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38KB ,
资源ID:86427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427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上.docx

1、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上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上)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人简介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一九六零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主要作品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一、文化概说第一部分文化概说第一节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体性今天我们来探讨怎么样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有些想法,首先做一些概论性的对传统文化的介绍,然后下面会有一系列的读原始经典的这样一些讲座和活动。那么我呢先来开个头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性方面的一个系列讲座,计划可能要讲八

2、次,那今天第一次准备讲一下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的问题。因为在当今这个世界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间,包括我们的国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是势不可挡,而且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将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我们也知道文化交流它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一元的话,那么既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但现在我们无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面,文化也存在着一个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文化它跟一个国家的历史、民族精神和传统它是紧密相关的。那么我们讲什么叫文化?文化它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它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一种结

3、晶。那么文化它有物质性的文化也有非物质性的文化,所以我们现在世界有一个文化保护的这样一项工作,那么这样一项工作里面就包括了物质性的文化的保护和非物质性的文化的保护。那么我们知道我们在世界的遗产保护里面,这中间我们国家属于物质文化保护方面一共有30项,我们有的时候也叫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个保护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列入的有3项半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因此这个文化它实际上特别是这种非物质的文化,它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的方式、生活的样式包括民俗啊风俗,各种各样的风俗等等在内。那么文化它是一个历史的载体,我们讲一个国家的历史,这个历史的长短,这个历史的长短都是看它的文化积淀有多深,所以文化

4、它是一个历史的载体。所以我刚才讲到文化跟一个国家的历史、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如果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它的文化主体性如果失落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那么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当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它的不仅在深刻地影响着迅速地改变着那些发展中国家民族的文化主体,同样它也在侵蚀着一些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发达国家民族的文化主体。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我们讲强势文化其实说简单一点,说得坦率一点儿实际上就是美国文化,美国文化在现在世界上它是一种强势文化,而这种强势文化以非常强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进,它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它这个文化的主

5、体性,在摧残、破坏,同样也在影响着那些有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的那些欧洲的国家。所以现在在欧洲,不管是法国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国也好同样也都在思考在面对美国这样一种流行的强势文化面前,他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应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否则的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这种历史、传统、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面慢慢地消退,失去主体性以后,这个国家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所以现在来讲,就是怎么样来在这样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间,我们不能够采取抵制,我们不交流,这个其实不行。那么当前有一些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他们就有的时候就

6、采取一些完全排斥抵制的办法来想保护。你比如说现在伊朗,甚至于连美国的歌曲、音乐都不准放,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呢?绝对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个文化交流这个趋势不可阻挡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间,我们怎么样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的主体意识,这个应该是可以做到的。那么这个问题在我们当前,就我们国家来讲,我想这个问题也还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非常严峻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来讲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近百年来,由于我们在当时遇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个强大的这样一个,我们当时叫做帝国主义这个入侵,那么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灭亡的这样一个危险,所以当时大家所关切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来救亡图存。那么怎么样来救亡图存呢?当时

7、人们在接触到西方的这样一个文化的过程中间,就来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中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节百年悲情那么因此当时就开始要向西方学习,我们知道最初提出来有一个口号就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抗击英国侵略鸦片战争侵略,这个中间有一位著名的人物思想家叫做魏源。魏源当时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师,老师的师啊,师就是学习,夷当时指的外国人就是夷,学习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的他那个长技,这个有突出的优点的长技。那么当时在中国人眼里开来西方人的,夷人的长技是什么呢?就是船坚炮利,军舰、大炮这些。所以当时魏源就提出来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学习这些洋人,西方人技术方面的这样一种长处,然后学习好了我们来再

8、来反抗,再来抵制他,再来跟他做抗争。所以鸦片战结束以后,我们知道中国就开展了一个洋务运动,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物都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那么洋务运动主要是做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做师夷之长技这个工作。他们就是办一些什么东西呢,一个就是现代的工业或者当时叫做工业和实业,所以办一些江南制造厂来造船、造炮,同时也办一些学堂、编译所来翻译一些西方的关于科技方面的,那么甚至于还有除了科技方面之外的一些有关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这样一些方面的书籍,介绍这样一些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就觉得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学习首先就是学他的所谓的器物文明,我们可以这个叫做器物,器具的器,物质的物,器物文明,首先要从这个方

9、面来学习,船坚炮利。这个大概学习了30年,我们也建设起了一支很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我们看电影大家都可以看到北洋水师。这个北洋水师建立起来了,而且也派了一大批的留学人员,造就了一批人才,这个很好。但是呢到了1894年刚才讲的,我们知道鸦片战争1840年,到了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大概从一八六几年开始搞的,发生的甲午战争,那么我们都看过电影甲午战争,一场甲午战争中国的北洋水师经过30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这一仗就垮台了。因此人们就反思就认识到光是有器具文明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没有一个好的政治制度来保证的话,仅仅有器物文明也是不行的。所以1894年以后到18

10、95年我们近代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叫做严复,严复就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做原强。这篇文章里面就提出来西方之所以船坚炮利能够取得这样一个成绩,不是仅仅是器物文明,它还有它的制度,就是西方近代的制度的文明。他们有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平等的这样一种政治制度,或者是用共和的形式或者用君主立宪的形式来保证。所以这个之后就推动文明制度上面的改革,这就是从当时开始的戊戌变法的准备工作。那么当时中国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一批人物都来推动制度的改革,所以当时制度的改革,显然是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学法国的大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那种共和制度,有的人主张向英国学习搞那个君主立宪,那

11、么因为后来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搞的也是君主立宪,所以当时有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搞共和制,有的主张搞君主立宪制。那么推动戊戌变法的这一批思想家,他们都是主张君主立宪的。后来主张共和制度后来就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就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领导的革命,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是想君主立宪。那么推动这样一种政治制度的改革,至少要搞君主立宪。那么我们也可以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推动了很多的新政,但是最后呢失败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有的现在把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慈禧太后的(原因),我看也不够,整个我想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这个国外的势力国内的各种不同的势力,结果戊戌变法失败了,其中有一些人也牺牲了,谭嗣同被推倒菜市口

12、给砍头了,那么其他一些人都流亡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等都流亡到日本去了,所以戊戌变法也失败了。那么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什么呢,也就意味着这个制度改革,仅仅有制度改革也还是不够的,器物改革是不行,光有器物上面的改革是不行的,但是制度改革,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也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结束以后,整个的新政改革当时有人说整个的戊戌变法的新政改革最后就剩下了一个成果,什么成果啊,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其他的都烟消云散一切照旧。当然这个也是一个说法而已,其实也不能说没有一点点都没有变化,因为一个事情推动以后它不可能完全又都回到原来那个情况去,一定会有所变化。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单纯的制度革命也还是不够,所以又反思

13、,在这个反思的这个过程中间,那么当然还有一些推动,刚才讲的推动共和制度的就是民主革命的。但是我们就称为一派是改良派,一派是革命派,革命派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但是孙中山代表的民主革命派他最后是打倒了推翻了清王朝的帝制。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呢,也没有能够保持下来,后来被袁世凯窃国,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有张勋的复辟。所以整个辛亥革命也是只是赶走了清朝的皇帝,把他推翻了,但是整个中国可以说整个中国的改革还是没有成功。第三节思想运动所以人们就反思怎么回事,那么感觉到这个是在人们的深层的思想意识里面的问题,所以进行改革一定要彻底地从思想观念上面去改造,然后才有可能改变制度,改变我们的器物。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

14、酝酿发动新文化运动,我们现在一般提出可能新文化运动都是1919年,其实它在1915年就已经开始了新文化这样一个运动。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彻底地来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当时的人们就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这个传统文化它自身存在的这种宗法的血缘的封建专制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些观念如果不破除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更不能够彻底地改变我们物质的文明。所以新文化运动就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这个层次的改革,那么因此这个时候就大量地向西方的文明来学习。所以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就是要创办新式学校,要引进西方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文明啊,对传统进行一个彻底地批判。所以当时最核心的当时是集中在从形式上来

15、看,是集中对儒家的批判,那么也就是所谓打倒孔家店。那么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四川的学者叫做吴虞,口天吴,这个吴虞,他当时写了好几篇文章激烈的批判中国的落后,中国的贫穷,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这种顽固的宗法血缘制度宗法血缘的观念所造成的,极力地来批判,由于这个就造成了中国长期以来的这种封建专制主义。那么这个文章影响很大,所以当时胡适就称吴虞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四川老英雄,他是一位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四川老英雄。所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来批判我们传统的儒家的思想三纲五常,对三纲五常发起了激烈的批判,所以整个就是要破除这样一种道德的观念吧,认为只有破除了这样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新生的这样一个机会。

16、那么同时在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进下面,我们整个的学科的构建也跟传统上面发生了一个可以说是根本的变化,我们研究学问的方式方法也通通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有很多人也在反思我们这样批判传统是不是有它的片面,或者是有它的这个不够慎重的地方。特别是到1914年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引起了许多欧洲学者的反思,就是欧洲文明既然是那么好,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一个残酷的这样一个世界大战呢,同时也就引起了中国的许多的学者们的反思。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很多人到欧洲区进行考察,那么其中比如说梁启超他是戊戌变法的一个主将,康有为的大弟子,他到欧洲去考察了以后回来就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欧

17、游心影录,去欧洲游历他所见所闻啊,欧游心影录这么一本小册子。那么他看到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这样一个社会的情况,从这里面反映出来欧洲文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他就反思他说我们过去,梁启超就说我们过去这些人思想里面想的就是说,一切都是欧洲的好,西方的好,中国的没有一无是处。中国的如果有什么好的东西,当时他们脑子里想就是先秦的那些诸子还可以,汉唐以后中国的学问都不行,所以他们就希望用西方的思想来改造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文化。那么到了欧洲世界大战以后,他们考察回来以后他们有很多的变化,感觉到不能够这样简单地看,我们自己也有我们自己的一些优秀的传统,那么西方他们也有他们的优秀的方面,我们应该怎么样

18、有所鉴别地来学习。但是应该说在那个时候整个的思潮,整个社会的思潮是向西方西化发展的这样一个思潮。所以很多人在所以这个像刚才我讲到这个情况,回来以后那么很多人也在中国掀起当时在20年代左右,在中国也开始掀起一个国学热,所谓的我们现在也讲国学热,当时我们也有一个国学热,很多觉得也要反过来经过几次这样一个对传统的批判,也反过来看看觉得中国的东西也不是一无是处,也应该认真的对待,所以当时有很多人也办起了国学的讲堂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是整个来讲人们还是觉得应该主要的向西方学习,所以像有些人对传统的研究,你比如说胡适,胡适也是很早提出来整理国故,胡适提倡整理国故,而且他确实也写了不少传统文化的方面的研究的东

19、西啊很多,而且有一些也应该说很有见地的写东西。他讲中国哲学史,他亲自讲中国哲学史,但是胡适的目的很清楚,他自己也讲得很清楚,他说我研究国故这个目的是要从国故里面去找它那些垃圾,把这些垃圾给它找出来,然后最后彻底地把它给推翻掉。所以当时这个来讲这个目的性是很不相同的,这种对研究传统文化这种他们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时当然也有很多学者采取了一种比较客观的、公允的一种看法,比如说有的就提出来我们不但要学习西方的,那么同时也要认真地来研究中国传统的,那么使得这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但是我刚才讲到,整个来讲这个时期的社会的思潮是有一种全盘西化的倾向。 二、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出第二部分文化主体意识的提出第

20、一节全盘西化虽然当时人们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一个全盘西化这样一个口号或者是这样一个旗帜,但是人们的心中是那样。到了30年代这种中西文化的争论还在激烈地进行,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学者,他就公开地举起了全盘西化的这样一面旗帜。比如说到了1933年,1933年年底的时候,当时中山大学有一位教授叫做陈序经,耳东陈,序言的序,书的作序的序,经就是经济的经,陈序经。他在一篇文章里面,这篇文章叫做中国文化之出路,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把当时国内的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的主张分成为三派。一派他称之为复古派,那么就是主张保存中国固有的文化,还有一派他称之为折中派,折中派就是提倡调和中西文化的这样一些人,第三派他称之为西洋派,就主

21、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那么他自己就非常明确地表示他是特别主张第三派的,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那么对于中国文化为什么必须要全盘西化的理由呢,他也讲了它主要强调两点,第一点他说西洋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一个是西洋文化比我们进步。第二他说西洋现代文化,西洋的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去接受,它毕竟是现在世界的趋势,从当时的情况来讲,我想第二点理由是很有道理的。就在现在我们很多人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想法,现在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说西洋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去接受它毕竟是现在世界的趋势,这个理由大概现在我们很多人还是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的发展的趋势就是西洋文化的趋势。所以

22、你接受不接受你也得接受,所以就应该完全向西方学习,你要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只会阻碍我们的前进,只会阻碍我们的现代化,这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大量的人是这样一个认识。而第一点就不能说了,怎么叫做西洋文化的确比我们进步得多呢,这就不好说了。而且他对这一点还有个说明,这个说明更是有点奇怪了,他说为什么西洋文明比我们进步得多了。他说西洋文化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科学上、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哲学上、文学上都比中国好,这个在文章里面写到了都比中国好,不仅如此他说就在衣食住行的生活上面,我们也不及西洋人讲究。所以他的结论是在西洋文化里面可以找到中国的好处,反之在中国文化里面就找不出西洋的好处。这是他全盘西化的这

23、样一个说法,虽然我们说这个有点很奇怪简单地讲,但是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还是有这样一种想法,我们现在整个的我们现在社会整个的这个可以说整个的趋势吧。我感觉到基本上还是一个全盘西化的趋势,尽管我们没有人公开地像陈序经这样讲我们要全盘西化,有的人可能也不赞成这样的说法,但是他实际上他是在这么想的,他不自觉。我就简单举一个最简单的一个我自己比较切身体会的,就在我们学校里面做学术研究,那么也都认为西方的研究方法比中国的研究方法来得好,所以处处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学问。这是很现实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会听到或者都会感受到,我们现在已经在讲了我们的中医已经不中了,最简单的一个中医不中了这个是什么

24、意思。上面讲了就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已经用西方医学的理论去诠释中医的理论,结果是把中医的理论完全地把它解构了,它已经不是中医的原来的那一套精神了或者那一套理论了。我们中国的许多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这个研究也是这样子,经过这一百年来,经过这一百年来的改造,我们的很多的传统领域里面的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我认为可以说已经全盘西化了,尽管我们没有这样去说它,但事实上是这样子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思维的方式都已经发生了一种根本的变化。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那么足以产生这样的严重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我们认为西方的理论、西方的方法都比我们先进,简单说一句就是这样的。最近我常常给人讲,我们现在就

25、像禅宗里面讲的一个故事,一个贫儿就是一个很贫穷的人啊,贫儿怀揣着宝珠是沿街乞讨,这个传统里面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佛性就在你心中,可是你老是看不到自己心中有佛性,到处去求别人给你我怎么样成佛啊,你告诉我,你教教我成佛就是靠你自己,因为佛性就在你自己的心中嘛。所以他是抱着这样一个宝贝到处去乞讨,禅宗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讲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传统中间有许多这样的宝珠,我们不看它那么到处去求别人,拿别人的好像是比我们的先进,比我们的好。刚才讲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中医的理论那么丰富那么地深刻,可是不好好地去钻研,这黄帝内经居然成了中医学院的学生的选修课,而不是一个必读的课。我们关于戏

26、曲的理论,明清以来的戏曲理论那是丰富的不得了的一个宝藏,我们不好好去研究,那么专门请一些导演来导我们的昆曲,这些导演都是用西方的那(套)戏曲理论来导。那我觉得就是像刚才我讲的,我们有那么丰富的宝贝我们不去用,从这儿去讨一点来,从那儿讨一点来,结果把我们的戏曲搞的不中不洋,不古不今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第二节中国文化的本位意识所以30年代这个讨论其实很有代表性,而那个时候同时30年代这个争论不是单项的有全盘西化论,那么也有人当时有一个最著名的,就是1935年的时候就有10位著名的教授共同发表了一个宣言,这个宣言叫做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在这个宣言里面劈头第一句话,劈头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从文化的

27、领域去展望,现在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而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已经没有了中国人”。这个话就说得非常尖锐,非常得激烈,当然我想这是夸大了,我觉得夸大其词了。因为这个话我刚才讲了可能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现在放眼望去,大概中国已经没有在中国的领土上面已经没有中国的文化了。我倒不敢说现在世界领域里面已经没有中国文化了。恰恰相反可能世界领域里面,中国的文化到处在受到重视,恰恰是我们自己的领土上面倒是没有被重视,没有被认识到它的价值。但是我想这个说法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能够一味地去追随模仿外国,而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这句话是这个宣言里面讲的,就是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

28、具有中国的特征。这个说法我想也很像我们现在倡导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吧,我想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恐怕也就是这个吧,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吧。这是1935年这十位教授的宣言里面提出来的,而这宣言里面我想讲的也很有道理,它讲,底下都是它的原话,“中国是既要有自我的意识,也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闭关自守的度量,也要有不盲目模仿的决心”。我想这个就都是值得我们今天来回顾的,就是说在70年前吧,1935年70年前人们的一些想法,我想用到今天来似乎也没有过时。底下它还讲“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所以我想这个主张,

29、这些东西我想今天在我们今天都很有可以说是很实在的这样一种启发意义。可是当时这个宣言一出来以后就遭到了全盘西化人的批判,那么其中特别有一些人,就说这个说法其实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种翻版。那么这个我们知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张之洞提出来的,因为当时就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间就出现了中学这样概念,西学这样的概念,也提出来旧学的概念,新学的概念,也提出洋学的概念,国学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在当时形成的。那么洋务派主张从器物方面去学西方,刚才我讲了器物文明方面去学西方,认为在精神层面在意识形态层面那是不能学西方的,还要固守中国的传统。所以当时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30、用。那么当时他提出这个东西就遭到了批判,遭到了改良派,遭到了革命派的批判,就是说这个要改革,不仅要在用上进行改革,体也要改革。当时可以说也振振有辞,提出来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比如说有的改良派的一些人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包括严复在内就提出这个问题,他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就像马和牛,有马之体就有马之用,有牛之体就有牛之用,你怎么能要求牛体而有马用呢?这是不可能啊。是吧,所以体用这个东西是不能分开的,体用应该一致,牛之体只能牛用,马之体只能马用。我们现在要改革不可能祈求以牛之体去求它有马之用。这个讲法应该说很有道理在当时来讲,而且特别在当时来讲要触动根本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精神层面

31、的改革,这次批判我想是有当时的这样一个合理性。但是这个比喻应该说也是不完全恰当的,牛马它是很具体的一个东西对不对,而这个是属于精神和器物两个层面的,这两个层面并不一定要完全一致的。并不能够说我们现在有了计算机这样最先进的用,我们脑子也一定要像计算机一样,不一定是这样,也可以他完全是一个遵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人,那么他同样也可以去很好的利用这个计算机,最先进的技术啊。所以它这个东西比喻在当时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现在再来讲并一定完全如此,因为这个不是简单的一个器具的问题,它是属于具体的器具跟人的一种精神世界的问题。所以它这个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可以,所以我也觉得关于体用的问题中学为体西学为

32、用的问题,其实现在也还是可以重新来加以探讨的。就像我们有一支歌,身上穿着洋装,但是我只有一颗中国心啊,这我想是可以的吧。你穿着洋装,但是你的心是中国心这样的体用是可以的可以不一致的。并不一定我穿着一个洋装,我就一定是一颗西洋心,是一颗美国心,不一定是这样子。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在现在来讲确实是值得探讨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人们也就提出了中国本位意识的问题,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的问题,所以有的学者就讲,如果没有本位意识的话,是绝对不可与外来文化接触的。这个话说到也很绝,如果没有主体意识的话,是绝对不可与外来文化接触的,所以他就提出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种自主性,它是

33、绝对不可能采取他族的文明的,而只有为他族所征服而已。所以只有恢复中国人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够吸收外族文化的主体资格。所以当时就提出来了要在建设中国的本位文化这之前,还必须要先建设中国本位意识作为前提,要不然的话,他说我们一切的努力就会归于白费了。那么我今天讲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有这样一个想法在里面,我们现在社会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也很热闹在讨论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在倡导传统文化的问题,那么也在所谓的又是一个新的国学热。其实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其实已经有过至少我想有过好几次关于文化的讨论和国学所谓的传统文化吧,国学的问题的讨论,一个是80年代中国当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文化热,什么文化热呢,实际上讨论的就是中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