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经典阅读最新训练论语中国文化经典阅读最新训练-论语 高三2011-04-02 09:25 中国文化经典阅读最新训练-论语阅读题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1分) (2)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分) (1)过犹不及。(1分) (2)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
2、符合情理亦可。(3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 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23.(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3分) 乙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偏激行为,就是让我们不讲原则,四面讨好。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2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分)
3、(2)以身作则。(1分) 示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都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做到不令而行。使自己成为老百姓的表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分) 24.不正确。 “不讲原则,四面讨好”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一)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第14-17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
4、,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A. 君子义以为质 B.士不可以不弘毅 C.仁以为己任 D.何以文为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 B.何以文为 (文采) C.驷不及舌 (四匹马拉的车) D.恭而安 (安详)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3分)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分) 17、据上文的相关内容,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3分) 14B.解析是助词,其他三
5、项都是介词,用、把的意思。 15.答案B 解析文-修饰 16答案:可惜啊,先生对君子的这种解说!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17答案: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1923)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
6、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1)登堂入室(1分) (2)子贡认为自己的知识修养比较浅显,容易被外人看到,理解;同时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所以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
7、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1分) (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1)安贫乐道 (2)安贫乐道,人难企及;用行舍藏,境界极高;品学兼优,堪称典范;必有此师,方赏此贤。 阅读下面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写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那么,且让我们看看这位“老夫子”何以“当仁不让”。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
8、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2分) (1 )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二(2 分) ( 2 )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1 分 其目 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津。付分)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
9、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2 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23(1)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2)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
10、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24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
11、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2分) (1 )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 分) ( 2 )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l 分)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律。(l 分)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2 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12、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乙 24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23(1)犯上作乱(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
13、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24示例:郭巨的孝举是“愚孝”。杀儿之举,有违人性,看似大孝,实则残忍。一则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二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三则会陷老母于不仁。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4(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
14、忠恕”思想的句子。(2分) 忠: 恕: (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2分)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 (2分,各1分) (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2分,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吟咏了许多论语中的名句,从中不难窥知论语之精义,不难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其中有这样一则: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
15、贡曰:“夫子自道也。” 材料二:礼记中庸也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3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实例评价孔子其人。(4分) 23参考答案: 1孔子是一位仁者,他能“近取譬”,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在马厩焚毁之后,“问人不问马”,懂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学生伯牛生病时,能自牖执其手,表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在爱生颜渊死后嚎啕大哭,甚至在别人办丧事时“未尝饱也”,这都是他仁爱的体现。他深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终身志向。 2孔子是一个智者,他深谙为政之道,懂得“为政以德”懂得“均无贫,和无寡
16、,安无倾”,能在那个礼乐匮乏的年代懂得“克己复礼”对于统治者,乃至千秋社稷的重大意义。(也可答孔子深谙交友之道,“周而不比”,懂得区分“益友”和“损友”,懂得“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的道理。或者答孔子学富五车,让学生们“高山仰止”,“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都从侧面体现出了孔子渊博的学识。或者答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充满智慧,他“因材施教”,启发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3孔子是一位勇者,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却仍然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恪守仁、义、礼、信的准则,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勇于挑战,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 4孔子是
17、“知”“仁”“勇”三种宝贵品质集于一身的“德之大者”。 评分标准:“仁、知、勇”三方面每举出一例且言之成理即可得1分,能结合第二则材料评价孔子具备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一位德者的得满分。 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写出名句1分,具体分析3分。如答“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亦可,主要视具体分析给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和博学多闻。 (2)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以孔子其他弟子为例
19、亦可)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23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4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2分) 23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4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
20、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阅读论语中的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第一则材
21、料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1分) 孔子称赞南宫适的理由是什么?批判冉有与季路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南宫适懂得治理国家必须使百姓安居乐业,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更懂得穷兵黩武、以武力而有天下者都不得善终的道理。君子治国尚德。 冉有与季路非但没有尽到做家臣的责任,反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与孔子倡导的以德治国的理念背道而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老师不是由外向内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把内心已有的认识表达出来。而先于柏拉图一百多年的孔子,早已有了这种理念。请先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似的一句话,再就它所蕴含的教育原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不愤不启,不悱
22、不发。它所蕴含的启发诱导的原则,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它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并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开创型人才。 【原句1分,教育原则1分,功能和现实意义各1分;“功能”“意义”要点到即可给分 】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4(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1分) (2)在
23、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1)(1分)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3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观点1分,分析说明2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
24、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2分) (1)以弘道、实行仁德,整顿天下为己任和理想。 (2)结合材料,答到桀溺言行的具体内容(1分);评价言之成理(1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
25、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1分)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3分) (1)(1分)恬淡潇洒放达。 (2)(3
26、分)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3分) 解析:文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所以,他支持弟子们有所作为;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所以,他也赞同曾皙的想法。后世儒者多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态度,完全是传承了孔子的思想。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
27、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2分) (1)以弘道、实行仁德,整顿天下为己任和理想。 (2)结合材料,答到桀溺言行的具体内容(1分);评价言之成理(1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
28、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 l )因为荷葆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2分), ( 2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l 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
29、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l 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 “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