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7.26KB ,
资源ID:89398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398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训练含答案16.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训练含答案16.docx

1、通史版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训练含答案16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第一部分通史构建专题突破(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的演变先秦宗法制的影响1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2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3汉代府僚制度的影响4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西周存在土地买卖现象5先秦南北社会经济的差异6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7汉代晁错的经济思想8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著作特点不同的原因9“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现10早期科技成就与文艺中国古代历法的作用11史书和文学作品的不同历史作用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

2、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二模)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A、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B、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解析:B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的原则确立的礼制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的作用,宗法制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各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

3、、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D项错误。2、(2018四川名校联考)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B、任人唯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解析:B材料的意思是那些最后干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说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唯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B项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

4、破坏殆尽,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新知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丧失在选官中的主流地位。春秋初期,世官制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已经不再拘泥于世卿世禄制选官要求身份地位尊贵的束缚,大胆起用某些地位较低而才干出众的人。3、(2018重庆二模)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 B、保留原始习俗C、条

5、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解析:D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秦代给予未成年人生存权利保护,同时将孝道纳入法律体系当中,意在保护长者在家族中的权威,主要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经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黥为城旦舂”属较轻的刑罚,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两项不符合题意。【新知生成】 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2018河北保定一模)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掾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

6、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解析:B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使地方长官有下属任免权,容易形成小集团,这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官吏任免的控制,B项正确;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A项错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出身,C项错误;地方长官辟除掾属容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D项错误。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

7、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井田制逐步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西周,A项错误。材料中诸侯觐见周天子,并献上觐璋,说明周天子的权力受到尊重,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C两项错误。6、(2018湖南长郡模拟)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

8、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解析:A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诗经中的“风”部分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反抗精神,体现了经济发展之下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状况,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但多记录自然山川,神鬼巫术,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

9、发展水平较高与当时史实不符,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7、(2018重庆二模)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内容出处“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后汉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吴时外国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史籍对

10、大秦已有详尽记载解析:A根据材料中“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可以看出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直接交往,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详细,D项错误。8、(2018河北唐山二模)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A、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B、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C、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

11、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解析:D材料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A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农工商协调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汉代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9、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解析:D本题考查时空

12、观念和材料理解能力。春秋时期的论语“词约义丰”,但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则“文辞繁富,说理畅达”“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结合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史实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诸子百家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其他学派争鸣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10、(2018河北衡水摸底)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解析:D中央集

13、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因而中央集权思想与西周史实不符,A项错误;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政治理论,B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的依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由此得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天意与人事相呼应,与“天人感应”相符,D项正确。11、(2018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

14、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A根据材料“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没有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12、(2018河北保定一模)关于关羽斩颜良史事,在史

15、书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这种变化体现出()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B、作品内容受制于作者阅历C、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D、小说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解析:C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史籍,有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能说明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A项错误;历史著作要尽可能接近事实,而艺术家作品可以加工再创作,材料信息与作者阅历无关,B项错误;三国志属于史书,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材料中“史书三国志中载”,相对可信更接近于历史事实,C项正确;小说是随着市民阶层兴起而出现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D项错误。二、非

16、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 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利。此外,浙江绍兴

17、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2分)解析:第(1)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从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等方面概括;“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不同”据材料二“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增订族会章程”“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等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分析;“背景”结合清末民初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

18、;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 (13分)(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12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9、题: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

20、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

21、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2分)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12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