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1.05MB ,
资源ID:89336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336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章枢纽交通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章枢纽交通设计.docx

1、第七章枢纽交通设计第七章枢纽交通设计第一节概述枢纽是以公共交通(包括全方式的公共交通,鉴于公共汽车交通被广泛使用,不作特殊说明时, 以下简称公共汽车交通为公交)为主的城市多方式交通的集散地,是公交网络的锚固节点,是道路 网、公交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载体,提供出行方式转换与组合、客流集散等多元功能。作为 公共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的交通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交通系统的最 佳化、公共交通出行者的效率和舒适性,也决定了整个城市客流移动的顺畅性和便利性。枢纽交通设计通过运用交通工程学、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原理、交通行为学、交通心理学 等理论和方法,从整个交通系统,特别是公共交

2、通系统的最优化出发,以城市公共交交通规划、设 计、建设与管理的外部环境为条件,通过交通优化设计实现公共交通枢纽的系统最佳化。本章首先介绍公共交通枢纽的基本概念,以加强读者对公共交通枢纽及其交通设计的了解;之 后依次阐述枢纽交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流程、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最后简要介绍枢纽交通设计 的发展方向。第二节枢纽交通设计基本概念一、 交通枢纽的功能交通枢纽作为锚固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的基础及衔接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纽带,是公共交通网络 中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方向客流的转换点,在城市和城市交通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点”上的交通衔接功能衔接功能是指交通枢纽从整体上作为一个衔接点,根据居

3、民的出行需求,把不同线路、不同交 通方式的交通出行与运输活动连接成为整体。具体而言,一是枢纽可以和所服务区域内的需求点相 连接,实现客流从需求点到枢纽中心的汇集和从枢纽中心到目的地的分散;二是枢纽和枢纽之间相 连接,实现规模化的网络输送功能降低客运成本:三是可以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衔接,有效改善 内外交通由于运输组织方式差异造成的“瓶颈”现象。2“面”上的客流集散功能交通枢纽可以利用各枢纽站场系统及其连接的公交线路,实现由“点”到“面”的功能扩张。 枢纽的客流集散主要是针对运输对象而言,公共交通枢纽利用枢纽中心的吸引性,以扩大吸引面为 目标,为公交网络提供客源和疏散客流,实现客流向公交干线的汇集

4、和向公交支线的渗透。除此之外,公共交通枢纽还是城市用地开发利用的密集区域,与交通集散和服务能力及水平呈 相互作用和最佳平衡关系,因此,城市与交通设计应充分地促进其最佳的协调。二、 交通枢纽的分类交通枢纽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交通功能、承担的客流性质、交通方式的组合、布置形式、服务 区域等不同分析角度,可以将交通枢纽分类为不同的形式,如表 7-1所示。不同性能的城市交通枢纽分类 表7-1枢纽性能枢纽分类交通功能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客流性质中转换乘型枢纽、集散型枢纽、混合型枢纽交通方式线路换乘枢纽、方式换乘枢纽、复合型枢纽布置形式立体式枢纽、平面式枢纽服务区域都市级枢纽、市区级枢纽、地区

5、级枢纽三、交通枢纽的构成枢纽内乘客的换乘是通过各种功能的换乘设施完成的。根据各子系统的不同作用,交通 枢纽有7个基本组成部分,如表 7-2所示。公共交通枢纽的基本构成 表7-2分类定义主要涉及交通设计的内容运送子系统系统内、外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运送方式及设施布局设计、流线组织设计、交通衔接设计、枢纽 内部交通设施细节设计设备子系统包括枢纽外部运送方式设备、中转换乘服务设备和其他设备信息子系统为乘客的岀行和换乘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提高换乘效率交通信息服务设计人员子系统包括被服务者(乘客)和服务提供者(内部员工)行人流组织设计技术管理子系统包括各种作业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属系统软件 部分提供需

6、求分析延伸服务子系统主要包括便利店、咖啡吧、休闲广场、书报栏等商 业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满足人们通勤、购物、休 闲、交流、住宿等需要交通语言系统与交通流线组织设计等四、枢纽交通设计的基本概念枢纽交通设计是以枢纽内交通“资源”(包括时间、空间、运输方式、运能和投资水平等)为 约束,对枢纽的各组成部分进行交通优化设计,以实现枢纽内的安全、效率、通畅和高品质服务。 枢纽交通设计依据从宏观、 中观到微观的设计程序进行, 任一层次的设计如遇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时,均可回馈到上位规划和设计中求得协调。枢纽交通设计以出行者为主体,设计要考虑出行者如何在 各类交通工具之间交互,各类运输工具如何为其提供服务。枢纽交

7、通设计丰 富了交通设计的内容,同时也为交通设计的体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第三节枢纽交通设计体系、枢纽内出行者行为链解析及枢纽交通设计需求1 1 1 1枢址外部癢统公交粗S1系址1 e *阶段二秤年倏乘订为系址町训别垂应沟班问JS出行者使用交通枢纽的活动可 抽象地表达为进入枢纽、在枢纽中 移动以及离开枢纽三个过程, 如图7-1所示。枢纽交通设计首要关注的是 乘客在枢纽系统中的移动条件与 环境,乘客在枢纽内的活魂 链如 图7 2所示。根据乘客在枢纽中的活动链分 析,交通枢纽需要为活动链中各种行 为提供服务。因此进行枢纽交通设计 时,首先应保证乘客换乘所需的服务 能力、便利性和安全性,也即枢纽各

8、运输方式及设施间应确保运能的匹配,乘客在枢纽中的移动路 线必须是清晰、简捷的,尽量不与机动车发生冲突,如果冲突不能避免则须加强安全性设计。其次,枢纽系统应保证一定的可 识别性,空间的通透性及 识别系统都应被纳入设计 内容,同时在乘客的分流 点应设置较完善的交通语 言系统。再次,当枢纽中 两种公共交通方式站点相 距较远,应设置传送带等 装置以缩短乘客在枢纽内 的走行时间,当然应特别注重残障人士、儿童和老年人的通行要求;最后,枢纽交通设计需要考虑紧急疏散通道、紧急救援 通道和环境照明等因素。归纳来说,枢纽的交通设计应在以下六个方面提出要求:运能匹配性;便捷性;舒适性;安全基于四者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9、枢纽的交通设计目标如下:(1)枢纽衔接多方式交通服务能力的最佳匹配;(2)出行者在枢纽内走行距离最小化, 并保证其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提供足够的候车空间及实时的出行信息;(3)场外出行者(除换乘出行以外的所有乘客)与枢纽间最佳沟通;(4)各类公共交通方式通行空间明晰,功能明确,运转高效;(5)公交车辆及行人与周边社会交通的相互影响最小化;(6)当涉及土地连带开发时,应确保交通与土地开发间的最佳协调。2 枢纽交通设计原则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枢纽交通设计应树立“以人为本、兼顾人车关系”理念,并遵从如下原则:(1)缩短出行者在枢纽内走行距离与时间,并提高其安全性;(2)充分、合理利用空间,适当分离

10、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减少公交车辆迂回距离;(3)减少枢纽对周边交通系统的影响,实现共赢;(4)保障残障人士的出行便利;(5)提高枢纽的综合环境,如候车、照明、通风等;(6)提供必要的附属设施,如调度、零售、防灾等设施。三、枢纽交通设计基础资料与条件1.城市规划层面枢纽的功能与城市发展及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息息相关,枢纽建成后会对城市或城市局部的发展 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交通设计之前应首先开展城市与土地规划方面的相关调查。包括:交通 枢纽所在地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周边区域土地开发的规模与性质等。2.交通层面枢纽功能由交通构成及需求状况所决定。对于公共汽车交通为主的枢纽

11、功能的发挥需要依托道 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因此所需调查的内容包括:枢纽周边的道路网络及停车设施;公共交通网络; 规划年交通需求状况;周边区域的交通管理方式;枢纽的级别、功能和规模;公交容量和调度计划; 周边公交停靠站点等。3.联合开发层面枢纽与城市局部的反馈作用,集中体现在与周边土地间的互动作用上,枢纽的建设应与周边土 地的开发计划一并考虑,相关开发主体也应承担相应的建设义务。因此,相应的调查内容应包括: 枢纽周边的开发计划;枢纽建设的融资计划;枢纽周边慢行交通状况以及设施建设要求;枢纽周边 的停车需求等。四、枢纽交通设计流程枢纽交通设计应从基础资料的收集人手,在综合研究枢纽区域交通特性的基础上

12、,应用相关规 划中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调整并细化后,确定枢纽功能定位并提出针对性设计理念及设计副示,从 而明确枢纽交通空间的需求,最终确定换乘衔接模式、交通流线、管理与信息服务方案 等,设计流程如图 7-4所示。11IFI+城市交ia規划-:* 挟城郴芙規划i料1Li_ i_ U- IK. KS 4 b nr MK HB -Ml t当-N =-区城交通特征矗現状苕斬令枫纽眼勢蜒氏角用地特征+愷用打的特征*理有公交红峙柯场站址皓狀况 枢纽周辿現有伴牛设箱状况 十櫃塑崗边设施狀况斗(机IE书行4L人tfiSA人厅 过街设施的盘嚏、第四节 枢纽交通设计方法及其应用一、枢纽交通空间布局模式设计公共交通枢

13、纽布局设计是整体、概念化地确定枢纽空间布置方式,是对公交车辆落客、等 待、上客、发车及乘客换乘、进出等各个功能空间的大致布置,是枢纽后续细部交通设计的基 础。在此阶段应当明确以下四个问题:(1)枢纽出入口的位置及形式;(2)换乘区域的位置及接驳方式;(3)功能区域布局;(4)各功能区的基本形式。对于立体式枢纽,其空间布局设计可分为竖向布局和平面布局两阶段,而平面式枢纽只涉及第 二阶段的设计内容。1.竖向布局模式根据立体式枢纽中各交通方式所处的位置、周边用地性质和枢纽定位,竖向布局模式可分为单 体式、主辅式及组合式三种。轨道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枢纽多为立体式枢纽,本节以轨道交通枢纽 为例说明其典型

14、的竖向布局模式。II)单体式I单体式枢纽综合体的建筑和公交设施均 在一个完整的地块内建设,结构紧凑有利于乘 客换乘,适用于中、小规模的枢纽站。 考虑轨 道、公共汽车、换乘与商业空间的不同组合, 其详细设计模式如图 7-5所示,各模式分别被 应用于巴黎的 Noisy-Le-Gra nd 站、香港金钟 站、上海宜山路站、上海中山公园枢纽以及旧 金山站。2)主辅式该模式依靠简短的通道连接枢纽综合体各类交通方式。当枢纽内存在轻轨或 BRT交通 方式时,其布局模式将更为复杂。(1)轻轨或BRT车站在枢纽同一侧的布局 模式:此模式多出现在城乡结合部, 服务于大量的接驳交通。BRT车站可通过天桥或地下通道与

15、枢纽的主部相连,通过闸机验票或通过换乘大厅进行人流交换,如图 7-6所示。(2)常规公交在枢纽一侧的布局模式: 常规公交用于疏散主线上的客流, 按功能需要可与换乘大厅、商业层、停车设施等相连,如图 7-7所示。图7托 轨逍或HRT生站在駅纽-胸的布崗 图?-了常规公空车站于枢纽-他的布局(3)常规公交和轻轨、地铁分侧换乘模式:此种方式适用于占地面积较大、 换乘乘客较多的情况,通常这类枢纽的连带开发规模较大,如图 7 8所示。香港的元朗站是此种模式。I轨遒运行童I换蕖天FT天桥 適亚醍层1帘轨电牛:、逼厂 厂帮駆幻、Q 比图7电仝交分倩换乘模式3)组合式枢纽综合体该模式的枢纽综合体通常依靠较长的

16、通道相联系,由两个具有独立功能的交通枢纽构成适用于 几条轨道线路相交的情况,如图 7-9所示。丨商业(性也层1鹿业僦宅层XZ fl W抉乘人厅地下通道换乘丸厅轨道运打圧轨逍运行层阳花9纽合式枢纽综舍休香港的中环站、巴黎的 Chatelet站即为此种模式。两个枢纽站点范围内皆是高密度开发区,由 于线路过多而不宜同步建设,因而建成组合式枢纽。在一些特大城市,还出现多站联通或枢纽群的 情况,如上海已建成的虹桥枢纽等。2 平面布局模式在确定枢纽竖向布局后,需要对枢纽空间的每一层进行平面布局设计,以明确设施的详细布局 以及交通流线,为后续的细部交通设计提供基础。此阶段的设计中应当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公交枢

17、 纽的规模、出入口的位置及形式、换乘区域的位置及接驳方式、功能区域的基本形式与布局等。出 入口的位置及形式将在后面进行讨论,这里不再叙述。1)枢纽规模枢纽规模与用地的大小、形状、性质以及承担的运输需求有关。如枢纽中有场站用地、集散用 地、通道用地和排队用地等。另外,不同的调度管理水平,所需要的用地面积也不同;公交车辆进 入枢纽的开口方向不同,需要的面积也有所不同。相同的运输需求,因地块形状的不同,其用地面积也可能不一样。2)换乘区域及模式换乘区域是决定枢纽内部布局的关键。换乘区域的确定应以出行者的走行距离最短为原则,要 确保主流方向及主流方式的换乘方便,并尽量使不同的运输方式在同一换乘区域内进

18、行客流交换。 换乘模式有同台换乘、立体换乘和跨线换乘三种。图 7-10、图7-11和图7-12以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为例列举了这三种换乘模式。m 7_ii盘城極矗 图N2跨线换乘3)功能区域布局功能区域布局应优先考虑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活动空间的布设,努力使其活动区域位置显著、 换乘方便,并尽可能减少其绕行。小型公交车和出租车作为补充的运输方式,优先级较低。功能区 域布局的合理性原则为:(1)各类交通空间明晰,车辆迂回较少;(2)易于乘客辨识线路,换乘方便;(4)7-13能避免或减少车车冲突及人车冲突的发生; 竺萎显著娄I(4)公交车辆运转不超过枢纽的周转能力。功能区域分为到达区、落客区、泊

19、车区、上客区和发车区等。从逻辑上讲, 自枢口应按时间序列依次布设上述区域。公交车辆在实际运行中,某几项功能可在同一成,如图 7-13所示。到迭一瘠存檸約上齐竺 nt u rr “ t r _ 一 一图乳门艺交乍辆住枢纽内运行拟式每个公共交通枢纽都需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合理的布局。4)功能区域形式确立各类交通的不同活动空间后,要对每个功能区域的形式进行设计,以适应布局中所确定的功能。以下特讲述枢纽中最为重要的公共汽车交通方式功能区域模式。 常用的公交停靠方式有四种:站台式停靠、岛外式停靠、岛内式停靠和尽端式停靠。(1)站台式停靠:站台式停靠是一种常用的公交路外停靠方式, 可利用平行站台

20、将各线路公交车辆加以分隔,同时站台还可用作乘客候车和排队区域,站台式泊车又有斜列式和横向平行式两种, 分别如图7-14、图7-15所示。图7-15橫向平行式泊牢站舍图7-2 斜列式帕车站自站台式停靠方式常用于多条公交线路汇集的功能区域,设计中需要注意车辆进出停靠区域的转 弯半径和人行横道的位置。当公交乘客在多站台间穿越换乘时,须合理地布置人行横道的位置,以 图7-16所示的b)方式为宜,即在到达车辆与待发车辆之间设置人行横道,对公交车辆运行的影响 最小,而对于 a )和(3)岛内式停靠:该方式在枢纽中设置中央停靠岛供公交车辆落客、上客及乘客候车,需要道路 以外较大的专用场地,有 12个连接道路

21、的出(入)口,如图 7-18所示。图5岛内试停靠方式该方式适用于枢纽内公共汽车线路之间换乘客流比重较大的情形,可以有效地缩短乘客换乘距 离。岛的形状取决于可用地面积、站点及公交线路的数量。(4)尽端式停靠:所有公交车辆的一端靠近站台停泊、呈纵向列队。车辆采取像船舶停靠码头的 方式依次靠站,完成下客及上客任务,如图 7-19所示。七 】 MM :KlM Ml HT F 三- 图74号尽端停靠方式该方式适用于对外交通枢纽,此时公交车辆等待时间较长,进出站台所用时间可以忽略。二、枢纽换乘衔接模式设计枢纽换乘空间衔接模式设计是枢纽布局设计的一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交通设施布局和流 线设计来缩短乘客的

22、换乘距离、减少各种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干扰。其中,常规公交枢纽的功能区域 形式决定了其换乘衔接模式(见本章第一节内容) 。1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衔接模式I)轨道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是按上、下行分离式来规划和建设的,其换乘方式有 6种(表7-3 )。轨道交通换乘方式比较表 表7-3换乘形式功能特点优缺点站台换乘并列式站位某些方向在同一站台平面内换乘,其他方 向需通过通道、楼梯或站厅换乘换乘直接,换乘量大,部分客流换乘距离 较大行列式站位结点换乘十字形岛式与岛式通过一次上下楼梯或自动扶梯,在站台与 站台之间直接换乘一点换乘,换乘量小岛式与侧式两点换乘,换乘量中侧式与侧式四点换乘,换乘量大

23、形、L形换乘相对十字形换乘,步行距离长站厅换乘并列式站位通过各线共用站厅换乘,或将各站厅相互 连通进行换乘,乘客需各上下一次楼梯客流组织简单,换乘速度快,但引导标志设 置很重要行列式站位通道换乘T一、L、H形站位通过专用的通道进行换乘换乘间接,步行距离长,换乘能力有限,但布 置灵活混合换乘同站台换乘、节点换乘、站厅换乘以及通 道换乘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组合保证所有方向的换乘得以实现站外换乘没有设置专用换乘设施,在付费区以外进步行距离长,各种客流混合,由路网规划的行的换乘,乘客需增加一次进岀站手续系统缺艏造成2)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1)集中布局模式(图 7-20 ):路外有多个常规公交站

24、台集中于一个区域。为避免客流进出站对 车流造成干扰,每个站台均通过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与轨道车站站厅相连。(2)公交车直接在路边停靠,利用地下通道与轨道车站站厅或站台相连。(3)公交车与轨道交通处于同一平面, 公交停靠站和轨道车站站台合用, 并用地下通道连接两个侧式站台。该形式能够确保一个方向便于换乘,且步行距离较短。(4)轨道交通与公交车站处于同一平面, 通过某一通道,使公交到达站和轨道交通出发站车共用站台,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换乘条件。图7-加救逍交通与常规狀交换乘空闾集中布間榄式同处一侧站台,而公交出发站与轨道交通到达站同处另一侧站台。该形式使轨道交通与公交车 共用站台,两个方向都有很好的换

25、乘条件。2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衔接模式铁路客运枢纽一般属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是城际与市区交通的衔接点,大量的换乘客流在此 集散。由于城市轨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等优点,所以大都市往往采用其作为铁路客运 枢纽的主要换乘方式,其次还有常规公交、出租车及私家车等其他换乘方式。1)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模式有以下四种。(1)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地下单独修建城市轨道车站,通过站前广场实现两种交通方式的衔接。(2)城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接人铁路客运站厅模式。(3)城市轨道车站出入口延伸至铁路客运站月台模式。(4)城市轨道与铁路联合设站,根据站台的设置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站台平行

26、设置于同一平面的模式,即乘客通过设置在另一层的共用站厅或者连接站台的通道进行换乘;站台分层设置,乘客通过连接通道实现换乘。2)铁路与常规公交的换乘铁路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设计应保证衔接交通的通达性、顺畅性与便利性。因此,其换乘模式通 常采用常规公交与铁路客运站尽可能接近的同平面衔接,或上下层衔接形式。3)铁路与出租车及小汽车交通的换乘出租车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一般仅作为换乘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的补充方式,因此,其相 应的优先权应次于公共汽车交通,亦即在空间上往往较公共汽车交通更远离铁路交通的出入口。当 然从换乘方便性以及便于特殊交通或 VIP交通换乘考虑,仍应最大限度地靠近铁路出入口,最佳地设计换

27、乘乘客流线,减少交通流相互影响,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4)站前广场交通衔接布局模式我国大部分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均为多种方式换乘的枢纽。根据站前广场与衔接道路的交汇形式,可将站前广场分为 4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交通特征分析如表 7-4所示。各类型站前广场交通特征分析表 7-4交通特征行人机成乍站前广场内部需配置一些设施,常用的布局形式有 4种,相应的优缺点及其适应性分析如表7-5所示。3长途汽车客运枢纽换乘衔接模式相对于铁路客运枢纽,长途汽车客运枢纽的集散客流量较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城市与区 域间的便利连接和“截流”,通常需要处理长途汽车交通与轨道交通及出租车交通的衔接。1)长途汽车与轨道

28、交通的换乘轨道车站与长途客运站的衔接布局应保证两种客运方式之间换乘的通达性,避免轨道车站和长 途客运站分别位于城市快速路或主干路的两侧,否则必须设置跨越主干路或快速路的专用换乘通道 设施。主要布局模式有以下三种。(1)轨道车站与长途客运站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乘客利用城市中的一般步道设施和过街设施进行换乘,显然其通达性和安全性都很差。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车站与长途客运站的换乘多属于这种情况,如广州市地铁1号线坑口站与芳村长途客运站之间的换乘。(2)轨道车站与长途客运站之间采用专用的换乘通道设施为换乘交通提供服务。(3)轨道车站的进出口通道直接与客运站的客流集散广场、售票室、候车室或上车站台相连,是

29、 一种最佳的衔接布局模式。2)长途汽车与出租车交通的换乘长途客运站接驳换乘方式主要以出租车为主,若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长途客运枢纽站的交通秩 序。因此,应因地制宜地进行其换乘交通设计。当长途客运枢纽空间规模有一定保证时,可在枢纽 内部直接设置出租车候车区,以减少乘客的换乘距离和换乘时间,方便乘客换乘。否则,乘客只能 在长途客运站前的城市道路上进行换乘,对道路交通秩序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制订相应的交通组 织与管理措施。4航空港换乘衔接模式作为航空运输网络中的节点,机场既是飞机航行的起(终)点站,也可是经停站。现代化机场, 尤其是枢纽机场,其换乘交通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航空旅客大多以商务

30、出行为目的,其集散更倾向于采用高服务水平的交通工具,且不太计较出 行成本,常会选用出租车和其他小汽车交通。但对于一些枢纽性航空港,由于客运量大,轨道交通 已成为其主要的集散方式。轨道车站与航站楼间的换乘衔接设计,首要原则是尽量提高航空乘客在市内的出行速度、减少 其换乘时间、保证整个出行过程的连续性和便利性。换乘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轨道车站位于机场范围以外,在航站楼和轨道车站之间须提供固定的公交服务。(2)轨道车站与机场航站楼接近,可通过专用换乘通道设施衔接。(3)轨道车站直接与航站楼相结合,乘客通过设置在站台上的楼梯或自动扶梯进出航站楼。三、枢纽交通流线优化设计枢纽交通流线优化设计是基于枢纽内部交通流的宏观布局与组织,来约束各种交通主体在枢纽 中移动的空间范围和移动方向,同时对空间规划作进一步的反馈。在流线优化设计中,应确定各类 交通主体的运动空间和流向,并检验各类冲突、交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若不满足通行需求,则 须进行布局的调整。各类客运交通枢纽流线优化设计所关注的交通行为主体主要有两类:机动车辆和行人。机动车 辆将被固定在一定的车道空间内行驶;而行人则要依靠交通语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