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77KB ,
资源ID:86928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928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地理学整理.docx

1、城市地理学整理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 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3.如何理解城

2、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 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

3、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城市地理学两大贡献:一、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标志城市地理

4、学的注意力从对城市简单肤浅的总体认识转向城市内部景观的复杂性。二、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标志城市地理学从单个城市的研究向城市体系的研究迈进。1950-1970年(完善与迅猛发展的时期)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3.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1970年以来(多元化时期)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社会问题增加促进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1.简述城市地域的

5、概念。答: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即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答:城市地域分为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边界。确定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我国绝大多数情况是城市行政地域大于城市实体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城市社会越发达,城乡之间的分界越模糊,这就要求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来适应这种变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密集区。2.

6、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答: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互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

7、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评价:有两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指标,空间尺度的概念不明确;二是易与中心市的都市区混淆都市圈:城市的生活圈城镇密集区:城镇分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8、。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

9、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10、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闽江口的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省会城市的。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城市分布于交通线沿线,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较广,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沿河沿海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厦门开普敦直布罗陀;铁路:石家庄3.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答: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产生动力: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发展动力:城镇行政等级、服务范围的扩大转运功能、区域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产生动力: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发展动力:经济腹地、后方运输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镇产

11、生动力: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的需要发展动力: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以及国家或市场的需求4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答:产生和发展过程:武汉的机遇源于新世纪开始,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武汉作为中部的领军人得到迅速的发展。动力:位于长江和汉江的汇合处,航运发达,铁路公路网密布,陆运交通便利;拥有众多高校,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武汉市是中部崛起的龙头,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和集散地未来趋势: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必将继续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答:城市化,或

12、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总的说来,城市化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致。 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综合上述,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四种

13、(人口、经济、景观、文化)转型:(1)人口结构转型(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经济结构转型(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3)地域空间的转型(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4)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答: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答:哈维提出的资本三次循环。资本的第一循环包括在生产中,在劳动率不变,经过剩余价值和再生产,一部分以奢饰品形式满足资产阶级的需求,另一部分则用于再生产的工资货物。

14、但是由于资本的过度积累导致的商品过度生产利润率下降供大于求,这时候就会引起资本的第二次循环。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基金两方面。固定资本投资一部分用于生产过程中,例如仓库工厂的升级,另一部分则为生产服务功能,哈维统称其为生产性建成环境。消费基金 一部分用于消费过程,另一部分则用于未消费群服务的作用,统称为消费性建成环境,如居住区,道路等。第三次循环则是为技术科研以及各种社会消费。三次循环中,最与城市化相关的是第二次循环,生产性建成环境及消费性建成环境 共同构成城市建成环境,有四个特点: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由于对资本家来说难以胜任,这就需要国家的力量来进行资

15、本的二次循环流动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理解)答: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拉模式能较好的中国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迁移的原因。从拉力的角度看,人口流入地即沿海城镇的经济和人口老年化形成本地低级劳动力的巨大市场,由此形成对农村人口的巨大拉力;从推力角度看,除了各国普遍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外,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促使农村人口外流的推力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答: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城市中心聚集的包括决策部门(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商

16、店、酒楼)具有离心倾向的包括需要宽敞用地的部门(大型企业、自来水厂)、防止灾害污染的部门(煤气厂、垃圾处理场)、需要安静的部门(精神病院)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城乡结合部与卫星城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亦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如新兴工矿业城市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答: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优点:数据容易获得、便于统计局限性:首先,城

17、市定义的不同理解。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第三,城市人口比重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全部内涵(其它性质)第四,人口比重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土地利用指标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农业、草原、森林、海滩等)转变为城市用地(工厂、商业、住宅、文教等)的比率优点:随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会显示一些新的前景局限性:统计困难,使用不广复合指标法多指标分析城市的某项特征评价:针对性强,通用性差,适于对具体地域进行城市化分析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答: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

18、由此产生了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和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马车城市半径小紧凑;铁路-城市呈触须式发展;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城市呈大致圆形;高速公路和小汽车城市向郊外扩散迅速工业的扩张: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发达国家在外围市区扩散;带动城市其他职能部门的扩散。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

19、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答: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合理规划,在旧城改造前要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要将改造后的新城与周围原来建造城市合理衔接在一起。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城市更新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以谨慎渐进式的小规模改建为主的社区邻里更新,谋求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工程师、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转变观念,站在历史视角尊重旧城的客观存在和延续价值。进行旧城改造之前,有必要首先理清3点认识:城中村改造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旧城并非一无是处,其有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积

20、极意义;不能简单地将旧城视为外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贫民窟,不能简单地采用西方国家曾经的“贫民窟清理”政策,要从物质空间上“消灭”旧城。不能超越发展的规律性。以人为本,旧城改造是为人服务的,而其机理则是通过市场行为实现的,只有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人和市场这两个主题,才可能有成功的旧城改造,并且可能为长期的可持续繁荣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旧城改造时,“造市”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造市加大房地产商的成本,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应该花更大的力量来降低成本,这样成功的保障就会更大些。注意保护历史古迹,城市历代古城建筑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更是城市竞争

21、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能因为单纯的经济效益而盲目改造。旧城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城市综合社会功能的渐进提高服务。旧城改造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应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以人均享有舒适度的标准更新城市生活环境,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注意城市的历史品质与文化内涵,坚持城市的社会公正,实现都市社会的全面发展。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我国在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郊区并没有变成城市,而是仍然是城市的边缘,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活和社会环境落后于城市中心地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并不符合真正的郊区城市化的轨迹。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没有达到发展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城市化

22、的质量并不高,只有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超过了城市现有功能承载力的时候,才会主动的向郊区城市化发展。就我国目前的各种政策体系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还需要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和财税体制。另外,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且对土地收益依赖过重,会造成城市郊区土地的粗放利用,形成新的“圈地运动”,新的城区不能合理的开发,旧的城区不能被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城市结构的失调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变形,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一次性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改为年租制,保证地方政府的可持续性土地收益,以降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程度,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为主动

23、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城郊共同繁荣积极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现代化功能。按照城市郊区化的客观要求,推进郊区三大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3个方面结构的调整。以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国外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中心城区“空心化”和经济衰退的弯路。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

24、心区域2.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答: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在我国沿海个别发达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等。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非基本理论答: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

25、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答: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 (简称B/N比)城市发展

26、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P141)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 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P142)乘数效应3.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解释名词)答: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

27、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4.简述

28、城市职能各种分类方法答:(1)一般描述方法代表:1921 年,英国学者奥隆索提出的城市分类法。方法:由研究者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类别的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加以命名。研究者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个类别。(2)统计描述方法代表:1943年,美国的哈里斯把美国605个一万人以上的城镇分成十类方法:给其中的8类规定了明确的数量标准,规定了就业比重达到最低临界的和行业职工有某种优势的为主导职能。把那些主导职能不明显的城市归为综合性城市。娱乐休养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是凭印象分出来的。(3)统计分析方法代表:1955 年,美国学者纳尔逊对美国1万人以上的897个城市进行了分类。 方法:(P1

29、47-148好累,自己看看书吧) 把美国国情普查中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 分别计算897个一万人以上城镇9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并绘制了9个部门劳动力百分比的城镇频率分布曲线。普遍有峰值出现。(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代表:阿列克山德逊、麦克斯维尔(5)多变量分析法(6)新的动态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1.城市规模分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答:城市首位律:某国家的城市的规模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用首位度来衡量,即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人口的比值。城市金字塔:把一个

30、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不同等级,就存在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擦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这里假设城市规模与城市位序存在着某种线性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以判断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2.公式=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变化的意义答: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当q小于1,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当q等于1,捷夫

31、模式,城市规模分布属自然状态下的最优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3.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及利弊分析答:弊: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利:促进了资金和人才的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最高;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其产生的条件(P191-194)答: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