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7.80KB ,
资源ID:86305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305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1、教育学复习资料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概念1、(广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发生预期的变化的专门活动3、教育的本质: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佩西.能(教育原理)生物起源论。4、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5、“终身教育”“生活、终身、教育”。要求打破现行教育制度中的一切已有界限,使人的一生成为受教育的一生,使整个社会成为“教育社会”。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

2、身教育原则,埃德.福尔学会生存提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二、教育的历史形态1、正规化分: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非制度化思潮2、实施教育的机构分:家庭教育(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社会教育(全民性、广泛性、实用性、终身性、开放性)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教育:融合性、原始性、同一性。(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1、学校的产生: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生产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2、古代教育的特点: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统治阶级垄断、内容保守、个别教学、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会学校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封建主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东汉末年“鸿都门学”、西欧最早专门学校雅典弦琴学校)(三)现代教育1、现代教育特点: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基本组织形式、形成完备的教育系统。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1763年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基本任务理论建设和时间应用。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4、学记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苏格拉底: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2、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之父”)。卢梭-“自然教育”:爱弥尔。洛克-“白板说”、人类理智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三中心:教师、课堂教学、教材)“教师中心论”代表;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学生中心论代表)。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赞可夫教学与发展3、常用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

5、法。第2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政治制约了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制约了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注意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民主化。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

6、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势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贡献。(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3、科学技术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

7、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诶荣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3、文化发展影响到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三、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群体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

8、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3、校风: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和。4、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想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3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含义个体身形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孟子、柏拉图、弗洛伊

9、德、威尔逊)2、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均衡性(关键期)2、顺序性(循序渐进)3、阶段性(分阶段教育)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坦莱.霍尔遗传决定论者)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具

10、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机体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双子实验成熟决定论)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有积极与消极影响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和被动的。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作用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对人价值的发现。2、对人潜力的发掘。3、对人力量的发挥。4、对人个性的发展。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

1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了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1、 少年期年龄特征:身体状态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2、 青少年年龄特征:身心逐步走向成熟。3、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第4章 教 育 目 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与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

12、求。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作用 2、协调作用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1、个人本位论:-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教育目的是使人固有本性和本能地得到发展。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等、孔子。社会需要是确定教

13、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3、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三、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等多方面的发展。人是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人全面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

14、和谐中。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现阶段的目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5 学生与教师第二节 学 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体。(主观能动性、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个性特征)2、学生是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15、、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教育对象有事学习的主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人身权(最基本权利)、受教育权。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3、学生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

16、二节 教 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二)教师职业的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着。2、人类灵魂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素养)(重点掌握与理解)(一) 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育

17、专业素养1、先进的教育理念(新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3、一定研究能力。(三)人格特征-乐观情绪、开阔心胸、坚强毅力、广泛兴趣(四)职业道德1、忠诚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严谨治学,为人师表。3、团结协作。4、良好道德修养。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以生为本,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爱生尊师,教学相长。二、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新型师

18、生伦理关系建立: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建立:1、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第6章 课 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 、课程的概念(广义)课程:各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我国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狭义)指一门学科。二、课程的类型1.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形课程(贾克森教室的生活首次提出)。三、

19、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及可接受性。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一、课程目标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2、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3、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

20、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兵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5、课程评价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法、纸笔测试、表现评估。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

21、势1、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形势日趋多样化。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改革、课程管理改革。4、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第7 教学(上)(重点)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在育目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俄日个

22、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和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三、教学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三、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1、夸美纽斯个体认识论为基础。赫尔巴特统觉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法)杜威五步教学法:凯洛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二、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结合。

23、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想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三、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步骤)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教学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 ,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失误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李杰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

24、力。要求:根据教学任务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与讲解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三)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兵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出来。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通过组织复习巩固。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四)循序渐进原则在教学中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顺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唱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

25、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的发展。要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中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会组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要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二、教学方法(一)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

26、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时间、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二)常用方法语言传递信息: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等。直接感知: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独立获取知识: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1、发现教学布鲁纳。2程序教学-斯金纳。3、范例教学-瓦.根舍因。4、暗示教学-卢扎诺夫第8 教学(上)(重点)第一节 教学过程教学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方案(学期、课题、学时)二、上课教学过程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

27、课、技能课、检查课。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单一和综合。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三、作业的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试题类型供答题(简答试题与陈述试题)、选答题。2、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二、班级授课制(一)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即将学生按年龄、知识水平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课表分科授课。其特点是教学内容、作息时间固定,课堂纪律严格。萌芽于16世纪西欧,兴起于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它是17世纪捷克

28、教育家夸美纽斯理论论证。(二)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不足: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情调系统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三、分组教学制四、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克伯屈改进。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第三节 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性、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第9章 德育(重点)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教育者依据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

29、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二、德育的意义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四、德育内容阶级性、历史继承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年龄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第二节 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30、盾。它是推动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动力。二、德育过程的规律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骗你的的形成是长期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一、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正面教育原则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要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要求: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梳理先进榜样引导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三)知行统一原则在进行

31、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四)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形结合原则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要求相结合。要求:尊重、信赖、爱护学生。提出合理、明确的德育要求。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五)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莪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有针对性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品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德育。(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按照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主动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影响学生。二、德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