻取。D.疾未瘳,孙权复叛 瘳:痊愈,病好。答案A解析署:书写。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连词,因为。B项前“其”,指示代词,那,那些;后“其”,代词,它。C项前“之”,代词,代反叛的人;后“之”,代词,放在动词后,意义虚化,可不译。D项前“乃”,副词,才;后“乃”,连词,于是,就。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

15、都直接说明张辽足智多谋的一组是()辽欲挑与语,倘可诱也又其射矢更希,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张辽虽病,不可当也A. B.C. D.答案C解析是曹操的行为,表现出孙权对张辽的畏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渡之战后,张辽与夏侯渊等率兵围叛将昌豨,曹军攻数月不克,诸将商议,欲引军归还;张辽采取诱降的策略,动员昌豨投降曹操。B.曹操派遣张辽率军屯驻长社,临出发,军中有人谋反,张辽冷静分析,命令不反者安坐帐中,而且亲自率兵十人巡营,平定了叛乱。C.孙权率大军十万围攻合

16、肥,张辽与诸将打开曹操留下的密函,对曹操的指示,诸将都疑惑不解,只有张辽理解曹操的用心,坚决主战。D.孙权再次背叛,曹操让张辽乘船,与曹休一起赶到海陵,到达长江边。孙权很害怕,告诫各将领,张辽虽然有病,仍然勇不可当。答案D解析发生事情的时候应是文帝曹丕。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3分)译文: (2)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3分)译文: (3)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4分)译文: 答案(1)我每巡行各营时,昌豨就在城上注视我。(2)必是作乱的人,想以此

17、扰乱军心罢了。(3)所以曹公的密令指出,趁敌人尚未完全包围我们时,迎战他们,挫其锐气,以安众心,然后能守住合肥。【参考译文】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县人。东汉末年,并州刺史丁原因张辽武力超过常人,征召他任从事。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张辽率领部众归顺了曹操,被授予中郎将,屡立战功。张辽与夏侯渊一起在东海围攻昌豨,数月不克,军中粮尽,众议撤军退回,张辽对夏侯渊说:“好几天来,我每巡行各营时,昌豨就在城上注视我。而且他们射的箭又越来越少,我估计,这必是昌豨对是战是降还迟疑不决,因此不拼力交战。我想挑明,与他对话,或许能诱降吧?”于是,派人对昌豨喊话说:“曹公有命令,派张辽转达。”昌豨果然出城与张辽谈话

18、,张辽向他说“曹公神明威武,正以德安抚天下,先归顺的受赏”。昌豨听了才同意投降。曹操责备张辽说:“这不是大将的做法。”张辽谢罪,并说:“因您的威信,名扬天下,我又奉了您的命令,这是昌豨必不敢加害于我的原因吧。”当时,荆州尚未平定,曹操又派遣张辽屯驻长社。临出发前,军营中有人造反,趁夜里放火,军营一时惊乱,全军遭受侵扰。张辽对左右的人说:“不要出动。这不是全营反叛,必是作乱的人,想以此扰乱军心罢了。”于是传令军中:“那些不反叛的安坐营内。”随后,张辽率亲兵几十人,在阵营里居中而立。一会儿军中安定下来,随即找出主谋杀了他。曹操征讨孙权回去后,让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率七千余人屯驻在合肥。后来,曹操西征

19、张鲁时,留下密令交给护军薛悌,在密令信封旁边写着“敌至才能启封”的字。不久,孙权率领十万之众围攻合肥,于是众将一起拆看密令,密令上说:“如孙权到达的话,张辽、李典二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护主力部队,勿得与战。”众将都迷惑不解。张辽说:“曹公远征在外,我们等待救援赶来的话,孙权一定打败我们了,所以曹公的密令指出,趁敌人尚未完全包围我们时,迎战他们,挫其锐气,以安众心,然后能守住合肥。胜败的关键,就在于这一战,诸君何必犯疑呢?”第二天,天亮,张辽披甲执戟,带头冲锋,突入敌阵,连杀敌兵数十,斩敌将两名,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字冲入敌人大营,直达孙权的帅营。孙权的人马全都溃败,无人敢抵挡张辽。孙权围攻合肥十

20、多天,城没有攻破,只得率军撤退。张辽退回雍丘屯驻,得病。曹丕派侍中刘晔带了太医给张辽看病。病未痊愈,孙权再次背叛,曹丕让张辽乘船,与曹休一起赶到海陵,到达长江边。孙权很害怕,告诫各将说:“张辽虽然有病,仍然勇不可当,大家千万谨慎!”这一年,张辽与诸将打败孙权的将领吕范。后不久,张辽病重,就在江都去世。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青玉案癸未道间李曾伯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猛拍征鞍登小岭。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马蹄踏碎琼瑶影,任露压巾纱未忺注整。贪看前山云隐隐。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注未忺(xin):不想。(1)上片最后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有何作用?

21、(4分)答: (2)下片中的“任”“贪”二字被后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4分)答: 答案(1)山峰重叠,山路迂回,月光皎洁,山野寂静,仿佛清澈明净的虚幻梦境。与前句写傍晚行路时乌鸦啼叫的嘈杂与暮霭笼罩山林的昏暗形成对比,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轻松喜悦的心境,为下片叙写夜间行路的情趣做铺垫。(2)“任”是听凭、任由的意思。词人任由露水打湿了头巾也不整理,表现了词人骑马夜行、沉醉于月下美景时的忘我情态。“贪”是贪图、不知满足的意思。月光下前面的山峰轻云缭绕,词人百看不厌,从侧面表现了景致的迷人,充分表达了词人对美景浓浓的喜爱之情。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_,教然后知困。

22、(礼记学记)(2)春风又绿江南岸,_。(王安石泊船瓜洲)(3)大江东去,浪淘尽,_。故垒西边,人道是,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出师未捷身先死,_。(杜甫蜀相)(5)身无彩凤双飞翼,_。(李商隐无题)答案(1)学然后知不足(2)明月何时照我还(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4)长使英雄泪满襟(5)心有灵犀一点通五、(12分)16.西山公园有一则通告:“公园内严禁打鸟,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10元,情节严重者扭送公安部门处理。”请你用委婉得体的语言改写这则通告。(4分)答: 答案草木有情,小鸟有意,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的能力。原通告语言过于生硬,容易引起游客反感。可

23、从草木、小鸟本身入手,换用亲切委婉的语气,唤起人们心底的人文关怀。17.请为下面的情景中的婚礼主持人设计一段解说词。(不超过80字)(4分)秋季的一天,婚礼恰好赶上绵绵秋雨,参加者都在埋怨天气。答: 答案朋友们,您瞧,今天的天气很有诗(湿)意啊!这便是,天上秋雨绵绵,人间情意绵绵啊。面对这么光彩照人的情侣,连无比高傲的太阳也自觉逊色,躲到云彩后面去了,这叫作“闭日羞花”啊!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的能力,即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说符合要求的话。要注意埋怨的原因,“对症下药”,然后展开相似联想,由“秋雨绵绵”联想到“情意绵绵”,把劣势变为优势,换个角度,增加婚礼的喜庆氛围。18.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

24、点。不超过20个字。(4分)任凭何人,都很容易感觉疲劳。任凭何时,都很容易受些苦痛。从表面看,疲劳、苦痛好像是人生的最不幸事,但实际上疲劳、苦痛并不能把人生糟蹋得怎么样,有时疲劳、苦痛越多,人生前进得越猛。之所以能够这样,第一靠疲劳、疾苦得到报酬物,登时把疲劳、苦痛丢得远远的;第二靠有个建造新鲜精神的原力,这原力建造出新鲜精神,就把那为疲劳、苦痛所糟蹋的补足填满。答: 答案疲劳和苦痛有时能使人前进得更猛。解析压缩语段,大致需要两种能力:一是筛选能力,二是概括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本语段的议论对象是疲劳和苦痛;第三句是转折关系的复句,重点在“但实际上”后面的内容。语段最后一句“之所以能够这样

25、”是对前面观点的解说。由此可以得出第三句的后半部分为语段的主要内容所在。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香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一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白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

26、,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样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

27、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的意义。在人生里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

28、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一九四一年一月19.“老气横秋”一般是个贬义词,但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解释。(4分)答: 答案(1)作者认为“老气横秋”表现了秋林

29、古色的滋味,古气磅礴。(2)“老气横秋”表现出一种古老和纯熟。20.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请具体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答: 答案(1)邓肯认为秋天比春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惊奇;秋天给人的感觉更快乐;秋天赠赐给人们更多的爱。(2)作者和邓肯有同样的感受,非常赞同他的观点。21.(1)抽烟本来是不良的嗜好,对此我们暂且不谈。就全文来看,作者多次写到抽烟有什么作用?(2分)答: (2)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请具体概括作者笔下的秋天有哪些“况味”?(2分)答: 答案(1)文章开头以秋天黄昏抽烟的闲适与温暖引发作者的思绪,引出下文。形象地表达作者感悟到的秋天的况味静

30、寂、温煦,有无穷的意味。(2)作者认为最有意味的不是晚秋,而是初秋。秋天的况味体现在温和,在成熟,在给人古色苍茏的感觉。秋天的况味还在于生活的自由闲适。2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6分)(1)简析秋天的况味中的作者形象。(2)简析秋天的况味的行文思路。答: 答案(1)秋天的况味中的作者是一个远离现实生活苦难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见多识广,好古而不守旧;圆融通达,心境平和,生活自由闲适,很会懂得享受生活。 (2)秋天的况味开篇就是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秋天的黄昏,独自一人在轻松、自由的情绪中,一边抽着烟,一边看缕缕烟丝的飘飞。这好像是在纵意而谈,即兴而作,在消磨闲云般的生活,但是,作者笔锋很快一转,由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引出自己对“秋天”的偏爱。作者把自己心目中的秋和“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加以对比,指出秋并不是只有肃杀和凄凉,它代表的是成熟,是收获,甚至是平和。在此基础上,作者上升一步,谈到人生亦有“秋”这样的纯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