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72KB ,
资源ID:87906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790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docx

1、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 【篇一】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爽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接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长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大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

2、视。所以这一联明显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固然是艺术夸大。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眺望终南,其顶峰确实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大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当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眺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大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

3、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充满,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连续前进,白云却连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行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异的境地,凡有游山经受的人并不生疏。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叉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连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行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

4、,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欣赏的景物,一切都覆盖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实。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观察的美景仍旧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刚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楚而模糊。由模糊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宽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宽阔,中心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射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眺望所见的景

5、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熟悉,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好像可以领悟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

6、处宿”,这个句子清楚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到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其次,“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觉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定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觉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定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眺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7、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神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雄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大,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爽、宛如一幅山水画。 【篇二】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8、,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赠孟浩然这首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是说,我敬重孟先生,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着名天下。首联即点题,开门见

9、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尊敬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指浩然潇洒情愿的风度人品和超然非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究竟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两联的笔墨了。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颔联是说,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颈联是说,明月夜经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沉迷花草胸怀豁达。诗中用典,溶化自然。“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爱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与“事君”构成奇妙的对偶。 中二联好像一幅高人隐逸图,勾画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

10、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去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比照,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假如说颔联是从总的方面写他的生平,那么颈联则只是从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实行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敏捷。这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尊敬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联是说,高山似的品行怎么能够仰视着他?只在此拜揖他芳香的道德光华!尾联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行已经写得如此充分

11、,在此根底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非常自然,如水到渠成。仰视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详细化了,但这座山太雄伟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净芳馨的品行拜揖。这样写比一般的写仰视又翻进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拜,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完毕。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寻常,它以一种伸展的唱叹语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格高古,飘逸之致的风神,尾联也具有同样的风调。颔联由“红颜”写到“白首,像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 整个诗的构造采纳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

12、之意,自然过渡到描写,提醒出“得意”之处,最终归结到“尊敬”。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篇三】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忙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

13、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乐观向上的力气。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乘舟,正朝着呈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消失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好像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由于光“风顺”还缺乏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14、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假如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消失的。假如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旧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消失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旷。这明显是一个晴明的、到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

15、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马上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忙不行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妙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

16、化,给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季节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准确,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气。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连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拂过晴空。雁儿刚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覆盖着一层淡淡的乡

17、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美丽,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

18、,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乘舟,正朝着呈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顾。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美丽的。 【篇四】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19、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致,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照旧,可是国都已经沦落,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缺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凉。诗人记忆中从前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充满,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

20、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制造了一片荒芜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剧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盛,烟景明媚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落而失去了春天的光荣,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肤浅,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干净、井然有序了,而是荒凉破败,人烟稀有,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剧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当欢呼雀跃,唱着委婉动听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

21、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伤心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苦痛,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给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妙的景象,越会增加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悲伤国事,思念家人的肤浅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展了一个春天,仍旧没有完毕。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临时还没有获得

22、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斗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拘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斗是一封家书赛过“万金”的真正缘由,这也是全部受战斗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阔人民反对战斗,期望和平安的美妙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始终在战乱中奔波流浪

23、,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有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别写到自己的年轻。“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苦痛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实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饱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肤浅,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表达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构造紧凑,围绕“望”字绽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风光的穿插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慨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风光,

24、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终写到自己的哀怨和年轻,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制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地。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喜爱国家、期盼和平的美妙愿望,表达了大家全都的内在心声。也展现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篇五】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赏析: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

25、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马上经受的处所。最终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

26、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方充塞胸臆、充满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抱负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自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缺乏,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假如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连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详细、生动。芳曰“远”,古原上芳香充满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

27、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扩散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拟“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观察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观察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好像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终一句才能见到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方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明显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密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意。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奇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