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11KB ,
资源ID:88113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11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一文大荒.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一文大荒.docx

1、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一 文大 荒王羲之的前后左右(一) 文/大 荒 展开全文 王羲之的前后左右文/大荒写在前面我们今天所谈的书法,简单的说就是:写字。古代和现代,写字变化不大,只是书写的材料和方式,随着时代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着,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写字。只要写字,就有快慢,轻重,浓淡,最后才是好坏。而且好坏也不是客观的,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古代人写字,现代人也写字,东方人写字,西方人也写字,为什么独独中国人把写字当作艺术,当作书法呢?书法和非书法区别在哪里?常常有朋友问,这个字好不好,这个字好在哪里?也就是,什么样的字才算好呢?最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将书法还原为写字,不仅是书写的技巧的还原,

2、还包括书写心态的还原。因为,很多现实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已经越来越失去书法的真实感,也就是书法的生命力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完全抽空了书写性本身,包括内容,包括形式,包括目的。当这些完全为了所谓的书法美感而去考虑而去创作的时候,其做为有生命的书法,或做为写字的意义已经完全失去,既非写字,何谈书法的生命。也是刚才,朋友说,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我完全同意这样的一种推论。否则便没有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也没有了东西方写字的区别了。但归根结底,书法还是写字。一,王羲之之前的书法!1,草书如果单就我们现在所指的书法艺术,似乎从甲骨文开始,有金文,篆文,隶书,草书,行书,一直到楷书,都算,(至

3、少我们现在这么认为)。这上千年的书写的演变,为什么独独从王羲之说起呢?因为自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也就是,书法做为艺术的自觉的追求,基本上是从王羲之前后开始的。即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其中,有两个人对后世影响比较大,一个是张芝,一个是蔡邕。而且,据说,两个人都是公元192年去世。据说蔡邕有书法九势存世,全文如下: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

4、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这九势对书法阐述的精到,即使后来的书家或是书评家也都难以逾越。所以有人认为不是蔡邕所作,意思是,那时候的人不应该对书法有这么彻底的认识。但不管怎样,有蔡邕的字摆在那里,而且,能写出这样的字,没有对写字进行思考是不可能的。下图是蔡邕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局部据后汉书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记载: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

5、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这说的是熹平四年蔡邕上书请求审定六经,汉灵帝许可了,而且蔡邕亲自书丹,(用朱砂写在石头上),工人刻。这是后汉书记载的,应该不会错。因此,可以确认两点,一是熹平石经为蔡邕所书。一是那时候的隶书就是官方使用的正书。蔡邕,做为六经的抄写者,应该只是之一,因为那工程太浩大了,整个规模有二十万字之多,整整写了四十六块石碑,历时八年,又说九年刻完。从碑文刻字看,蔡邕的隶书已经从横势逐渐向方正造型演变,虽然运笔还是隶书,但已经显得方正。其次,此刻石与后世的书法创作有个很大的区别是,那时候书写的规范化永远比书写的变化来得更重要,所以,凡重复的字,绝

6、不会像后世一样,一定要写得不一样,要有变化,而是一味的一模一样的写去。也就是,这石碑的功能性绝对在审美需求之上。这细节或许可以印证书法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功用。不仅作品是,书写的心态也是,除了写得工整,划一,别无他求,就像现在的打字排版一样。换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书法九势(如果是他归纳的话)也绝对不是为了创作什么书法作品,而是为了公干书写而归纳的,简单的说,就是让你懂得写字,写整齐的字,写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文字。这让我想起后来的馆阁体以及围绕馆阁体的书写方法。但即使这样,一点也不会影响我们将之做为艺术品的书法作品来欣赏,就像比它更早的石鼓文,甚至甲骨文一样。我们所关注的,或是希望还原的就是,蔡邕当

7、时书写的心态。尽管传说他书写完之后,每天来看书丹石碑的不下千乘,这样还不能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将这作品当作艺术品来欣赏。这完全可以是好奇或是惊讶,毕竟弄了这么多的石头排在那里,而且上面用朱砂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仅仅这样就值得一看了。再则,那时候应该懂文字的不是很普遍,而且,懂文字又兼之懂书法的,恐怕就更少了,所谓千乘,已经是泛指,如果再减去那些不识字的前呼后拥的佣人,怕也没有几个真正欣赏的人。所以,这石碑当时不是为了都市景观而创作的,而是为了竖立在太学院,而太学院,应该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了。是为了当时太学训导用的。因此,其功能很明确。我从来都不否认书法艺术的存在,但我就是看不惯离开书写功能的书法

8、艺术,因为,那样便成了无根之木,是空洞的,是无法让人,或至少无法让我真正为之动容的艺术。蔡邕张寿碑另一个和蔡邕同一年死去的是张芝,一直到唐代张旭出现之前,书法界,如果当时有书法界的话,公认的草圣便是张芝。在谈及张芝的时候,我想先澄清一件事。记得小时候,很崇拜英雄,以为时代总是这个英雄那个英雄忽然冒出而改变的。书法也是如此,有了这个人,便开创了行书,有了那个人,便开创了草书。其实不然。有一次和朋友游泰山,上山的时候什么也看不见,只想着看山顶的日出,哪里有,阴沉沉的,冷得要命,朋友脚痛,坐缆车下山,我因为知道有泰山金刚经,便一路寻了下来,沿路看到很多魏晋时期的摩崖石刻,让我大为惊讶的是,那些石刻的

9、运笔和结构,隐隐然透出唐代颜真卿的笔法。或许这一代的人早就有了唐楷的笔法?当时便这么想。回来之后,又将欧阳询的帖子找出来,和魏晋时期的魏碑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很多结体和运笔,其实魏碑里也都有了。后来想想,觉得自己迂腐,本来初唐的那些书家就是魏晋时期的人,只不过换了朝代,仿佛很久远的事情罢了。也就是,一个书家的成形,不会是偶然的,也不可能是一夜突变的,他必须是有所本的,而且,在漫长的时间中,甚至是几代人逐渐演变而成的,我更喜欢用集大成者来形容这些书家,仿佛这样的书坛才是鲜活的。其次,一个书体出现,也一定是书写功用的改变而改变的,至少首先是功用。与其为了纯粹的审美而改变一种字体,我更相信为了功能的

10、使用而改变字体。比如现在很多人觉得汉简的长竖很有特点,就像一片长长的柳叶一样斜飘下来,其实,那是写在竹简上不得已的写法。到了张芝的时候,书写的材料是纸张,自然就不会再有这样的运笔了,如果材料没有改变,或许就不会有草圣的诞生。张芝的时代,一方面,做为正书,就像蔡邕所写的熹平石经,而另一方面,做为日常书信,可能更多的用章草,至少这样书写起来比较便捷,而且,章草的结体,当时的读书人看起来一定比我们现在轻松多了。据说,仅就章草这名称而言,只是为了和今草能够区别开来,也就是没有今草的出现,便不会将之前的草书称为章草。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因为公务的需要草草成章,故曰章草。至少,这样的说法透出了两个消

11、息,一是当时的职场上普遍使用章草,另一方面,章草已经不像汉简一样还处于初萌状态,而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约定俗成的草书了,只是这草书还是沿用隶书的笔法,且还是一个字一个字断开着写,这样一直延续到张芝的大草,才将这些断开的草书连了起来,而且连的好看,连的自然,也因为改变了书写的状态,在连笔的过程中,自然对当时章草的笔法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重建,让大草成为一种可能。可能吧。释文:二月八日。復得鄱阳等。多时不耳。為慰如何。平安等人当与行。不足不过彼与消息。这只是一封信,张芝写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认为并且这么做的,这很重要。我们现在怎么样的把它当作一件绝世的艺术品,这无话可说。但,当时就是一封信,普普通通的

12、一封信。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写字的,或写信,或写公文,或写碑文,或题匾。不外这些,在当时应该还没有特别的写了字,裱着挂在家里的习惯吧,否则就不会去书写这些内容了。像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或是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无论是韵律还是意趣,都极其适合大草的表现,而且也比他们写的信件要美。即使当时的歌赋文章,值得抄录和表现的也很多。但是并没有见到像后代书法家那样一遍又一遍的抄录。为何?在于草书还停留在文字的功用上

13、。当时有没人私下把玩书法作品?有,应该是刚刚意识到书法的美,这可以在张芝同时代的赵壹非草书里得到佐证: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於希孔-颜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於是後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这故事很好玩,也让赵壹很生气,因为梁孔达和姜孟颖都是当时的大儒,但他们对于张芝的大草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孔孟文章的兴趣,于是,赵壹要非草书。虽然草书可以书信,可以把玩,但依旧什么也不是,是毫无用处的,毫无价值的,赵壹这么认为:夫

14、草书之兴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徵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於政,而拙无损於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扪虱,不暇见天。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於虮虱,乃不暇焉。这两段话也很有趣,一是指出今草非古圣人所造,不值得学,二是当今之世,今草与个人仕途抑或达政治世无补,只是小艺,不值得喜爱。但也恰恰是于事无补的小技,其审美功用才凸显出来

15、。也就是,张芝的草书,在当时是功用的,但无大用。那么,做为功用的和做为纯粹审美的需求各占多少比重呢?因为,它并没有完全脱离功用,也就完全没有离开写字的作用。现在留存的张芝冠军帖终年帖,无一不是私相往来的信札。就赵壹而言,张芝是“乱我心者”,希望不要成为当时的邪路指引着,甚至希望只是昙花一现。但事与愿违,之后的张芝不但没有在书法界销声匿迹,甚至成为大草或称之为今草的草圣。这其中,就有两个草书老师的功劳,杜度和崔瑗。杜度的字现在看不到,崔瑗的字倒是有一些,不知真假:释文:贤女委顿积日,治此,为忧悬。惟心,今已极佳,足下勿复忧念。有信来,数附书知闻,以解其忧。从这幅字来看,这杜、崔不仅是张芝的老师,

16、也应该是二王的祖师了。只就这今草而言,写起来,当比章草痛快,即使当时的崔瑗面对自己写好的帖子,也应该自喜的,难怪会被时人所收藏。我以为。那么,现在可以肯定,草书或者一笔书,张芝是一个集大成者,今草或是行草,二王便是集大成者,是集大成者,不是忽然的发明。但是这时期的正书依旧是隶书,草书的主要体式依旧是章草,比王羲之略早的,像皇象,陆机,索靖,清一色的都是章草。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茫茫上天,降祚为汉。作基开业,人神攸赞。五曜宵映,素灵夜叹。皇运未授,万宝增焕。历纪十二,天命中易。西戎不顺,东夷构逆。乃命上将,授以雄戟。桓桓上将,实天所启。允文允武,明诗阅礼。宪章百揆,为世作楷。昔在孟津,惟师尚父。

17、素旄一麾,浑一区寓。苍生更始,移风变楚。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人歌之,犹叹其艰。况我将军,穷域极边。鼓无停响,旗不蹔褰。浑御遐荒,功铭鼎鈜。我出我师,于彼西疆。天子饯我,辂车乘黄。言念旧劳,恩深渭阳。介圭既削,裂壤酬勋。今我将军,启土上郡。传子传孙,显显令闻。陆机平复帖释文: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或庶)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或多)其中皇象带着更多的隶书的用笔,而到了陆机,已经完全回到快写而成的汉简状态,同时,在简约上又契合了今草的发

18、展。这与崔瑗的草书势所预示完全吻合: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竦企鸟峙,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黑知)(黑主)点(黑南),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栗,若据槁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绝笔收势,余綖纠结,若杜伯揵毒缘巇,螣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焉若沮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19、这一方面告诉人们,草书首在功用,删繁就简。同时,书法也从遵循古人规矩转变到法自然,这是一次文字的革命。因而,才有张芝,才有王羲之,也才有后来的张旭怀素这样的实践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草书势有点类似草书的宣言了。但话又说回来,崔瑗说的是书势,书势是笔画构成的态势,是书法点线所展示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而它的基本造型,依旧是篆隶的删减和快写,因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想要学好章草或是今草,基础依旧在篆隶之间。与草书同时发足而且不断演变的,还有真书,真书是为了区别当时的正书,也就是隶书而强名之为真书的。2,真书如果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那么,真书应该是隶书的简写。这简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运笔的简化。二是

20、结构的简化。先说运笔的简化。说到真书,不得不说钟繇,(公元151公元230),大概晚于张芝和蔡邕二十来年。故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云: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此处所说的崔瑗,就是草圣张芝的老师。而文姬,也就是蔡邕的女儿,将蔡邕的笔法传给了钟繇。张芝的勤勉,连王羲之都自叹不如。而钟繇更是痴迷,据说为了得到一个笔法,都急得吐血,甚至到了扒人坟墓的地步,当然,这是传说。但钟繇常常和曹操,韦诞他们谈论书法这应该是真的,原则上来说,他们当时是同事,韦诞也是当时的草书大家,而曹操更是不世奇才,这从他的诗文可以见出。任何一种字体的诞生,

21、首先是民间的,功用的,约定俗成的。接着才是同时代一群最优秀的精英,以最勤勉的方式进行磨洗,淬炼,最终成形。也就是从蔡邕开始,隶书的造型以及笔法已经开始改变,兼之草书的简化,再回到正书,于是便有了我们所说的真书。钟繇荐季直表据说钟繇的字并没有留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多是后人的临摹,其中就包括王羲之临摹的这个帖子。这帖子的字体依旧还保留着些许隶书的横势,但运笔,特别是起笔,已经完全没有隶书的蚕头,横画也不再有隶书的波磔。更为有趣的是,很多地方都是以点,或长点的写法来代替横画或是竖画,这更像章草中常常出现的笔法。结构的演变同样因为他们的介入而定型。虽然我们觉得一个艺术家必须怎样的与权贵与功利拉开一

22、段距离,这样才足以纯粹,但我们分析历代艺术趋势的时候,又总是发现那些君王,或统治的精英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他们本身就是驱动艺术进化的干将。这或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流吧。我以为没有曹操父子一样的君王首肯,钟繇的文字不会做为公文的字体从而得到推广。如果没有唐太宗的追捧,王羲之也不可能成为千古法书的正脉。因此,帝王的修养,对于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准,有时候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我们基本可以理解元明清以来艺术趣味的每况愈下,甚至达到俗不可耐的地步的真实原因了,以至于现在,什么是书法都变得模糊不清。这一点,从书法的冠名也可以得到佐证,比如秦篆,汉隶,魏碑,晋草,唐楷,唐草,再往后,就是明

23、清的馆阁体。再再往后,我们开始探讨馆阁体是不是书法艺术了。字到了钟繇这里,虽然从隶书的写法脱胎出来,但在撇捺的处理上,依旧是顿出为主,还不是后面所言的“策”或是“啄”,因为这两种笔法都是顿入然后出锋。到了卫夫人就不一样了。卫夫人书卫夫人有笔阵图传世,其中就有关于点画笔法的描述: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 “撇”如陆断犀象。乙 “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这笔法来自隶书,也就是,这样的写法无论楷书或是隶书都是同样的,唯独“撇”必须得“陆断犀象”,这形容虽然有点不环保,但很贴切。极言撇得快,撇

24、得锋利。这是楷法。真书,从钟繇,卫夫人,二王,一直到欧、褚、虞、薛、颜、柳,一直到后来得赵孟頫,没有人否定他们写的不是书法,也没有人否定他们的楷书作品不是艺术。为什么大家对明清以后,乃至现在所写的楷书,却怀疑不是书法艺术呢?这需要好好反省。也就是,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王羲之黄庭经王羲之的真书较之钟繇或是卫夫人,显得更加规范,更加方正。甚至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人所归纳的楷书的所有法度了,但我们还是觉得,他的真书虽然有法度,却不仅只有法度。这或许可以从侧面回答正书或是楷书是不是书法艺术的问题的。王羲之是崇尚道家的,道家的精神就是崇尚自然。这自然不是狭隘的理解为我们能够见到的山山水水,而是构成这山山水水的自然之道。这样的道,推而广之,无处不在。人有人道,天有天道,书法自然也有书法之道。书法之道在于从俭,在于随形。因为文字的笔画有多少,有曲直,写起来有快慢,因此,字形便有大小高低正斜长短,我们看王羲之的黄庭经,便会感受到其中的自然的流动,这种流动蕴含了书写中的心态,这是艺术,也是书写。所以我不喜欢临写一个方块一个方块调整出来的字帖,做为书记员的练习那是必须的,但做为书法的练习,那是有害的。小时候祖父一直强调先要入格,然后出格。我想祖父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明清以后学习写字的或许大都如此,也因此,没看到有几个真的出格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