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63.79KB ,
资源ID:88323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323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哲学主义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哲学主义复习资料.docx

1、马克思哲学主义复习资料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P5、P8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P16-18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2、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必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腿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与时俱进的含义?P19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要求人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第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再次,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 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

3、新本领,提出新理论。4、如何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P29-30答: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经济全球化。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膨胀。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和研究课题。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形态?P37答: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民主,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4、、“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质,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在事先”,都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表现?P54-55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咱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

5、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矛盾是事物运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第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58-59答: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不是转化为任何别的他物,而是转化为自己的对方面。这一转化的基本趋势是由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的。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

6、力量对比。第二,斗争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4、内因和外因的关系?P60答: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P64答: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认识的次要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

7、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6、辩证的否定观点?P68答: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7、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P77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通过理发思

8、维才能把握。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相对平衡。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依赖于本质。8、规律的含义与特点?P78-79答: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P84答:意识的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9、。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10、一般论述: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P85-86答: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

10、盲目蛮干。增加题: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54答: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保证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过程。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P35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11、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P40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4、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意义?P61答:矛盾的

12、特殊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5、度以及把握度的意义?P65答: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

13、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怎么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P93-95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能力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不仅锻炼了体力,而且锻炼了思维的能力,使人的智力不断提高。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人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书本和他人那里学来的。2、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P97、P100-101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

14、和精神客体。认识的主体和是一对矛盾的两上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但是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一方面,主体反映为观念和思想,另一方面,主体又把实践中得来的关于客体的观念、思想,通过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答: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

15、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107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表面的、直接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没有纯粹和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5、如何正确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6答: 真理具

16、有绝对性,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它需要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17、;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118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7、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122答:真理,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

18、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 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134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

19、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135-136答: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136-137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燕尾服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

20、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37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

21、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5、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主要内容?P140-142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但却不是纯粹自发的过程,而是自发过程

22、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和平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动态看,就是矛盾运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阻碍变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6、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23、要求规律的主要内容?P144-146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决定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经济基础是先进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的辩证关系。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升时期基本适合。没落时期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需要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解决。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139答:第一,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第二,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第三,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8、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6-167答:第一,文化人有停息功能。文化以信息为中介建立起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文化本

25、身就凝结着历史的联系。第二,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文化的教化和培育功能主要是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第三,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人类社会就是在需要与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更新中获得发展的。第四,文化具有认识功能。1、文化扩大了人的认识主体性,促使认识在文化“遗传”的基础上发展。2、文化又提供了人的认识背景。3、文化又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9、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P169-172答:1、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有两个层次的观点:一是“人的一般本性”。即一切人所共有的,另一个是“每

26、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本性”。劳动是人的本性,指劳动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一般本质。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讲的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10、如

27、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P174-175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赞成、拥护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受历史条件的制约。11、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P178-179答:第一,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

28、的历史作用,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需要。第二,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第三,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第四,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

29、的斗争的历史时代。(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

30、节。(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31、(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多选

32、)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单选)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