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1.24KB ,
资源ID:86782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782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及教学应用.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及教学应用.docx

1、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及教学应用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及教学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和汉语隐喻的生成机制及体现形式加以探讨,探索培养隐喻意识与英语词汇扩展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教学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英语词汇教学质量。 关键词:隐喻 隐喻能力 词汇教学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其中,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具有开拓性,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个概念,使隐喻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近几

2、十年来,隐喻以及它的结构、运作机制、功能和认知特点已经成为语言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热门话题。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异军突起,受到普遍认可。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应结合人们的基本认知能力来系统地研究语言,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Taylor 在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一书中对一些常用的英语词汇语义范畴进行精辟分析,他赞成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形性原理”,并将这一原理通过隐喻等方式使原型子范畴发生联系,形成了意义链而建构起来家

3、族相似性范畴(family resemblance category)。认知语义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想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了人们的概念系统,决定着人们语言的应用。正如Sweetser所归纳的那样,“大多数多义词是由于隐喻使用的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的重要性,通过隐喻的研究可以透视语言文化的本质,探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

4、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2002年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促进了我国外语界对隐喻应用语言学研究,关于隐喻与外语教学关系的讨论也被提上日程。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之一,它包括外语教师运用隐喻研究成果解释隐喻过程与抽象思维、隐喻与识字、词汇教学、青少年语言学习以及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但自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关于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却少有讨论。近年来,国内学者试图找出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应用的渠道,作为Cameron的隐喻应用研究基础性框架的接续,蔡龙权提出了隐喻研究的二语习得框架,指出隐喻理论对二语习得的直接贡献即

5、通过学习隐喻性表达培养语义逻辑扩展能力和话语交际的变化能力,并进一步阐述了其操作性。本文拟就提高学习者隐喻意识作为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一种手段,阐述其必要性,并初步探讨其可行性。 二、隐喻意识的含义 了解隐喻意识,可先从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说起。根据Carter,所谓语言意识,就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增强了的察觉程度及敏感程度。母语习得、外语或二语习得过程对该概念都有涉及,有时人们会用“语言知识(knowledge about language)”这一说法。语言意识的提高可使语言学习者更深入了解语言,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更有判断力。 我们认为隐喻意识即语言学

6、习者对隐喻形式及功能增强了的察觉程度和敏感程度。就隐喻形式而言,语言学习者知道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极普遍的现象,明白语义冲突(偏离)和语境冲突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根据束定芳按隐喻的句法特征的分类,学习者不仅要认识到常见的名词性隐喻,还要认识到谓词性隐喻(包括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等)。就功能而言,学习者能认识到隐喻是语言必然的一部分,它不仅仅起修饰作用,还具有构成词汇、句子、语篇的语言学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重要的认知工具,从而认识到在外语学习中隐喻的重要性,认识到隐喻是了解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一个有力工具。从提高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角度出发,学习者提高了隐喻意识有助于促进其词义

7、逻辑扩展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提高隐喻意识可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到隐喻是日常语言极普遍的组成部分;2.认识到隐喻性表达所隐含的喻体;3.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非任意性;4.认识到喻体中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别;5.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 三、外语词汇教学中提高隐喻意识的必要性 提高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主张有其语言学及教学理论依据。语言中的表达之所以具有现有意义,是与其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分不开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受认知中的某一概念网络的支配,它们充满了浓郁的隐喻色彩,当然不同民族不同认知方式会产生不同概念隐喻。许多词汇的隐喻用法甚至比它的原义更经常地被应用。所有这些都使得隐喻学习成为外

8、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按照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将始源域(source domain)中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target domain)中较陌生、抽象的概念上,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Low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即对隐喻的意识及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项的隐喻扩展意义(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meaning)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

9、重要内容。 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认知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各语言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词汇教学正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文秋芳调查结果,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从上述各个角度出发,隐喻都应视为我国外语词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提高词汇

10、教学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培养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 目前我国外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交际法作为编写原则的,不可否认的是,这在客观上给教师在课堂情况下提高学生隐喻意识带来不便。据笔者考察,教师在教授外语单词时大都停留在其指示意义,对其内涵意义和隐喻意义很少提及,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词汇学习的不彻底性,并限制了其词义扩展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Carter认为提高语言意识是对当今某些形式的语言交际法教学中对语言形式相对忽视这一现象的回应。我们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可将词汇教学中隐喻意识的提高作为改进词汇教学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作为探讨目的语语言形式及其反映的文化和认知模式的过程,而且在

11、教学中可以得到实施。在此通过实例说明提高隐喻意识促进词汇教学的可行性。 1、认识隐喻的普遍性及隐含喻体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并且是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工具,对于这一点外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分别用英、汉两种语言描述一些抽象概念,如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描述“愤怒”这一普遍概念,结果出现了这些汉语表达:气炸了肺、怒发冲冠、气不打一处来、冒火、七窍冒烟、火冒三丈、怒气冲天、气得仨鼻孔出气儿,而外语表达有:She exploded、She erupted、Breathe fire、He kept smouldering、 add fuel to the fire等等。这些表达体现

12、了“人是一种容器”、“愤怒是火”、“愤怒是热气流”一系列概念隐喻,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描述,加之教师的启发,学生不难认识到其中的隐喻现象及隐含的喻体,并且进一步认识到隐喻并非仅限于诗歌起修饰作用,更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日常语言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 2.培养隐喻理解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包括理解语言的能力。既然语言是隐喻性的, 那么理解语言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隐喻理解能力, 它是隐喻能力的一部分。英语学习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词汇, 也不可能穷尽英语词汇的每个隐喻义项;但渐渐地,随着语言知识的不断积累,语言理解能力便会提高,便能根据语境去把握词汇的隐含意义。一般来说,英语词汇的词义的引

13、申规律往往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教师需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引导他们领会英语词汇的喻化现象。这样,学生对隐喻词汇的理解能力会逐渐提高。话语层面的隐喻理解,更多地需要语境知识。隐喻往往是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语境性可以说是隐喻的属性之一。因此,对于隐喻语言的理解要在语境知觉的前提下进行。隐喻一般为非常规语言,语义异常,仅从字面上是理解不通的,需要利用“非本义和语境模式”分析, 推导其含义。“非本义和语境模式常被称为隐喻理解的标准理论”。在英语课上讲授语言现象时,要涉及相关的语境知识,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的具体情景语境,指导学生对语境因素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准确获取隐喻意义。 英语国家

14、有其民族、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英语中许多隐喻语言是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或者说,“隐喻本身是文化的构成部分”,“隐喻有文化传承功能”。隐喻的理解离不开文化知识,要尽可能使学生广泛, 系统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 文化, 历史背景, 有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和隐喻能力。文学隐喻的解读还需依赖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文学隐喻, 教师应指导学生多阅读英语文学的名著佳作。英美文学课应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理解, 欣赏隐喻语言, 丰富其想象力, 培养其文学修养。 3.认识隐喻的跨文化差异 当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概念系统,例如,英语中大量的关于ship的隐喻,正是反映了英

15、国的地理、历史背景。再如,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于有“化蝶”的美丽传说,蝴蝶被人们认为是美丽、忠贞的象征。但在英语文化中,蝴蝶象征着轻浮。在汉语文化中被视为凶兆的猫头鹰一词在英语中却是智慧、认真的象征。英语中有met ones Waterloo,而汉语中有败走麦城,汉语中水火不容、拦路虎在英语中的对应语分别是oil and water、a lion in the way,这些喻体差别现象真是俯手可得。对这种历史文化差异的认识无疑会促进学生正确对待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汇所涵括的文化及认知特点是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而并不能单凭母语中的概念隐喻任意地理解、产出其在目的语

16、中对应的语言隐喻。红色象征着吉祥、向上,有RED IS GOOD这一概念隐喻,汉语中用红红火火来形容事业兴旺,但在英语中red象征亏空。其实汉语中也有赤字这一说法,但它远没有红红火火在我们的文化、认知系统中那样根深蒂固。通过让学生认识red在英语文化中的隐喻性含义,学生可进一步自然地掌握如下词组:into the red、out of red和in the black。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提高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该说是对当今方兴未艾的隐喻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回应,更是对现有外语词汇教学法的一种有益补充。在结束本文之前,需要指出的是提高隐喻意识在促进词汇教学中的局限性:

17、 (1)提高隐喻的作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词汇学习,例如外语习语中存在大量隐喻,但一些喻体比较模糊,一些很难归入一个系统的概念隐喻框架下,这些都给教师帮助学生提高隐喻意识带来操作上的困难。 (2)由于历史文化及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提高了隐喻意识并非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创造隐喻性表达(除非是追求新异的文学创作),或对外语进行简单的字面意义上地理解。从这一意义出发,学习者还应多了解目的语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要使提高隐喻意识应用于词汇教学的课堂上,还需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教材做出必要的修订,只有这样,提高隐喻意识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一个新的渠道,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Boers

18、, F.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4: 553-571.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ufer, B. Whats in a Word that Makes it Hard or Easy: Some Intralex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of Wor

19、dsA.In McMarthy & N,Schmitt(eds.). 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ambridge:CUP. 4Low,G. On Teaching Metaphor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2:125-147.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7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8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