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01KB ,
资源ID:88014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014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章教育学课程.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章教育学课程.docx

1、第1章教育学课程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2.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4.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5.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历史。6.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 教育的认一、 教育的概念二、教育要素三、教育形态识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自产生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什么是教育?”进行着探讨,得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定义。(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A.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

2、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教育孩子?C.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与“学习”或者“接受培养、训练”通用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二)教育的词源甲骨文的“教”,像大人画一些文字教小孩子记认的现象。右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棒),左边一个“子”表示儿童,“子”上的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小木棍或草杆)。记认不清,就小施忝罚,这就是“教”。所以“教”字的本义为督导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古代“朴作教刑”(以棍棒作为教学的工具),用肉体的刑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也。这种“棍棒政策”式的教育,

3、在“教”字的字形上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育:会意。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著的子。“育”表示妇女养育孩子。从上述可见,我国古代学者赋予“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仿,“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而“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示范、学习、培育等多种含义。(三)历史经典的教育概念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

4、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

5、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文解字指出:“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做善也。”(四)现代辞典释义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大辞典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

6、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P3在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ducation” 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 三者均来源于拉丁文“educatio”,从“educare”转换而来,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即将可能(潜能)转变为现实。 教育一词含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固有特性自主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

7、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卢梭: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

8、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给各种情况下的各方面行为以正确的指导,“即如何治身、如何养心、如何处事、如何立家、如何尽公民的义务、如何利用天然的资源来增进福利、如何善用我们的才能,达到最高效用,以求人己皆利,要言之,如何营造完美的生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中心,按照教育者的意图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传统教育。凯洛夫: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杜威: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就是生活,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和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和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美利坚百科全书上述诸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定义表述了教育这一事物的复

9、杂性,反映出教育认识的发展性,也为我们界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 怎样来界定才能揭示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引出?要引向何方?这个过程怎么样?中国古代的教育,强调儿童性本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为善,需要在大人的棍棒监督下习字学文,“外铄论”居主流。在西方,教育隐含着儿童性本善的假设,教育只是对人的天性加以引导。“内发论”。细究一下“教”与“育”的区别,我想至少有以下诸点 在行

10、为方式上,“教”主要靠口传、身授,显声而有形;“育”的方式则丰富得多,不但可以通过口传身授,还可以通过师表作用、道德操守、人格体现等方式影响学生,收到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之功。在实践时效上,“教”或许可以“立竿见影”,“育”则相对需要较长时日,一时三刻难以彰显成效。在载体使用上,“教”一般必须有具体的物质凭借,如书本、音像、网络等;“育”的载体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而且有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在师生关系上,“教”通常以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方式出现,就如教师的讲台,总得高出教师地面若干;而“育”则不尽然,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平等地位,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在评价模式上,“教”可以比较单一,一张试卷

11、、一场表演,大抵可以使“教”的效果一目了然,优劣自现;而“育”的评价则比较艰难。 中西方在重视“教”和“育”上有差别,但它们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 这种共同的认识正确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范畴。“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自信地走向工作成为一个称职的人

12、;乐观地走向生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诚信地走向社会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好奇的走向自然成为一个丰富智慧的人;坚定地步入人生 成为一个珍爱生命的幸福快乐的人。 这就是教育赋予他们生命的价值。二、 教育要素(一) 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学习者3.教育影响(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2)学习者广义:任何人狭义:学生(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一定教育影响为中介。3教育者

13、作用于学习者的结果是学习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1.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广义: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长辈等等,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时所承担的教育者的任务。狭义:教师学用结合:(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

14、,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三、教育形态1、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第二节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从语源上看,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即教仆派生而来的。 古希腊把照料、陪送年幼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用品的奴隶称为教仆。 可见,教育学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

15、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实践1. 教育现象 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 2. 教育问题 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被人们议论、评说,企图去分析原因、解决其中的矛盾和疑难时,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具体矛盾,通过对具体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同样能揭示教育的规律。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 。3. 教育规律 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 教育实践 即具体的教育行为。 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年限教

16、育现象(之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教育规律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规律 教育促进适应并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育规律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联合起来,对学生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恐吓与威胁的结果:就是使得孩子惧怕强权,而不能发展出自律的道德。 在我们的早期教育中,恐吓与威胁广泛存在,这也许是我们性格中普遍缺乏公正的观念而更多的是欺软怕硬成分的重要原因。教育规律 日常生活中的观念和经验总是具有局限性的,需要上升到理论的范畴,科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法宝。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有区别的。 教

17、育学,作为一门科学与一般教育的实践经验也是有区别的。提醒每一个职业的教育者教师(用“职业的教育者”这一术语以区别于“天然的教育者”),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也是应该自觉地反省和检讨的。 我们需要形成统一的生活哲学和教育哲学,这样,我们就能够变得更有教育的力量,因为我们拥有更加完整的人格。二、教育学的基本任务(p24-28教育学的价值) 1. 发展教育理论 通过发展、改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2. 解释教育问题 为解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视角,为科学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3. 改造教育实践 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4

18、. 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教育家”服务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宏观) 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观) 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微观)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一、教育

19、学的萌芽阶段(一) 萌芽期的时间范围 1.欧洲: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 2.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二)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研究问题还不完整,教育学还包含在哲学体系之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萌芽期中西方出现的有关教育的著作 西 方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毕达哥拉斯:金言 柏拉图: 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中 国 孔子: 论语 孟子 :孟子 老子 :老子 庄子 :庄子 无名氏 中庸 朱 熹:四书集注 王守仁:传习录 乐正克:学记 雄辩术原理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 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约公元前3

20、2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一) 独立形态阶段的时间范围 公元16世纪-公元19世纪末 (二)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出版了著作大教学论。(p17) (三)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理论体系,出版了许多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教育著作。英国哲学家培根首先提出人类应该有一门学问,名称为教育学。这是一门教人阅读的学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学这个学科名称。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成书于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

21、学的开端。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在谈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历史地位时,斯佩曼曾在该书的扉页中写道: “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

22、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 此后,在西方又陆续出现了众多教育家和许多伟大的教育著作。这些教育专著的出现,进一步把教育科学引向独立并趋于成熟。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教育漫话 洛克 英国教育家爱弥尔 卢梭 法国教育家论人的理解能力和教育 爱尔维修 法国教育家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罗齐 瑞士教育家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人的教育 福禄倍尔 德国教育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斯多惠 德国教育家教育论 斯宾塞 英国教育家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 俄国教育家劝学篇 福泽谕吉的 日本教育家教育诗 马卡连柯 前苏联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美国教育家卢

23、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爱弥儿: “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康德论教育: “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就毫无希望。”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 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洛克(Joh Locke 1632-1704) 教育漫话 “白板说”(四)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

24、1)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现代教育学之父 ”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贡献: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三、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一) 蓬勃发展阶段的时间范围 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 (二)蓬勃发展阶段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学研究引入实证方法和实验方法,涌现了多种教育流派。(p18-21) 1.实验教育学(流派) 2.文化教育

25、学(流派) 3.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流派) 5.批判教育学(流派).实验教育学流派(1)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 伊 实验教育学(2)主要观点: 反对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 教育实验三阶段:提假设定计划结果运用 教育实验在学校实践中进行 定量研究(3)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文化教育学流派(1) 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2) 主要观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用“陶冶”、“

26、唤醒”方法(3) 特点: 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性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忽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1)代表人物: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2)基本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相比较) 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学校即社会 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 师生关系是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3)缺点: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教师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流派(1)代表人物: 我国的杨贤江(1895-1931)著有新教育大纲(1930年) 前苏联的凯洛夫(1893-1978)著有教育学

27、(1948年) (2)基本观点: 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于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3)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批判教育学流派(1)代表人物: 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2)基本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正”性 教育的阶级性 人们已经丧失对教育阶级性的“意识” 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 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考察教育生活中的利

28、益关系问题(3)缺点:有“破” 无“立” 第四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一)教育的产生 1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一)教育的产生 2教育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3.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原始教育的非独立性。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之中。教育内容主要是狩猎、捕鱼、采集野果、制造

29、工具等。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长者还向年轻人传授饲养牲畜、种植庄稼、制造陶器和建造房屋等生产生活经验,并向他们进行礼仪、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和宗教等方面的教育。部落间的争斗还产生了军事教育的萌芽。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二) 学校教育的出现 1学校教育的出现 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最早的学校教育萌芽青年之家(原始社会末期)世界最早的学校教育:奴隶制国家,埃及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夏朝的“痒,序,校”二) 学校教育的出现 1学校教育的出现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到了商朝,又增加了“学”、“瞽宗”。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

30、学校教育体制,包括“成均”、“上庠”、“辟雍”、“东序”、 “瞽宗”、“泮宫”,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到了唐朝,中央有六学二馆,地方有州学、府学和县学。、公元前15世纪,西方典型的学校教育(奴隶制社会)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的出现 专职教师的出现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二、教育的发展(一)古代教育(二)近代教育(三)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以后国学、乡学、六艺4.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等级性、工具性

31、、专制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等级性 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教育地位与权利。教育被社会统治阶级或贵族阶层控制,他们的子女享有教育的优先权。平民子弟少有教育权,或被剥夺教育权利。工具性 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或成为神学的奴婢。教育是紧紧服从于或服务于社会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巩固统治的需要。专制性 教育具有强烈的专制性色彩。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过程是被动接受与绝对服从的过程。教育者的威严不可冒犯。专制性也导致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机械、刻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被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自然科学教育在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由此导致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脱离。(二

32、)近代教育时代背景:14世纪欧洲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相继发生引起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引起教育的巨大变化。欧洲早期工业化国家,继而不断影响与扩展到世界。近代教育变革是在近代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展开的,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必然要求与反映。近代教育的变化特点:1教育事务在国家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公共教育事业受到政府的重视。2国家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中等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新型大学纷纷建立,高等教育职能发生变化。5学校教育朝着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三) 现代教育1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2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地发展。4精英化高等教育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