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59.13KB ,
资源ID:86488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488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讲解学习.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讲解学习.docx

1、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讲解学习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1.1适用于常规工程项目平面、高程首级控制测量。1.2精密工程测量、轨道交通、变形监测等有特定用途的平面、高程控制网,按相应规范先进行技术设计,后施测。1.3委托项目有详细技术要求的,应依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技术设计。2.技术引用文件GB/T 182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 2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CH/T 2007-2001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CH/T 1022-2010 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1-2010 高程控制测量

2、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3.1卫星定位测量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方法,也被称为GPS静态定位。3.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测量控制网。3.3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简称时段。3.4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3.5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3.6异步观测环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3.7水准路线同级水准网中两相邻结点间的水准测线。3.8区段水准路线中两相邻基本水准点间的水准测线。3.9测段两相邻水准点间

3、的水准测线。4.基本规定4.1控制测量分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4.2平面控制测量,根据测区条件和精度要求,可采取卫星定位控制测量或导线测量。4.3测区通视条件差,卫星观测条件满足规范要求的,采用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网;测区通视条件满足要求,卫星观测条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可采用导线测量方式施测。4.4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4.5精度等级划分采用工程测量规范(GB 20026-2007)标准。平面控制网: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高程控制测量依次为二、三、四、五等。4.6各等级高程控制测量宜采

4、用水准测量,四等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5.卫星定位测量5.1精度要求5.1.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表5.1.1要求。表5.1.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B(mm/km)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91021/2500001/120000三4.51051/1500001/70000四210101/1000001/40000一级110201/400001/20000二级0.510401/200001/100005.1.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

5、式5.1.2计算: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mm/km); d平均边长(km)。5.1.3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并符合m。m的计算按工程测量规范(GB 20026-2007)3.2.3公式计算。5.2选点及埋石5.2.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每个控制点应至少有一个通视方向。5.2.2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15范围内应无障碍物。5.2.3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5.2.4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既有控制点。5.2.5GPS控制点标石埋设参照相关规范执行,项目规模小要求不高

6、的,可设简易标石。5.3观测要求5.3.1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1的要求。表5.3.1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 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10mm+2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观测量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载波相位卫星高度角()静态1515151515快速静态-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55444快速静态-55观测时段长度(min)静态30902060154510301030快速静态-10151015数据采样间隔(s)静态103010

7、301030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点位几何图形轻度因子PDOP666885.3.2观测时段超过2个时段的,应根据交通情况、采用的GPS观测方法设计的基线的最短观测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观测调度计划。同时依照实际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5.3.3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测前、测后各量取一次天线高;天线高量测应精确到1mm,互差小于3mm。5.3.4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50m以内使用电台,10m以内使用对讲机。5.3.5观测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天线类型、作业员等相关测站信息。5.3.6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

8、应进行以下操作:1)接收机重新启动;2)自测试;3)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4)改变数据采样间隔;5)改变天线位置;6)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5.4数据处理5.4.1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满足下列要求:1.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n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n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要求:5.4.2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要求:1

9、)应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5.4.3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大连城建坐标系下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2)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角,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5.1.1要求。3)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大连城建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

10、对中误差,应满足表5.1.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6.导线测量6.1导线选点6.1.1点位应选择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6.1.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易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影响为原则。6.1.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6.1.4相邻点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充分利用旧点。6.2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6.2.1的要求。表6.2.1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

11、)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级仪器2级仪器6级仪器三等1431.8201/15万610-3.61/55000四等91.52.5181/8万46-51/35000一级40.55151/3万-24101/15000二级2.40.258151/1.4万-13161/10000三级1.20.112151/0.7万-12241/50006.3水平角观测6.3.1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计算要求,应满足表6.3.1的要求。表6.3.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

12、各测回较差()四等及以上1级仪器6962级仪器8139一级及以下2级仪器1218126级仪器18-242)当方向不多余3个时,可不归零。3)当观测方向多余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有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终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结果。6.3.2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

13、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表6.2.1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6.4距离测量6.4.1测距仪的标称精度,按下式计算:式中:测距中误差(mm); 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mm); D测距长度(km)。6.4.2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2的要求。表6.4.2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各测回较差(mm)往返测距较差(mm)往返三等5mm级仪器33572(a+bD)10mm级仪器441015四等5

14、mm级仪器225710mm级仪器331015一级10mm级仪器2-1015-二、三级10mm级仪器1-10156.5导线平差计算6.5.1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按下式计算:式中: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n计算时的相应测站数; N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6.5.2测距边的精度评定,按下式计算。1)单位权中误差:式中:d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mm); n测距边数; P各边的先验权,其值为,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2)任意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式中: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第i边的距离测量先验权。6.5.3一级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

15、,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三级导线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当采用简化方法平差时,成果表中的方位角和边长应采用坐标反算值。6.5.4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6.5.6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7.水准测量7.1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1.1的规定。表7.1.1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地(mm)山地(mm)二等2-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

16、一次-三等650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四等1016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五等15-DS3单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备注:1.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2.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和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相同。7.2观测要求7.2.1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二等DS1501

17、30.50.50.7三等DS1100360.31.01.5DS3752.03.0四等DS31005100.23.05.0五等DS3100近似相等-备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2.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3.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的限值。7.2.2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它等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进行比较,

18、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7.3数据处理7.3.1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实施时,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程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表7.1.1中相应等级每千米高程全中误差的1/2。式中:高差偶然中误差(mm);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度(km); N测段数。2)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表7.1.1中相应等级的要求。式中:高差全中误差(mm);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7.3.2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8.三角高程测量8.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