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工行业产业链梳理专题报告化工行业产业链梳理专题报告一、国内化工行业的整体概况 1.1、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全市场 7% 截至截至 2020.1.1,全 A 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为 64.75 万亿元,按照中信一级行业分级,石油化工和基础化工板块总市值分别为 2.34、2.23 万亿元,占比则分别为 3.6%和 3.4%。如果合并计算的话,整个石化和基化板块的总市值占比为7.0%,在所有一级行业中仅次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板块。上市公司数量合计也达到了 366 家(统计截至截至 2020.1.1,按照中信行业分级),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数量最多。由此可见,化工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以及资本市场中具有非常重
2、要的地位。 (注:本文以中信行业分级为依据,未做特殊说明之处,化工行业都是指包括了石油化工和基础化工。) 考虑到化工板块上市公司里面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市值规模比较大,本年初市值分别为 1.07 和 0.62 万亿元,剔除两桶油之后,其余化工公司的市值规模合计约为 2.88 万亿元,总市值占比则为 4.5%,也仅次于医药、食品饮料和电子等非金融行业。 分开来看,石油化工板块虽然总市值比较大,截至 2020.1.1 达到 2.34 万亿元。但是主要是因为将中国石油归在石油开采板块,中国石化归在在炼油板块,如果剔除两桶油,其余公司的市值合计仅 0.66 万亿元。而且石油化工上市公司仅45 家,数量
3、较少,平均市值在 152 亿元。这主要是因为石化企业一般营业规模和资产规模都比较大,特别是一些石油炼化企业。 基础化工板块总市值在截至 2020.1.1 达到 2.23 万亿元,有 321 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规模在 69 亿元,与轻工、机械、纺服等行业接近。这反映了国内化工产业的两个现状:一、基础化工产品种类较多,且国内市场规模较大,各细分领域都容易出现经营优秀的龙头公司;二、国内化工产业大而不强,现阶段没有出现类似于陶氏杜邦、巴斯夫等产业链齐全的超级化工集团。将基础化工各子版块按照市值排序,农药、聚氨酯、电子化学品、氮肥、氯碱行业的总市值较大,主要有几点原因:1)行业较为传统,上市时间较早
4、,如氯碱、氮肥、聚氨酯行业;2)产品种类较多,且国内企业具有全球优势,如农药行业;3)与新兴产业相关,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如电子化学品行业。 1.2、民企逐渐成为行业主力 截至 2019 年底,化工板块中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 269 家,总市值为1.13 万亿(剔除两桶油),民营化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 257 家,总市值为 1.85万亿,无论是数量还是总规模,民营企业都占据了主流。对比平均市值,国资背景化工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 101 亿元,而民营化工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为72 亿元。总体上看,民营化工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多,但是规模偏小,这也正是体现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从化工企业历年上市数量情
5、况来看,2008 年之前上市公司大多以国资背景化工企业为主,民营化工上市公司数量累计占比都不到 30%。而在 2010-2012 年以及 2015-2017 年的两拨 IPO 集中期,都是以民营化工企业为主,其累计占比也迅速提升到 70%。未来随着化工行业发展仍以大型化、经济化、绿色化、科技化等为方向,我们预计民营化工企业上市数量及比例仍将继续增加。1.3、当前处于新一轮产能周期开启阶段 化工行业的产能周期与整个工业企业的产能周期较为同步,从上个世纪 80 年开开始,已经经历了 4 轮产能周期,分别对应 1981-1989 年、1990-1999 年,2000-2009 年,2010-2018
6、 年。在上一轮产能周期当中,在政策刺激之下大量化工产能在 2010 年前后集中投放,导致行业产能长期处于过剩状态。从 2011年之后,国内化工行业开始漫长的去产能阶段,持续 7 年投资增速连续下降。在此期间政府推动各行业出台的供给侧改革措施,以及环保政策的持续加严,化工行业大量的过剩、落后、低效产能逐步出清。 行业产能阶段性出清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在 2016Q1-2018Q3 期间,化工行业明显进入景气上行期,化工品 PPI 同比持续上行,化工企业的盈利状况大幅改善。在此背景之下,大多数装置先进、工艺领先、管理优秀的行业龙头企业选择继续扩大产能,巩固自身的行业领先优势。2018 年开始,化工行
7、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呈现上升趋势,行业整体正在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周期。本轮产能扩张,中上游环节的产能投放进度快于下游制品环节。从国家统计局的化工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看,中游和上游环节扩产最为明显,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18 年下半年开始同比增速明显加快。化纤制造业由于本轮扩产的主力是涤纶丝龙头企业向上游拓展炼化环节,因此实际上增加的主要产能也是偏中游和上游环节。相对处于下游位置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则由于过去几年景气度较差,因此本轮扩张迹象并不明显,我们推测主要是行业结构发生调整。需求增速较快的新兴科技产业链相关的制品生产企业扩张较快,
8、而需求增速较慢的传统产业相关的制品生产企业由于产能相对过剩而基本没有增加产能。 因此从产能周期的角度看,如果本轮扩产周期继续按照当前趋势发展,那么上游和中游环节的产能将再一次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因为这些环节的相关化工品基本都是大宗品且非常标准化,规模优势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发挥。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未来上游和中游环节的相关产品如果能够保持充分供应,那么对于下游制品而言无疑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从而技术优势可以在产品定价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二、化工产业链简化成三环节 化工产业链涉及到的产品众多,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化工品至少上千种,对于大多数二级市场的普通研究者而言,掌握各种产品的名称以及具体用途就
9、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具体到细致跟踪各种产品的价格以及掌握市场供需情况,这无疑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数据支撑以及对化工行业的长时间持续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化工行业的研究门槛相对大多数行业比较高的原因之一了。 对比整理的比较全面和细致的化工产业链示意图,可以看到化工品上下游关系极为复杂,同一种化工品往往有多种合成方式,而下游化工品的制备往往需要多种上游化工品,甚至还会有不同化工品的应用场景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要明白各个化工品的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需要付出较大的研究精力,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不友好。 因此我们尝试将化工产业链简化为上游原材料、中间化工品、下游制品等三个环节,可以帮助对化工
10、背景不多的投资研究者迅速了解整个产业链的情况。另外我们将产业链三大环节的主要涉及产品做一个简单的归类,即便化工研究初学者记不住大量的化工品名称,也能大致明白化工行业二级市场中接触较多的化工品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2.1、上游原材料环节 绝大部分的化工品主要是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包括石油气、页岩气等)、煤炭以及各种无机矿物(包括原盐)。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因为主要含碳原子和氢原子,因此通常可以通过蒸馏、裂解、气化等方式得到大量有机化工品(通常含有有机碳的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工品),随着化学工艺的发展,很多化工品都可以通过油、气、煤三种不同的路径得到。无机矿物则主要有石英砂、磷矿石、硫铁矿、钛铁矿、
11、钾矿、萤石矿、原盐等,通常用来得到各种无机化工品(部分有机化工品同样需要无机矿物作为原材料)。 上游环节决定了化工品最基础的原材料来源,具备非常强的资源属性,对中下游的化工品价格常常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因此一些大宗化工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通常不仅仅由供需结构决定,同时还与金融属性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属于全球定价,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同时,如果中游和下游环节的生产企业掌握了上游原材料环节的资源,无疑是极大加强了其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 2.2、中间产物环节 主要是介于上游原材料与下游最终制品中间的化工品(通常也可以被认为是基础化工品),都可以划分到中间产物环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间环节与
12、下游环节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不少处于中间环节的化工品同样被当做最终制品对外销售(主要取决于最终应用场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将中间产物分为有机化工品和无机化工品。 有机化工品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有机碳的化学品,并且按照分子含有的碳原子数量,可以分为 C1、C2、C3等。有机化工品通常是原油炼化后的产物,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机化工品主要有甲醇、烯烃(乙烯、丙烯、丁烯等)、芳烃(苯、甲苯、对二甲苯等)以及各种酸醇酯(比如醋酸、乙二醇、醋酸乙酯等)。 无机化工品则指分子结构中主要含有的是无机碳或者不含碳的化学品,常见的主要是三酸两碱(硫酸、盐酸、硝酸、纯碱、烧碱)、氮磷钾(含氮、磷、钾元素的产品)以及氟
13、硅钛(比如氢氟酸、有机硅、钛白粉等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严格的从化学意义上的分类而言,我们对有机化工品以及无机化工品的分类并不严谨,如果仅仅从方便理解的角度出发,这种分类并无太大偏差。) 中游环节的相关化工品是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产品最多,相互之间关系最复杂,因此最难研究。通常需要对中间化工品里面选取市场规模较大核心产品进行细分产业链划分,在细分产业链内部再根据上下游的供需情况去研究行业景气程度。 中游环节相关化工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具有明显规模效应和一体化平台化效应,行业龙头公司近年来也纷纷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打造综合性的化工项目。通过综合化运营,企业可以通过中间产物
14、在多个产业链之间的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整体生产成本。因此在研究中游环节的相关企业价值时,拆分其运营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 2.3、下游制品环节 我们一般把直接与终端应用相关联的产品划分到下游制品环节,比如常见的塑料、橡胶、化纤、农药、化肥等产品。因为化工品应用领域广泛,基本上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的产品也林林总总。为了便于理解,我们通常将下游制品环节按照应用领域进行划分,如衣(纺织服装)、食(农业、食物)、住(建筑装饰)、行(交通运输)以及科技(TMT、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相关的化工材料。 下游环节的行业景气度主要取决于需求端的增速,同时也要关
15、注原材料端的价格走势。一般而言,下游制品环节的相关产品的毛利率越高,则意味着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技术研发,行业的景气度主要由下游的需求增速所决定。产品毛利率越低,则意味着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企业之间主要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其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通常会对企业盈利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化工行业新一轮产能的扩张,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及中间制品的供应日益充分,我们认为这一轮产能周期中最为受益的就是下游制品环节的相关企业。特别是科技产业链的相关材料,原材料端压力逐步减小,需求端在国内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之下有望迎来一波国产化替代的高景气时期。 三、多角度看化工细分产业链 为了便
16、于研究,我们通常将整个化工产业链再细分成若干个重要的细分产业链。基于我们的研究经验,总结了 4 个不同角度对化工子产业链进行划分。从原材料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石油产业链、天然气(或者轻烃)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从核心产品的角度出发,可以分出比较重要的聚烯烃、有机硅、钛白粉、氟化工、氯碱、聚氨酯产业链;以终端应用场景出发,基建地产、车用材料、纺服、农化、新能源、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则相对较为重要,且相关研究对象上市公司较多;从整个产业链纵向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石油-炼化-化纤这条产业链是目前化工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 下文中我们再从这 4 个角度出发,将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产业链进行简单的梳理
17、,方便行业初级研究者迅速了解当前国内化工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梳理以产业链解析为主,对于产业链中详细的数据分析则涉及较少,后续我们会再发布细分产业链深度梳理报告一一详解。 3.1、以原材料来源划分 从原材料来源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石油、天然气(或轻烃)、煤化工这三条产业链相对更为重要,而且三条产业链中有较多的重合之处,相互之间有较强的原材料替代作用。无机矿物虽然也是化工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但是因为涉及矿物的种类较多,且产业链发展重心在于中游环节的基础化工品或者下游的衍生化工制品。 石油化工产业链 石油产业链的上游是勘探、采掘、油服等环节,得到石油后进行炼制主要分离出三类产品
18、,分别是成品油(进一步提炼后得到汽油、柴油和煤油)、石脑油(作为烯烃、芳烃以及其他含碳有机化工品)、重组分物质(主要是石蜡、沥青、润滑油等副产物)。其中石脑油经过裂解得到烯烃和芳烃,再向下游发展就得到各类有机化工品。因此石油化工仍然是目前最成熟、产品范围最广的产业链。 产业链研究重点: 我们认为如果从原材料的角度研究石油化工产业链,重点必然在于判断原油价格当前所处的水平,特别是与其他可替代的化工原材料(天然气/轻烃、煤炭)的价格相比较。由于石油路线的化工品占比仍占据主流,因此原油价格短期的波动会直接到产业链下游各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到三条工艺路线之间的盈利能力的相对变化。 另外由于国内大型炼化
19、项目的逐步落地,我们也将从过去的研究单一产品盈利能力的变化,转变成研究整个炼化项目的运行状况及盈利能力的跟踪与分析,对于研究者而言需要对整个炼化项目的核心产品及优势有全面的了解。 产业链发展趋势: 成品油过剩将成为长期趋势。成品油过去主要是国营炼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凭借原材料优势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民营地方炼厂则因为难以获得石油的进口权和使用权的审批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自从国家 2016年逐步开放“两权”之后,民营地方炼厂获得大量的石油进口配额以及使用权,推动了民营炼化企业的迅速发展。而且随着国内石油进口额度的持续增长,2019 年国内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 5.06 亿吨,国内
20、炼油产能已经接近 9 亿吨,因此国内成品油基本处于供给宽松的转台。特别是柴油,由于工业需求增速放缓,炼厂大多数将成品油的结构向汽油和航空煤油转变。另外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在 5-10 年后便可达到不可忽略的水平,对汽油的消费需求会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因此成品油在未来可能会长期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 大多数炼厂都主动向炼制化工品方向调整。由于化工品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产品的盈利能力与下游的需求变化密切相关,且受到原材料限制,因此一般炼厂过去较少的选择向化工品方向发展。但是随着石油进口权和使用权向民营炼厂放开,一些处于下游和中游的民营化工企业开始向上游石油炼化环节拓展业务,向上打通产业链,发挥产
21、业链一体化的优势,比如浙江和江苏的几大民营涤纶丝巨头都纷纷布局上游炼化项目。未来石油产业链将越来越侧重于化工品的生产运营。 石油产业链向上下游一体化发展。除了炼制成品油和化工品的一体化运营之外,石油产业链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化工品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过去炼厂炼制的化工品大多是对外出售一些较为基础的化工原材料,例如烯烃或者芳烃,以及一些 C4、C5、C9 等副产物。但是随着民营炼化项目的相继落地运营,以及原有炼厂项目的升级改造,石油产业链向下游环节一体化运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链延伸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消化上游基础产品的产能,以及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加强项目整体的盈利能力,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运营风
22、险。 我们推荐关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恒力石化 天然气/轻烃化工产业链 一般可以用来生产下游化工品的气体主要是甲烷、乙烷、丙烷等含碳分子量较小的气体,主要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析液等形式出现,而甲烷、乙烷、丙烷等气体我们也经常统称为轻烃。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国内的主要用途还是作为燃料使用,用于化工品的比例较小,其主要用来生产尿素、甲醇、PVC 等化工品。近年丙烷脱氢和乙烷脱氢项目的大量建设,从中东和北美等地区的乙烷、丙烷等气体的进口量也大幅增长,因为具备明显的原材料价格优势,未来有望成为重要的产业链之一。 产业链研究重点: 轻烃裂解制备烯烃极具成本优势,未来有可能对石油路线的产
23、品价格产生冲击。国内天然气在化工领域的用途主要是生产尿素,其次是生产甲醇、甲醛、乙炔、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硝基甲烷、氢氰酸和炭黑以及提取氦气。但是这些产品中,天然气路线的占比都相对较小,没有产品定价能力,而且由于天然气和石油同样具备能源属性,二者之间价格波动关联较为密切。因此在生产以上的这些化工品时,天然气路线通常不具备原材料成本优势。相比之下,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轻烃裂解项目(乙烷裂解和丙烷脱氢)由于原材料乙烷和丙烷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因为未来很有可能会对石油路线的烯烃相关产品的价格体系产生冲击。 产业链发展方向: 随着国内环保要求的提升,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量逐年提高,天然气在传统能
24、源中最为清洁(燃烧最为充分,几乎不排放除 CO2 以外的污染气体)。我们认为天然气的能源需求仍是主流,化工品路线并不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只能是在一些区域作为化工产业的补充路线。 我们比较看好轻烃裂解路线的长期发展,乙烷、丙烷等原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生产的烯烃目前国内进口依赖度仍然相对较高,且具有较多的下游相关产业,可以建设一体化项目,提升项目的整体盈利能力。 我们推荐关注:东华能源 煤化工产业链 煤化工可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其中传统煤化工在我国发展较早,主要是生产 PVC、炭黑、合成氨等传统化工产品,国内产能较为过剩,相关产品的盈利能力也较为一般。新型煤化工则主要是以替代石油路
25、线为目的,几乎可以生产大多数石油产业链的化工品,例如烯烃、芳烃、乙二醇、醋酸、成品油等常见的石油化工品。产业链研究重点: 我们认为新型煤化工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其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醋酸、煤制乙二醇等产品与石油路线以及天然气路线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但是煤化工项目对资源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建设在煤炭和水资源丰富、且对外交通运输较为便利的地区。煤化工产业链研究的重点在于拆分产品的成本结构,由于煤化工项目的投资成本较大、煤炭等原材料的成本占比较低,因此煤化工产品的成本相对波动较小,过去根据行业经验,通常在石油价格高于50 美金/桶以上时(当前山西地区原料煤价格在 500 元/吨),煤
26、化工路线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我们则认为,近年来随着煤化工老项目的折旧费用逐年减少,以及新项目的技术升级较快,固定资产折旧在产品的成本占比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石油价格高于45 美金/桶以上时(当前山西地区原料煤价格在500 元/吨),煤化工路线就已经具备成本优势。 产业链发展方向: 单吨产品的投资成本有下降趋势。近几年随着煤气化以及其他关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民营资本开始加大煤化工项目的投资,单吨产品的投资成本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趋势。以煤制烯烃为例,过去单吨烯烃的投资成本超过 3 亿元,在民营企业宝丰能源新建的煤制烯烃二期项目的单吨投资成本已经降到 2 亿元以内。项目建设成本的降低,使得煤化工路
27、线的成本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工艺进步和产品转化率提升,使得产品成本仍有下降空间。煤化工路线中通过煤炭汽化制备合成气以及甲醇制备烯烃等工艺环节中,仍存在原材料损耗的问题。但是随着煤炭气化炉的逐步改进,以及甲醇单耗的下降,原材料转化率提升使得产品的成本仍有下降的空间。 我们推荐关注:宝丰能源、华鲁恒升 3.2、以核心产品划分 从产业链核心产品的角度来划分,好处就是能够迅速明白产业链的核心材料,以及快速梳理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产品之间的产业链关系。通常我们二级行业研究当中,对聚烯烃、有机硅、钛白粉、氟化工、聚氨酯、氯碱等产业链研究较多,相关上市公司也较为容易归类梳理。 聚烯烃产业链 聚烯烃是最常见也是
28、应用范围最广的高分子材料,是由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烯烃以及某些环烯烃单独聚合或共聚合而得到的一类热塑性树脂的总称。正如上文分析,其原材料可以来源于石油、轻烃、煤炭,但是产品价格往往与石油价格的波动最为密切相关。消费量最大的聚烯烃主要是聚乙烯 PE 和聚丙烯 PP,其他的聚烯烃(如聚丁烯等)则通常被用来生产合成橡胶或高端新材料。聚乙烯和聚丙烯往往会直接使用或者经过加工成为改性塑料,进一步提高性能应用在更多领域。 产业链研究重点: 上游通用聚烯烃重点在于成本,下游改性塑料重点在于技术和需求。通用型聚烯烃一般都在炼化项目或者煤化工项目之中,标准化
29、程度较高,因此对比各个工艺路线以及项目之间的成本优势最为重要。经过加工成为改性塑料之后,性能被明显提升,可以应用在更为高端的一些领域,产品具有明显的技术附加值,因此研发技术和下游需求就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将改性塑料作为产业链研究的一个节点,其上游的通用聚烯烃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于成本研究,下游的改性塑料则更加关注于应用领域的需求增长情况。特别是一些新型领域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有可能在短时间迅速爆发,使得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产业链发展方向: 随着下游改性塑料企业向上游拓展,产业链有上下游一体化的趋势。亚太地区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金发科技在 2019 年收购了宁波金发(原名宁
30、波海越)的 PDH 项目,正式涉足产业链上游环节,这也意味着聚烯烃产业链开始有上下游整合的迹象。过去产业链整合的困难在于下游改性塑料对技术服务的要求较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上游聚烯烃生产企业(过去通常是大型石化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渗透到终端客户。而下游改性塑料环节则由于产能过于分散,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低,不具备向上整合的能力。相较于大型炼化项目,轻烃裂解单个项目的投资成本更低,使得改性塑料的龙头企业开始具备向上游整合的能力。 高端聚烯烃以及改性塑料仍有巨大的需求市场。目前国内塑料制品的产量大约为 9000 万吨,但是改性塑料的产量不到 2000 吨,改性化率与发达国际的成熟市场相比仍有提升空
31、间。另外国内高端聚烯烃仍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自给率不到 40%,每年至少有 400 万吨的需求缺口。 上游供应充分,下游改性塑料环节持续受益。近年由于民营炼化、轻烃裂解、煤制烯烃等项目大量投产,国内聚烯烃的产能迅速增加,随着聚烯烃自给率的提升,我们认为聚烯烃未来将长期处于供给充分的状态。对于下游改性塑料而言,原材料供应充分将有利于改性塑料生产企业恢复正常的盈利水平。 我们推荐关注:金发科技、道恩股份 有机硅产业链 有机硅产业链就是把硅从石英砂中的无机态转化为胶粘剂、硅树脂、硅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等有机态,另外一部分产业链就是得到高纯度结晶态的硅晶体(多晶硅和单晶硅)或者石英晶体(光纤预制棒)
32、。有机硅产业链的下游产品众多,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市场空间长期保持较快增长。 产业链研究重点: 过去二级市场对有机硅产业链的研究重点在于 DMC(二甲基硅氧烷,重要的有机硅单体)的供需及价格走势。由于金属硅在有机硅成本中占比较大,而金属硅的价格又与电价及石英矿的价格联系较为密切,因此金属硅通常会建设在电力资源丰富的地方。石英矿由于具备矿产资源属性,开采和建设新项目都环保政策的强力管控,对于下游有机硅企业,如果掌握自有石英矿,无疑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除了传统的有机硅产品(比如硅树脂、硅油、硅烷偶联剂)以外,高纯度的无机硅产品在科技产业链的需求带动下,同样需要重视。三氯氢硅除了可以制备多晶硅和单晶硅(是光伏和芯片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以外,其副产的四氯化硅高度提纯后可以制备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核心材料,在 5G 产业链中有重要应用),以及高纯电子级二氯二氢硅以及三氯氢硅也是重要的电子特气(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有重要应用)。 产业链发展方向: 下游有机硅制品是产业链重要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在科技产业链等高端领域的应用。目前国内有机硅行业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大多是在 DMC 单体以及下游的一些初级产品上发展,产品也大多是一些通用的密封胶、防水胶等,国内企业在有机硅高端领域的市场占比较小。随着国内有机硅龙头企业新安股份开始向下游发力,凭借在有机硅单体环节的规模优势,有望在下游有机硅制品端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