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281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二、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参考标准的另一个物体。1.参考系是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相对参考系是否发生位置变化来判断运动或静止。2 同一运动, 选取不同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比较几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才有意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方便原则(可任意选择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1.质点只是理想化模型2.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可
2、代替整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平动时; 不是研究物体自转或物体上某部分运动情况时; 研究物体运动的轨迹,路径或运动规律时; 物体的大小、形状时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小,可以忽略时。四、时间:在时间轴用线段表示,与物理过程相对应,两时刻间的间隔;时刻:在时间轴上用点来表示,与物理状态相对应,某一瞬间。区分:“多少秒内,多少秒”指的是时间; “多少秒末、初、时”指的是时刻。五、路程:标量,表示运动物体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位移:矢量,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线段长度为位移大小, 初位置指向末位置。路程大于等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矢量,有大小,方向的物理量;标量,只有大小,无方
3、向的物理量。六、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电磁打点计时器: 6V 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 t=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220V 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 t=0.02s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1.限位孔竖直向下将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电路;2.纸带与重锤相连,穿过限位孔,竖直上提纸带,拉直并让重物尽可能靠近打点计时器;3.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1km / h1 m / s七、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单位( m / s ) 转换:3.61.平均速度: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位移S 与时间
4、 t 的比值,它的方向为物体位移方向,矢量,v S / t ;2.平均速率:路程 S路 与时间 t 的比值,标量, v率S路 / t ;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两者大小相等。3.瞬时速度: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简称速度,矢量,它的方向为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4.瞬时速率:简称速率,速度的大小,标量。八、加速度:矢量,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1.加速度定义式: a (vt v0 ) / tv / t ,速度变化量 vvtv0 ,v / t 称为速共8页第 1页度的变化率,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m / s2 。物理意义:
5、描述速度变化快慢;2. 加速度 a 与速度 v 、速度的变化量 v 之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包括大小、方向)的直线运动;4. 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的条件:选初速度 v0 方向为正方向,a 增加, v 增加 快a 与 v0 、 v 同向,加速, v 增加a aaa 与 v0 、 v 反向,减速, v 减小减小, v 增加 慢增加, v 减小 快a 减小, v 减小 慢注:加速度只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v/(m/s)50 1 2 3 4 t/s-5向上倾斜:正向匀加速直线运动;t轴上方(正方向) 向下倾斜:正向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上倾斜: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t轴下方(反方
6、向)向下倾斜: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如:速度3m/s 与 -5/m/s,后者比前者大。九、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 时间( S-t )与 速度 - 时间( v-t )图像 与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 时间( v-t )图像 的分析和比较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 vtv0at(速度 - 时间 关系);2.Sv0 t1 at 2(位移 - 时间 关系);位移公式:23. 推论式: vt2 v02 2aS (速度 - 位移 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Svtv0v tv24. 平均速度连等式:t2,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共8
7、页第 2页v tvtv025.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 2;vSvt2v0226.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初、末速度的关系式): 2;vSvt比较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大小:22 ; (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条件:初速度为零(即v00); 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ag);2.自由落体加速度 g,大小: 9.8m / s2 ,粗略 10 m / s2 ,方向竖直向下;g值的变化: A维度越高 g 越大; B. 高度越高 g 越小;3.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条件推到其规律公式:速度公式: vtgt(速度 - 时间 关系);S1 gt 2位
8、移公式:2(位移 - 时间 关系);推论式:vt22gS(速度 - 位移 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vSvtvtt2平均速度连等式:2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是恒定值:SaT 2(匀变速直线运动判别式) ;aSMSNSNSN 1( MN)T2, vN2T推广:(某点速度),用于分析纸带的运动。如:12345S1S2S3S4 求加速度:S3S1a奇数段:2T 2,(在此若为3 段时,则去掉中间段) ;( S4S2) (S3 S1 )偶数段:a22T 2,(第 1 个“ 2”代表项数,第2 个“ 2”代表间隔差) ;2.求瞬时速度:共8页第 3页S
9、2S3记数点“ 3”的速度为:v3,(点“ 3”为点“ 2”和“ 4”中间时刻)。2T已知“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有4 个点未画出”或“每5 个点取一个记数点”,则时间间隔T 0.1s ,打点计数器的工作频率都是50Hz。四、行车安全v0S1 S2t S反应时间 0 :在此时间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反应距离S1:即匀速直线运动的距离,初速度为v0,则有S1v0t0;刹车距离 S2 :即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距离,有22aS2 , 即S2v02a 0 ;v02a停车距离 S :发现状况到车停下的距离,有SS1S2 。五、追及和相遇1.v0 0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A追上
10、时: S甲S乙S0 , S0 为初始时刻甲和乙的间距;B当 v甲 v乙 时,即追上前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大值。2.匀速直线运动的甲 追同向 v0 0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乙。S甲 S乙 S0 ,追不上;A当 v甲 v乙 时若有S甲S乙S0 ,恰为追上或追不上;甲乙S0 ,追上。SSB 若追不上,即 S甲S乙S0 , v甲v乙 时,甲和乙的间距S 有最小值。3.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小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乙。S甲 S乙 S0 ,追不上;A当 v甲 v乙 时若有 S甲 S乙 S0 ,恰为追上或追不上;S甲 S乙 S0 ,追上。共8页第 4页B若追不上,即 S甲 S乙 S0 , v甲 v乙 时,
11、甲和乙的间距 S 有最小值。4.速度小匀速直线运动的甲追同向速度大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乙。一定能追上,追上时 S甲 S乙 S0 ,注意乙何时停下。第三章相互作用一、弹力方向的判断(具体图例详见笔记)1.点与平面:弹力垂直于平面;2.点与曲面:弹力垂直于点的切面;3.两平面:弹力垂直于接触面;4.平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平面;5曲面与曲面:弹力垂直于公切面。二、胡克定律公式: Fkx , k 为劲度系数,单位 N / m ;x 为弹簧伸长量或缩短量,伸长量: xll0 , l、l 0分别代表弹簧伸长后的长度和原长;缩短量: xl 0l , l、l0分别代表弹簧缩短后的长度和原长。三、摩擦力1.滑动摩擦
12、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力。 产生条件: A. 接触; B. 弹性形变; C. 粗糙; D. 相对运动; 大小: f动 N , 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材料,一般 0 1;N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 (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并使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的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接触面相切。注: f动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 (区分相对运动和运动)f动 可以是物体运动的阻力,也可以是动力。1.静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作用力。产生条件: A. 接触; B. 弹性形变; C. 粗糙; D. 相对运动趋势; 大小:a. 物体静止, 由二力平衡知, 静摩
13、擦力的大小随外力增大 (或减少) 而增大(或减少);b. 取值范围:0f静 fmax,f max为最大静摩擦力,fmaxf 动;Ffmax ,相对静止;c. 状态 F f max ,临界条件(动与不动) ;Ff max ,相对运动;共8页第 5页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接触面相切。注:受到 f静 可以是运动的物体,受到 f动 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示意图:受力分析时用,仅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力的图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步骤:选择标度,一般 2 5 段,同一物体的受力用同一标度;选取作用点;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3.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F 和几个力
14、F1、 F2、 F3, , 等的作用效果相同,则F 称为这几个力 F1、 F2 、 F3 , 等的合力,这几个力F1、 F2、 F3, 等称为这个力F 的分力。F 可分解为 F1、 F2、F3, 等,F1、 F2、 F3 , , 等可合成F 。(注:最终合力只有一个)4.力的合成(两个分力F1 , F2 的情况) 两分力同向,合力有最大值:FmaxF1F2 ; 两分力反向,合力有最小值:FminF1F2 ,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分力同向; 合力范围: F1F2F F1F2 ,当两分力的夹角为时,合力为FF12F222F1F2 cos; 合力随夹角变化:增大, F减小;减小, F 增大, 01800
15、,有 Fmax ,同向;90,有FF12F22,组成直角三角形;120 ,当 F1F2 时,有 F1 F2 F ,组成等边三角形;180 ,有 Fmin ,反向。合力大小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某一分力。4.力的分解 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它们组成的方式有唯一解; 已知合力方向和两分力大小,它们的组成方式可有两个解、唯一解或无解; 已知合力、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分力的大小,它们的组成方式可有两个解、唯一解或无解; 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它们的组成方式有唯一解。6.力的正交分解法共8页第 6页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分解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然后再进行运算的方法,步骤: 画出受力分析图; 建立
16、直角坐标系,把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分别通过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7“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一切矢量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三维P76 巧用 5其步骤如下:a. 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A 点,用两条细绳连接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细绳的连接点到达某一位置O,并记下此位置,称为结点,记下两测力计读数F 、F12,描出两测力计的方向,在白纸上按比例做出两个力F 和 F12 的图示;b. 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方向 ,
17、 按同一比例做出力 F的图示;c.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求出合力F,比较实测合力 F和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的合力看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d.改变两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两次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注意事项: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 、 F间夹角 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 的误差12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 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 90为最佳; 橡皮条、细绳、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测力计的挂钩应避免与纸面磨擦; 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定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 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
18、格的几何方定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五、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 v 0 ;匀速 a 0 ;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两个力平衡:两个力等值反向;三个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等值反向,共线,异体,同性,同生同灭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相同点等值反向,共线对象两物体一物体性质相同不一定相同不同点同生同灭不一定同生同灭时间效果不能抵消可以抵消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一、伽利略理想实验 结论:外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牛顿第一定律(亦称“惯性定
19、律” )概念: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共8页第 7页说明: 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用速度描述,速度大小、方向任意一者或两者都变时,物体的运动状态都该变)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由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三、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公式: F ma( F 为合外力,m 为质量, a 为加速度)说明: F 一定时, a 与 m 成反比; m 一定时, a 与 F 成正比; F 与 a 始终同向。四、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对支
20、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NG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NG压力与支持力时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研究物进行受力分析,就考虑支持力即可。N选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正 超重时,有 N-G0,则 N-G=ma知 a0,与正方向相同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失重时,有 N-G0,则 N-G=ma知 a0,与正方向相反物体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G完全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 (或悬挂物的拉力) ,失重中的极限,如自由落体运动。五、国际单位制1.国际单位由 7 个基本单位、 2 个辅助单位和 19 个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组成;2.力学的基本单位是:
21、长度,米( m);质量,千克( kg);时间,秒( s)。补充内容:1.三角函数中特殊角的函数值:casin a / ccos b / ctan a / btan sin / cosb3037455360sin1 23 5224 53 2cos3 24 5223 51 2tan3 33 414 33共8页第 8页2. 动态平衡 3. 整体法和隔离法4.瞬时性 注:弹簧有此特性,而换做绳子则不同,绳子没有此特性。课本习题经典推介:P215,P23 6, P24 10、11, P33 1、 3、 4, P3637 1 、4, P4245 3、10、18,P512、 4, P552 、4, P63 4 , P674 、5, P69 4,P712、 5、 7、 14、 19,P893, P90 例 2, P921 、2, P96 2、 3, P101 8、 11、 13共8页第 9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