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复习要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此外,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要使它有效地发挥作用,说者和听者双方都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规则,这就是语用技能。 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把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一、语言准备期A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前语言阶段。这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期
2、。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前语言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1.辨音水平(04个月)(1)婴儿首先学会语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2)婴儿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3)大约在两个月之后,婴儿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因为发声位置和方法造成的语音差别。2.辨调水平(410个月)对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有判断:愉悦;冷淡;恼怒3.辨义水平(1018个月)可感知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如:灯,花)(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
3、月)反射性发声开始:哭叫;喁喁作声;简单元音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辅音与元音组合;重叠性双音节和多音节 3.前词语发声(1018个月) 能发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用哭声表达需求;对逗弄报以微笑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 对成人话语逗弄给予应答;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主动引起另一段“对话”;用语调表达态度且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1)能执行成人简单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2)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但缺少概括性二、语言发展(1-2岁被称为言语发生阶段)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其语
4、言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语言形式的获得B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1.语音的发展(1)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表现在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指令“把拿pok到床上,让bok坐车”(2)发音能力的发展不是被动模仿成人的语音,而是采取主动参与的策略。英语儿童采用删除、替代、同化(3)语音意识的产生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自觉地纠正错误发音。2.语法的获得 D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1)不完整句阶段不完整句指表面结构不完整,但能
5、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包括单词句、电报句。这种句子的出现率在26岁范围内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2)完整句阶段简单句 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 一岁半到两岁的儿童在说出电报句的同时开始能说出结构完整而无修饰语的简单句。 “他觉觉了”(主谓句)“妹妹读书”(主谓宾句)“阿姨给某某糖”(主谓双宾句) 复杂句 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结或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有连动句“小朋友看见了就告诉警察”“小红吃完饭就看电视”;兼语句“老师教我们做游戏”;(3)复合句阶段复合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5
6、岁时发展较快。复合句主要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前者儿童比较容易掌握,在联合复句中出现最多的是并列复句。如“爸爸排排坐,颖颖饭饭”“我没有看过电影,我只看过电视”。主从复句反映了较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对儿童来说较难掌握。儿童话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B.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C.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二)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在发展和获得。1.对词义的获得婴儿在命名和使用新词时常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1)词义泛化(过度扩充),是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
7、象,即一词多义。 如“miao”理解为猫、狗、羊(2)词义窄化(词义的缩小),是指儿童对于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达不到目标语言的到位现象。如”车子“是自己的玩具车 (3)词义特化(与成人词义无关),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如“欢迎”是红旗 2.对句义的获得(1)语义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这是年幼儿童采用比较多的一种策略。它是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 (2)H词序策略这是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出现顺序来理解句子。“女孩被男孩推倒”理解为“女孩推倒男孩”。 “在大娃娃上车前小娃娃上车”理解
8、为大娃娃先上车,小娃娃后上车。(3)G非语言策略这是指儿童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常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对“张老师被小华背着去教室,他的腿跌伤了”。要求回答谁背谁时,7岁左右的儿童仍认为是张老师背小华,小华的腿跌伤了。(三)语用技能的获得E语用技能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 1.语言操作能力F语言操作能力指的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地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与其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地运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不成熟的表现:1)语言简略,丢音换音较多,音调较高,很多话语不符合语法规则;2)使用的具体、形象的
9、词汇较多,抽象词汇少,词不达意的现象时有发生;3)语言重复较多,使用句型以疑问句、祈使句为主;4)为弥补言语表达的不足,他们常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手势和身体动作等飞语言手段,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呈现;5)幼儿常用改变音调和音高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他们倾向于用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语调模式表达同一意思。2.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言语交际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通过言语交际行为实现信息交流全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言语交际的外部环境作为另一个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它可以使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多种歧义、预设和蕴涵等。感知言语交际外部环境的能力,就是对言语交际情境的诸多要素的
10、敏感性和根据需要实现其语言转换的能力。感知言语交际的外在环境的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性、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性等。 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指说话人能够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用特定的、易在交际双方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 对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指的是,当交际情景发生变化时,说话人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听话人根据情景的变化理解变化了的语言形式的能力。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则指说话人可根据交际对象发出的是否已经接受到信息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也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理解情况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及时反馈的能力。3.心理预备能力言语交际行为的顺利
11、完成还有赖于交际双方对言语交际的心理预备能力的提高。这类心理预备能力包括交际双方调节自己的情感、兴趣、动机并使之指向言语交际行为的能力,对同一话题的保持能力和对有关交际内容知识的组织能力等。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前语言现象A 2.语言形式B3.语音意识;幼儿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运用4.语法获得D 5.语用能力E 6.语言操作能力F7.非语言策略G 8.词序策略H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现哪些规律?2.简答儿童语义的发展以及儿童语义获得的特点。3.儿童理解词语有何共同规律?4.简答学前儿童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操作不成熟的表现。5.了解和掌握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对学前儿童语
12、言教育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论述儿童前语言发展状况。第二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是贯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全过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效果,对语言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节、完整语言教育观一、基本内涵 A完整语言教育观是当前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思潮,它是指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完整的学习机会。它包括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内容和真实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应当是完整的 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儿童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2.教育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
13、 B全面的语言学习内容是指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既要引导儿童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引导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既要让儿童理解和运用日常交往语言也要引导儿童学习文学语言。 完整的语言教育内容是指在选择和编排语言内容时要把语言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部分。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应当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交流情境C教育活动的真实性是指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着眼于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D 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性是指语言教育应当有多种活动形式,丰富的学习环境,既要有重在训练幼儿发音的活动,也要有重点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集体和个别交流的活动
14、;既要有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又要有给幼儿机会去表现文学作品情节的表演活动等。二、理论依据完整语言教育观以当前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思潮特别是以当代国外全语言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它主要有这样一些基本的原则:1.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语言规则的学习掌握一门语言首先是要掌握这门语言的规则,而掌握这些规则包含了学习者自发创造规则、试用和检验规则的过程。语言学习是社会创造和个人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试图创造自己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但他们的创造是以周围人们使用的语言为基础,不断检验、修正、完善,直至接近后者。成人并不直接教他们学语言,但通过反馈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系统。个人的语言因交际需
15、要而产生于个人内部并在外部规范的影响下得以形成,个人学习理解和使用语言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2.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完整性的学习 儿童从出生起就具备了学习作为人的全部语言的基本条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进行和呈现出来的,因而儿童语言的认知学习应当是完整的学习,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同时学习。3.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全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由字、词、句、段、篇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整体大于由字词等构成要素之和。语言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称为语言,语言只有出现在一定情境或上下文之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儿童说出的每一个单词实际上是代表一个完整的语言整体,在特定
16、情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 所以说,语言学习是从把握整体开始,然后逐渐学会部分的。整体总是大于部分只和,儿童只能在真实的交际情况下在完整的话语中学会理解和表达其中的单词或词组。 学习书面语言的情况也是一样。儿童不可能在学会整体“技能”之前先学会部分技能。4.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先功能后形式的学习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功能先于语言形式,儿童先知道语言是可以用来满足交际需要的,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语言。事实上,在儿童未完全掌握成人的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与人交谈,在掌握语法规则之前已经能够说出较长的句子。儿童使用语言是因为他们有交际的需要,他们根据交际需要不断地试用语言形式,不断纠正语言错误,从而正确掌
17、握了语言形式。全语言教育的新观念告诉人们,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儿童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学习语言在本质上是学习如何表意,学习像父母、成人一样理解周围世界。语言能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真实、有意义地使用语言过程中获得的,没有固定的发展顺序和程序。语言学习与儿童其它方面的学习应有机结合,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仅仅教有关语言的知识不会必然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那种“先学会语言,再通过语言学习”的观点的错误的。全语言教育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幼儿语言教育,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能动脑、动口、动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材料,创造充足的条件使幼儿有可能成
18、为主动的语言学习者;二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应以一定的主题整合各领域的内容,让幼儿在学习各领域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即将语言的学习融合在各项学习之中; 三是教师要重视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 整合教育观一、基本内涵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这种整合观首先表现在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既语言教育目标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目标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其次表现在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即语言教育内容应该是社会知识、认知
19、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再次表现在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即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的整合。1.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要求在制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完整语言各组成成分的情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养目标,也要考虑在语言教育中可以实现哪些与语言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哪些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中得以实现;使语言教育目标成为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主线,同时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的整合的目标体系。2.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效结合,考虑学习内容在这3方面都对学前儿童具有积极的挑战意味,考虑学前儿童在学习时获得整
20、个语言学习系统的调整和受纳。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是渗透在教育整体各个方面的语言学习机会的整合。3.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 整合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结构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专门的语言活动和与其他活动结合的语言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一方面是语言知识,一方面是认知知识,再有一方面是社会知识,3方面交融汇合在语言操作实践中得以锻炼,并继续对环境产生良性反馈作用。语言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整合,构成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学前儿童不再单纯为学说话而说话,不再被动地接纳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他们在整合在语言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是语言和其他方面共同发展的机会,他们是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作用的语言加工创造者。二、理论依
21、据(一)、三环学说 美国儿童语言发展学家路易斯.布伦姆和玛格丽特.莱希,这两位研究者在分析综合儿童语言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环学说。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由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3个主要方面构成,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1.语言内容F是指词和词相互间在传递信息及含义时的表征关系 2.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3.语言运用G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的功能和目的我们说话的原因;二是语言情境影响和决定我们如何理解别人的话,并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达到说话目的。布伦姆和莱希强调,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于语言形式、内容与运
22、用3 方面交互作用综合习得的状态下完成的。无论儿童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离不开这3方面的综合作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的三位一体便构成了语言知识。(二)四范畴说1982年,伊丽莎白.卡洛乌尔福克和琼.伦奇从相互作用观点论述儿童语言与语言障碍,并提出了儿童语言学习系统四范畴理论。 1.语言规则范畴: 包含了语言信息传递时所需要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一切语言系统因素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综合便成为语言代码。儿童必须学习这些规则才能使用语言。2.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 囊括了儿童语言学习时参与的感觉、知觉、记忆、表征、概念化和符号化等认知因素,这些认知范畴的意义在于,儿童通过感知觉的形
23、成去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语言材料的产生起决定作用。其中的相关能力是儿童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方面。3.语言操作范畴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去进行交往的行为过程。卡洛乌尔福克提出语言操作应包括言语感知、理解、语言制作和说话几个方面。语言操作是一个有认知参与的过程。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援引路维丝和奇瑞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儿童的交际能力。他们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出生起便与他人建立起一种联系,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社会性意义。儿童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他们经常使用并逐步发展的语言知识。 综合三方
24、面影响,在儿童语言学习发展中,他们的语言始终都在与交际环境相互作用着。第三节 活动教育观一、基本内涵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它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鼓励儿童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儿童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1.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身体发展需要的是营养物质,包括空气、阳光、水和各种食物等都经过身体各种器官、各个系统的作用,从外界摄取,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儿童的语言发展也
25、是通过儿童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与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儿童的发展需要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是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便是引导儿童积极地与语言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包括动手、动脑及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而操作活动同样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组织形式。3.注意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E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活动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适应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需要;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精神,
26、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受教者;活动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环境条件。*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体现:(1)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来体现教学的目标设想,安排和组织儿童与相关材料相互作用;(2)教师通过提示、提问、讲述或暗示、示范等方法,指导儿童感知和探索,帮助儿童找到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引导儿童完成学习任务。(3)由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每个儿童发展特点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让每个儿童都得到进步。二、理论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点以心理学有关活动以及认知与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一)儿童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活
27、动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由动机所激励和指导的过程,也就是说,活动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人的活动是多样的。儿童的智慧就产生于动作,产生于儿童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的操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渐地形成的一种结构。 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活动,但语言的复杂结构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它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他当前所处的语言及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智慧起源于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动作,儿童的语言则起源于他的智慧发展。(二)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智慧发展的机能,正是在儿童主体对外界客体的主动、能动的操作活动中,儿童才能够通过同化
28、作用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增长改造环境的能力,通过顺应使自身内在精神世界及其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其智慧的发展(三)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四个因素有成熟、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1)成熟。 2)物质环境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完整的语言教育内容A2.全面的语言教育内容B3.教育活动的真实性C4.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D5.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E6.语言内容F7.语言运用G二、简答题1.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哪几个方面来体现?2.简答完整语言教育观的基本内涵。3.从语言学习系统的角度考察交际环境范畴,影响这个范畴的因素主
29、要来自哪几个方面?第三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的要求2、依据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 3、语言的学科性质以及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从纵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具有一般的层次结构,通常包括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 从横向角度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则存在独特的分类结构,包括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语言教育任务的总和。它是学前儿童教育总
30、目标的一部分。首先,从语言技能的角度, 其次,从语言教育的内容划分,语言教育的目标包含:(1)语音(2)词汇(3)语法(词法、句法、语段和篇章结构)(4)语言符号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物品、现象、事件、观念等) 再次,语言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人们的一种认识对象。最后,结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有关理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还可以从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认知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综上所述,完整的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幼儿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方面要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2)幼儿要掌握哪些语音、词汇、语法,了解哪些事物的表达方式;(3)幼儿在听、说、读、
31、写四方面分别能做什么;(4)幼儿要感知或理解哪些语言知识。两种兴趣:与人交流的兴趣、听和看的兴趣两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两种习惯:倾听习惯、礼貌交谈习惯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就是学前儿童某一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对学前儿童所要达到的语言培养总目标,总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不同年龄儿童的身上,所以总目标中的内容,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身上应当有不同的体现,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定,它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有时候,具体活动目标是一次活动中要完成的任务,但也有可能是一组相近的活动或一个主题系列活动的目标。无论哪一种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要求并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和教学实践得以体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各项幼儿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另一层含义是特指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如谈话活动的目标、讲述活动的目标、听说游戏的目标、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目标、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等。 确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一)目标应着眼与儿童的发展,既要适应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儿童语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