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庆丰小学一、问题的提出(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新课程走进校园快十年了,但农村学校中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还是保持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上课大多是参照教参上的步骤进行,教师成了教案的“忠实执行者”。面对新课程,许多教师显得很茫然,不知何种教学方式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这显然不利于自己对教学的研究,绝大部分的课堂还处于老师满堂问,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就简单启发下,如还回答不上来就讲答案,学生安静地
2、坐在教师里,只有少数的尖子生勤于回答问题,许多学生懒于思考、回答,老师叫记笔记,他们才动手,显然这是十分被动地在学习,经常听到教师在办公室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问了几遍都每人举手。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没劲。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表明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
3、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1、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
4、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了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质量是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想尽快提高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师要以现代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现代学习理论为支撑,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理论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影响的观点,切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资源,在课堂
5、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农村教育必然会登上一个新台阶。3、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发展。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的意义。老师说,学生听,“一言堂”、“灌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推进的一大障碍了。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六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被动的、简单重复的学习,对于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指望他全面发展?怎么指望他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怎么指望他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呢?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
6、培养模式的变革。(三) 课题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任。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7、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四) 课题的实践依据1、 该课题的负责人是位学校的语文教学骨干,高年级的教研组长,能进行小学中大循环教学,参加此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有着十年以上的语文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而且一直在农村小学教学,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状甚是了解,也方便进行调查和访谈,每个成员都积极撰写论文,论文曾多次获区级、国家级奖励。2、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所积极发展教研活动的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及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个学期都会组织教师开展研讨课,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开设有电教化教室,开通了互联网,还建立在自己的网站,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持。二
8、、 研究的对象三所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选择一所学校的六年级作为试点班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研究”以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 深入学校、课堂,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农村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2、 选择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集体备课,研究学情,讨论教法,设计教学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格局,争取做到“一课多式”的教法。3、 了解、关注五、六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组织教师开展学生学习方式谈论会。4、 以课题负责人为
9、领跑者,以课题研究成员为核心,开展教研课、示范课。5、 着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及试验。6、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学生静态的学习方式。7、 组织教师观看优秀课例的教案和上课实录,取其精华,做好听课反思。四、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一) 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问卷法:对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以便发现问题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2、案例研究法:听取各级语文老师的课,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效果、学习质量”等角度,探索从个别到一般的策略。3、文献研究法:从杂志、报纸、网路、专著中查阅与检索与客体研究的有关资料,借鉴已有成果,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创新运
10、用。4、行动研究法:倡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边行动,边摸索,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5、经验研究法:在上课、听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好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高策略成果,互相交流,专题研究,验证完善,提升水平。(二) 研究的主要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2009年11月-12月):1、召集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学校课堂对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调查。2、通过网络和查阅文献的方检索同类课题的研究资料,选准课题,设计方案,修改方案,填写申请表。其次是实施阶段(2010年1月-11月)1、2010年1月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学
11、习及每月观看一次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碟片。2、2010年3月开始“清晨一刻,午间一刻”文章广播朗诵。3、2010年3月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研究之“导入技巧”讨论会。4、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户外“寻找春天”,进行“春天在哪里”口语交际训练。5、2010年4月组织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及课题组成员进行五、六年级语文S版教材整理、分类,重点探索“生活化教学方式”和“朗读化教学方式”。6、2010年4月张琴老师执教的出色的老师研讨课。7、2010月5月“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措施讨论会,并决定在庆丰小学六(2)进行试点,跟踪记录课堂教学效果。8、2010年5月朱基清老师执教的青花研讨会。9、2010年5月
12、五、六年级“安全教育”板报比赛。10、2010年6月六年级开展的“再见了,亲爱的母校”朗诵比赛。11、2010年7月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总结。12、2010年9月六年级开展“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校周围环境”调查,学写调查报告。13、2010年9月张小玲老师执教的海上日出研讨课。14、2010年9月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对教学方式进行自我反思。15、2010年10月六年级“庆祝国庆”手抄报比赛(附有图片)16、2010年10月梁春梅老师执教的酿研讨课。17、2010年11月黄梅光老师执教的怒吼吧,黄河研讨课。18、开展“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调查报告。18、2010年11月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
13、反馈,着重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及“朗读化教学方式”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是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12月):1、2010年12月,组织全体课题成员收集好结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2、聘请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估。五、研究成果朝着研究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达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们遵循“钻研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勤于试验,勤于总结,勤于反思“这些原则展开研究活动。但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又要反复实践总结,才能摸索出课堂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
14、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是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在这里略为总结下:(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确定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每两个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业务知识学习,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下的课堂观、小学语文教学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等,组织谈谈心得体会,平时教师也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有关等书籍,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课堂实录,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师明白了转变教育观念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
15、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出导入课文的一些方法。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课题组围绕“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激发学习的兴趣”这主题,首先对语文教师的导入方式进行访谈和书面调查:大多教师对于这一环节都不太重视,一般以直接上课为普遍现象,歹不知这短短的几分钟,如果是精彩的导入,不仅能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我们集中精力,从网络、杂志、小学语文导入艺术、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采访等多种渠道,进行搜集资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6、帅选出设计导语的几种方法:1、实物导入,适合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如:花生、荔枝等。2、看图导入,比形象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化抽象为具体,如:敦煌壁画、故宫等。3、歌曲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怒吼吧,黄河、永远的歌声等。4、借助媒体导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如开国大典、飞天圆梦等。5、悬念导入门,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海水为什么是蓝的。6、 意境导入,
17、在教学那些情文并茂或优美的抒情散文时,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中,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7、故事导入,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如船长、两小儿辩日太阳等。除了上述几种,还有很多如:提问导入、设疑导入、谜语导入等等。最后,结合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把这些导入方法付诸于课堂实践,然后通过课堂反思,把这些导入环节中实施的效应记录在案。【例1】 在教学父亲表里的生物这篇阅读文章时,我们学校的一位语文老师
18、讲了 一个文章作者小时候有关于用染料给小鸟上色造成小鸟悲剧的故事进行导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在极感兴趣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为上好新课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故事导入”带来的良好的课堂效应的例子之一。【例2】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先播放了桂林风光的图片,学生的眼球被牢牢吸引住了,顿时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的朗读。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图片导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例3】 两小儿辩日中,教师先提出:“古代的孔子是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但有一次他被两个小孩提的一个问题难住了,那就是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呢?你们在21世纪的今天,看谁比孔子还厉害,能找到答案?”出于小孩子的
19、心里理,学生都十分认真地读课文,并积极参与讨论,有的甚至摆了很多理由,争得小脸通红,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就是“质疑导入”带来的课堂效应。在这一年的时间中,自从教师开始重视并用心设计这一导入环节,许多学生开始期待并渐渐喜欢上了语文课,因为每次上新课语文老师都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有时讲故事,有时猜谜语,有时听歌曲,有时看图,有时看录像看到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被“点燃”了,我们的校长说以后这些的课题研究要多搞,探寻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探索了“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路径。“文学源于生活”,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课堂应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伟大的教育家陶
20、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我们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所学的知识,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给单调的教学活动增添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课题组在研究的开始,为了了解“生活化教学方式”在五、年级教材运用的广度,我们找来了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和五、六年级的语文S版的教材,对其中的120篇文章及24个语文百花园进行一次整理分类。找出其中的一些课文比较适合“生活化教学方式”做试验。【例1】 五年级的猫,在学习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或邻居家的猫的特点,从外形到生活习性进行记录,教学时可以跟老舍文中的猫进行比较,领会老舍是怎样把小动物
21、的特点写具体的,这样学生能更深刻领悟到文中的写作方法。【例2】 开国大典中,可让学生观看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庆的典礼片段,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场面的气氛,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在2009年10月1日,在教授这课,我曾经让学生回去观看国庆典礼,并记录下认为最精彩的场面,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口头表述。后来检查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密密麻麻记了一页或几页纸,当我请他们反馈时,个个侃侃而谈,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这种联系生活实际场景进行学习,表述起来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也不会显得空洞。(三) 构建“朗读化教学方式“,提高了师生的朗读水平。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
22、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要充分提倡课堂朗读,促进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课题组在进行“朗读化教学方式“的研究时,第一步先着手提升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语文教师通过每天朗读一篇文章,每周听一次磁带朗读等方式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抓好范读。因为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能够营造课堂气氛,感染学生,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船长感情色彩特别浓厚,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首先可以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3、,体会思想感情奠定基础,使学生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第二步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带情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华,在动情的读书中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内心的共鸣,如有位教师在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一夜的工作这课的教学方法时,对“极其简单”这四个字的重情品读尤为透彻:“再读这几句,体会体会为什么简单的前面要加上 极其 ?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在学生们的描述中,“极其简单”渐渐具体化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四个字,而是总理屋里那少得可怜的陈设,一读句子,学生有些动情了。此时,教师再从高大的宫殿式的建筑背景介绍入手,引发学生进行“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的讨论,让学生想象、对比、再想象、再对比。“
24、是的,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摆上高雅的书柜过分吗?摆上舒适的沙发过分吗?.可是,你看到么?二读句子,孩子们的心被震撼了。他们动情地几乎有些变调的朗读,仿佛都在诉说着总理无数个“极其简单”的日日夜夜。学生在品读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与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第三步是讲解与朗读的有机结合。有专家:“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本,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老师在讲解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1在教授青花中,要紧紧抓住两条线索来理解课文:一条是作者是如
25、何找到青花的?二是父亲对于作者每次寻找结果的反应,特别是在分析第二条线索时要抓住a“在梦中,我还看到了父亲严厉的脸,我知道,那眼神里满是企盼,可是,父亲你要说什么呢?”b“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c“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的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这些句子来朗读,体会父亲用无声的语言引领作者不断地深入思考与实践。例2怒吼吧,黄河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光未然朗读他手中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稿时: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
26、的黄河要理解光未然的声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丰富的变化,感受光未然的情感变化,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应穿插适当的补白、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1937-1945年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期间有无数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反抗.)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主人公在朗诵歌词时思想的起伏而导致的声音的抑扬顿挫。品味词句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品位其语言的内含,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讲解,让学生品味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朗读技巧也不能忽视,如重轻音的语调、语速的处理,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点拨。第五步指导学生有感
27、情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为了达到“有感情朗读”,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候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请把XX感情朗读出来。”这显然固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我们课题组在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技巧时,觉得有两点很重要,首先是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使学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同一文本也有不同的感受,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这经验既包括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包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等等。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发挥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
28、受。例1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里有许多感人之处,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读完后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不一,所以朗读也各有特点。如:有的同学说印象最深的是:“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母亲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偷偷躲出去在门外观看我的动静。”因为觉得母亲很理解作者的心情,应用理解的语气去读。有的学生说印象最深的是第2自然段,因为那里讲了作者不知道母亲病得整宿睡不着觉。因为写出了母亲为了儿女全然不顾自己,又体现了作者知道这一情况后深深的内疚感。有的学生说喜欢第3自然段,因
29、为那里写了母亲再一次哀求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散心,而且几乎哀求,很打动人,要读得发自肺腑,有点想哭。有的学生说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我”明白了母亲的爱,懂得珍惜生命,好好儿活了,要读出一种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有的其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应让学生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才是关键,如:自由读,齐声读,默读,与老师或选择小伙伴合作读,小组读,精读,略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教师可依据课文的内容选择朗读方式也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形式。但不能只流于形式,每种形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能使学生有所理解、感悟。为此,我们课题组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
30、每天语文课前一分钟朗读,每个学生轮流选一小段当众朗读,利用学校广播在每天早上早餐时间和午休起床后十分钟播放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学生、教师、文本、广播四者融为一体,还课堂朗朗读书声。当我们看到六年级老师在上詹天佑这课时,教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把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时,学生的表现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读完以后,加了个“哼”字,真是恰到好处呀,有的读完后轻蔑地甩了一下头,神态表现得很到位,有的语气中充满鄙视,有的读完还加了个“呸”字教师因势利导,教师问了一句:“中国那时侯有自己的工程师吗?”“有!”“谁?”“詹天佑”,“假如你是詹天佑,作
31、为一名中国人,你在那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完后,把课文第四自然段齐声朗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个个读得都很投入,十分动情,因为他,们的爱国激情也被那句嘲笑的话激起了看到课堂上这些可喜的变化,我们的心很欣慰。(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培养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毛泽东说过:“不打无准备的仗。”学生学习也一样,如果不预习,学习效果很糟糕。很多老师经常埋怨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甚至答非所问,经过调查,发现其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是因为学生回家后根本不预习课文或不懂如何预习课文,老师布置了此项任
32、务,但毕竟不象其它家庭作业那样要上教,所以大部分学生得过且过,即使是尖子生也不懂得如何入手预习,只是大略看了一遍课文。高年级的学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弄清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给学生制定了预习“四小步”:(1)初读课文,标好自然段。(2)查字典或借助参考书查阅不懂的词语,做好笔记。(3)再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把文中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其次建立检查机制,确保质量。这一环节主要由小组长负责,老师也可通过早读课上抽读、质疑等环节检查。经过半学期,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很多老师反映上课容易多了。2、做笔记习惯的培养。俗话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虽然我们提倡学生发挥自主性学习,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学习经验、心理成熟等本身因素的限制,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