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182.79KB ,
资源ID:88201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201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全管理系统理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全管理系统理论.docx

1、安全管理系统理论 安全管理系统理论与我国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班 级:-工程管理姓 名:-学 号:-论文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强调企业负责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已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本文研究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思想,总结分析国外建

2、筑业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结合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深入阐述了建筑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提出安全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要素的结合。然后详细分析适合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要素的概念、内容以及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本文研究建筑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根据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基本原理,对建筑工程主要工序进行了危害分析。本文最后分析分包制度对建筑业安全管理的不利影响,明确了业主、承包商、分包商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划分,从业主、承包商、分包商和法规的角度提出减少分包制度对建筑业安全管理不利影响的方法。关键词:安全 管

3、理制度 危险 分包1问题的提出1.1研究的背景建筑业一直是伤亡事故多发的行业,在我国生产性行业中高居第二位。从1990年到1999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530起,死亡人数1560人。近年来全国建筑业施工伤亡事故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死亡人数仍然维持在每年千人左右。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阻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行业的安全状况,成为建筑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是传统安全管理制度,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以下缺点。(1)以伤亡事故管理为安全管理的中心,主要着眼于事故预防和处理,具有相对被动和静态的特征。(2)主要依靠安全规章制度,通过安全检查、安全考核等手

4、段,以及基本依靠安全管理人员的有限努力去争取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而没有着眼于系统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全面调动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将安全管理目标落到实处。(3)只重视对伤亡事故信息及部分安全检查信息的收集、处理,而没有对安全管理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处理和实时反馈,因此对相关信息的应用程度有限。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强调企业负责是安全管理的中心。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由于存在上述的缺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设工程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1.2论文研究主

5、要内容本文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总结安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和国外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2)结合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建筑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对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和要素进行研究。(3)针对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建筑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方法。(4)由于分包制度是建筑生产的重要特点,对安全管理有重要影响,本文最后讨论建筑业的分包制度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1.3论文研究总体思路本文研究总体思路如下:问题的提出安全管理系统理论概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概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模式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要素建筑

6、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建筑企业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分包制度对建筑安全的影响结束语2安全管理系统理论概述2.1安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科学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自然物和人造物对人类危害的作用机理及控制危害的理论和方法,以保护人类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的跨门类、综合性的交叉科学。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或者说是各种技术危害,如工业事故、交通事故、职业危害等。十九世纪末期,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发达国家鉴于工业生产中火灾、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建立了工厂安全法规,成立了相应的保险组织。1858年英国成立了蒸汽锅炉保险公司,1885年德国成立了工伤事故

7、保险协会,开创了有组织的安全活动,从而拉开了安全科学发展的序幕。二十世纪以来安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这一阶段,英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成立了安全专业机构,形成了安全科学研究群体,专门研究工业生产中的事故预防技术和方法。事故致因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埃尔巴德贾基凯利最先提出“安全第一”的原则,首次提出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并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管理活动使该公司1912年伤亡事故率下降了43.1%。至今这一口号仍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1931年,海因利希(Heinrich H W)在纽约

8、出版了工业事故预防,海因利希根据大量的工业事故统计资料,提出了用概率来表达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并提出事故致因学说,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海因利希根据统计提出伤亡事故比率,即当发生330次竖桩引起的跌倒事故时,其中300次为无伤,29次为轻伤,1次为骨折性重伤,这就是著名的海因利希法则,又称1:29:300法则。法则数字表明,事故伤害大小为偶然性支配,且具有一定的概率(若把跌倒事故换成触电或坠落,发生重伤或死亡的比率则更高)。海因利希法则和事故致因学说,确定了伤害的概率和事故规律的概念,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首次用科学的方法从事故统计中揭示了事故规律,为近代工业安全

9、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境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第二阶段,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安全系统分析和安全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发展了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等,提出了事故的心理动力理论、社会环境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人机系统模型等事故致因理论。1961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长期

10、使用布尔逻辑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事故树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方法采用由原因到结果的逆过程进行分析,即先确定事故的后果,然后依次找出它的下一层原因,一层一层地分析下去,直到找出最基本的原因为止。每层之间用逻辑符号连接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该方法可以预测系统事故发生概率,鉴别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事故树分析是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它体现了用系统思想研究安全问题的特点,即能做到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1962年美国成立了系统安全学会,成为第一家用系统论对安全科学进行研究的学术机构。1964年,美国道化学公司提出了火灾、爆破指数法第一版。火灾、爆破指数评价方法最初的目的是作为选择火灾预防方法

11、的指南,是最早的一种指数评价法,它能够真实地量化潜在火灾、爆破和反应性事故预期损失,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随后的蒙德评价法、六阶段评价法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0年美国人波尔(Pope)发表了“计算机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一文,揭开了计算机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第一页。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核电站的危险性评价报告书。该报告采用事故树和事故树分析方法,把各种事故率数据作为输入,定量评价危险性,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安全工程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局部安全的缺陷,并从多学科分散

12、研究各领域的安全技术问题发展到系统地跟踪和研究安全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一般安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到安全科学理论研究,逐步建立了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发展了本质安全、过程控制、人的行为控制等事故控制理论和方法。1981年,德国库尔曼教授发表了安全科学导论。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安全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为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世纪的后期,现代科学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学等。其管理方法也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

13、发展到现代法制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我国安全科学起步较晚,其发展是建国以后的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国家把劳动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实施,安全技术作为劳动保护的一部分而得到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成立了劳动部劳动保护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发展了防暑降温、工业防尘技术,个体防护用品及安全检测技术等。该时期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重点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就是年代初,安全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此期间,成立了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所、中心50余个,专业科技人员5000余名。部

14、分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安全工程、卫生工程专业,安全科技队伍和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综合性的安全科学技术得到初步发展,我国的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等部门研究开发了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或标准。现代管理科学的预测、决策科学和行为科学以及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理等理论逐步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安全科学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安全科学技术被列入国家一级学科,建立了安全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机构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形成了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经济学等应用学科,安全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得到发展并初步形成。综观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15、,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全管理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较快发展。现代安全管理逐步实现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故分析与隐患管理,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卫生的综合效果,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文全营理程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现代安全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引入,是人类安全历史进程中一场重大变革,必将给人类安全带来新的曙光。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人类对于安全科学的认识仅仅是

16、起步阶段,作为安全科学的专业理论几乎可以认为是初生的婴儿,形态可能已有,名称却未定。安全管理理论中某个局部或其中某个细节可能已相当成熟,但总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2.2安全管理系统的概念2.2.1安全管理系统的形成现代化安全管理的显著特征是系统化安全管理。系统方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主要的安全防护策略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几次大型安全事故是安全管理系统出现并得到发展的催化剂。人们通过对这些事故原因的总结,认为设计过程、测试与运行过程、教育培训、紧急事故计划中对安全重视不够,以及安全监督管理不力等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对这些问题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系

17、统化的加以解决。此后,许多高风险行业的企业开始改变它们的安全管理思想,实现了从传统的强调生产过程中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安全管理思想,向强调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程序的全面安全管理思想转变。虽然安全管理系统的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是与安全管理系统有关的思想则早已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全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技术,安全开始被看作既是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工程的一部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一些管理方法,比如制订安全管理政策、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雇员的选择与安排等,逐渐得到应用。(2)质量控制领域中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也被引入安全管理领域。(3)在安全管理领域,人体工程学也逐渐得

18、到应用。在此期间,安全管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但是人们对于安全管理过程本质的认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安全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仍然是安全工程、安全教育和安全规则的强制执行,这三个原则构成了早期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2.2.2安全管理系统的含义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较复杂的系统可进一步划分成更小、更简单的子系统,许多系统可组织成更复杂的父系统。系统的活动总是朝着目标前进的。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系统需要通过各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持续地调整与环境的关系,达到适应环境的目标,因而必须整体地对待各系统内部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管理文

19、化中,系统指得是通过人员、机械设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达到一定的安全目的,它具有以下的特征。(1)系统是有目标的。(2)系统是分等级的,安全管理系统是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子系统。;(3)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并运行。(4)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服务于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包括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行动。(5)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6)系统、子系统和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输入和输出。2.2.3安全管理系统的集成集成化安全管理系统逐渐成为近几年安全管理发展的热点,集成被认为是安全管理系统的要点之一。集成化安全管理的思想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在1931年,海因利希就提出安全管理的本质应该

20、与其它管理功能是一样的,安全控制与产品的质量、成本、数量控制是并列的,同时他认为安全、效率和生产率具有内在的联系。虽然海因利希把安全管理重点放在对安全规则的强制执行而不是对整个安全管理系统的监督上,但他描绘了最高管理层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应当明确的是,在当时高级管理层角色的象征作用远大于实际的作用,真正的关键人员是安全监督人员,他们对工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海因利希的多米诺理论和事故防止方法在安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妨碍了安全管理的集成过程。海因利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组织集成化安全管理长期以来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因为海因利希的事故致因理论强调解决安全

21、问题的技术方法而不是管理方法。在七十年代提出了“集成化安全”的概念。“集成化安全”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工人的参与,安全管理与社会技术系统的联系。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安全是生产的一部分,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让职工全面参与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目标”。近些年来质量保证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起使得“系统集成”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主要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首先,安全管理人员不断的吸收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认可了集成化安全管理的思想。其次,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关系的研究对集成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集成是全面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的组织原则,同时也是安

22、全管理的重要原则。虽然现在有关安全管理的研究中很少对集成的概念进行分析,但是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集成的定义和解释,他们认为安全是生产管理的中心功能之一,或者说是组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安全与其它的管理功能集成到一起。出现了:“安全管理是重要的组织目标,是管理和生产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全应该集成到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工作的执行中”、“从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和“从下而上”的管理方式紧密的集成等。综合以上的观点,安全管理的集成就是把安全集成到更广阔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中,把安全集成到高级管理、线性管理和监督责任中。强调安全管理的集成的原因是因为安全管理的集成具有很多的优点,通过安全管理的集成能够

23、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集成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安全管理可以和其它管理活动共用组织资源。(2)安全管理成为组织中所有人员的全职责任。(3)安全管理目标与其它管理目标处于同等的地位等。目前,对安全集成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还不成熟,处于初级阶段,这表现在相关文献多种多样,而实证研究很少。虽然大多数的研究重点强调安全集成的多样性,但是大家一致同意安全集成仍然有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安全集成应该与生产策略相符。第二,安全集成在组织的所有层次都应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安全集成的策略、形式、实施都没有一致的标准。此外,很少有学者研究讨论安全集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即使有也仅仅局限在具体的管理方法在集

24、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比如精益生产对工人安全的影响。2.2.4安全管理系统的分类确定安全管理系统类型时应主要考虑两个标准。(1)安全管理集成的途径第一个参考标准是安全管理集成的途径,安全管理系统集成到整个生产管理系统中有两个不同的途径传统方式和现代化方式。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安全管理的责任被赋予安全监督人员,监督人员主要由中级管理者和安全专业人士担任。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中,强调管理在安全中的重要性,主张把安全管理集成到更加广阔的组织管理体系之中,认为工人的参与对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有管理结构的灵活性、管理系统的包容性和集成化、开放的管理方式(协商的管理、工会的

25、参与、高级管理层的参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有被动性(过于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个人被动的安全防护、责任归咎于受害者)、管理系统的非集成化和边际性、直接下命令的控制管理方式、把工人排斥在管理体系之外、安全管理集中于少数专业安全人员。(2)安全管理的策略第二个参考标准是安全管理的策略,人员安全管理策略和工作(场所)安全管理策略是两种不同的安全管理策略,人员安全策略强调工人行为对安全管理的影响,而工作安全策略强调危险的控制。工作安全策略与泰勒的管理理论是一致的,对安全行为的严密监控和安全方法的专制控制是其主要的特征,认为危险控制是安全管理的中心。这种方法同时还强调通过正式的自上而下的沟通

26、和教育培训确保工作人员理解安全目标。与此相反,以工人为中心的方法强调雇员的行为和管理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对工作人员行为的控制,注意力集中于“人员的问题”,比如态度不好、缺乏执行能力等;同时强调正式的自下而上的沟通,这种沟通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及在制订政策时考虑工人要求的重要机制。3建筑业安全管理概述3.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状况分析3.1.1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

27、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1999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9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5151.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我国建筑业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工程总承包,第二层次是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第三层次是劳务承包。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地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

28、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生产安全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近几年来,建筑业因工伤亡事故仍占有相当的数量,职工伤亡人数居全国生产性行业的第二位,约占全国非矿山企业伤亡总数的三成多。从1990年到1999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1530件,死亡1560人,重伤718人。从1995年开始,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连续五年出现下降的好势头,但是三级以上重大事故有上升的趋势。到1999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932件、死亡1097人,比去年下降

29、7.58%,但其中三级事故共40件,死亡160人,上升15.0%。图3-1为中国建筑业1981年至1997年安全事故状况,图3-2为1994年至1999年事故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根据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目前我国主要的建筑安全事故类型分别是高处坠落、电击伤害、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工程建设的巨大投资和从业人员规模使得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和巨大。发生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仅给受到伤害的个人及其家庭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还对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法律责任。国外统计表明,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在英国可达项目总成本的36%,美国

30、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其总成本的7.9%,而香港地区已达到8.5%。我国虽然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但相信不会例外。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国内承包商的平均利润率35%。我国工程建设的安全水平一直较低,每年由于安全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数千人。特别是近年来重大恶性事故频发,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水平已经成为阻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建筑业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是极其严峻的。事故的频繁发生,一方面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制约着正常的生产建设和经济运转。建国以来,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曾

31、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制定了许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及全社会都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1998年3月1日正式生效的建筑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至五十一条对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各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改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迫切性。因此,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我国建筑业现状,寻求避免建筑事故的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界和研究界刻不容缓的任务。3.1

32、.2我国建设业安全管理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施工项目中安全管理与现行的建筑市场运行模式、承发包模式、佣工体制以及很多建筑企业实行的安全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现今,对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的现状包括以下几点。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从总体上看生产力过剩,远远超过建筑市场的实际需要量,在很多中小城市和不发达地区这一状况尤其严重。建筑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业主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往往向承包商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比较突出的是要求承包商垫资乃至亏本施工的现象。这样就经常导致项目生产资金不到位,安全投入得不到保证,工期进度过于紧张,生产进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节约经营成本,除了某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以外,不再雇佣固定的工人。在获得项目合同以后,仅派出项目部管理人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