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55.92KB ,
资源ID:88008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008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教育原理》教学辅导.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教育原理》教学辅导.docx

1、现代教育原理教学辅导现代教育原理教学辅导第一章 教育概说本章共分三节,主要明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第一节 教育的涵义追述了历史上对教育的理解,论述了教育的基本涵义,对相关的范畴进行了把握。对教育的基本涵义的理解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其特殊的种类差别是进行人的培养,教育活动是借助人类文化传递的形式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产生的教育,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专门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

2、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一门学科的基本范畴是构成该学科内容的基本架构,是统领该学科各部分内容的经典成分,因而是每个学习者必须理解的。1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形态,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划分,如从纵向上有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的教育活动。而教育学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理论形态,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

3、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学科,广义的教育学科泛指我国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教育学所属的各类教育学研究领域,狭义的教育学科主要指师范和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教育课。3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4教育活动与教育事业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人类社会生活中能够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或师

4、生的学校生活,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相互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学习知识技能,提高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教育事业:教育活动,不论广义与狭义,其本质都是进行人的培养和发展。当人们摆脱进行教育活动的无计划、无组织状态,把教育活动从社会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划分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并经由专人去进行时,这种活动就成了一种事业,即教育事业。5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通过摸索、尝试而总结概括出来的有效做法,它便带有着工作的程度性,个体或区域局限性,产生的偶然性和作用的有限性等等。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

5、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6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教育理论是指人们在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一系列理论范畴所构成的较为系统和严密的教育思想。7教育流派与教育思潮教育流派是指具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教育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8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教育方针

6、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制订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是人们为了规范教育行为而以国家或政党、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教育行为指南。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论述了教育的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及这些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

7、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

8、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

9、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论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类语言的存在使人类把个体的经验保存积累起来,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有意识的存在,教育中的生产经验的传授、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是明确意识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此外,人类经验的传递可以脱离个体的存在而存在,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这一切都说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这种社会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与其他社会活动有本质的区别。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演进(上) 教育制度第一节 学校(一)学校

10、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的产生,一般认为,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的产生等。2、学校的发展,从古代学校、近现代学校及至未来的学校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学校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二)学校教育活动1、 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1)动力系统。学校教育活动的动力来源主要由需要、动机和目的等构成,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从长远观点看,需要和动机只有转化为目标,才能维持长久的活动。因此,教育活动重要的动力来源还是教育目标。(2)工作系统。

11、工作系统是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它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一施教者、求教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展开的过程。(3)监控系统。一是求教者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监控;一是施教者以教育目标为准绳对求教者学习行为的监控、评价,通过负反馈,调节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保证教育活动严格按照教育目的进行。(三)学校教育文化1、学校文化的含义(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从其构成上来说,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2、学校文化的特点(1)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3)学校

12、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3、学校文化的功能(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师职工自觉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2)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约束作用表现为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师生员工对

13、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4)激励作用: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往往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四)学校的权利和义务1、学校应享有的权利2、学校应履行的义务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制的内涵1、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为学制。2、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二)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阶段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形成时期、深化发展阶段。1、初始阶

14、段(1)各国虽然都有一些普及义务教育法令问世,规定实施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并颁布了有关的法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2)这一时期的教育既不正规,又不系统,学校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规教育。2、形成时期(1)教育的制度化在很多方面显露了出来。各国有关教育的法规更为明确具体,义务教育的年限也进一步延长。(2)这一阶段的教育开始摆脱宗教的控制,更进一步地向符合社会实际和就业需要的实用、功利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范围扩大,种类增多。(3)西方各主要国家在这一时期都先后确立起了自己的学制系统,并由此出现了三种在当代仍富有代表性的“双轨制、单轨制及介于两者中间的

15、分支制”的学制系统。3、深化发展阶段(1)欧洲的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制”。(2)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各国虽尚未跳出一直在双轨制与单轨制中间徘徊的框架。(三)学制的未来的趋势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四) 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1义务教育的含义(1)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2)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

16、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因此,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另一特性。2终身教育的含义(1)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2)“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

17、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 ”,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 教育的历史演进(下) 教育思想通过本章对中外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透视出他们之间的前后联系或渊源关系,即把握住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能够借鉴有关的思想,从中吸取教育的智慧,并用其中相关的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教育改革实践。教育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两条线索可以追寻,一是教育实践,尤其是制度的变迁;二是教育思想的发展。因此本章将教育思想作为一个专章论述。本章首先对“现代”的概念做了界定,以使对教育思想的选取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章按中外分两节:第一节:外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介绍从夸美纽斯泛制智教育到保罗朗格朗

18、终身教育的十一类教育思想;第二节: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包括从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教育思想到素质教育思想六类。 第一节 外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一)泛智教育思想1泛智教育思想的涵义:一是所有的人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都应该接受教育。二是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宗教的、社会的、世俗的,所有的科目都应教给儿童。2论班级授课制(1)涵义:就是学生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班级授课,不进行个别指导教学。(2)影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普及教育的需要,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与实际的社会效益,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一次变革。 (3)教学原则和泛智的教学方法:直观

19、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二)绅士教育思想论体育、智育和德育:体育上,对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介绍了一系列锻炼身体的有效办法。在德育上,认为凡是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反之,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行为就是恶。提出了绅士所必备的四种德行,即服从理智,克制欲望;文雅的风度和优美的礼仪;要诚实;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事业心。在德育方法上,主张及早实践,利用榜样的作用,奖惩得当,培养儿童的羞耻心和荣誉感。在智育上,强调对绅士品格和日常生活包括社会交往、置备财产、选择职业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设计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目的重要的是发展理性思维能力。(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自然

20、人的内涵:一是不具有特定的职业的人,二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本分的人。如何培养自然人:实施自然教育,就是按照儿童的自然进程,以适合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进行教育,这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四)要素教育思想基本涵义和意义: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为复杂的“要素”,促进儿童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儿童易于接受。 任何人都容易掌握,且用起来方便。 (五)主知主义教育思想1赫尔巴特论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即任何教学都包含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任何教学都承担着对学生道德教育的

21、任务。3教学过程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六)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作公民的教育;准备闲暇生活的教育相应,课程也包括五个方面:即一是生理学、解剖学课程。二是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社会学、力学等课程,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历史课程,文学、艺术、音乐、绘画、雕刻等审美方面的课程。(七)集体主义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对学生极大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前景教育原则;平行影响原则(八)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三个核心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2

22、做中学理论:“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给儿童创设各种活动的情境,指导儿童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的学习。3教学过程阶段论的内容:(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之所在,并提出问题(3)提出假设(4)进行推理。(5)检验假设(九)结构主义教育思想1在教育内容上,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2教学方法上,使用发现法。3主张早期教育(十)一般发展的教育思想1一般发展的涵义:即学生的整个身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和体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其中既包括身体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2教学的任务: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促进发展4一般发展的教学原则:以高难

23、度进行教学;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十一)终身教育思想1终身教育的涵义:“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2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最终目标是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努力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第二节 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演进(一)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 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五育“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方针,“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

24、,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二)职业教育思想1涵义;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2目的:初为“为个人谋生知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30年代“谋个性的发展”,“解决刻不容缓之严重问题”,“谋民生主义的实现”,最后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新中国成立之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3方针:社会化和科学化。4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敬业乐群(三)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如何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25、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其目的在于使整个社会都变成教育的环境。(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2社会即学校:就是要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中去,使人人都可以做先生,人人都可以做学生。3教学做合一:即“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五)“三个面向”1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主体的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2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空间上的延伸,是教育面对全球一体化做出的反应,即在空间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确

26、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念和价值观念。3“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科学地预见未来,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未来的需要。(六)素质教育思想1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3实质:实质在于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4核心和重点:重点

27、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5主渠道:课堂教学6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通过科学的考试改革,使其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好与升学率的关系, (2)素质教育好与升学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正常展开应该获得更高的升学率,素质教育是把升学率目标之一去追求,两者的重大区别是之一和唯一的关系。 (3)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是构成一个人素质中的主要成分,既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4)处理好与时代主题的关系:素质教育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和涉及范围,不能也不必要把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研究与实验统统冠之以素质教育。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全章

28、一共分四节进行阐述: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主要是讲两个大问题即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教育优先发展,首先分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涵义,然后论证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论证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最后探讨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策略;第三节教育现代化,主要阐述了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二者相互关系的具体内容、教育现代化的本体理论(涵义、特征)、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实践三个问题。第四节: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首先明确了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提出了教育的应对措施, 最后概括了教育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

29、社会构成要素,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表现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与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政治经济

30、结构决定着教育的结构、类型和管理体制(4)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2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3教育是文化功能(1)传递保存文化(2)传播丰富文化(3)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