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4.30MB ,
资源ID:89389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389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精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精讲.docx

1、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精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的综合变化【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结合世界热点区域,分析不同认为纽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及相应的人口政策2.关注人口统计图、人口迁移图、人口资料表格3.关注最新公布的人口信息材料,加强与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人口政策、人口迁移知识的联系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考纲知识梳理】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总体趋势:不断增长农业革命前: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速度加快工业革

2、命后:迅速增长近100年来:急剧增长2.决定因素: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 时间变化(4)空间变化 国家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由于很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的措施)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二、人口中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标准: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类型、特征及转变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实质:环境能持续

3、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1. 环境承载力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特性: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影响因素 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2.环境人口容量3.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

4、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四、人口的迁移1.定义: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口人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土壤、气候、淡水、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的因素政治因素:是特殊因素,政策战争影响较大3.影响因素. 图解四、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

5、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难民:由于大坝、水库建设或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无法生存的人。【要点名师讲解】一、通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区分人口增长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能生动、形象地表明人口增长类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6、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让你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三、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现代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具体分析如下:四、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素不同,进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1以区域图为

7、背景,结合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分析城的形成和发展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结合城市区域图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原因,城市合理规划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考纲知识梳理】一、城市形态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类型:团块状:分布于平原地区,例如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条带状: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例如兰州、洛阳、西宁、宜昌分散状: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例如重庆城市的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3

8、)特点: 无明显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2.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距离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层层嵌套的。【要点名师讲解】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功能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9、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二、影响城市土地地租的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有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齐全,人口关注程度高,相应地租较高。各经济活动因其付租能力不同而在不同位置进行布局,关系如下图所示:2.交通便捷程度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就越高;反之,地价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其变化如下图所示:三、影响城市

10、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城市按规模和服务等级来看有大小、高低之分,一般规模大、等级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必规模小、等级低的城市大,而规模和等级相当的城市服务范围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分析。现在从单一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如下:第二节 城市化【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发展,考查不同等级的城市体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考纲知识梳理】一、城市化1.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

11、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动力4.影响: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 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表现: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1)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俗和风向。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3.合理地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要点名师讲解】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

12、差异分析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2.地区差异二、表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考纲知识梳理】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

13、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影响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的主要因素(1)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2)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机械等。二、农业地域的形成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1.形成2.实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3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要点名师讲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

14、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域类型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域类型【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2.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考纲知识梳理】一、季风水田农业1. 主要的分布:亚洲季风区,包括南亚、东南亚、东亚2.区位因素:(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3.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

15、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2.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2)社会经济条件3.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域区位条件主要特点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业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城市发展,市场需求量大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要点名师讲解】一、图解季风

16、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与该地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及人多地少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及主要影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基础,地广人稀和机械化水平高是大规模经营的条件,先进的农业科技是现代化生产的保证。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及主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稳定高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

17、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科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三、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对比分析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都是饲养动物,但因区位条件的差异,生产特点和产品等也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工业的区位因素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2.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工业区位的选择要求及原则4.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

18、问题【考纲知识梳理】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土地、原料(能源矿产资源)、动力等。(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运输、工人(劳动力)等。2.选址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主导因素工业布局类型工业布局原则典型工业部门原料原料导向型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工业(原料运输成本较高),水果罐头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原料不便长途运输)市场市场导向型接近市场(往往是指城市)啤酒、服装饮料工业、家具制造业、炼油业等(产品不便长途运输;)印刷厂(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动力(电力)

19、动力导向型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如电解铝工业,重化工工业(电能消耗量大)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导向型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业、纺织工业、鞋帽加工业技术技术导向型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飞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表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生物制药工业等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选择因素不断变化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动力及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的依赖程度。2.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污染类型布局原则大气污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者常年盛行风地带的下风向水源污染型企业污水排放口原理水源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

20、染型企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3.政策和企业局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要点名师讲解】一、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根据工业区位选址的原则: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可以从工业生产投入的角度甲加以判断,即所需的生产成本中投入越大,其主导地位越强。具体分析如下: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比重越大者为其主导因素,如下图: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该选择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优的地方。 2.根据特定生产环节

21、判断 (1) 原材料运输量大(如制糖工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不拘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 产品运输要求高(如成品油)或产品不便于运输(如玻璃制品)或产品需快速上市(如食品厂),则布局在消费地,主导因素为市场。(2)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较多,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3)工业布局转移中条件优越性增强的环节,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海洋运输的又是增强,主导因素则是交通。 工业主导因素确定后,在工业布局时优先考虑,并对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

22、不同,其区位选择要求如下表:区位选择要求举例环境要求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捷径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污染程度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科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库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 布局时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适宜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印染厂、造纸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

23、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传统工业区与新型工业区【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形成的关系2.工业分散的原因及其影响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发展条件、发展特点的差异【考纲知识梳理】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序上的联系:即产品与原料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公用基础设施,公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等1.工业联系 (1)类型(2)结果:形成工业集聚现象。2.工业集聚的意义(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2)公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工业地域(1)形成: 工业联系 工业集团 工业地域自发形成的

24、工业地域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2)分类按形成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按性质二、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1.工业分散的原因(1)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2)生产企业所需零部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2.工业的地域联系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型工业区【要点名师讲解】一、图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联系二、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过程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即发展、衰落、政治,每一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的分析如下图所示:三、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异同点新工业区主导产业有的是传统工业部门,有的是新型工业部

25、门,其因工业部门的差异,工业区的特点和优势区位不同。如下表所示: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3.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聚落形态的形成、变化与布局的关系2.交通运输布局在商业网的影响3.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考纲知识梳理】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2.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二、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交通运输点,如港口、

26、车站、航空港1交通运输网按形式: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按层次:即不同地域的运输网,包括省级、大区级和国家级(1)构成要素(2)类型2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因素。3.南昆铁轮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要点名师讲解】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2.运输方式的选择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要根据运输方式各自的特点及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效性等情况,寻求最佳的运输方式。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发扎变化(1)区位因素(2)发展变化:上述因素均是重要因

27、素,但自然因素的影响已经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决定因素,技术因素始终是保障因素。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点击热点提示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特点2.环境问题的特点、分布、成因3.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对比4.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判断评价5.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例的判断分析【考纲知识梳理】【要点名师讲解】一、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

28、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箭头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箭头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