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届湖北省钟祥一中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解析版钟祥一中2018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一)文科综合 历史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具特色。某一思想家曾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C.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D.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答案】C【解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A体现的是墨家的节用思想,排除。B体现的是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D是法家的改革思想,排除。2. 下面是唐宋时期使用雕版印刷书籍的
2、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 述出 处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尝见吴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定雕摹流行,深益于文教矣。北宋册府元龟国初印板止及四千,今仅至十万,经史义疏悉备。今士庶家藏典籍多矣。宋会要A. 雕版印刷书籍始于唐末益州 B.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完美C. 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D. 宋代鼓励民间印刷各类书籍【答案】C【解析】由材料“字学小书”“深益于文教矣”“今士庶家藏典籍多矣”说明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选C;材料无法得出雕版印刷书籍始于唐末益州的结论,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宋代的印刷技术的发展程度,排除B;材料
3、无法反映宋代鼓励民间印刷各类书籍,排除D。3. 下图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注:颜色越深,数量越多)。据此可知儒家文化山东107县的孔庙数量分布 山东107县的农民起义次数(1644-1911年)A. 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 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C. 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 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观察两幅图片可知,孔庙数量较多的地方,如山东的西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数量较少,孔庙较少的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多,因此我们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材
4、料核心在于体现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非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故A项错误,D项正确。 从图片中只能得出对山东的影响,没有反映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1644-1911年间总体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并不能单独得出清代的民间社会影响力的相关特点,故C项错误。4.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道:“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这一思想A. 抨击了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B. 反思了改良派的宪政救国思想C. 践行了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5、 D. 反映了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知,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故选B;并未反映梁启超反对实行民主制度,也没有体现他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排除AC;梁启超不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排除D。5. 蒋介石在其1934年11月27日的日记中提及,英美形势已联合对日乃为中国存亡之转机,此后更应注重日本内部文武两派之胜败谁属,当使文派抬头以制军阀,抑使军阀横行,以促其孤立乎应急与倭寇乘机谅解,以促进倭、俄之冲突。从
6、中可以看出蒋介石A. 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C. 寄抗日希望于英美对日宣战 D. 诱使日苏开战削弱日本实力【答案】D【解析】由材料“1934年”,当时不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材料没有“安内”的信息,排除B;材料“英美形势已联合对日乃为中国存亡之转机”,但没有涉及对日宣战,排除C;由材料“应急与倭寇乘机谅解,以促进倭、俄之冲突”,可见蒋介石诱使日苏开战削弱日本实力,故选D。6. 综合表格可知,在此期间,中国1956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体制会议,检查中央集权过多的问题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1年1月中共中央
7、发布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A. 试图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 努力探索国民经济体制改革C. 初步解决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 D. 逐步加大力度干预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检查中央集权过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体现了中国努力探索国民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A,选B;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逐步加大”的信息,排除D。7. 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被选择,并不是对合作组织的抛弃,而是对人民公社体制蕴含的“政府强制抽租”模
8、式的内生反抗,是政府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支撑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念,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这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A. 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B. 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C. 取消了农民对国家的义务交售 D. 彻底改变了农业集体所有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政府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支撑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念,并使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稳定”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民的实际经济收益提高,故选B;材料无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排除A;材料“降低对农业资源的强制抽取程度”可见并未取消农民对国家的义务交售,排除
9、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坚持农业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排除D。8. 某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 “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南方视察【答案】B【解析】材料“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出自对1978年9月的邓小平“ 北方谈话”的评论,其直接背景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选B;A出自1975年,排除;C出自1980年,排除;D出自1
10、992年,排除。9. 罗马法规定:“地方议会的议员不得被判处矿坑苦役以及矿场劳役,也不得判处叉架刑以及火刑。如果受到这种性质的判决,应该将其解救。但是,这不应该由做出判决的人进行,而是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由皇帝根据其权威或变更刑罚的种类,或将其开释。”这说明A. 死刑有“崇官”的特权规定 B. 死刑的判罚最终由皇帝决断C. 罗马人权至上没有死刑判决 D. 民主制度发展完善得以保障【答案】A【解析】由材料“地方议会的议员把情况汇报给皇帝.或将其开释”可见官员由更多的机会逃脱法律制裁,说明死刑有“崇官”的特权规定,故选A;材料强调“皇帝根据其权威或变更刑罚的种类,或将其开释”并非死刑的判罚最终一概由
11、皇帝决断,排除B;材料没有否定死刑,排除C;材料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10.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这反映了美国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答案】D.11. 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A. 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B. 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C. 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
12、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呈现负增长现象,故D项正确;柱状图显示的是工农业增长速度,不是比例,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属于经济体制,不是图片显示主题,故B项错误;C属于实行工业化的目的,柱状图显示的是结果。12. 下图为二战后美国、西欧所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份额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A. 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崩溃C. 美国面临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困境 D. 欧盟的成立推动西欧经济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单就二战后美国、西欧所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份额不能说明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排除A;1973年,受石油危机的打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排除B;
13、材料表明美元在西欧沉淀,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难以维持,故选C;欧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
14、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 西方法治的核心理念,就是“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作为西方法治文明精髓的宪政制度,就是建立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的,而中国的法治意识理念更多的是建立在国家至上、集体主义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近代中国法治启蒙思想家开始,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就不是
15、一种独立的价值追求,而是依附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附属品,他们所倡导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际上是以国家主义为前提的。其原因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落后挨打所带来的耻辱给他们思想的震撼比他们对中国个人悲惨生活状况的关切要强烈得多。” 摘编自柯卫中西方法治意识的差异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2)差异:西方法治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
16、强调维护和保障个人的权利;而中国的法治理念则强调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包括法家和儒家在内的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渴望等;西方国家则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产生了人文主义精神并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时期得到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也在不断进步等。【解析】(1)由材料“中国法制起源较早 ”“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严惩十
17、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从而归纳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第一小问,关于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可以从立法理念、个人权力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外部因素、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统等各方面比较。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事 件1944年7月由美国牵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主要内容是:美国拨款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拆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1947
18、年10月美国召集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外政策的第四点内容为“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给亚非拉地区不发达国家以技术和投资援助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等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根据材料中任意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说明充分)【答案】示例1: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
19、贸总协定共同成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且都以美国为主导。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关贸总协定为世界贸易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者都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示例2: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说明: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西欧国家的联合是接受美国援助的先决条件,以便西欧成为美国商品和资本可以自由进入的统一市场。西欧国家为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也成立了一系列经济组织,如欧洲煤钢联营、欧共体等,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
20、互了解,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示例3: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属于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冷战。说明: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来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使西欧成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联合部分东欧国家组建经互会,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经济的发展。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经互会的成立实质上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间的抗衡与斗争。)【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以二战前后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可以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等说明其关系,或者从冷战双方的关系展开论述,做到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
21、可。 请考生从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注意所答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题号一致。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
22、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草等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据
23、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注重乡土教育;把爱国爱乡有机结合;倡导实业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2)不同:重视抗日革命干部的培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特色。影响: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民族觉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为新中国的教育积累了经验。(2)依据材料“抗战时期,延安
24、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可知重视抗日革命干部的培养。“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可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可知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特色。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宣传抗战思想,培养人才,提高人民觉悟,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教育做贡献等方面来分析。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5、】材料 1945年8月2日,美、英、苏联合签署波茨坦协定。其涉及德国纳粹主义的条款规定:消灭纳粹党及其附属与监督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并确保这类机构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复活;战争罪犯以及参加策划或推行纳粹计划,而造成暴行或战争罪行的人物,必须逮捕法办;纳粹领袖、支持纳粹之有力人物、纳粹机构和组织中的高级官员、其他危害盟国占领及其目的者,均应逮捕和拘留;一切纳粹党徒,除仅在名义上参与该党活动者外,以及其他对盟国目的持敌对态度者,不得担任公职或半公职以及在重要的私人企业中的负责职位,这些人必须由被认为在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有助于发展德国真正的民主制度的人予以接替。美、英、苏等国在分区占领德国后按照该
26、规定对德国展开了“非纳粹化”改造。 摘编自郑丽二战后盟国对德国的“非纳粹化”改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对德国采取的“非纳粹化”措施,并简要评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组织对德国法西斯进行改造的实质。【答案】(1)措施:制定国际协定;消灭解散纳粹组织;逮捕纳粹领袖战犯;从人员安排上防止纳粹复活。评析:二战后国际组织对德国展开的“非纳粹化”改造,根本上粉碎了徳国法西斯,奠定了德国走上民主道路的基础;使德国反思二战罪行,有利于世界和平。(2)实质:惩治二战法西斯战犯,清除战争根源,防止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维护世界和平。【解析】(1)由材料“签署波茨坦协定”“
27、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并确保这类机构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复活”“造成暴行或战争罪行的人物,必须逮捕法办;纳粹领袖、支持纳粹之有力人物、纳粹机构和组织中的高级官员、其他危害盟国占领及其目的者,均应逮捕和拘留”和“一切纳粹党徒,除仅在名义上参与该党活动者外,以及其他对盟国目的持敌对态度者,不得担任公职或半公职以及在重要的私人企业中的负责职位”归纳出“非纳粹化”措施。第二小问,从对德国和对世界两个层面归纳其影响。(2)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二战后国际组织对德国法西斯进行改造,形式上是惩治二战法西斯战犯,清除战争根源,实际上是吸取二战爆发的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即:防止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维护世界和平。1
28、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张之洞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便是出任湖北学政,在此后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时间张之洞教育改革的举措1884-1887年任两广总督,创设广雅书局,后又相继创建广雅书院和北江书院;在广州原博学馆的基础上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1889-1895年任湖广总督,先后设立湖北方言商务学堂和湖北算术学堂;在武昌添建两湖书院并开办湖北自强学堂。1896-1898年上呈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提出“选派已通西文之学生出洋肄业”,办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美国农学
29、教习,购买美国新式农具和谷果优良品种;提出科举考试内容应讲求“实学实政”。1901-1906年将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又相继设立师范传习所和支郡师范学堂等,开启了旧中国教师在职培训先河;创办湖北铁路学堂,以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武昌城内外设初等小学堂60所,在城内设高等小学堂5所,并创办湖北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请求清廷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后与袁世凯等官员联名奏请清政府立停科举,提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1905年8月,清政府颁布诏书,明令废除科举制。摘编自翟慕华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张之洞投身新式教育变革
30、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答案】(1)主要因素:深受儒家重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兴学育才是强国安邦之举;培养洋务迫切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西学广泛传入;认识到科举之弊。(2)贡献:首先,他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倡导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奏请废除科举制,并参与制定新学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第三,他的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解析】(1)由“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结合张之洞的教育经历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可知,与西学传入相关。(2)要结合张之洞的主要教育改革措施进行评析。可以从教育实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如:从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来看,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从废除科举制来看,推动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从师范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