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版)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5(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5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5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6.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6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6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7(一)学科核心素养71.信息意识72计算思维 7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74.信息社会责任8(二)课程目标8三、课程结构8(一)设计依据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
2、设计的指导思想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9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9(二)结构9(三)学分与选课 10四、课程内容 0(一)必修课程 0模块1:数据与计算10【内容要求】1【教学提示】 11【学业要求】 12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2【内容要求】12【教学提示】 13【学业要求】13(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4【内容要求】 1【教学提示】 14【学业要求】 1模块2:网络基础15【内容要求】 15【教学提示】 16【学业要求】16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1【内容要求】1【教学提示】 1【学业要求】18模块
3、4:人工智能初步 18【内容要求】 9【教学提示】19【学业要求】1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0【教学提示】0【学业要求】 2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1【内容要求】 2【教学提示】 2【学业要求】 3(三)选修课程23模块1:算法初步2【内容要求】23【教学提示】【学业要求】24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4【内容要求】 5【教学提示】 25【学业要求】 2五、学业质量26(一)学业质量内涵6(二)学业质量水平 26水平1质量描述2水平质量描述2水平3质量描述: 28水平4质量描述: 28(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29六、实施建议2(一)教学与评价建议291.教学建议 29(1)领会学
4、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30(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0()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3()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32.评价建议32(1)评价的原则33()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3(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36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6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33.命题建议 37(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37()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7(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 (三)教材编写建议 39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39.教材的内容选择4
5、03.教材的内容编排 0(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1.关于师资 41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4.关于教学资源 2附录 2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 41.信息意识42.计算思维 3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34信息社会责任 43(二)水平划分与描述3素养1:信息意识4素养2:计算思维 44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45附录 项目教学案例46“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46【学科核心素养】 46【内容要求】46【学业要求】 4【情境设置】7【项目主题】47【项目活动】【拓展思考】48【项目实施说明】 48【课时建议】8一、课程性质与
6、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
7、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
8、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礻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二)基本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
9、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木反思者。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
10、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不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
11、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及日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成就;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应支持学生自主和协作地进行数字化问题解决,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针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研究性论文。
12、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
13、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不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
14、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
15、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二)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
16、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课程设计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发展与创新的能力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依据学分和课时规定,紧扣学科大概念体系,精心架构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确保知识体系清晰、难易梯度合理,控制内容负荷,提供适度的认知挑战。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先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和已有经验,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17、模块,提高课程标准的前瞻性。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理论性、工具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征,设计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项目中学习;依托快速发展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保持又对新技术成果的开放性,鼓励师生共同学习。(二)结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表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类别模块设计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信息系统与社会选择性必修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移动应用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
18、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升学、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分为升学考试类课程和个性化发展类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继续开展与信息技术相关方向的学习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提供条件。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
19、据管理与分析”三个模块是为学生升学需要而设计的课程,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并列;“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是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选学。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选择而设计的自主选修课程,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预留空间。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移动应用设计”以及各高中自行开设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三)学分与选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在修满信息技术必修
20、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爱好、学业发展和职业倾向,学习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发展个性化的信息技术能力或达到更高的学业水平。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中,每个模块为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满足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可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选择性必修中的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是本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依据。学生修完这三个模块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选择性必修中的“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模块的修习情况应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选修课程体现了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学生可
21、根据自身能力、兴趣或需要进行自主选学。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模块1:数据与计算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认识到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逐步成为
22、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内容要求】1.在具体感知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1.2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1.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1.4通过典型的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15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软件工具或平台处理数据,完成分析报告,理解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意义。16从生活实例出发,概述算法的概念与特征,运用恰当的描述方法和控制结构表示简单算法。
23、1.7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感受算法的效率,掌握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方法。1.8通过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剖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巨大进步和应用潜力,认识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提示】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项目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帮助他们探究数据与计算的知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1)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化工具(如移动终端、开源硬件、网络学
24、习平台、编程软件、应用软件等)表达思想、建构知识。例如:在小组研讨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等数字化工具,梳理小组成员在“头脑风暴”(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方法)活动中的观点,建立观点结构图,形成研讨报告。()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是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方法,感受它们对人们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通过“网络购书”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探究“网站为户自动推荐商品的原因”,辨析网站获取用户数据的基本类型,了解基本的分析方法(如对又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等),思考网站数据可能会对用户产生的影响。(3)创设程序设计的活
25、动情境,组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例如:通过编程实现枚举法中的“百钱买百鸡”等经典案例,体验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选课系统”“趣味小游戏”等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程序,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4)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或实景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感受人工智能与社会各领域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思考人工智能广泛使用可能会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应对策略。例如:通过研讨人工智能在智力竞赛及图像记忆挑战中夺冠、战胜顶级人类棋手等事件,引导学生
26、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思考人工智能发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可能会引发的社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会场所的信息中心,观察信息中心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了解信息设备的功能和维护方法,听取专业人员介绍数据处理的策略,体验信息中心在学校管理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学业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数据与信息的特征,知道数据编码的基本方式;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并能通过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保护;在数据分析
27、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和表示简单算法;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思维)。了解人工智能技术,认识人工智能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在信息社会中,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改变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同时,也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本模块是针对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强调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而设置的必修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
28、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安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能安全、守法地应用信息系统。本模块包括“信息社会特征”“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三部分内容。【内容要求】2.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通过分析典型的信息系统,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理解计算机、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描述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工作原理。2.通过分析物联网应用实例,知道信息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式,了解常见的传感与控制机制。4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系统,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
29、作用,通过组建小型无线网络,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5通过分析常见的信息系统,理解软件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借助软件工具与平台开发网络应用软件。2.6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负责任地发布使用与传播信息,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2.7认识到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熟悉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8通过搭建小型信息系统的综合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及局限性。【教学提示】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与实际体验等方式,
30、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系统知识,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统的组成要素,认识信息系统对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剖析“电子商务系统”“网络订票系统”等信息系统实例,引导学生总归纳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了解信息系统的常见功能,以及它们对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作用。(2)利用信息技术实验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到软硬件操作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价值的认识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信息技术实验室中,通过“依托二维码的物联网系统”“
31、远程控制系统”等实验,指导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一个信息系统的硬件搭建和软件安装。(3)结合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隐患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真实感受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体验信息系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学习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通过小组活动,研讨“网络购物”“公共场所Wi-Fi使用等应用实例,分析信息系统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总结相关防范策略,学习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以及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其他机构中运行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行业应用,了解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构建、运行、管理、维护等。【学业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