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0.18KB ,
资源ID:89459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459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docx

1、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 第1课 温度和温度计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标来标识。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一温度计来测量。 学生们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

2、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这一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使用一个真正的温度计,观察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作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刻度。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温度计零上刻度的识读,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对于零下刻度的识读可能容易出错。需要教师重点讲授这部分内容。怎样正确识读零下温度,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因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活动,要以这样的技能作为基础。 第一部分:比较水的冷热 先以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或经验)引出温度的概念一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通过感觉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 这部分的第一个活动是:出示两杯冷热不同的水,让学

3、生们通过手的触觉感知两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一般情况下,学生们都能比较准确地做出判断。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紧接着第二个活动:比较四杯水的冷热一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2号、3号杯内水的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让3号杯内水温略高于2号杯),4号杯内装热水。要求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人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人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这样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正常情况下,学生们从手指获得的感觉是: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

4、2号杯的水冷。然而,如果让学生先分别用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插人2号杯和3号杯水中,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再分别同时插人1号杯和4号杯的水中,比较它们的冷热,手指对四杯水冷热的感觉与原来就不完全一样了。一般都会感觉到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热,或两杯水温度差不多。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让学生们意识到,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那么,通过什 么方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这就引出了测量温度的方法和工具的学习。 第二部分:观察温度计 这部分的活动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常见水温计为例,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温度计主

5、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的。课堂上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观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温度计要小L,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教科书中还有观察提示一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1.这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2.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这既是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的日标。教师在此可向学生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第二层面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温度计制造原理和测量方法。教科书安排的活动是,让学生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 第三

6、部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教科书对25、一8 的读写方法作了示范。这两个温度值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 , 37 、-5、-11 ,加以巩固。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写,学生很容易弄错零下刻度线所代表的数值。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第四部分: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科书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这里要让学生通过对教科书提出问题的思考和体验,认识到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出统一规定

7、的重要性,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第2课 冰融化了 前一节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他们将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学生可能会用两手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

8、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观察冰的融化:第一部分 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体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

9、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 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 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教科书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

10、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为了实现尽可能快的融化冰块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灯下、窗户附近或阳光下。当学生在实现这一要求时,要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日的,比赛的日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 这课全部的活动都是在进行冰块融化的观察,无论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还是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观察,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如:盛冰的玻璃杯、塑料袋外壁上湿挽挽

11、、有水珠出现等现象。这是具有良好观察品质的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的,它也是后续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 第3课 水珠从哪里来 在第4课中,学生们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冰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塑料袋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 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第一部分 本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一个现象:往玻璃杯里装满碎冰块,装满碎冰的玻璃

12、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继而提出本课的探究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上节课里就已形成了的,这里只是问题的再现。 产生问题后,希望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做出解释或假设。比如:“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吧”“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学生能做出的解释越多越好,只要符合逻辑。有了多个解释,接下来就需要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和验证。教科书希望学生回h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现象,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分析,排除不合理的解释。比如:“不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可以盛水的”“也不可能是漫 出来的,因为杯子里的水位还没

13、有杯沿高”总之,通过分析和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再拿两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很显然,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不太可能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也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却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

14、的。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但是,与杯内的冰似乎又是有关系的。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希望学生根据观察及原有的生活经验,重新作出假设。有的学生平时可能阅读过相关资料,或许会说到关于“空气”“水蒸气”“水汽”“凝结”等一些词汇。当学生对小水珠的形成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认识时,我们正好可以让他们去寻求一些证据: 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这些问题,就由学生们课外先去寻求答案,下次课则重点展开这方面的观察、研究活动。 第4课 水和水蒸气 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

15、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 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

16、,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 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一些水洼(积水)。天晴了,水洼里的水便很快又干掉了。水洼里的水到哪儿去了呢?学生们可能会说,水渗到土里去了。所有的水都渗到土里去了吗?如果没有全部渗到土里,那还有一部分水到哪儿去了呢?本课从这里引出探究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放在杯中的水,如果上面不加盖子,水会减少;一个放有水的盘子,时间长了,会干掉。“水会干的”,三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这部分,让学生们再做

17、一次观察:往浅碟子里倒人少许水,用笔做好水面标记。然后把装水的碟子放在阳光下。过几分钟,观察碟子里水量的变化。几分钟后,碟子里的水肯定会减少些。我们就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流出去,也没有渗人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教科书在这里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去了。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做出自己的解释,并希望用图画的方式把所作的解释(想法)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喜欢思考的学生可能马上想到,那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18、产生了这些问题后,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学生们在生活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快”由此可想到,水蒸发的快慢可能与空气和温度有关。 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我们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就让学生们做一个对比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人2/3勺水,把其中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的水里不多时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许多白汽。过几分钟后,

19、钢勺里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钢勺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由此证明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空气中的水:第三部分 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如果不断地蒸发,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当然,也可能马上会有学生想到,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江里、河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那天上的雨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有些学生已经听说或从其他书籍中了解到雨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水滴。 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接下来让学生们做一项观察

20、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人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观察发生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教科书随即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至此,学生已经明白:空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会重新凝结成小水滴。然后,教科书又重新提出了上节课的问题一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相信,到这时,学生应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21、。 第5课 磁铁有磁性 磁铁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吸引铁制的物体,即磁铁有磁性。学生认识磁铁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 磁铁对铁制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本课还引导学生认识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让他们清楚地感受到磁铁吸弓力的这种特点,加深对磁铁磁性的认识。 第一部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做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实验时,教

22、科书要求学生先预测再做检测,但是设计的记录表没有让学生记录对每一个物体的预测,而是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这样更便于学生找出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同时使记录表简明一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铁材料制成的,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由此推知,磁铁可以吸引铁材料做成的物体,简单地表述是磁铁能吸铁。为什么用“推知”?因为我们用的方法是简单枚举,没有遇到反例的归纳方法,这种方法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特别是例证不多时。用“推知”,避 免轻率结论,体现科学性和科学教育的思想。 教科书插图举出了人民币和罐头盒等

23、物品让学生辨别哪些是铁材料做的,有的材料学生用眼睛不易辨别,而用磁铁就能准确无误地识别。这里因为有了疑难才有了兴趣。 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00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02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05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实际教学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辨别即可。 有的茶叶筒底部和盖子是铁材料做成的,而筒身是纸制的。罐头盒是铁的,易拉罐是铝的,水笼头有铁的、有铜的。圆珠笔芯的笔尖都是钢铁做的,其他部分大多是塑料做成的。这些物品如果只是看,还不容易辨认出各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24、 通过活动,学生自然地体会到辨别铁制物体用磁铁去判别更可靠一些。 第二部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这个问题也许学生没有想过,但是一经提出,学生就能作出回答,因为他们过去大多隔着东西吸过铁。隔着纸、布、塑料片等薄形物体吸铁的实验也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加强学生的正确认识而已。所以教科书引导学生研究“磁铁隔着水能吸铁吗?”的问题,这可以扩大学生认识的范围,不只是把物体局限在固体上。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设计,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意识。 课文中的结语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句中的“一些”指非铁质的物质。本课最后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发现吗,把其他发现也写下来,意在鼓

25、励和认可学生自主的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精神。学生其他的发现可能有:磁铁隔着薄的物体能吸铁,隔着太厚的物体就不能吸了;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系,隔得近磁性强,隔得远磁性弱;磁力能穿透物体;磁铁的吸引力可以不接触铁的物体而起作用;等等。这些发现,概念指向是向着磁力的非接触力特征和磁场强弱与距离关系的。如果学生发现了这些问题,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6课 磁铁的两极 任何磁铁都有两个磁性最强的地方,人们称作磁极。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相同的,最直观的不同就是一极指南,一极指北,人们分别称作南极和北极。两个磁极靠近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研究磁铁,除了认识磁铁能吸铁外,还应当

26、认识这些磁铁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玩磁铁和做磁铁实验时,已经模糊地感觉到磁铁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磁极部位去吸引铁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做实验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确实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这就是磁铁的两个磁有他们发现两个磁铁有时会往一块吸引,有的学生曾把两个磁铁相互靠近,极。 时相互推开,并为此感到迷惑。本课让学生经历或者再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尝试着寻找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课的开始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钢珠,小钢珠总是被吸到磁铁的一端,就是用手把小钢珠放在磁铁中间,它也会很容易滚到这端或那端,而吸在两端的小钢珠再不会滚到中间去。“这可能是什

27、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根据这样的现象,他们一般会做出磁铁两端磁力可能大些的猜想。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检验这个猜想了。 第一部分: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大的条形磁铁容易分部分测量磁力大小,所以选用大条形磁铁做实验。课本记录图把磁铁分成了四段,记录A,B, C, D, E五个地方的磁力大小。插图用一幅图表示出了A, B, D, E四个部位所吸回形针的多少,C点没有回形针,表示一个回形针也吸不起。 实验的结论是不难得出的,但要注意教科书中“分析各小组实验数据”的要求,也就是结论应当在汇总每个小组实验数据后得出,而不是只凭一两个小组数据就得出结论。最后给出磁极的概念。 第二部分:磁

28、铁两极的研究 在认识了磁铁有两个磁极后,让学生手握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看看有什么感觉,不同的磁极接近,会出现几种情况。教科书用插图和文字指导了学生实验的方法。对“往一块吸”“往两边推”多种表述语言统一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以便在后续研究中表述。 通过两手的实际感知,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磁极靠近时,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现象,认识到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同的。同时能够感觉到磁极间的吸引和排斥是相互的,即你吸引我,我吸引你,或者你排斥我,我排斥你,不管是谁接近谁。 这时,学生对磁极的认识已经从“磁力最强的部分”向前迈进了一步,认识到磁极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磁铁两个磁极

29、是不同的。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怎样的两个磁极才相互吸引,怎样的两个磁极才相互排斥? 接下来,教科书让学生给两个磁铁的磁极分别标上A, B, C, D标记做实验,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它们吸引或排斥的现象。因为各小组对磁铁的南北极标记的字母不会完全相同,所以全班汇总的实验结果肯定会有所不同。最后以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下一课将沿着研究的思路继续探究。 磁极的相互作用 课7第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与方向的关系。通过悬挂(或支撑)磁铁,使其能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学生会发现磁铁的一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极总是指向北方,从而构建起磁铁的“南极”“北极”概

30、念。进而利用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找到并标出本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极到底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有了统一、正确的南北极标识,研究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学生会容易地发现:S与S排斥;N与N排斥;S与N吸引;N与S吸引。再进一步归纳,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进一步加深认识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部分:磁极与方向 悬挂条形磁铁,让其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再让磁铁自己静止下来,可以揭示出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教科书插图用了有颜色标记的磁铁,用有标记的磁铁做这个实验,可以反映出指南、指北的磁极是固定不变的。课文提示要反复多做几次,让

31、学生认识到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的。通过实验,学生会认识到:一个能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时一个磁极指南,一个磁极指北。 接着给出了“南极”“北极”的概念。可以告诉学生,“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认识了南极、北极后,学生就可以把没有标识的条形磁铁正确标上南极(S)、北极(N)了。用新标记的两块磁铁重做上一课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全班学生会得到统一的结果:南极与南极相排斥,北极与北极相排斥,南极与北极相吸引,北极与南极相吸引。教科书提供了同上一课同样的图画式的实验记录,学生可以记录下上面四种相互

32、作用的情况。 为什么这次会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呢?因为我们认识到了磁铁两极有南极和北极的不同,并正确标识了实验用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第二部分:磁极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这部分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四种结果进行加工与归纳。教科书给出了“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的提示,以便学生进行表述。教科书第71页的记录图可以作为进行归纳的直观思维工具。希望学生能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四项实验结果整理归纳为“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简单表述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本课最后提出问题: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也可可以用本课悬挂磁铁指方向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当然是可以的。 以用已知南极和北极的磁铁接近它们,根据相斥或相吸的情况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 第8课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一个磁铁如果没有受到敲击、高温或强磁场等影响,磁力大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两个或多个磁铁组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