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5.63KB ,
资源ID:88073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073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docx

1、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开题报告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一)选题背景随着各景区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在消费者中所形成的行为认知影响力已经日渐被业界人士重视。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预测表明, 当代旅游消费明显地趋向于著名目的地品牌( Crockett & Wood, 2002) , 品牌化也许是当代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最强有力的市场开发武器(Morgan & Pritchard, 2002)。品牌有形和无形的市场价值促进了旅游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在游客从众多产品中选择时发挥了最好的抉择指向功能,并创造了良好的信誉和美誉度,从而促成了景区的高重游率,以致在旅游者

2、中形成对该旅游品牌的喜爱和忠诚。而品牌效能的发挥程度又取决于品牌吸引力的强度。在品牌建设体系中唯一独特的、新颖别具一格的的灵魂支柱文化恰是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它是真正吸引游客眼球进行注意力营销的重型武器。近年来崆峒山旅游景区在基础设施和人文精神建设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已审评为甘肃省仅有的三家5A级景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崆峒山景区在管理上缺乏市场运作和品牌竞争的观念,将其文化主题定位在“中华道教第一山”,造成与龙虎山、老君山、武当山等景区有雷同字样的宣传字眼。在品牌建设中,品牌定位雷同、形象模糊、管理混乱,极易造成“形象遮蔽”,而误导游客,导致品牌效应根本无法发挥。所以就崆峒山目前经营状况亟待需要建

3、立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品牌建设体系。(二)研究意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这个“山、水”品牌中注入的是足以让游客得以愉悦和信任的文化元素。这是竞争的法宝,旅游的灵魂。崆峒山自古以来就有的“西来第一山”“问道圣地”的美誉,亦因诸多文献记载、离奇传说和峻美风光让众多香客和文人雅士们折服。崆峒山旅游景区只有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依据合理的文化定位,并在品牌资源整合、品牌形象塑立、创新营销、悉心管理、加强维护等方面统筹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崆峒山的发展带来更科学更具战略性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大背景下,按照市场的需求和

4、理论的要求论证打造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所需要的步骤和应有效果。二、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综述(一)道教文化研究综述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我国学者们对道教文化的研究也较为详尽。从概况上进行著述的有以冯宝志为责任编辑的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8月版),各学者们从道教史略;道教与文学、文化、神仙、人物;名山胜迹和道教典籍等方面展开了较全面的论述。李养正著的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2月版)对各时期的道教发展历史和教理教义做了概述。对道教史的研究有傅勤家先生著的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版)对道教的起源、分期、形成、流传以及道教的神仙方术、修养规律等在各章

5、节都进行了探讨。专门以道教风俗的角度进行著述的有史孝进,刘仲宇主编的道教风俗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论及道教在中国民俗中影响的特点及其意义。从道教养生层面所著的专著亦有很多。李似珍的养性延命道教养生观与人类健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2月版)对道教服食、动功、心神、心理层面、日常起居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道教养生法进行简要的谈论。(二)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崆峒山景区的深度开发,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被开发挖掘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逐渐被业界人士所关注。学术界对崆峒山道教文化的研究亦日趋增多。历史文化方面的论著研究比较多。仇非的崆峒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广

6、泛而简略地记载了崆峒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自古迄今的变化历程。茹坚的黄帝问道崆峒山(今日科苑,2006年第6期)围绕黄帝问道圣地的故事展开论述,认为崆峒山是中华原始文化的集合体。薛正昌根据崆峒山的道教起源与传播,认为它是西北道教第一山。程时雨和王克江的甘肃道教第一山平凉崆峒山(中国道教,1990年第1期)对崆峒山上的道教庙观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进行了追溯,并对近现代崆峒山道教的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刘永明和赵玉山“黄帝问道广成子” 对道家和道教的影响兼议陇东与道家道教文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探讨了黄帝问道故事对道家向道教的演变和道教的修炼之术产生的深远影响。另外从碑文对研究和考证

7、的价值层面研究的有潘延川的崆峒道教碑文浅析(道教资料)。从雕刻艺术价值的角度进行讨论的有旅途所撰的隐居千载瑰宝难识甘肃崆峒山石窟群探秘(艺术生活,2000年第6期)。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对崆峒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都具有现实意义。王三北先生与薛武合著的凸现道教名山特色,全面打造崆峒山旅游业认为崆峒山旅游业的发展应将景区文化主题定位于道教文化,并重点打造高品位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薛武(2006)的硕士毕业论文对崆峒山的道教历史源流进行了梳理,最后对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深刻思考和建议。贾艳琴和张培栋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甘肃科技,2007年第7期)认为需要深度挖掘

8、整理崆峒文化的内涵。他们围绕崆峒山特有的历史文化主题,提出了崆峒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设性的意见。贾艳琴,高翔等的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研究(甘肃科技,2006年第7期)通过问卷调查对崆峒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旅游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为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崆峒武术的研究少有涉及。马陌上黄帝的崆峒派武功(看中国,2007年)认为“黄帝问道崆峒”是一个标准的探访武林秘笈的故事模式,并结合文献记载对该故事涉及的山、水、人予以优美的阐述,而从故事中得到励志性的启示。田惠君、王艳红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第

9、4期)通过阐述和分析崆峒武术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得出影响崆峒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国内外品牌建设研究综述 品牌建设这个草原现象注定了它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它外至名称、标识、标志、符号等, 内含核心价值、品牌形象、营销沟通、公关宣传等。1.国外品牌建设研究综述品牌虽是市场营销学中的术语,但是国外学者们在对此领域的研究中对形象的影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旅游形象的概念、价值、理论、感知行为模式、营销策略再上升至品牌的规划、建设模型等方面。其中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已经作为一个有价值的领域而被学者们研究了近30年。总体来说,关于旅游形象和品牌建设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研究什么动机因素会

10、影响游客选择旅游地,即“what”。美国亨特博士的论文(1971)首次探讨了旅游地开发中形象的意义。在此研究基础上各学者提出了关于形象的深层概念。罗森 (1977)认为对特定物或地方的表达需要有知识,印象,偏见,想像力和情绪化思想。Martina G.Gallarza(2002)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综合的概念模型框架,展示了目的地形象复杂、多元、相对的动态特性。第二阶段从80年代以来逐渐侧重于如何认为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即”How”。Antti J.HaahtiF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

11、search,1986年第13期)对产品竞争定位确立了认知框架模型,即两个选择维度和一些知觉片段。巴特尔(1989)认为形象包括了认知和评价部分。第三阶段从90年代开始以不同学科角度,如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出发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行积极探索。Gyehee Leea(2006)等对美国旅游网络品牌建设的因素进行了研究。Eleonora Lorenzini,Viviana Calzati,Paolo Giudici Territorial Brand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Marche Re

12、g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年第1期)等认为需巩固区域性网络和认证项目使其具有适当的品牌规划和管理程序。现在目的地品牌化已经广泛的被认为是市场交易强有力的工具。Liping A. Cai(2002)分析目的地品牌(DB)未来发展方向是考虑和评估它在地域普遍形象的适用性。2.国内旅游品牌研究综述国内旅游品牌建设的研究围绕着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形象塑造)、品牌传播、品牌延伸、品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景区旅游品牌的整体研究。王丽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研究(2007),创新性地针对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所处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提出相应的品牌建

13、设策略。朱强华,张振超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从企业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品牌管理模型的构建,分析了品牌管理的系统过程。曹新向我国旅游品牌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透析了旅游品牌化的作用和当前我国旅游品牌化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旅游品牌化战略途径。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江苏商论,2010年第7期)探析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内涵和空间延伸等策略。修峰的毕业论文旅游地品牌延伸结构模型研究将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延伸理论应用于旅游地品牌领域中,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提出一个新的视角

14、。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品牌建设还不够成熟,只有某些社区和景区、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品牌建设示范,不具有广度。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具体结合地区个性的品牌建设方面,在建设和管理上有所突破并创造出预期的经济社会价值。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一)理论基础1.CIS理论:CIS也称CI,是现代组织形象整体策划和实施系统的简称,英文全称是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中文译为企业识别系统。它具有识别功能、管理功能和传播功能。ClS理论主张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行为及企业视觉标志通过统一设计加以整合,强化其传播效果,使组织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公众的认可度。一个完整的CIS系统,

15、通常由以下三种要素组成:第一,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它是由价值观、策略和目标构成的共同体。强调文化含量和精神意念。第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运用视觉方式将上述理念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和传播。第三,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从企业文化角度进行员工风貌、职业规范和利益,服饰方面的表现。此外还应有顾客满意战略,Customer Satisfaction,简称CS。顾客满意是景区实现和维护形象的根本。CIS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紧密的关联性,需要和CS相互推动、协调运作,才能为企业塑造独特的形象,带动企

16、业经营的发展。2.品牌价值链营销:“价值链”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作为企业的一种分析工具,集合后勤、设计、生产、销售、送货和支持其产品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活动链,用以识别创造顾客价值的各种途径。而品牌营销是一种以培育和经营品牌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个价值传递的链条,在这里我们称为“品牌价值链”。旅游景区在进行品牌营销时,也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后勤、服务、产品品牌设计、推广、保护等活动,也就组成了品牌营销的价值链。价值链营销是将链的各环节的价值进行创造的过程。品牌价值链营销是以顾客价值驱动为导向目标,协调各种价值链活动而构建的价值系统。(二)研究

17、方法文献分析: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资讯网、Elsevier SD外文期刊数据库等为资料来源,检索查询了大量旅游景区品牌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论文论著和硕博士论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进行整理分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和佐证。材料分析:本文材料来自诸多史籍文献,通过将道教普遍的文化缘起与崆峒山道教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分析整理出崆峒山文化独特的内涵。学科交叉法:本文综合运用了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在结合一般产品品牌理论和旅游目的地品牌理论的基础上,有区别和针对性地探讨崆峒山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实地考察:对崆峒山发展现状、景区短期规划与开发的计划和目标、游客对旅游

18、经历的反映等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四、创新之处目前多数学者赞成以崆峒山道教文化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求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但是就当前崆峒山快速发展的趋向没有提出把崆峒山景区的道教文化作为品牌来进行开发和管理。故本文将对崆峒山道教文化进行梳理,尝试着以其特有文脉与一般道教文化的异同为依据,析出崆峒山景区品牌建设突破口,从而提出一个以道教文化为主线灵魂的品牌建设体系。五、论文拟定提纲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二节 景区品牌建设研究综述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二章 旅游景区品牌建设体系研究第一节 旅游景区品牌定位研究一、旅游品牌和旅游景区品牌的涵义二

19、、旅游景区品牌定位内容及流程分析三、资源评价与市场定位第二节 旅游景区品牌设计研究一、景区感知形象的形成和构成要素二、旅游景区形象策划三、形象策划主要方法和内容第三节 旅游景区品牌推广研究一、旅游景区品牌标志设计二、全方位促销攻势第四节 旅游景区品牌维护与管理第五节 旅游景区品牌经营延伸和扩张策略第三章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研究第一节 崆峒山道教源流文化一、崆峒山名称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二、崆峒山道教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第二节 崆峒山宗教发展特点第三节 崆峒山道教科仪文化第四节 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一、崆峒山道教养生精神在现代的积极意义二、崆峒山道教音乐养生三、崆峒山道教服食养生四、崆峒武术与运动养生第

20、四章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建设第一节 崆峒山景区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一、崆峒山旅游发展状况二、评价与结论第二节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定位一、崆峒山景区品牌定位影响因素分析二、崆峒山景区品牌定位三、崆峒山景区品牌定位结论描述第三节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设计和推广策略一、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识别策略二、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产品设计三、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传播策略第四节 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管理与创新策略一、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维护管理策略二、崆峒山景区道教文化品牌延伸与创新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二节 研究展望六、论文写作进度安排2011.3-2011.7,搜集相关资料,

21、撰写研究综述,论文开题。2011.7-2011.11,撰写学位论文。2011.11-2012.5,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完成。七、参考文献:(一)古代文献1、(汉)司马迁:史记,上海书店,1988年。2、(汉)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2007年。3、(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二)方志类(清)张伯魁纂修:崆峒山志(嘉庆二十四年影印刊本)成文出版社,1970年。(三)今人著作1、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2、朱谦子: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4、陈

22、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5、守一子:道藏精华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6、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7、冯宝志: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8、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98。9、史孝进,刘仲宇:道教风俗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刘仲宇:道教风俗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九州出版社,2004年。13、仇非:崆峒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14、王卡:道教文化100问,东方出版社,2006年。15、张罡昕:中国文化地图书系,中国环

23、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16、李似珍:养性延命道教养生观与人类健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17、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8、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19、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3年。20、马勇,周娟:旅游管理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1、钟永德:旅游景区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2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20个命题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年。23、简王华:旅游规划与开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四)学术论文1、Antti J. Haaht

24、i:F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载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年第1期第11-35页。2、Eleonora Lorenzini,Viviana Calzati,Paolo Giudici:Territorial Brand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Marche Region,载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年第8期第1-21页。3、Gyehee Leea, Liping A. C

25、aib, Joseph T. OLeary :wwwBranding.States.US: An analysis of brand-building elements in the US state tourism websites,载Tourism Management,2006年第27期第815-828页。4、Martina G. Gallarza:Destination Imag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载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年第1期第56-78页。5、Steven Pike:Destination br

26、and positions of a competitive set of near-home destinations,载Tourism Management,2009年第30期第857-866页。6、Liping A. Cai :COOPERATIVE BRANDING FORRURAL DESTINATIONS,载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年第3期第720742页。7、高静:品牌化:目的地应对未来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举,载旅游学刊,2008年第23期。8、曹新向:我国旅游品牌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9、刘名望:旅游

27、目的地品牌形象设计与构建研究以玉山县为例,载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2、王丽:我国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3、吴从越,赵晔龄:论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和保护,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4、修峰:旅游地品牌延伸结构模型研究,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5、余群: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旅游产品延伸与耦合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6、徐冬婵:旅游景区品牌定位与品牌策略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7、唐楠: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华中师范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8、朱强华,张振超:旅

28、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19、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载江苏商论,2010年第7期。20、卢东,曹忠鹏,周琚:地理品牌个性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载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第24期。21、王毅菲:基于品牌化战略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提升改造途径研究,载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22、胡欢欢:品牌定位与品牌建设十年来中外品牌研究综述,载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第4期。23、母泽亮:论旅游景区强势品牌的塑造与管理,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24期。24、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载社会科学家,2001年

29、第6期。25、王三北,薛武:凸现道教名山特色,全面打造崆峒山旅游业,载崆峒文化研究论文集2007年卷,2007年版第113页。26、茹坚:黄帝问道崆峒山,载今日科苑,2001年第6期。27、薛正昌:固原道教文化的生成与变迁,载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8、程时雨,王克江:甘肃道教第一山平凉崆峒山,载中国道教,1990年第1期。29、贾艳琴,张培栋: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载甘肃科技,2007年第7期。30、贾艳琴,高翔: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研究,载甘肃科技,2006年第7期。31、马陌上:黄帝的崆峒派武功,载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年。32、田惠君,王艳红:崆峒武术在平凉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载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第4期。 33、周守群:西镇奇观崆峒山,载丝绸之路,2004年第11期。34、姜涛:黄帝问道处崆峒石室中道教名山崆峒山,载中国宗教,2004年第12期。35、张耀甲,王有元,陈道军: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对策,载甘肃林业科技,2001年第4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