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47.21KB ,
资源ID:88903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903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凸轮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凸轮设计.docx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凸轮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编程说明书设计题目: 牛头刨床凸轮机构 指导教师: 王琦 王春华 设 计 者: 雷选龙 学 号: 0807100309 班 级: 机械08-3 2010年7月15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二)姓名 雷选龙 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班级 机械08-3班 学号 0807100309一、设计题目:牛头刨床凸轮机构设计二、系统简图:三、工作条件已知:摆杆9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远休止角,回程运动角,摆杆长度,最大摆角,许用压力角(参见表2-1);凸轮与曲柄共轴。四、原始数据凸轮机构设计1512540701070五、要求:1)计算从

2、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 2)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实际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以上内容作在A2或A3图纸上。3)编写出计算说明书。指导教师:开始日期: 2010年 07月 10日 完成日期: 2010年 07月 16日 一 设计任务及要求-2二 数学模型的建立-2三 程序框图-5四 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6五 设计总结-14六 参考文献 -15一 设计任务与要求已知摆杆9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70,远休止角s=10,回程运动角=70,摆杆长度l09D=125,最大摆角max=15,许用压力角=40,凸轮与曲线共轴。(1) 要求:计算从动

3、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用方格纸绘制),也可做动态显示。(2) 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的实际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3) 编写计算说明书。二 机构的数学模型1 推程等加速区当时角位移 角速度 角加速度 2 推程等减速区当时角位移 角速度 角加速度 3 远休止区当时角位移 角速度 角加速度 4 回程等加速区当时角位移 角速度 角加速度 5 回程等减速区当时角位移 角速度 角加速度 6 近休止区角位移 角速度 角加速度 如图选取xOy坐标系,B1点为凸轮轮廓线起始点。开始时推杆轮子中心处于B1点处,当凸轮转过角度时,摆动推杆角位移为,由反转法作图可看出,此时滚

4、子中心应处于B点,其直角坐标为: 因为实际轮廓线与理论轮廓线为等距离,即法向距离处处相等,都为滚半径rT.故将理论廓线上的点沿其法向向内测移动距离rr即得实际廓线上的点B(x1,y1).由高等数学知,理论廓线B点处法线nn的斜率应为 根据上式有:可得实际轮廓线上对应的点B(x,y)的坐标为此即为凸轮工作的实际廓线方程,式中“-”用于内等距线,“+”用于外等距线。三 程序框图四 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include#define l 125.0#define Aa 40#define r_b 50#define rr 7.5#defi

5、ne K (3.1415926/180)#define dt 0.25float Q_max,Q_t,Q_s,Q_h;float Q_a;double L,pr;float e1500,f1500,g1500;void Cal(float Q,double Q_Q3)Q_max=15,Q_t=70,Q_s=10,Q_h=70;if(Q=0&QQ_t/2&QQ_t&QQ_t+Q_s&QQ_t+Q_s+Q_h/2&QQ_t+Q_s+Q_h&Q=360) Q_Q0=K*0; Q_Q1=0; Q_Q2=0;void Draw(float Q_m) float tt,x,y,x1,y1,x2,y2,x3

6、,y3,x4,y4,dx,dy;double QQ3;circle(240,240,3);circle(240+L*sin(50*K)+4*cos(240*K),240+L*cos(50*K)-4*sin(240*K),3);moveto(240,240);lineto(240+20*cos(240*K),240-20*sin(240*K);lineto(260+20*cos(240*K),240-20*sin(240*K);lineto(240,240);moveto(240+L*sin(50*K)+4*cos(240*K),240+L*cos(50*K)-4*sin(240*K);line

7、to(240+L*sin(50*K)+20*cos(240*K),240+L*cos(50*K)-20*sin(240*K);lineto(255+L*sin(50*K)+20*cos(240*K),240+L*cos(50*K)-20*sin(240*K);lineto(240+L*sin(50*K)+4*cos(240*K),240+L*cos(50*K)-4*sin(240*K);for(tt=0;tt=720;tt=tt+2) Cal(tt,QQ); x1=L*cos(tt*K)-l*cos(Q_a+QQ0-tt*K); y1=l*sin(Q_a+QQ0-tt*K)+L*sin(tt*

8、K); x2=x1*cos(Q_m*K+40*K)+y1*sin(Q_m*K+40*K); y2=-x1*sin(Q_m*K+40*K)+y1*cos(Q_m*K+40*K); putpixel(x2+240,240-y2,2); dx=(QQ1-1)*l*sin(Q_a+QQ0-tt*K)-L*sin(tt*K); dy=(QQ1-1)*l*cos(Q_a+QQ0-tt*K)+L*cos(tt*K); x3=x1-rr*dy/sqrt(dx*dx+dy*dy); y3=y1+rr*dx/sqrt(dx*dx+dy*dy); x4=x3*cos(Q_m*K+40*K)+y3*sin(Q_m*K

9、+40*K); y4=-x3*sin(Q_m*K+40*K)+y3*cos(Q_m*K+40*K); putpixel(x4+240,240-y4,YELLOW);void Curvel() int t; float y1,y2,y3,a=0;for(t=0;t=0)&(aQ_t/2)&(aQ_t)&(aQ_t+Q_s)&(aQ_t+Q_s+Q_h/2)&(aQ_t+Q_s+Q_h)&(a360;)t-=360;if(flag=1)for(L=l-r_b+70;Ll+r_b;L+=2) Q_a=acos(L*L+l*l-r_b*r_b)/(2.0*L*l); Cal(t,QQ1); aa=at

10、an(l*(1-QQ11-L*cos(Q_a-QQ10)/(L*sin(Q_a+QQ10);/*压力角*/pr=(pow(L*L+l*l*(1+QQ11)*(1+QQ11)-2.0*L*l*(1+QQ11*cos(Q_a+QQ10),3.0/2)/*曲率半径*/(1+QQ11)*(2+QQ11)*L*l*cos(Q_a+QQ10)+QQ12*L*l*sin(Q_a+QQ10)-L*L-l*l*pow(1+QQ11),3);if(aarr)flag=0;break;if(flag=0)Cal(t,QQ1);Draw(t);cleardevice();x_1=240+L*sin(50*K)-l*c

11、os(Q_a+QQ10+40*K);y_1=240+L*cos(50*K)-l*sin(Q_a+QQ10+40*K);circle(x_1,y_1,rr);line(240+L*sin(50*K),240+L*cos(50*K),x_1,y_1);moveto(240+L*sin(50*K),240+L*cos(50*K);lineto(240+L*sin(50*K)+l*cos(Q_a+QQ10+40*K),480+2*L*cos(50*K)-y_1);lineto(140+L+l*cos(Q_a+QQ10)*2,480+2*L*cos(50*K)-y_1);delay(1);getch()

12、;cleardevice();line(100,80,100,445);line(70,300,530,300);line(100,80,98,90);line(100,80,102,90);line(520,298,530,300);line(520,302,530,300);setcolor(2);outtextxy(300,150,The analysis of the worm gears movement);printf(nnnnn Q(w,a);printf(nnnnnnnnnnnnnnttttttttt);Curvel();getch();printf(nnnnnnnnnn);f

13、or(i=0;i=1440;i=i+20) delay(1000); printf(%d %f %f %fn,i/4,ei,fi,gi); fprintf(f1,%d %f %f %fn,i/4,ei,fi,gi);getch();fclose(f1);closegraph();角度 10倍角位移 104.8倍角速度 108.5倍角加速度235-360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五 总结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计算机工具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设计之前,我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的

14、阅读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本教材,在设计开始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提前预习的重要性。这次设计运用到了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老师耐心帮助下完成了机构运动简图。我又学会了Turbo C/C+软件的运用,又巩固了CAXA的画图技巧,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C语言编程在同组的同学帮助下顺利的完成。C语言中遇到很多情况,比如头文件的辨别,定义与定位的技巧等等,又巩固了知识,也学到了新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和利用生产时间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设计中有很

15、多人的精神值得学习,比如我的班长,人家的确有种耐得住寂寞的心态.确实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但是我所赞赏的还是他追求的过程,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那种斟酌的态度就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人家是在用心造就自己的任务,而且孜孜不倦,追求卓越.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的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要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的努力。本次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与应用,还是对自己体质的一次检验。六 参考文献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徐萃萍 冷兴聚2.机械原理电算课程设计指导书冷兴聚3.机械原理孙恒 称作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4.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5.C语言典型零件CAD王占勇,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96.计算机图形学罗笑南 王若梅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107.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裘建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