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4.90KB ,
资源ID:89436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43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docx

1、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第一部分 父母是一面镜子 一、 镜子映像支配行为 你可曾想过你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你是一面反映孩子言行结果的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映像,并根据这些映像,在自己心灵深处塑造自我意象。 别人怎样看待孩子,孩子就如何看待他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牢记,我们对孩子的反应对他自我意象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小的孩子眼中,父母是分毫不差的镜子。当妈妈说他是坏孩子时,他就认为自己“坏”,“坏”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之一,于是把“坏”象标签一样贴在自己身上。 毫无疑问,言语具有巨大的力量。它既可以使人感到自卑,又可以使人具有自信心。 孩子不但把别人说自己特

2、点的话记在心里,而且还深深领悟别人说这些话时的态度。人们说话的态度实际上比语言本身更有力量。 请记住:哪一个孩子也不会直接“看见”自己,而总是通过“镜子”反映出的形象来观察自己。这些映像塑造了孩子的自我意象。孩子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向上,取决于它周围“镜子”的反应。 二、擦亮父母这面镜子 每一位做父母的,由于经历不同,志趣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孩子的看法和期望也各不相同,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所不幸的是,许多父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作为鉴别孩子好坏的标准。而孩子往往把父母的期望当作标准,衡量自己的成就与言行,由此得出自己有无能力和价值的结论。 孩子很少对我们的期望提出疑问,而往往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3、。 有些父母对孩子寄予不现实的期望,并要求孩子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这怎么能使孩子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呢?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发挥他们所独具的秉赋,这是他人生成败的关键。 孩子要相信并发挥自己的天资,千万不可去迎合某人的幻想。 如果孩子采取迎合父母主管设想的态度,他天资就不能发挥。一个天资不能发挥的人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有形无实的人,一个只是迎合他人要求去做事的附庸。 所以为了使你的孩子施展才智,你必须摒弃那些不适合孩子特点的要求和期望。父母的责任就是给孩子以营养。要给孩子提供心理成长营养。 第二部分 爱的氛围 一、 寻找爱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爱。有些孩子从未听到过“我爱你”这样的

4、话,但他们内心深深感受到了爱,有些孩子虽然整日“爱”字萦绕耳畔,但却丝毫没体验到爱。更有无以计数的孩子虽被父母视为珍宝,但他们自己却体验不到爱。所以,只告诫父母要爱孩子,根本帮不了什么忙,只能使他们继续茫然无措。 爱孩子,首先须弄清楚什么是爱,以及怎样才能把爱传递给孩子。 (一) 几种常见的错误观念 有些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为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种种爱好,时时处处保护他,在她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还有的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胜似对待长者。大家一般认为,这样的父母就是爱孩子。其实不然,这些并不等于也不能说明孩子肯定会感到自己可爱。所以,仅靠主观上的爱是不够的,孩子要感到自己可爱

5、,需要很多的证据。那些在百般宠爱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十有八九都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得到什么爱。 有些父母常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看上去颇象爱孩子。其实,这种行为培养孩子强烈的自私心理。牺牲自己迁就孩子并不是爱孩子。 有些人经常劝说父母要和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一些,越长越好。殊不知父母能否使孩子感到自己可爱,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怎样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比如:艾奇先生和他的孩子一连几小时在一起,玩积木,做游戏等等。表面上看,他为孩子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你若稍一留心,就会听到他不停的这样呵斥孩子: “吉米,轮到你了。好好做,别浪费时间了,快点!” “锯子握得不对。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要这样

6、拿,记住了没有?!” “你为什么这样扔皮球?你哪年哪月才能学会?” “看,你弄得乱七八糟!算了,还是我来吧,好好看着!” 他和孩子在一起的几个小时,始终充满了批评和责备,毫无尊重可言。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感到自己低能,自己不可爱。(二)真正的接触 简单的说,真正的接触就是诚挚相待。 真正的接触要求自然的、直接的、专一地与孩子想在一起,做在一起。真正的接触的特点是与孩子接触时亲密无间,爱护并尊重孩子的特性,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坦然自若。 与真正的接触相反的是情感疏远。许多父母从不正视孩子,对孩子态度冷漠,在感情上与孩子隔着一道鸿沟,思想与行为的节拍从未与孩子的所想所作相吻合。许多父母

7、虽然身体常和孩子在一起,但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与孩子接近过。这种心不在焉的做法与真正的接触是截然不同的。 要做到真正的接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专心致志。 孩子对你是否专心致志于他非常敏感。如:莫莉生日那天发生的事让她妈妈很惊奇晚饭后,妈妈带莫莉外出散步。夜晚,妈妈给她盖好被子。莫莉在被窝里问妈妈:“妈妈,你猜我今天什么事最高兴?”妈妈回答说:“你一直想要的自行车今天得到了,对不对?”莫莉说:“不对。得到自行车我高兴,为我举行生日宴会我也高兴,但是我最高兴的是今天晚上我们在一起散步。我们手拉着手,愉快地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太幸福了。”女儿的话使人深思,做妈妈的懂得了该怎样去爱孩子。唯有真心

8、诚意地对待孩子,才能使爱得以传递。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这一切在无声的告诉孩子:“我关心你,你是多么可爱。” 2、不能心不在焉,不可漠不关心。比如说,你正在和你丈夫说话,他心不在焉的应酬你的话:“嗯,”“对,”“是,是。”这样你马上就会觉得:他在想别的事,他希望我停止说话,我不说话他就可以专心致志的考虑自己的事情了。假如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无论丈夫内心怎样爱你,你都会感到“他对我没有兴趣,他不关心我,他可能不爱我。”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请记住,漠不关心的结果就是情感疏远,情感疏远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可爱。与孩子接触的时间碎不可怕,只要经常,只要是真正的接触,就会发生不可

9、估量的作用。人在心也在的接触等于告诉孩子“对父母来说,和你在一起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花费时间,一心一意的和我在一起,由此看来,我很重要。” 3、定期接触。 当你觉察到孩子有思想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和他接触。如:每天一次,每次二十分钟;或者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无论孩子有没有思想问题,定期接触都是有益的。一位母亲每周一下午单独和女儿在一起,她女儿把这个下午叫做“极乐下午。”请记住,孩子没出问题时也需要得到温暖和帮助。这样孩子就越觉得父母关心她,也就越不容易出问题。 4、改正过去的错误。 如果你觉得过去对孩子重视不够,今后想多加注意,但又不可能一下子摒弃多年来

10、的习惯而集中精力于孩子,那么就首先以物为对象,培养注意力。请选择一个没有干扰的时间,摆脱一切杂念,专心致志的干一件事,无论是洗碗还是擦车,使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一工作中:认真体验皮肤对水的感觉,注意泛起的水花,水花又引起了什么反应。观察,观察,仔细观察,就好像是自己第一次看到水从车上淌下,从盘子中溢出一样,不想别的事情,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于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所感。 短时间内专心致志容易,但时间稍长就难了。 不过你一定要坚持,时间久了, 自然会有效果。然后,你就该培养和孩子在一起时人在心也在的本领了,即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也要专心致志,象第一次看到孩子那样注视它,完全沉浸在对孩子的

11、欣赏中。与孩子在一起,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思想与行为要和孩子融洽无间。二、保证孩子心理安全 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出岔子。孩子一旦出了问题,无论是身体有毛病还是学习成绩差,或是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我们都会感到恐慌。我们大都不太清楚,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在他心里感到不安全时才发生的。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坦然,那就非出问题不可。 保证孩子心理安全是把爱传递给孩子的前提。如果你给了孩子以下六大保证,他就不会说谎,不会感到处境窘迫,不会逃避现实,他会健康成长。 (一)建立信任感 使孩子心里感到安全的前提之一就是让孩子信赖我们,没有这个前提,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父母总想让孩子信赖

12、自己,但是由于他们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就会不知不觉地遭到失败。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博比放学会家,看到妈妈气呼呼的在擦地板。她依着地板擦,咬着牙,瞟了博比一眼,长叹一口气。博比立刻意识到大概出了什么事,忙问“妈妈,出什么事了?” “没事,博比!”她应付道。 博比知道,妈妈不会再告诉他什么了,他心里忐忑不安,“哎呀,是妈妈发现我放在床底下那个铁盒里的蛤蟆了,还是为别的事生我的气?”博比的疑虑当然不是无道理的。因为他到两个相反的信息:一是妈妈的话(“没事”),二是妈妈的行为和语气(肯定出了什么事)。显然妈妈的言语和行为是矛盾的,因此孩子被推进了云雾里。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把蛤蟆藏在床底下不对,可能是妈

13、妈因为这个生气。如果博比先前就怀疑妈妈是否爱自己,那么他这时恐怕就会对妈妈的气愤产生别的想法了。他可能会想:“可能妈妈根本不愿看到我回家,大概压根儿就不想要我这个孩子。”看,孩子的想法多复杂。 父母言不符实,会使孩子感到茫然无措,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可信赖。我们的亲身体验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脾气暴躁的妻子装出贤惠的样子,丈夫马上就会看出她的虚伪;气量狭小的丈夫装出豁达大度,妻子立即就可识破他的假象。所以长期生活在一起,我们不能对别人,特别是对孩子日复一日的隐瞒自己的真实感情。 那么,怎样对孩子说真话呢? 你可能马上就问:“为了使孩子信赖我,我不论什么时候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当然不是,不分

14、条件,不看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不足取的 ,你完全可以保留一些想法,但无论如何,即使有保留,也要诚实,不要含糊其辞。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 其实博比的妈妈只是与别人吵架了,她的愤怒根本与博比无关。如果她不想让博比知道这件事, 她可以这样说:“孩子,我和别人吵架了,不过,我现在不想给你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从另一方面讲,倘若她真的发现了博比藏在床底下的蛤蟆,她想批评博比,但又觉得这个时候不妥,她可以这样说:“博比, 我发现你藏在床底下的蛤蟆了。老实说,我很生气,你破坏了家里的规矩。气的我真想好好教训你一顿,可又觉得这样做对你太严厉了,搞得我很为难。” 倘若这样说了,她的言行就一致了,博比就不会

15、那样惶惑不安了。父母即使在气愤时也要说真话 不少人在气愤时,往往用假象把它掩饰起来,让孩子觉得并非如此。我们掩饰气愤,孩子虽然弄不清原因,但完全可以看出来我们的伪装。这难免使孩子产生这样的看法: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该气愤,今后如果我气愤了,我也最好装作没有。孩子模仿我们的掩饰行为,认为气愤和其他情绪是不成熟的表现,是错误的。由于这种思想作怪,孩子就不能在内心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剖析,进行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这样,孩子永远也不会牢固的树立自信心。 这时你会问:“真正与孩子敞开思想, 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然不是,要适可而止。对孩子诚实,但绝不是信口开河,让孩子伤心。言语与

16、情感相符,恰如其分的表露情感是完全有可能的。 例如:有一天,w夫人特别累,但孩子还要缠着她讲故事。她马上想到:“哎,真不如不要孩子。”这话要讲出来恐怕使孩子极为伤心。此话虽然不能讲,但她还是可以与孩子敞开思想的。她可以这样说:“亨利,我今天太累了,我想单独待会儿,现在不想让任何人打搅我”这样说是诚实的,它既没有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又向孩子表明了你的情感,让孩子明白了你让她离开的想法。 在孩子面前坦率地对待自己,就等于告诉孩子:产生各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 坦率不但不会使孩子嫌弃,反而会使他们同父母更亲近。掩饰真实情感和错误,只能使孩子觉得我们在欺骗他门,只会更快的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赖。 孩子觉得父

17、母可以信赖有什么意义呢?它等于告诉孩子你可以信赖我,以满足你的需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对你诚实,即使我有缺点也会告诉你;你自己也会有缺点,没关系,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克服它。(二)不乱加评判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听到下面两种不同的言论,你会有何反应呢?哪种使你觉得降低了人格呢? 甲: “你,真讨厌!” “你,懒骨头!” “你,没头脑!” “你,坏孩子!” 乙: “我不想听到你们为这件小事而争吵。” “我不想跟着你收拾东西。” “我为你的学习成绩感到担心。” “看到你打人,我很生气。” 很明显,甲的话纯属斥责,听了这些话,你会觉得自己低能。乙的话使你知道了她是怎么想的,你的人格免受了攻击。

18、 斥责是否定的评判是造成孩子心绪紊乱和自卑心理的祸根。 避免对孩子下判语很容易,只要告诉孩子你对他行为的真实想法就行了。你可以说:“你记得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很高兴。”这样的说话比下判语“你是个好孩子”大有益处。谁也未曾听过一个大夫这样说:“你的孩子是个好病好。”大夫往往根据孩子的行为说:“我给捷克看病,捷克不哭不闹,非常顺利。谢谢你,解渴。你跟我配合得很好。” 一般来讲,如果先说“你”,后面再用一个描述孩子形象或行为的名词或形容词,孩子就等于受到了一次评判。如果先说“我”,接着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孩子得到的就是有关对他行为的看法。 请看下面两组句子: 你 十 评判 我 十 想法 你真是个

19、磨蹭王 我担心,你会迟到。 你真是个邋遢鬼 我不想给你清扫地板上的垃圾 你是骗子 我不能相信你的话,因为你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你好眼力 我喜欢你选的这件衣服 你不该上街去玩的我非常生气,在街上玩很危险,让车碰着怎么办? 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秘密就是摒弃“你十评判”,坚持“我十想法”。 摒弃评判恶习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已经养成了评判的习惯。要摒弃这一恶习,首先应该在自己要作评判时能够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应立即变判语为想法。 你可以把经常说孩子的那些“你”字开头的评判句子写下来,然后,把它们一一换成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话。 显然,即使我们完全意识到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恶习,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做到。

20、但如果时时留意,持之以恒,则完全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 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外界各方面的评判。假若在他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他的性格形成的时期,对他影响重大的人没有用评判的恶语伤害他,他就可能对来自外界的评判嗤之以鼻。你对他不下评判,可以促使他把别人的评判变换成想法。这样,他的自我意象就可以免遭无辜的损害。 本期提醒大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产生各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不要隐瞒。 保证孩子心理健康,要摒弃“你十评判”,坚持“我十想法”。(三) 正视孩子的价值 父母要正视孩子的价值。 正视孩子就是承认孩子的现实,无论孩子有点愚笨或是缺陷,都不能嫌弃他。但仅仅正视显然又是不够的,正视仅能使孩

21、子平静的生活,而不能使他的生活放出异彩。必须给孩子以爱。 绝大多数父母确实爱孩子。如果孩子陡然死去,他们会痛苦难耐;在危急关头,他们也会做出巨大牺牲保护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常常有这种情况:做父母的觉得自己很爱孩子,而孩子却体会不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行为失措。在内心深处,我们寄予孩子极大的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但平时,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轻视悔蔑他们。我们常常对待孩子就像对待缺乏情感的低等动物一样(不是吗?我们常常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的种种缺点和错误,毫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却又口口声声说爱他们。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值得研究。 A夫人带她十岁的女儿与L夫人一起吃饭。两位

22、夫人侃侃而谈,时间长达一小时,却根本意识不到她们冷落了另一个人。孩子坐在那儿,忍气吞声,索然无味。如果这第三者是一位成年人,两位夫人恐怕就不会这样做了。我们是不是常常这样做呢? 我们还常常过分强调孩子的弱点,忽略了他的优点。孩子拿回家一份试卷,上面九道题作对了,一道题做错了,我们看到什么?只是一道错题! 在一些父母培训班上,许多父母这样说;“这个学习班使我开始把我的孩子当成一个人对待了。”可见,大多数父母并不是有意识的不尊重孩子,而是忽略了孩子或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 怎样才能做到正视孩子的价值呢?先别急,先学会正视自己。 首先,请反躬自问,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请记住:你对别

23、人的态度来自于你对自己的态度 )。我们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地这样“反躬自问”,现在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的时候了,请自省一下吧。 你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特殊才智吗?在整个世界里,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力和思想,你为之高兴吗? 请把你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找出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毫无特色,那么说明你多年来强调了自己的弱点。现在是引起你对自己的特殊才智注意的时候了。当你不在以无所谓的眼光看待自己时,你会陡然产生奇异的能力,由一个悲观主义者变成一个乐观主义者。 接着再问自己:“我是尊重自己还是妄自菲薄呢?我是自强不息还是甘居末流呢?我尊重自己的意愿,并设法使之满足了吗?我总是抓紧时间从

24、事我喜欢的工作吗?”请记住:你的个人意愿得到的满足越多,你给予别人爱的信息就越多。 请再问你自己:“我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自己的人格吗?”有这样一位女士,她听到别人称赞她所作的一件事,她就高兴得说:“你喜欢我,我很高兴。”在这里,她没有把自己的成就与自己的人格区别开来。又有一位作家说:“你如果不喜欢我的书,就等于不喜欢我。”这样,他的人格不是建立在个人品质上,而是与他的作品等同。 不幸的是,在生活中,人们这种唯行为的观念处处作怪。人们通常只是赏识我们所作的事,而不是我们个人的存在。 倘若你现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就等于其个人价值,那么,很可能是你年幼时对你有影响的人使你接受了这个观点。如果你过去确

25、实受到了这些不利影响,那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 有意识的去努力, 是可以改变的。 为使我们的孩子不被唯行为的观念所危害, 你自己必须首先摆脱它。你只有喜欢自己的个性,尊重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更好的施爱于孩子。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十分有效的使孩子清楚行为和人格的区别。 当孩子理解了行为过错与自身价值是不同的概念时,他们就不会为一点行为过错而过分恐慌。这样,孩子就会把错误看作是前进中的波折,而不是自己不幸的结局。他们就可以正视错误,克服缺点。 本期提醒大家注意:正视行为与人格的区别。家长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然后再给孩子做表率。四) 尊重孩子的意愿 四岁的特比哭哭嚷嚷地说:“妈妈,我现在

26、想吃糖。”妈妈摇摇头,说:“特比,你现在不能吃糖,午饭后再吃。”很明显,要午饭后吃糖是妈妈强加给特比的意愿 。 在许多类似的事情上我们总是无视孩子的意愿,我们随便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可以自由输入程序的计算机,我们感到悔恨,也要让孩子感到悔恨;我们饥饿,也让孩子感到饥饿;我们焦急,也让孩子感到焦急。总之,我们想使孩子的意愿与我们的意愿一致。 可你想过没有,你强使孩子应该有什么意愿,就等于要孩子放弃她自己的愿望。孩子不能表明自己的愿望时,就只好把它埋在心里,但潜在的愿望决不会自行消失,它们终究会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来(在后面的章节里还要讲到)。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并不等于允许他恣意妄为。不让孩子做某

27、些事情与使孩子具备什么意愿,两者有天壤之别。我们一方面要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有所限制,另一方面,我们应允许孩子有产生各种想法的自由,我们不要轻易对其否定。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给他以产生自己想法的权利。 在前面的例子里,特比的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特比,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糖(这话等于告诉孩子,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有权这样想),但是你得午饭后再吃(这样她就阻止了孩子的行为)。你是不是饿了,我们马上吃饭。” “盲人摸象”这个寓言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个盲人第一次摸到了一只大象,他们每个人触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得到了不同的体验,每个人又都坚信自己的所触所想是唯一正确的,为此争论不休。然而他们谁也不

28、曾想一想,别人的所触所想是不是同样有道理呢? 我们就像这些盲人,经常会因为自己有了一点体验,产生了一定的看法,就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摸着“生活大象”某一部位的盲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带着自己的已有的体验和情感去看某种事情,因此彼此看法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请明智一点,如果我们能真正承认别人的“所触所想”也有一定的价值,就肯定不会再固执己见了。你需要时时提醒自己: 你的见解并非总是一贯正确的。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是这样,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同样,孩子也认为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你对孩子的态度应该这样:“你观察事物有你自己的角度,你的看法出自你的体验。”这样

29、孩子就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就能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 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意愿,对培养他的自信心影响很大。孩子可以说:“我有我的特点,是完全应该的;我有我的体验,也是合情合理的;即使有时看法与父母不同,那也是无可非议的;有时我的某些想法虽然不很正确,但是无损于我的自身价值。” 具有这种坚定信念的人既不会掩饰自己的看法迎合他人,也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样,她就能更好的与人相处。 很有意思,当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孩子观点的正确性。那么,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了。 本期文章提醒大家: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给他以产生自己想法的权利。有趣的是,当你站在

30、孩子的立场上,用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孩子观点的正确性。(五)沟通情感 人们之间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移情”。移情和同情是不同的。“哎,你真可怜。”这是同情。虽然我们有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但在思想交流方面,同情远没有移情重要。 移情就是别人站在你的立场上理解你。它的意思是说他人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上,通过思想和言语表达,理解你的情感。他暂时忘怀自己的一切,和你一道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体会你的思想。 通常人们交流思想有两种途径:一是口头语言,二是身体语言。一般来讲,人们要完整的表达思想,必须把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结合起来。在交流思想过程中,态度

31、和情感比具体语言更重要。 大家来看一个例子:迪克无精打采的走进卧室,沮丧的说:“我可看完了那份报纸。”话语本身表明他做完了一件事,但他说话的语调和态度,表明他对这件事的厌恶和不满。迪克流露出来的态度比他说那句话的字面意义重要的多。这时,如果父亲仅仅回答说:“啊,看完了。”很显然,这里父亲对儿子的回答并不得体。如果父亲不仅注意到儿子说话的字面意义,还体察到他说话时的心情,他完全可以这样回答:“尽管看完了,但是你觉得很扫兴,是吗?”这样,不仅说明了父亲真正理解了孩子,而且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快慰。 “移情”有一个界限,即: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情感。你只要明了孩子的真实情感,不要过问孩子那样去想的原因。如果你注意了事情发生的细微末节,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了。 让我们从下面的事例看看,对一件事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会出现怎样不同的两种结果: 三岁的孩子被震耳的响声吓得哭喊着跑向妈妈。一般情况下妈妈会说:“啊,宝宝不要怕,那是天上的飞机发出的响声”。这实际上等于说:“不要有畏惧心理,飞机发出的噪音没什么可怕。”很明显,妈妈在竭力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驱赶孩子的恐惧心理。妈妈的客观分析代替了“移情”。但不管她解释得多么清楚,孩子都不会听进去。 我们看看另一种方式:妈妈紧紧抱住孩子,说:“天哪,那是飞机的隆隆声,真吓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