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38KB ,
资源ID:89245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245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doc.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doc.docx

1、关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doc关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篇一:我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我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奖征文 学生所在系(院) 广播影视系 专 业(方向)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年 级 XX级 姓 名 钱康 学 号 XX03010122 指 导 老师 完 成 时 间:XX年4 月 我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内容提纲(一)摘要:了解、继承、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野猴艺、新野槐书,目前新野县施庵镇是著名的“猴艺之乡”,据史料考证,该镇的猴艺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传承于今。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提升

2、猴艺文化,打响“猴艺之乡”的文化品牌,该镇于今年初启动了施庵猴艺“申遗”工程。眼下,该镇的“申遗”材料已经全部完成并通过县、市文化局上报至省文化厅。 目前,该镇正在对全镇猴艺人进行普查,建档立卡,着手成立猴艺协会,为下步发展以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和创办以猴为元素的工艺美术品厂奠定基础。 新野槐书表演有单口演唱或双口对唱,很少有道白,即便是有道白也多以板白和垛板代之,前奏和过门中加鼓锣伴奏。槐书表演唱腔属两段体曲体结构,有起腔、随腔和落腔之分。这是新野槐书唱腔的主要特点。 古老的传统文化融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使槐书这一民间曲艺绽放出鲜活的色彩。今天,这一曲艺瑰宝正在百里沃野的城镇乡村潜滋暗长。

3、枯木逢春的新野槐书,伴随着耍猴艺人的足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释放出更加诱人的魅力。(二)调查时间:XX年2月1日至XX年2月19日(三)调查地点:新野县文化局(四)调查内容:新野猴艺“猴戏”多取材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在中国地方戏曲中形成一个门类。汉代民间曾流行一种名曰“沐猴与狗斗”的滑稽舞蹈。据前汉书载:“长卿少府檀长卿起舞为沐(猕)猴与狗斗,坐皆大笑,檀长卿因此得罪。罪名曰:以列卿而沐猴舞,乃失礼不敬!”日本有一种“猿乐”,又称“申乐”(申猴),是自古流传的一种技艺表演,这在河南新野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就有猴技表演的佐证。民间工艺猴早在汉代,陶制玩具猴已在在民间出现。盛唐时期洛阳的黄冶

4、已批量烧造小型三彩釉玩具“母子猴”,憨态可掬的宋代禹州青釉瓷猴,现藏河南省博物院,明清时期各种彩釉瓷猴多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关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在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出售的儿童玩具中,猴子玩具最多,分布地域最广。如山东高密、河北和河南新野,淮阳、浚县的“泥塑猴”(哨子);北京地方的“蝉塑毛猴”;江苏南京、南通的“绒花猴”;河南镇平的“玉雕生肖猴”,方城“好石猴”(谐音“好时候”);陕西宝鸡,河南灵宝、浚县,山西侯马、晋城,甘肃千阳等地的“布制猴”;贵州贵阳的“木雕猴”;遍及中原各省的“剪纸猴”、“面塑猴”、“吹糖猴

5、”、“皮影猴”(本版大图即为陕西皮影孙悟空)、“木偶猴”、“木制牵线爬杆猴”、“耍刀猴”、“风筝猴”、“棕叶编结猴”、“面具猴”,乃至惟妙惟肖的现代塑料、皮毛、陶瓷玩具猴等等,数不胜数。猴艺的历史在这样丰厚的猴文化当中,最精绽的是猴艺之乡新野施庵的猴艺。 猴艺,区别与其它猴文化的地方在于猴代替人表演各种文艺作品,演义大千世界人情冷暖?新野人玩猴的历史,可追寻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从新野出土的汉画砖上,就有人牵狗玩猴的画面。也有类似猴艺的表现。如;平索戏车,斜索戏车中的倒挂,寻幢图形似人似猿,超长的手臂,细长的下肢,灵活的动作,轻漂的身体,无处不在诠释着猴的信息。有可能那些杂技画像砖所表现的故事

6、,就是猴艺之乡最早的猴艺展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民间传说西汉时期,新野县施庵有个叫暴利长的官吏,因触犯了朝廷的条律,被贬到甘肃敦煌一带做苦役。后来,他在“握水洼”中捉到一只漂亮的野马,经过和一群猴一子一块驯养一段时间后,野马膘肥体壮且通人性,就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大悦,赦免其罪,并给他加官晋职。他把其余的猴子都送回新野老家驯养。从此,新野人由养猴、驯猴发展到玩猴,并成为一项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猴艺。猴艺的猴猴的种类很多,据统计有12科,200多个品种。会演戏的猴为猕猴,古书上称为沐猴,学名为恒河猴,毛色灰褐腰部一下橙黄,有光辉,胸部和腿部深灰色,面部和耳裸出,群居山林中。玩猴艺人逮猴曰关猴,在

7、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深坑,布下网,然后在二里以外,开始撒诱饵,如玉米,水果猴子喜欢的食物,一天多则一百多米,少则五十多米,然后蹲点守望,慢慢诱进,猴子很聪明,每吃十米后退五米,然后四处张望,见没人再向前推进,每天如此?因此,每次关猴需要十天左右,因猴子是群居,一次就能捉到十数只不等。猴艺包括驯猴和玩猴,把逮回来的生猴先进行喂养,十余天猴子与人建立感情后即进行驯化,艺人们利用猴子模仿性强,怕挨打,不给吃,夜晚注意力集中的特点,把其关空房内,两三人一起胁迫猴子学习各种动作。首先学翻筋斗,转身;再学敬礼,抓杆,担水,钻圈等?猕猴经人训化后,会表演节目。有时猴子还和狗,羊,等动物一起表演。猕猴原有

8、尾巴,在训猴时将尾巴割掉了,断了它很大的灵动性,免于跑掉,更为了使在表演节目时穿脱衣服方便,是之更与人相似?吴承恩作西游记与新野的猴艺之乡猴艺新野县档案馆保存的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均有关于吴承恩的记载。其载曰:“吴承恩,贡士,安徽桐城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接任新野知县。”由此可知,吴承恩 , 在新野做过两年知县,即1556年1557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悟空,系猿猴化身,其言行即和人间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又具有人类所不能达到的超凡技艺。新野是全国最大的猴戏市场,新野施庵的民间艺人捕猴、驯猴、耍猴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有很多绝招。猴戏最基本的节目是教猴子按照锣鼓点数、

9、跳跃、钻圈、翻跟斗、倒立等。西游记第28回写道“(花果山的猴子)又被些打猎的抢了一半去,教它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玩耍。”新野施庵的猴戏中猴子可以按人的指挥变换戴多种脸谱面具,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样。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则有七十二种变化。西游记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新野方言俚语。新野人称不走运为“背时”,孙悟空曾被如来佛以法力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深受土石压背之苦,“背石”与“背时”谐音。这些方言俚语,使用范围大都仅限于新野或新野周边地带,颇具地方色彩。若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没有对新野风土人情及方言的深刻了解,远在千里之外异乡他府的从不涉足新野的外省人吴承恩,是不可能运用得如

10、此得心应手、恰倒好处的。新野人在过新年时有送他人猴状图符的习俗,叫“送时候”,祝被送者交上好时候(好运),据说屋里贴上此“时候(石猴)”便能邪魔远避,百害不侵,平安吉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善能驱邪逐恶,降妖捉怪,而孙悟空,即天生石猴也。凡此种种,若非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是无法产生诸般艺术灵感的,将这些都解释为凭空臆造或偶然巧合,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此西游记纵然不是初稿于新野,最起码也是猴戏之乡新野施庵的生活启迪了吴承恩的创作念头和思路。孙悟空的原型就出自猴艺之乡施庵的猴艺。从多个角度考证,新野施庵的猴艺,始于汉唐,兴于明,盛于清。新野施庵的猴艺,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现在,表演技艺

11、取得了许多跨越和创新,表演足迹遍及俄罗斯,越南,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表演节目被许多国家级,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录制报导,并参加许多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如:动物王国窃案,黑猫警长,李氏一家等节目都能看到猴的身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候艺文化热潮,自XX年,新野猴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正朝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迈进?为新野人民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参与猴艺表演的人数千人,这些玩猴的施庵艺人,在传播、宣传、解读猴艺。在宏扬猴文化的同时,也为施庵创造了经济价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锦上添花。猴戏的节目有:猴爬杆,猴骑羊,猴犁地,猴驾旱船,猴担水,猴钻圈,羊拉犁。以及,现代的,追逋,枪毙,超生

12、游击队,杂技等等,最富特色的是猴啃脸,一般长备有:老头脸,包文正脸,关公脸,锺魁脸,杨六郎脸,黄忠脸,姑娘脸,县官脸,丑角脸等戏剧脸谱面具。猴子穿上戏装,戴上面具,会在艺人的演唱声中或暗示下,自己打开戏箱变换着各种面具,演义着各钟角色。观众看起来,那猴真的成了戏的角色,有时几只猴同时演出很是好看。这是我们儿时最大的娱乐。只要有猴艺演出,每次都要端着饭碗,从村这头跑到村那头观看,往往把场地围个水泄不通。猴艺虽然被冠以“艺”字,但却难登大涯之堂,表演者也被人们称为“耍猴的”,“玩猴的”,“巧要饭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不断改进的猴艺表演方式和形式,玩猴人也逐渐的从落泊的江湖客走向民间艺人

13、和艺术家的行列。猴艺也从走村串巷迈入高雅殿堂,成为真正的传统文化载入史册。 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表 项目名称:新野猴艺 传承人姓名:赵增举项目类别:传统游艺与竞技项目保护单位:施庵镇人民政府文化站项目申报地区: 新野二一一年十月十日篇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 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

14、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XX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

15、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编辑工作。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同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

16、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到目前为止,刘伯温传说、太公祭已列入国家“非遗”名录;集锦头通、民间八仙戏、民歌已通过省专家级一、二审,有望列入省非遗名录;畲族剪纸、畲族刺绣、畲族民歌、畲族祭祖、畲族医药、畲族“打王” 舞和木偶戏、单档布袋戏、鼓词、陈十四娘娘信俗、“黄坦糖”传统制作技艺、灰塑、米塑、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抽梁换柱、吊九楼、蛇伤疗法、南田元宵舞龙、吴成七传说等18个项目列入市非遗名录;畲族服饰、畲族婚俗、畲族三月三、畲族谚语、畲族彩带编织技艺、高机与吴三春传说、养根马灯舞、下垟串灯舞、

17、扦柚球、粉丝制作技艺、乌衣红粬制作技艺、弹棉花技艺、修谱习俗、杨府爷信俗等14个项目已通过市级专家组评审,有望列为市非遗名录。(三)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延续深厚文脉,通过多样形式组织开展对非遗的传承保护。一是通过举办重大节假日等方式传承,如利用国家森林节、元宵节、中小学生讲刘伯温故事比赛等传承太公祭、南田元宵节舞龙、;举办三月三民族节,展示畲族婚俗、服饰、民歌等。二是通过文字材料集成传承保护。通过对畲族文化的研究挖掘,以及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先后汇编成民间故事、刘伯温传说普及本、刘伯温传说新探等书籍。三是通过录制音像材料传承保护。先后录制了米塑、

18、木偶戏、花鼓、畲族婚俗、祭祖、民歌对歌等非遗项目。四是通过展示现存实物和制作图片宣传非遗项目。利用文物展览、“文化遗产日”、“中小学生艺术节”等,在全县开展文化遗产巡回展示活动。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非遗项目在日常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中使用频率日趋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如畲族山歌、畲族服饰、传统婚嫁和民间手工技艺蓑衣制作、纸伞制作、竹篾编制

19、、织布技艺等等正在逐渐消亡;马灯舞、布袋戏、花鼓戏、唱元宝和弹棉花、草布鞋编制技艺等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多靠口传身授,有的仅仅只靠子承父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一些传统工艺不再成为生存的必需,并且现存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加新的一代对民族传统民间文化缺乏兴趣,因此,非遗因许多民间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失传,使得后继无人。如马灯舞、打王舞、吊九楼、鼓词、米塑、灰塑、弹棉花技艺、做圆木技艺等等均已没有传承人,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0、淡薄。社会各阶层,包括各级政府,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和保持民族基因的千秋大事,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责任;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宣传也还没有到位,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因此,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由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滞后,于XX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21、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才刚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县虽然于XX年10月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目前我县对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在职责、宣传、人员机构、经费保障等方面还缺乏相应举措,还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工作仅仅停留于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尚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缺乏长效保护机制。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一)要营造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一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

22、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二要利用传统节日和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民间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三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县政府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浙江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把非物质

2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要建立专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三)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扬弃的原则,着眼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广大群众篇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众多种类,第一批共计19项,第二期共计143项,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目录七、传统技艺:1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