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6 ,大小:49.49KB ,
资源ID:872758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7275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docx

1、GBZ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使用或产生有害因素的各类用人单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J1987工

2、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934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3.1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OEL)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3.1.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

3、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3.1.2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3.1.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3.2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3.3工作地点(Work Site)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4卫生要求4.1工作场所空

4、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表1(见P2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4.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表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见P34)4.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2表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序号中文名CAS No.英文名最高容许浓度(孢子数/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白僵蚕孢子Beauveria bassiana 61074.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 家有关规定执行。4.4.2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Health standard for evaluatingmeteorogical condition in the ho

5、t work environment)4.4.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温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卫生评价标准及其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各类高温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4.4.2.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高温作业: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车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4.4.2.3卫生要求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为30和30两类地区,每类按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提出本卫生评价标准,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

6、不超过下表规定的限值。表4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上限值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体力劳动强度指数30地区30地区15 31 3220 30 3125 29 3025 28 29注:*所示温度为干球温度4.4.2.4测试方法4.4.2.4.1本标准中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按GB3896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执行。4.4.2.4.2本标准中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按GBJ1987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设计规范执行。34.4.2.4.3测试要求按GB934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执行。4.4.2.4.4高温作业综合温度的测定采用通风温湿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计算方法,用

7、公式计算出(或按有关表、图查出)综合温度()。亦可用经鉴定或计量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综合温度测试仪器直接测出综合温度()。4.4.2.4.5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计算方法根据通风温湿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公式计算出综合温度(),公式为:综合温度()=湿球温度()0.7+黑球(或干球)温度()0.3(1)或根据黑球()、湿球温度()查有关图表得出综合温度()。当无热辐射源存在时,黑球温度可用干球温度代替。4.4.3高温作业分级(Classified standard of working in hot environment)4.4.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大小的分级

8、。本标准适用于对高温作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4.4.3.2定义4.4.3.2.1生产性热源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4.4.3.2.2工作地点指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操作或为了观察生产情况需要经常或定期停留的地点。若因生产劳动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地点进行操作,则整个车间可称为工作地点。4.4.3.2.3 WBGT指数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个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室内作业:WBGT=0.7tnw+0.3tg(2)室外作业:WB

9、GT=0.7tnw+0.2tg+0.1ta(3)4.4.3.2.4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4.4.3.2.5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8h)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min)。4.4.3.2.6定向辐射热指生产性热源同工作地点的某一方同辐射的热量。4.4.3.3高温作业分级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即湿球黑球温度()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见下表。4表5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接触高温作业时间WBGT指数()(min) 2526 2728 2930 3132 3334 3536 3738 39

10、40 4142 431201212402413603614.4.3.4定向辐射热的修正系数在工作地点定向辐射热强度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kw/m2的高温作业,应在上表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一个等级,但最高不应超过级。4.4.3.5 WBGT指数测量与计算方法4.4.3.5.1测量时间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最热季节测量值为分级依据。季节性或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季节内最热月测量值为分级依据。从事室外作业的工种,应以夏季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的测量值为分级依据。在生产正常和工作地点热源稳定时,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应测量3次,即工作后:9:0010:00;13:0014:00和16:

11、0017:00,连测3天,取平均值,如遇特殊生产工艺,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时,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随时测量,同一测点连测3次,取平均值。4.4.3.5.2测量地点及位置选择作业人员经常操作,停留或临时休息处,一般测量高度立位作业为1.5m高,座位作业为1.1m高。如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应测踝部、腹和头部。立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为0.1;1.1和1.7m处;座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0.1;0.6和1.1m。4.4.3.5.3 WBGT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4)4.4.3.5.4测量仪器与方法4.4.3.5.4.1测量仪器采用WBGT测量仪,或采用干球温度计、自然湿球温度计、黑球温度计

12、,在同一地点分别测量计算。4.4.3.5.4.2自然湿球温度计的感温部分应为圆柱体,外径为(61)mm,长度为(305)mm测量范围为540;精度为0.5。4.4.3.5.4.3黑球温度计的黑球直径为150mm,为无光泽黑球,平均辐射系数为0.95,5铜球壁越薄越好,测量范围为20120,精度为1。4.4.3.5.4.4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精度为0.5,测量时应注意防止辐射热的影响。4.4.3.5.4.5干球、湿球和黑球温度测量时应采用三角支架将3个温度计悬挂起来,以便便环境空气不受限制流经球体感温部。4.4.3.5.4.6在测量湿球温度时,要在湿球温度计的感温部分裹上一层湿纱布条,

13、纱布条要覆盖湿球温度计的整个感温球体。测量时由其自然蒸发(不能人为强迫通风)每半小时读记测量数值。应注意保持纱布条清洁、湿润,再次使用前要清洗干净。4.4.3.5.4.7黑球温度计达到稳定状态时,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黑球温度一般每隔25分钟读记测量数值。4.4.3.5.5时间加权WBGT指数计算公式在生产环境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或者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工作地点操作,且接触热强度大小不一致时,应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公式计算WBGT指数:nn nt t tWBGT t WBGT)t WBGT tWBGT+ + + + +=LL1 2(1)1(2 2( )(5)式中: WBGT1第1个工

14、作地点实测WBGT;WBGT2第2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WBGTn第n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t1t2tn作业人员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4.4.3.6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测量与计算4.4.3.6.1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是指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8h),实际在热环境中操作、停留、短休的累计时间。4.4.3.6.2测算方法是同一工种或生产岗位随机选择受测作业人员23名,在正常生产状况下,跟班记录一个工作日作业人员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4.4.3.6.3如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需在不同岗位工作时,要分别测算在各岗位的实际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同时测量其岗位

15、工作地点WBGT指数,以便按4.4.3.5.5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4.4.3.7定向辐射热的测量与计算方法4.4.3.7.1定向辐射热的测算时间、地点及位置请参照4.4.3.5.1、4.4.3.5.2和4.4.3.5.5等规定的方法原则。4.4.3.7.2测量仪器采用定向辐射热计对准被测方向测量。4.4.4激光辐射(Laser radiation)4.4.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及其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研制和使用激光器的单位和企业。64.4.4.2定义4.4.4.2.1激光指波长为200nm1mm之间的相干光辐射。4.4.4.2.2激光器通过受激发射过程产

16、生和放大光辐射的装置。4.4.4.2.3照射量受照面积上光能的面密度,单位为J/cm24.4.4.2.4辐照度受照面积上光功率的面密度,单位为W/cm24.4.4.2.5照射时间激光照射人体的持续时间,用t表示。4.4.4.2.6光谱校正因子(CA和CB)激光生物学作用是波长的函数,为评判等价效应而引进的数学因子。CA和CB分别为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校正因子。4.4.4.3卫生要求限值见表6和表7。表6眼直视激光束的最大容许照射量波长,nm照射时间,s最大容许照射量紫外200308 10-93104310-3Jcm-2309314 10-931046.310-2Jcm-2315400 10-91

17、0 0.56t1/4Jcm-2315400 101031.0Jcm-2315400 1033104110-3Wcm-2可见400700 10-91.210-5510-7Jcm-2400700 1.210-510 2.5t3/410-3Jcm-2400700 101041.4CB10-2Jcm-2400700 10431041.4CB10-6Wcm-2红外7001050 10-91.210-55CA10-7Jcm-27001050 1.210-51032.5t3/410-3Jcm-210501400 10-9310-5510-6Jcm-210501400 310-510312.5t3/410-3

18、Jcm-27001400 10431044.44CA10-4Wcm-2远红外140010610-910-70.1Jcm-2140010610-710 0.56t1/4Jcm-2140010610 0.1Wcm-2表7激光照射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光谱范围波长,nm照射时间,s最大容许照射量紫外200400 10-93104同表6可见与红外4001400 10-9310-72CA10-2Jcm-2710-710 1.1Cat1/4Jcm-21031040.2CAWcm-2远红外140010610-93104同表6注:波长为:400700nm,CA=1;7001050nm,CA=100.002(-7

19、00);10501400nm,CA=5;400550nm,CB=1;55070Onm,CB=100.015(-550)4.4.4.4激光辐射的测试方法4.4.4.4.1测试对象本方法适用于接触激光器系统工作人员的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测量。4.4.4.4.2测试方法及要求4.4.4.4.2.1激光器需调至最高输出水平,在消除非测量波长杂散光的情况下进行测量。4.4.4.4.2.2激光器和激光器系统对眼和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测量,应在激光工作人员工作区进行。激光辐射测量仪器的接收头应置于光束中,以光束截面中最强的辐射水平为准。4.4.4.4.2.3测量最大容许照射量的最大圆面积直径为极限孔径。测量眼

20、最大容许照射量时,波长为200400nm与1400106nm用1mm孔径,波长为4001400nm用7mm孔径。测量皮肤最大容许照射量时都用1mm孔径。4.4.4.4.3测量仪器根据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和输出水平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4.4.4.4.3.1用1mm极限孔径测量辐射水平时,测量仪器接收头的灵敏度必须均匀。4.4.4.4.3.2测量仪器均应经国家计量部门标定,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0%。4.4.4.4.3.3测量时中小功率的激光器用锤形腔热电式的功率计。小能量的激光器用光电型的能量计。大功率的激光器采用流水量热式功率计。4.4.5局部振动(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21、)4.4.5.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的标准限值及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手接触受振工件的所有作业4.4.5.2定义4.4.5.2.1局部振动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系统的机械振动或冲击。4.4.5.2.2日接振时间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积接振时间为日接振时间,单位为h/d。84.4.5.2.3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hw)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生理效应规律计权后的振动加速度,单位为m/s2,可用式(6)计算:(6)式中:ahi第i频段的振动加速度;ki第i频段的计权系数;n总频段数4

22、.4.5.2.4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屿ahw(4)在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四小时时,要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四小时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可用式(7)计算:(7)式中T日接振时间,h/d。4.4.5.3卫生要求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件的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4.4.5.4.测试方法及要求4.4.5.4.1局部振动测试点应选在工具手柄或工件手握处近。4.4.5.4.2传感器应牢固地固定在测试点。4.4.5.4.3振动测量应按正交坐标系统的三个轴向进行,取最大轴向的四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为被测工具或工件的振动。4.4.5.4.4测试振动要先获得1

23、/1或1/3倍频程频谱,然后按式(6)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如果振动测试仪器有计权网络部分,可以直接读数。4.4.5.4.5对于峰值因数很高的冲击振动,测试时要在传感器和被测工具之间加装机械式低通滤波器,以防过载影响测量结果。4.4.5.4.6震动测试仪器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由国家计量部门校准。4.4.5.5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的计权系数表8 1/1与1/3倍频程的计权系数Ki中心频率,Hz 1/3倍频程ki1/1倍频程ki8.0 1.0 1.010.0 1.012.5 1.016 1.0 1.020 0.8925 0.6331.5 0.5 0.540 0.450 0.363 0.25 0

24、.2580 0.2100 0.16125 0.125 0.125160 0.1200 0.08250 0.063 0.063315 0.05400 0.04500 0.03 0.03630 0.025800 0.021000 0.016 0.0164.4.5.6日接振时间计算法4.4.5.6.1对操作时间过短的作业,应以秒表准确测定每次操作所消耗的时间,测10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操作需要的时间,再乘以日需要完成的该操作次数,即得日接振时间。如铆钉作业,应用秒表测定每打一只铆钉所消耗的时间,测10次,取平均值即每打一只铆钉所需要的时间,再乘该铆工的日消耗铆钉数,即得出铆工的日接振时间。4.4.5

25、.6.2对操作时间较长的作业,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全日跟溉,用秒表累积记录全天的操作时间,即日接振时间。4.4.5.6.3以上两种方法均应选接振工人三至五人,连续记录三天,计算平均值,最终换算出日接振时间(h/d)。4.4.5.7正确使用标准的说明当振动工具的振动暂时达不到标准限值时,可按振动大小缩短日接振时间,具体要求参见表9。表9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m/s2日接振时间限制h5.00 4.06.00 2.87.00 2.08.00 1.69.00 1.210.00 1.010.00 0.5104.4.6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Environment meteorology in un

26、dergroundworkplace of coal mine)4.4.6.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卫生标准。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也适用于其他矿井下作业。4.4.6.2卫生要求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m/s备注28不规定0.51.0上限26不规定0.30.5至适18不规定不大于0.3增加工作服保暖量4.4.6.2.1本标准规定的风速如与生产工艺或防爆要求相抵触时可不受此限。4.4.6.2.2井下作业环境气温较低时工作服保暖量应有适当增加。4.4.6.3测试方法作业地点温湿度的测定应用通风温湿度计,风速的测定可应用热球式或叶状风速仪。4.4.6.4标准限值说明标准的上限及下限值均不是舒适限度:在上限条件下,工人仍有一定的闷热感;在下限的条件下,部分人尚有稍冷感。但在此标准范围内可保证工人不发生中暑,并能防止常见病、多发病的高发。4.4.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load)4.4.7.1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