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出师表出师表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文章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寓情于义”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3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美。 4分析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5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础知识】1生字正音崩殂(c) 陛(b)下以塞(s)忠谏 陟(zh)罚臧否(p)攸(yu) 费祎(y) 猥(wi)以遗(wi)陛下 咨(z)诹(zu)颓(tu) 二十有(yu)一年桓(hun) 闻(wn)达 危难(nn)行(hng)阵和睦 夙(s)夜忧叹攘(rng) 涕(t) 裨(b)补阙(qu)疲弊(b) 恢弘(hng) 驽(n)钝(dn)以彰(
2、zhng)其咎(ji) 妄自菲(fi )薄(b)斟(zhn)酌(zhu)2词语解释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先,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称。创业未半:创建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刘备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中道:中途,半路上。崩殂: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天下三分:指魏、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益州,汉代州名,为蜀据地,其地相当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疲弊:困苦衰弱。诚:实在,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秋:时刻,时期。不懈于内:在朝廷内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松懈。忠志之士:忠贞有志
3、的人,这里指在外戍守征战的武将。忘身于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身,自身,自己。追:追念,怀念。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您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意见。开张,开放,扩大。圣,对皇帝的尊称。光:光大,发扬。遗德:遗留下的美德,指刘备敬贤礼士,广开言路等美德。恢弘:扩展,发扬。恢,广大,宽广。弘,大。这里用作动词,又写作“恢宏”。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意思是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胡乱。菲薄,轻视。引喻失义:说话不合道理。引,称引,引证。喻,譬喻。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塞:堵,阻隔。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指朝廷
4、中的官员。刘禅即位,命诸葛亮开府治事。陟罚臧否:陟:迁升,提升。本义是登山或登高,“提升”是其引申义。臧:善。这里用作动词,褒扬。否():恶。这里用作动词,责备。作奸犯科:干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奸,邪恶不正。科,律条,法令。为:做,行。付:交付,交给。有司:专门管理其种事情的官员,即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谓之有司。侍中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均为皇帝近臣。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良实:贤良忠实。志虑:志虑:志向和心思。忠纯:忠贞不贰。是以:以是,因此。简拔:选拔。遗:给予。悉:全,都。咨:询问。裨:弥补。阙:缺点,错误。贞良死节之臣: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驱驰:奔走效劳。尔来:那时以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驽钝:比喻才能平庸。驽,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攘除:排除、铲除。损:除去。益:兴办、增加。彰:表明、显扬。咎:过失。陬:询问。雅言:正言。【中心思想】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君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出师表的“潜主题”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之前,向后主刘禅进表陈情, 这就是为陆游盛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的前出师表(以下为和教材标题一致,一
6、律称出师表)。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代表作。后世读者感于诸葛亮的真情切意之余,对其主旨,形成了这样的定论: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出师表一文感情深挚,言辞恳切,具有丰富的涵蕴和主题,下面,笔者就这篇表文的“潜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开掘与同仁们共榷,同时为作品或文本的“潜主题”的分析提供一个具体的个例: 、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 刘备临崩前托孤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然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
7、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的这一番话, 对追求道德完善的诸葛亮来说,是内心深处永远的隐痛。当时,他手握军政大权,又要在“益州疲弊”之时率师北伐,昏庸之后主未必以此为然,臣僚们也定会有所非议。在这种情况下,追求道德完善而又以相位行君事的诸葛亮的确有必要表明一下自己无意自取的立场。我国自古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训戒,道德价值总是至高无上的。这种价值往往带有鲜明的封建社会以等级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特征。正如湖大的王齐洲教授指出:“每个人只有在宗法等级制度的金字塔形的阶梯上占据恰如其份的一个位置,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他的事功也只有在适合他的身份和位置的前提下才能受到社会的赞
8、扬。”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道德完满的追求为刘备所烛察。也正如金圣叹评点出师表时指出:“岂知臣莫如君,而自取之语,乃遂敢真蹈也?”刘备完全相信诸葛亮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破坏等级制度,从而背离自己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以示他和诸葛亮肝胆相照,对诸葛亮推心置腹而已,目的是使诸葛亮为他刘氏父子肝脑涂地鞠躬尽瘁。诸葛亮追求道德的完善,必然不会“自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第四次伐魏的情况中得到验证:当时,诸葛亮夺了祈山形势,迫使魏兵屯渭滨,曹真病死军中,而司马懿斗阵失败,魏方正军心动摇,正是取长安图中原的千载良机。而司马懿散布流言,诱骗后主诏还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佞臣蛊惑,且深知“日后再难得此机会”,还是为免
9、遭“欺主”之嫌授人以柄而违心地班师回朝,失却了一次天赐良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昏庸的后主之诏尚不敢违,更不用谈其“自取”之心了。出师表全文共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并在表文中请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事实上,诸葛亮不过是在反复申述其在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中的位置,目的是坚定刘禅对自己不会“自取”的信心,让他放手伐魏助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然而“此地乐,不思蜀”的后主何曾有这等的理想和报负,诸葛亮在固守着道德价值的前提下的主观努力必然化做充满遗憾的梦幻,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感叹和唏嘘。 、临表涕零:理想幻灭的现实慨叹 诸葛亮一直以
10、道德的完善为价值目标,但他不是没有另外的价值追求。虽然他曾向诸葛均表示过:“功成之时,即当归隐。”这句话在表明了他的“澹泊”和“宁静”的同时也表明了他在事功方面的目标和追求。他在“定三分隆中决策”时,就把“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的战略构想。在北伐曹魏前的这篇出师表里,更明确地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自己毕生经营的伟大事业。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事功方面是一直有着明确的事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 在这篇表文里,诸葛亮自云:“临表涕零。”伐魏就伐魏,为何要“临表涕零”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事正危急存亡之际,而后
11、主却处醉生梦死之时。刘备临终的“不才”之目已然验证,以他“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语)、“此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语)的才能却不能实现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因此,理想失落的现实慨叹令其一眶热泪就自然不过了。其实,他的一眶热泪正是为对后主积淀了太多的热望与理想而洒落。但是,他要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又不能不对先生临终的垂托尽力而为,同时,他也希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美好前景能够多少打动刘禅。所以,“于是而身提重师,万万不可不去;心牵钝物,又万万不能少宽。因而切切开导,勤勤叮咛。一回如严父,一回如慈妪。”因此,他“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叮咛痛切言之。”但是,
12、他对自己劝勉后主效法先帝、发扬“遗德”以振兴蜀汉是否有效深感怀疑,甚直是绝望,因而“临表涕零”百感交织。金圣叹的评点之中,连用五个“自叙最悲苦”来分析诸葛亮当时的心境。的确是十分恰切与精辟的评点。可以说,历史为诸葛亮提供了出色的活动舞台,但他事昏庸之君,其结果只能是宏伟的理想化为现实的泡影,他的一生也被涂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在他“临表涕零”慨叹理想幻灭的现实之时,也令我们后世读者“临表涕零”感慨万千. 、防患未然:警示诸臣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良将择主而事,杀主献土的情况极为普遍,更有甚者,一些手握大权,身拥重兵的重臣经常做出“自取”之事。“三国鼎足”的大势也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形成的。张扬个性
13、,建功立业的思想影响着世人。回顾“三国”的历史,此种例子举不胜举,如董卓废少立献,曹丕废献自立,司马代魏,魏延杀主献土,以及吴懿、张翼、姜维等人背主之事都是那种时代风习的使然。正是因为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诸葛亮不能不当担心他提师远去之后发生宫延政变。这同样也是出师表的主题之一,对此,金圣汉挖掘得异常深入,分析得异常透辟。所谓“此表所忧,不在外贼,而在内蛊也。哀哉!”可谓一语破的。受此影响,吴楚材也在古文观止里评说:“时宵小伺侯,必有乘孔明远出而蛊惑其君者。” 出师表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无非是想让诸臣不要忘了刘禅是先帝之嗣,不要忘了先帝之“殊遇”和“简拔”,其用心可谓深远。正如前文指出,
14、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以极其悲苦的语调陈述身世,不过是想以自身的忠贞感染诸臣,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使诸臣看在先帝的份上,忠诚于昏庸之君。正是因为其“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的磊落和坦荡才使其“行君事而国人不疑”,也影响着诸臣,使他们表现出了对刘氏父子的无比忠贞,甚直得到了敌手的尊崇,以至曹睿在临终前仿效刘备托孤,要司马懿学诸葛亮“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的榜样。诸葛亮忠贞的人格力量可见一斑,可惜司马父子并非诸葛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诸葛亮借出师一表警示诸臣。 上述三点,就是笔者对出师表一文“潜主题”的阐释。当然,也可能会有读者从另外的角度对其“潜主题”作
15、出挖掘。一篇作品、一个文本的“潜主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阵地之一,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此文最重要的目的。 出师表知识点梳理文化积累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相关知识介绍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
16、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词语积累重要实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躬耕于南阳。猥
17、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一词多义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为:俱为一体。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词类活用庶竭驽钝通假字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义。“阙”通“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同“谏”古今异义卑鄙:身份低位,见识浅陋。今义是指品质低劣、下流。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感激:感动。今义是指激动、感谢。句式积累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判断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美词美句积累四字词语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言 陟罚
18、臧否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优劣得所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行阵和睦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间,奉命于危难之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拓展杜甫:出师未捷人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武侯祠匾额对联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过厅对联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诸葛亮殿对联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过厅对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殿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
19、,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内容理解主题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言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写法特点1、 全文贯穿着一个“情”字,可以说是以情感人。2、 文章的说理主次分明,先后有序。3、 文章在构思上也很巧妙,表文从第一部分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出师表中的情感美很奇怪,每每读到出师表,就会想到秦桧,就会想到王莽,就会想到多尔衮,就会想到历朝历代的奸臣贼子,就会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反差,就会在心中涌起对诸葛亮的无限敬意。
20、出师表中的诸葛亮,他身上透露的是一种至真、至诚、至忠的情感美。要了解他这种情感美首先得了解他与先主刘备的关系。从先帝接受徐庶“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想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的推荐,到委自枉屈“三顾茅庐”,以“拱立阶下”恭候昼寝的诚意打动诸葛亮开始,两人就患难与共,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直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已到极致:“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
21、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刘备在遗诏中吩咐刘禅曰:“卿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读之让人震颤,在那个江山至上、权力至上、皇族利益至上的时代,“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样的遗言是回肠荡气的,而正是这种极致的信任,成就了诸葛亮极致的忠诚情感。诸葛亮自先帝刘备崩殂之后,决不负信任,恪守着自己的诺言,始终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不但没有因后主是个
22、“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庸之徒而“自取”,更是多了一些劳心劳力的责任,他要调教后主刘禅,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我们看他的良苦用心,表文一开始就先分析蜀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既有“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惫”的不利条件,又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有利条件,再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然后婉转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让后主容易接受,真是难为了一代忠臣,为了蜀汉,为了刘氏江山可谓煞费苦心。作为两朝元老,不但无居功自傲之气,反而更谦虚谨慎,恭敬有礼,向后主提出“赏罚分明”的建议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3、;推荐贤才是“愚以为”既保全君主的自尊又尽进人臣的本分。在提出关键性建议“亲贤远佞”时,更以历史之训为鉴,以先帝之叹为情,以自己之见为理,让后主在历史的车轮声和先帝的感叹声中得以警醒。面对昏庸的后主,诸葛亮尽心竭力,恨不得掏心掏肺以明其志。陈述自己的身份、志向、出山为先帝“奔走效劳”的经历以及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难。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借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告诉后主创业的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的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
24、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后主怎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其诚心可见,诚意可鉴。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心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大忠之心日月可鉴。观其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一封遗表更是让后人读之潸然泪下:“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
25、: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弥留之际,仍心系汉室江山社稷,正是这“忠”和“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诸葛亮情感的光辉,并且布泽于后世无数的有志之士。读三国时,每次读到五丈原先生强支病体出寨遍观各营时的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初出茅庐时对其弟的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也许从心底深处,他依然固守着“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志向,可又不能不报知遇之恩,不能为人谋而不忠。看看后人的诗: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
26、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再体味“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情怀,该是何等悲壮的舍生取义啊!一幅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他一生功绩的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他人格的高度评价。白乐天诗“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是对他倾世情感的最好诠释。出师表鉴赏“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
27、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导昏庸,后表审量形势”,这就是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我们现在读的是前出师表。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
28、为与魏、吴对峙的蜀国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年刘备便帝位。公元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齐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的身分。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方针,作者
29、在行文上颇费深思。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昊夕之势,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
30、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动魄。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法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紧扣“开张圣听”的精神,要后主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祎、董充这
31、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明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之隆,可以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