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44.43KB ,
资源ID:87190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7190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docx

1、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

2、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2、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 :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对

3、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

4、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人文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应用得到了加强。发展趋向: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理学老前辈都

5、进行过相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19491978年,受前苏联的影响,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人文地理学大发展的阶段,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发展迅速,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薄弱学科也得到了发展,有专门论著出版。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思考题: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

6、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

7、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1、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依据美国著名文化地理学家乔丹的分类,大部分人文地理学都认可的文化区可分为:(1) 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是: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立场对立,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亦各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2)功能文化区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

8、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特征:功能中心位臵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系。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3)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国使用 2、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9、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如南方草原驯养牛、羊北部高寒林区驯鹿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2)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的迁移,逐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征:传播速度快,距离远,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如:新大陆与旧大陆文化的相似性(美国与英国)。 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环境决定论,可能论, 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

10、论,和谐论。对几种人地关系论点的重新审视。重点讲解环境决定论和可能论两种观点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4、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5、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6、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另:文化适应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

11、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思考题: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以上五大专题反映了人文地理学对人文现象研究的独特视角,也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严密分析框架。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

12、,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思考题: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1)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一千万原始人类。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一是极低的人口密度。二

13、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2)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亚洲西南部、亚洲东南部以及美洲中部的农业均为独立演化的观点得到认可。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如此。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状

14、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间和生态上的作用。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18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变化。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4)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初至

15、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世界人口的第4个10亿过程只用了15年。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2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2、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互规律。

16、(1)人口转变理论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P80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2)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日本、中国、印度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高位静止的原始型19491970年-早期扩张到90年代-后期扩张预计2020年前后-地位静止进入2040年-绝对衰减阶段与西北欧、日本模式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 是指一定时间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

17、积的30%)。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小面积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暖湿地区)、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四大人口稠密区)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4、 中国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18、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三个特点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5、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础。可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水体 5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

19、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活动方式 交通输条件(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6、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臵变动叫做人口流动;按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 p90补: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的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低收入到高收入,如美国、西欧; 人口结构特征:中青年、单身、男性为主,近年女性比重上升;(4) 人口迁移的机制人口迁移和流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

20、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一种反应。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机动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也能引起大规模移民。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也能引起迁移潮流。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1、 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按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1、;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有积极影响的。1、 人种:及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人种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范畴。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2、世界种族划分最初以肤色划分(生物学观点):黄、白、黑种有人主张将大洋洲土著作为棕种分出: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3、 地理人种: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

22、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在地理人种以下又分地域人种和小人种。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小人种则是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有社会习俗、 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它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一般地说,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徨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的身体趋向于细长。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亦有影响。环境对各种族的身体特征影响是巨大的,而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黑皮肤、长四肢等)亦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对其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5、 种族主义与种族冲

23、突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类,有权统治其它种族。 1、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1)民族的形成一般认为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部落(族)和民族三个发展阶段。民族是比氏族、部族(落)更高级的人群共同体。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2)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2、 世界民族的分布民族分布可以分为形式分布

24、区和机能分布区(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民族省: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分布区飞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大的可以成为民族省,小的可以成为民族岛。民族邻里:民族聚居所形成的街区。塥坨:指一民族受某种压力和歧视而居住在市区内某地区的民族在聚居区,特别是有色人种的聚居区。城市民族聚居区空间发展上分四个过程:核心区阶段、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聚集点、民族聚居区(1)世界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汉族、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德意志人、比哈尔人、旁遮普人、墨西哥人、爪哇人、意大利族、朝鲜族。(2)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我国民族的分布呈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

25、主要特点。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3、 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族自形成时就发生着不断的迁移和集聚。(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3)西班牙人和葡萄芽人向拉丁美洲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4、 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任何一个民族,很少能够完全与外界处于长期孤立的状态,而都要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接触,并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整合。(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2)西班牙人在垃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3)欧

26、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4)移民与民族整合1、民俗 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服饰、饮食等。2、 民俗与环境民间社会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景观,其中最明显与最吸引人的是民间的各类建筑的建造技术,它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民居: 1建筑材料:建造房子要用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而材料却受地域限制,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建筑布局:单元结构、组合结构; 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较

27、大,对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有明显影响。(2)饮食民俗: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关系(3)服饰民俗3、 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指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在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如欧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则是传统文化(艺会、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摇滚乐、棒球)并存。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思考题: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

28、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1、 农业起源的理论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的人口压力说,二是海登(B.Hayden)提出的宴享说。2、 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1)索尔的推论(2)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1.南美洲的亚马孙地

29、区2.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3.亚洲的新几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农场规模大,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2)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机械化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专业化使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大得多。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产品主要为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提高生活消费品。所以现代农业

30、亦称为商业农业。(二)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4、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的影响:对地形的改造、对植被的破坏、对大气构成发生影响5、农业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6、农业形成与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出现 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 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1、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工业生产是生产上的一次比农业生产更深刻的变革。(1)科学前提与基础

31、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臵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都促使工业革命的发生。(2)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3)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 2钢铁工业 3采煤工业4运输业 5机械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