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9 ,大小:129.58KB ,
资源ID:88024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024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专题复习导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专题复习导学.docx

1、高考专题复习导学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高考专题复习导学(一) 高考趋向:尤其要重视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和土地制度,近代的土地改革方案,中共的土地政策,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近代欧美主要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政策 复习指导: 1重点把握 (1)归纳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等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为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请分门别类举例说明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 (3)中法两国都曾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在近代史上,针对“三农”问题,两国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比较近代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的“三农”政策

2、的异同点。 (4)发展农业的关键是科技,应关注农业科技的进步。 (5)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和农民生活水平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归纳历史上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 (6)发展农业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史实,并借鉴其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 2难点突破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

3、泉,又是国富民强的标志。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3)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4)关于自然经济 总体特点: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建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解体过程: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人,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5、。走向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r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5)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其作用 19491952年底,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19561978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用:l9491952年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

6、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61978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后对所有制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热点联系: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城乡差别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注意三农问题的现实联系。 典型例题: 例1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回答: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 D ) 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

7、渭河流域 D淮河流域 解析: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为切人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水利程的空间概念的掌握程度。试题以水利的重要作用为引子,引出春秋时期重要水力工程芍陂,要求考生选出芍陂的大致地理位置。如果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本题可很快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不是很好,可以通过题干中的“楚国”,联想到春秋时期楚国的统治范围,排除其他选项成都平原和渭河流域在秦国统治范围,河北平原在晋国统治范围。 例2 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答案 A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解析:摊丁入亩即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

8、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故正确答案为A项。 例3 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料一 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陵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问题:(I)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 (2)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

9、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 【答案】(1)东汉或汉朝;窦宪打败北匈奴或汉军打败匈奴。 (2)汉朝末年、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宋金对峙目于期。 (3)文献查阅(家谱、方志、专著)、实物(碑刻)、实地调查等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高考专题复习导学(二) 高考趋向:近代化一直是近年来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重点区域,尤其是高考的命题从新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本专题近年考查过的主要知识点有: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城市、丝绸之路、政治经济近代化等。在复习过程中,要从专题知识整合的角度出发,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对于本专题的练习题要反思其命题的角度,触类旁通。 复习

10、指导: 1重点把握 (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2)分析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3)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前期和中期城市的分布及其特点,明清时期江浙工商市镇的广泛兴起。 (4)把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雇规律,概括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如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代的城市化运动及其利弊。(5)阅读有关中外经济状况的材料,并结合具体事实分析说明,总结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 2难点突破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

11、,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和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

12、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调整 建国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13、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规律 特征:进程:缓慢、曲折。领导权:先由洋务派掌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掌握领导权,最终工人阶级掌握领导权。推动力:在外国近代企业的诱导下,主要依靠政府扶植而不

14、是通过自由竞争实现。地区分布的不平衡: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产业结构不配套;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小。 阻碍中国工业化的因素:内在因素:“先天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观念落后。外在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社会动荡不安,国际局势变化,国内政治因素干扰等。 (4)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时代特征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规律:第一,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第二,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第三,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

15、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四,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明朝中后期城市发展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城市不再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品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3热点联系:目前,党中央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工业化社会的建立,也就是我们要重视的现代化。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十问题的决议。加快社会主义经

16、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问题成为高考关注的重点。 典型例题: 例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答案:B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意图明确,即“重工业”与“保卫国家,密切相关,从题目来看,是特指在一战后,当时之所以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其“外部环境”显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包围和封锁。A、C、D三个选项都发生在二战之后。 例2 极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发展并推动了机器普及的

17、是答案:B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B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的采用和推广 C铁路的大规模修建 D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题目,美国的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的采用和推广,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和机器的普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高考专题复习导学(三) 高考趋向: 本专题是高考重点命题区域之一。近年来曾经考过的重要知识点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总结和概括。对于政治制度的

18、创新和建设,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去考虑。 复习指导: 1重点把握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认识其发展的一般过程:春秋战国萌发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明清强化,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2)归纳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等制度,从中掌握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用人方式与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用人标准的不同方式,学会分析科举制度在隋唐和宋元明清发挥的不同作用。 (4)认识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政治制度:辽的蕃汉分治、金的猛安谋克制度、建州

19、女真的八旗制度;了解古代中央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些基本政治制度,如土司制度、僧官制度和改土归流等。 (5)古代检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今检察制度的对比。 2难点突破 (1)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认识及评价 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没有权,必须听命于中央,二者相辅相成,在阶级社会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

20、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不断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两大基础和两对矛盾 两大基础:a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b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两对矛盾: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b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作用与历史影响的评价 从积极方面来看,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

21、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从消极方面来看,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危害尤为严重。 总而言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科举制的历史背景与作用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是一种代表下层地主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选

22、官制度。同其他历史事物一样,科举制度也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认识:选官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产物,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3)三个主要地方行政制的对比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不同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内容不同:

23、(参考上文)。影响不同:分封制为以后国家的分裂埋下了祸根;郡县制和行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历代所沿用,影响深远。 3热点联系 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中认识改革的艰辛,吸取经验和教训。 典型例题: 例1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废除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以八股取士 答案:C 关键词:封建制度 渐趋衰落 解析:所给四个选项都是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君权极度膨胀,各方面的运转受到极大限制,都是封建制度从政治上已衰落的表现。但根据题意,只能选一项“最”者,那就要从各项的内容和影响加以比较:A项削弱的是相权;

24、B项削弱的是地方;D项加强的是思想控制,在明之前的王朝中已都有过类似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C项特务机构的功能是监视百官。残害人民,且负责者又是宦官,它超出了封建制度各种权力之间的正常关系。以非正常的机构严重干扰常设机构的正常秩序,正足以说明封建制度已无可奈何。 思维误区:要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的影响加以分析把握。 例2 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答案:B 关键词:政治制度辽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A项是金朝皇帝阿骨打实行的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项是辽统治者为了统治广大地区而实行的不同的管理制度,C项是汉朝时完善的

25、一种选官制度,D项是元朝时在地方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思维误区:解答此类题型的要求是考生能够准确识记、分析和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所推行政治制度的异同,并能从比较分析中掌握各自的本质特点。 例3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答案:D 关键词:西南地区 改土归流 解析:题干涉及的是对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政策的考查,在题目所提供的四个备选项中,A项是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的内容,B项是元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措施,C项中平息“三藩之乱”是康熙

26、帝完成的,但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则是雍正帝,因此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而D项正确指出了“改土归流”的含义,符合题意要求,故应选D项。 思维误区:考生对必须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例4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解析:本题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自秦朝制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是这一制度始终存在的基本矛盾之一。君权与相权一直处于一种相当微妙的关系之中。但二者总的发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逐渐削弱,自秦以后,历朝历代

27、的皇帝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直至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该题实际上有三问:一是史实,二是趋势,三是影响。解答时应分步作答,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答案:(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敛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高考专题复习导学(四)河南省

28、镇平县第二高中赵立新 高考趋向: 本专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扫描区域,本专题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中国现代的重大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得出一般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 复习指导: 1重点把握 (1)概括和归纳统治者政策和措施;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2)进行中外、古今方面的比较,探究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3)掌握史实,夯实基础:了解和熟悉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史实,以扎实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4)比较分析,提高能力:

29、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5)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6)关注时政,瞄准目标:理解古代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2难点突破 (1)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制度创新和政策改革对唐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正像隋唐在中国古代历史

30、上的地位一样,隋唐的政策既有对前代的继承,但更能体现出政治制度的创新。 唐初的治国继承并完善了西汉汉武帝以来的“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方针策略。儒家的“德治”与教化,法家的集权与法治,道家的“无为”与缓和都有明显的体现。 唐朝之所以能够达到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根本目的在于唐朝统治者(包括从隋朝开始)在政策及制度方面的创新。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了中央集权的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的变化。唐初的租庸调制更进一步地贯彻了轻徭薄赋的思想;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从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

31、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选官制度的变化。隋朝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中下级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另外,唐朝对外政策、民族政策、文化政策以及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也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也正是这些突破与创新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保障了社会繁荣。 (2)对改革的认识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上改革的本质和规律。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改革是必要的。通过改革革除弊端,促进社会进步。 新生事物的发展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其发展道路不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