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出师表教案新部编本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 第_学期 任教学科:_任教年级:_任教老师:_xx市实验学校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同时,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也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书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重点)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重点)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
2、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难点)一、文本导入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山时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今天我们学的出师表则是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为后主刘禅设计,从而实现自己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纲领。千百年来,本文被公认为是“至情之文”,让我们一起“披文入情”吧。二、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2相关知识(1)关于刘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
3、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2)关于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3背景探源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
4、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4文言知识梳理(1)生字注音崩殂(c) 疲弊(b) 侍(sh)卫 郭攸(yu)之 费祎(y) 恢弘(huhng) 攘除(rng) 咨诹(zu) 遗诏(yzho) 猥(wi) 夙(s)夜 斟酌(zhn zhu) 倾颓(qng tu) 妄自菲薄(fi) 裨(b)补阙(qu)漏 以遗(wi)陛下 性行淑均(xng sh) 行(
5、hng)阵和睦 以彰(zhng)其咎(ji) 以塞忠谏(s) 陟(zh)罚臧否(zngp) 庶竭驽钝(sh ji n dn)(2)通假字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古今异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行不端,思想败坏)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先帝知臣谨慎(古义: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臣本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4)一
6、词多义(5)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6)文言句式判断句:此皆良实。(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省略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省略主语“臣”)(7)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计日而
7、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形容在紧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三、互动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点拨明确】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
8、总结全文。2朗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赤胆忠心和谆谆教诲之情。(二)深层赏析1文章开头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当前局势的?他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点拨明确】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时刻,希望刘禅能“思危”;后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犹在,意在促刘禅励精图治,也引出下文用人的问题。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不利方面: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弱。这样说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感,不能养尊处优,鞭策刘禅发愤图强。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因为还有有利条件:无论是宫廷守卫,还是守关将士都在尽心尽力,浴血奋战。这是激励后主,要有信心,并为下文提建议做铺垫。点明天下
9、形势,隐含创业之艰难,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重视和深思。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原句回答)【点拨明确】(1)诚宜开张圣听;(2)昭平明之理;(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5)亲贤臣,远小人;(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3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点拨明确】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
10、,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4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点拨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严明赏罚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11、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5文章的结尾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点拨明确】结尾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全现,耿耿忠心尽袒。6学生读背课文。四、板书设计五、拓展提升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请你课外搜集一些著名政治家的生平经历,试分析一下,一个比较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点拨示例】(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强烈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
12、群言,改进工作。一、文本导入南宋绍兴八年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正在攻打金兵的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夜宿武侯祠,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一时间情怀与古贤诸葛亮相牵,他感慨万千,泪如雨下,夜不能眠,挥涕走笔,留下了一篇亲手抄写的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的出师表感动了无数英雄,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光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对蜀国的深情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二、互动探究(一)品味语言1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认识。【点拨明确】陈述衷情是本文一大特点。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
13、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嘱,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文章第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承继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情真理足,辞婉心切。第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
14、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耿耿忠心尽袒,勤恳之态毕现。诸葛亮是向刘禅进谏,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7次,而提先帝就有13次之多。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总之,“受恩感激”
15、“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2本文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点拨明确】(1)与受表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二)归纳写作特点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四种。请你分析一下本文三个部分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点拨明确】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
16、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三)主题探究本文叙述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表达了诸
17、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三、板书设计四、拓展提升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学生自由发言。【点拨示例】学生讨论交流,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为报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教师组织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辩驳中,学生的收获应是最大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