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11MB ,
资源ID:86189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189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民歌在涉农信息传播中功用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民歌在涉农信息传播中功用的研究.docx

1、中国传统民歌在涉农信息传播中功用的研究中国传统民歌在涉农信息传播中功用的研究摘 要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其文化源远流长,特定的文化总是生长在特定的土壤之上。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和中国千年传承的民风、民俗、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当前,国内关于传统民歌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对于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以及和涉农领域的结合却少之又少。为了将这些研究成果更好的加以利用,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通过分区域对我国传统民歌歌词与曲调的对比,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概况以及涉农信息传播的特点,通过实地问卷与调查,在对我国各地传统民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重点以陕北民歌为例研究分析传

2、统民歌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举例加以分析归纳,初步建立利用传统民歌为我国现代涉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而服务的框架,并对这些形式所要求的事项加以分析和总结,旨在为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并加以指导。关键词:传统民歌;现代农业;陕北民歌;传播;功用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AbstractChina i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its culture

3、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ecific cultures always come from special soil. As parts of Chinese culture, it related of the Chinese folk cust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ther. At present, domestic about traditional folk theory have made higher achievement, bu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and t

4、he application and agricultural areas with fewer.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 lyrics and melody contrast,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gen

5、eral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farm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raditional folk songs research foundation on the key to the North Shaanxi folk song, as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plays important role,

6、and through the example to analyze to establish the use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s for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Form of what is required to be analyzed and summary, designed basis and guidance for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dvances provide feas

7、ibility.Keywords:Traditional folk song; Modern agriculture; 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s ;Communication; Function1 前言1.1 研究背景原始时代的人类,其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传递自己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

8、之一,而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担负起了传达劳动信息的任务1。我国著名的原始乐舞“投足以歌八阙”即:一载民,二玄鸟,三遂草木,四奋五谷,五敬天常,六达帝功,七依地德,八总禽兽之极,八首歌唱的基本上都是和农业有关的内容。中国的传统民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具体可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民歌形式2-3,比如,朝鲜族有劳动谣和抒情谣;蒙古族的长调、短调;藏族的锅庄、弦子;西北黄土高原的花儿等。我国对于传统民歌的研究早在明朝就已经开始了,明朝著名学者卓珂月曾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打枣杆、桂枝儿、吴歌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对传统民歌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于其

9、所包含的风俗、劳动信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而真正对我国传统民歌进行分类研究则是始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杨荫浏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民歌的社会功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发表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研究我国传统民歌的“字典”。为了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民歌的社会历史价值,从而更好的利用其特点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服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音乐学界对传统民歌的研究更为细致,挖掘得更为深入,如,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就对中国传统民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探讨。本文所介绍的涉农信息指的是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相关的文化、生产、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我国的一些偏远山村、乡镇,这些

10、地方的人们一般和外界接触较少,思想较为保守,很难轻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一些少数民族甚至还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劳动方式,在这些地方涉农信息的传播不单是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在这些地方就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民歌的这种优势,以传统民歌作为信息载体来传播涉农信息。因为,越是在这些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的地方,越是较好地保留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劳动、生活和交流方式。比如,一些少数民族现在仍然流行对山歌的习惯,这些山歌不但是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的交流方式,还是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互相进行生活劳动交流的重要途径。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的民歌赶马调、豆叶黄;反映开荒建设的南泥湾,反映现代

11、新农村建设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这些现代的民歌都是用传统的民歌创作形式,用活泼动人的曲调,加上人们喜闻乐见的歌词把大量的农业生产建设信息传递到了千家万户,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受众来说是主动接受,接收这些信息时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设备,而且简单、方便。事实也进一步证明,在农业、农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歌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6。1.2 研究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传统民歌对于劳动技术的改进、劳动成果的创造、劳动人民精神面貌的改观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称“客家摇篮”的赣南客家人一生都在用唱歌演绎着客家的风情和风俗,长期流传积淀于民间的民歌小调渗透在

12、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是客家劳动和生活的真实反映。应该说,民歌在信息相对闭塞、交流相对贫乏的中国古代对于农业技术等信息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为进一步多途径的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迅速的实现农业信息化,但是,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的同步实现,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牧场,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民歌作为传播媒介之一,结合电视、电脑进行交叉传播意义非常重大。如何利用传统民歌为现代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是以往传统民歌研究者和农业信息化研究者很少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就中国传统民歌在涉农信

13、息传播中作用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1.3 研究内容本文在对几个风格鲜明的区域民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重点以陕北民歌为例,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歌歌词与曲调的对比,主要研究分析传统民歌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举例加以分析归纳,初步建立利用传统民歌为我国涉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而服务的框架,并对这些形式所要求的事项加以分析和总结,旨在为我国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可行性依据并加以指导。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汇总分析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民歌,重点以陕北民歌为例,剖析其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结合紧密的特点,研究歌词所包含的涉农领域的信息,探讨民歌旋律的优美度是否可以朗朗上口以及

14、如何能够更好的为民众所接受;第二部分是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按照涉农信息传播的规律与要求,寻找我国传统民歌与现代涉农信息传播的结合点,利用民歌的易唱、易懂、易传的优势来弥补现代涉农信息传播过程的盲区。1.4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的传统民歌文献资料,通过研究文献资料来了解传统民歌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承载涉农信息,以及传播进程中在涉农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实地调研法有选择的对传统风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开展现场考察和研究,对歌词、曲调、传播媒介等提出科学而合理的使用方法;通过实地采访和调查问卷,有选择的对受访群体进行实地

15、调查,了解偏远地区群众对现代农业信息的需求情况。2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民歌及其包含的涉农信息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种区域风格7-14。 2.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反映了草原牧民文化, 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上面这首大家熟悉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旋律优美、曲调舒缓、悠扬,而歌词更是将人们带到了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为人们描绘了一幅草原牧民在蓝天白

16、云之下放牧歌唱的生活画卷,表达了草原牧民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激发他们对这片神圣的草原牧场眷恋与保护之情,并在这片草原上,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歌曲隐喻着草原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的大量信息,这对于宣传、介绍草原游牧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民歌包括维吾尔族民歌和哈萨克族民歌。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靠唱歌和舞蹈,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就承载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生活信息,所以,民歌在农业发展、生产进步、语言及技术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

17、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与舞蹈相结合,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传统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大多是介绍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和民风。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可分为三大类: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习俗歌(包括 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传统牧歌和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牧民放牧、狩猎的生活场景。下

18、面以维吾尔族民歌大阪城的姑娘为例说明:达坂城的姑娘是王洛宾整理编曲的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据记载,这首民歌来源于200多年前,从陕甘各省而来的移民定居在这片绿洲后,生息劳作而孕育出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词虽然不是很长,但包含的信息却非常丰富,介绍了平坦的达板城石路、香甜可口的西瓜特产、眼睛漂亮辫子又长的当地姑娘、小伙子对达坂城姑娘的爱慕之心和当地人的生活富足状况,以及常用的交通工具等,勾勒出一幅让人心驰神往、能够反映出达坂城当地风土人情的美好画卷,而且这首民歌唱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歌词所包含的信息和记载情况来看,民歌的流传和农业的发展以及民风民俗的传承息息相关,其中也不乏有对当地

19、农产品信息的传播,这对促进当地的旅游事业发展,以及农产品的外销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递作用。2.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阿妈勒俄等。下面这首为你歌唱通过对故乡的赞美,描述了西藏高原风景如画的景色,唱出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热爱西藏的心声。 2.4西南多民族文化民歌区 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在这里聚居且许多民族没有文字,传统民歌就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以及进行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更是反映了民歌对于信息的承载和传播做出的突出贡献。该区民歌

20、有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特征,大多为“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同时存在,内容以民风、民俗和爱情为主。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体裁有“大歌”和“小歌”两种形式。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 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 最悠久。内容涉及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下面以放马山歌为例来说明:这是流

21、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简朴生动,手法简洁,集中反映了高山民族在牧马生活中的愉快心情,同时也反映了掌握好牧马时节的重要性,整个是一幅昂扬向上的牧马图景,还折射出虽然前面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但是只要通过积极的努力,就会“有草吃”,也就是有收获,所以,这首民歌非常富有生活气息。2.5东北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区域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包括赫哲、鄂温克、满族、达斡尔筹,有些民族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些喜爱歌舞的民族,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及各种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这里的民歌可大体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

22、悠扬,节拍自由;“短调”曲调优美,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唱念式,多为领和。如著名的长调乌苏里船歌,歌曲向人们传达了以江为生的赫哲人打渔结网、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2.6西北高原民歌区 该区域主要指包括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有汉、回、撒拉、土、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区,属于农牧文化结合地带。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较早的进行了东西文化的交流,这些地区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形成了八个民族共同的民歌体裁- “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

23、山歌、牧歌等。野曲在室外唱。代表性歌种为“花儿”,旋律高亢悠长,格调婉转深沉,气质粗扩、淳朴。歌词内容多为描述自然现象、景观、祈雨丰收、男女爱情等,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著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四季歌等。四季歌也称作花儿与少年,在当地,“花儿”代表姑娘,“少年”代表小伙子,歌曲由三乐句的单乐段构成,手法简练,旋律优美,带有典型的“花儿”音乐风格。2.7中原及东部沿海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几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炎热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

24、很大,歌曲的风格特点也多种多样,但歌词大多承载了世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不同地区的民歌也向人们传达了不一样的生活风情,下面以采茶舞曲和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说明:采茶舞曲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男人水田忙插秧,女人山上采茶忙的一幅欣欣向荣、热闹非凡而井井有条的竞技性农事劳作场景,传达了劳动者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面对绿油油的茶园表现出来的激越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采茶舞曲是一首近代创作民歌,也是一首农业生活气息浓厚的优美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知名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也正值我改革开放的初期。歌曲旋律明快,唱起来朗朗上口,歌词更是几乎囊括了农业、渔业、牧业

25、等各个方面,涵盖的涉农信息非常丰富,同时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如此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应该去好好地珍惜它,并为它以后的更加美丽而做出积极的努力。3 陕北民歌与黄土文化相比较以上几个区域民歌,陕北民歌独树一帜,从浩如烟海的历代流传至今的民歌到改革开放以来几度刮起的歌坛“西北风”,丰厚的文化背景、质朴的语言、独特的旋律和强烈的时代烙印赋予了陕北民歌鲜明的艺术特色。下面就将重点介绍陕北民歌,对其与涉农信息的传播及传承进行探讨。3.1 黄土文化的概念陕北民歌诞生成长于广阔的黄土高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陕北黄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若想了解陕北民歌就要首先了解黄土文化,那么什么是“黄土文

26、化”呢?通俗的讲,黄土文化来源于 “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黄土地”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代称,然而在这个辽阔的区域里面,各个省区、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无法用一个概念去集中概括之。那么,“黄土地”是对什么而言的呢?根据人们文化内容的属性及特点和习惯性概念,“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它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肃、宁夏等地,这就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黄土高原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大多文化形态或稳定于某一模式,或完全被同化,至今已已经很少有变异及特点了,比如黄土高原北部,靠近蒙古草原的部分地区,已基本为成为畜牧文化(或称草原文化),而黄

27、土高原东部及南部,早已被中原文化(或称农耕文化)所同化。然而一千平方公里左右的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却不同,虽然处于它关中、晋中、草原、河套几个大的地理构架的中心,却又恰巧独立于外界,成为一个“四不沾”的地方。从历史上看,这里是一个对内结构紧密而对外相对封闭的区域,它东面临晋中平原;西面,则是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北连鄂尔多斯草原,南接八百里秦川。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它产生了极大的内聚力,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独立性。除战争和戍边以外,外界的文化很难影响到此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中,有着相同的经济方式、交通方式、居住方式

28、及饮食习惯,甚至连语言都基本一样,正是这种相同的生活环境构建了他们相同的命运,并由此增强了这块土地的有机性、统一性、及独立性,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因而它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自成一家,这种文化模式属一种综合性文化模式,与畜牧文化、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成为中国北方文化一个突出的典型。近些年来,黄土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其相关文学和艺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黄土文化本属于地域性文化,但由于它具有以上所说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点,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种探示和涵盖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许多人涉足这片土地进行文化考察,“西北风”、“西部电

29、影”在国内引起了持久的文艺风潮。人们看黄土文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在内。但黄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根本所在。曾经有学者经历了30多年的黄土地的生活和文化进行专门考察研究,前人认为黄土文化的价值主要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是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示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3.2 中国最早的农业文化黄土地的早期文化众所周知,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先后在这里出土的多种打制石器和古人类化石“河套人”、“黄龙人”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陕北黄土地的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先

30、民们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以采集和狩猎过活,茂密的森林和温暖的气候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之地,现在这里已发现的新石器近代的遗址就有三千余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由狩猎发展出了畜牧,畜牧是对狩猎物的一种储存方式,由采集发展出了农业,而农业又是对采集物数量的一种人工强化。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人类多集中于高原山区,而并不集中在大河流域和平原地带,原因有二:一是便于采集,便于狩猎,便于栖身;二是便于逃避其它野兽的攻击,便于自我生存。世界最早的农业出现在东南亚,大约在至今1万至1.2万年前、第一次冰期消退之后。中国的农业,大约6000年前左右,首先在西北黄土高原一带发

31、展起来(小米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中国农业的老祖先)。泰国仙人洞发现的大豆等,年代被测定为公元前970年。农业的发现和迅速发展,为人类的生存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很好在这里兴起,又很快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就是这个部落联盟的酋长。据史记黄帝本纪载,黄帝曾“两至崆峒,登鸡头”(鸡头山即在陕北的疏属山附近)山海经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帝乃梏之疏属之山,”(疏属山在陕北绥德县境内)。宋本太平御览中也讲述了这个故事:“汉宣帝上郡发盘石(秦汉时期陕北一带称为“上郡”),石屋中得一人,跣踝被发,后缚,械一足,时人不识,乃载之于长安,帝问群臣,莫能知,刘子

32、政(刘向,当时朝廷的谏议大夫)曰:此乃贰负也!上大惊”。这段话说,黄帝将贰负绑缚在疏属山里。这也证明黄帝曾在陕北一带生活过,已经不是什么传说,而是历史的真实,后来的许多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初级阶段,也是一个繁荣的时代。虽然黄帝确有其人,但是他又是中华民族祖先们的一个整体形象的概括,是创造中华文明的先祖们的集体形象的化身。淮南子中说“黄帝治天下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管子中也说,“黄帝治天下,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三坟地皇轩辕氏政典中说那个时代“国无邪教,市无淫货,地无荒土,官无滥士,邑无游民,父子不北恩,夫妇不背情,兄弟不去义。”由此,从汉代起,陕北的桥山就被作为民族圣地,历代受到人们的瞻拜。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赋诗云:“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从文物、史料及这一带流传的传说来看,陕北一带的部落联盟当时是很强大的。人类的许多重大发明即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如纺织、冶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