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益民白鹭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周益民白鹭(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周益民白鹭(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白 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且不用说,即使像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白
2、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在瞭望吗? 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堂实录白鹭(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执教:周益民师: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给你看到的画面题名,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生:我看到了3幅画,分别是白鹭钓鱼、瞭望、飞翔。生:可以说是白鹭垂钓图、瞭望图、
3、低飞图。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作上记号。(学生自读后交流)生:白鹭垂钓图中,作者说它在站着“钓鱼”,把它当作人来写了。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是,作者不说白鹭“叼鱼”,而说它“钓鱼”。是不是作者用错了字呢?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想象。(指名一生读)生: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师:说得多美啊!你能不能把这位悠然、闲适的“钓鱼人”融入一个美丽的背景中呢?生:这时,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风景画
4、。(师插问:画面的背景画中的主人公)画面的背景是清澈、开阔的水田,画中的主人公是诗一般迷人的白鹭。生:白鹭悄然伫立在清水田里,静候着过往的游鱼。环境是那么宜人,白鹭是那么悠然。师:那就让我们通过生动的朗读把大家,也把自己带入那美丽的画面中吧!(生读)生:第七自然段描写白鹭瞭望也很有韵味。课文最后写“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很能引起思索。师:嗬,好锐利的眼光!能具体说说吗?生:这样就启发我们思索,白鹭登高到底是在干什么呢?师:是呀,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就是小树的(生:绝顶),静静地向远处眺望,眺望,它或许在干吗?如果给它一个特写镜头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生:我们看到了白
5、鹭的眼睛。生:它或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双眼透出柔和的光芒。生:它或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眼睛灵活的转动着,那样伶俐。生:白鹭深情地凝视着远方,双眼就像一泓深潭。它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它在心中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快回来吧!师:优美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感人的想象!还可能有更多的“或许”,耐人寻思,叫人回味。想着那双黑亮的眼睛,读好这最后一句话。(学生朗读:“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师:课文最后虽然是问号,你读的时候,如果把它想成什么标点,味道就出来了?生:想成省略号。我再读。(这回读得很到位)生:第8自然段低飞图的韵味我还是读给大家听吧。(生读课文第8自然段)。生:学
6、习这一部分时,我想起杜甫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师:好,联系自己已经有的一些经验,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想想,课文与杜甫的诗句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生:杜甫的描写让人觉得有气势,有力度,令人兴奋。生:课文的描写舒展、轻缓、自由自在,很轻松。生:我读读这部分。(生朗读)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白鹭图。画是无字诗,你们感觉这三幅白鹭图中又流淌着怎样的诗意呢,或者说那都是些什么诗呢?将3个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生:我体会,三幅画面都是那样宁静、优美。生:画面是含蓄、飘逸的,就跟江南小桥流水的感觉一样。生:那是三首抒情诗。生:我感觉是朦胧诗。师:你们的意思是说那完全是一种宁静美?(生思索、看书)生:不,应
7、该是静中寓动。白鹭垂钓时目光的敏锐以及内心的警觉,瞭望时的眼神,都是静中的“动”。师:“静中寓动”,好!这就使画面更加富于生气与活力了。提议大家将三幅图连起来感受,好吗?(配乐齐读6、7、8自然段)师:(总觉得在孩子们精彩的朗读后应该抒点情,但不知说什么好!嘿嘿)这般诗情画意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读读第9自然段,你想说什么?生: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不需要再用歌喉添彩了。生:白鹭的外形如此精巧,生活习性又这般别样,它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生:我想,如果白鹭会唱歌,那就锦上添花了。师: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请同学们欣赏。(出示)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
8、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学生朗读)师:你们读出了什么?生: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同学均点头同意)师:看来,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题目是芭蕾舞演员。再读,这回你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见白鹭正翩翩起舞,姿态是那样高雅迷人。生:我看见白鹭身着白纱裙,悠然又恬静地微笑着。生:我听到音乐缓缓地响起,白鹭就是芭蕾舞演员,随着优美的旋律用舞姿倾诉自己的情怀。师:(这里教师应该动情地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感慨一番。)体会得真好。芭蕾舞演员也好,白鹭也罢,都是美的精灵。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诗来赞美白鹭吗?可以仿照艾青的诗句。(学生写作后交
9、流)生:“像画一样悠然/如歌一般优美/似诗一样精巧/比白鹤柔婉/比朱鹭轻巧/比苍鹭清纯”生:“春天一样轻盈/夏天一样浪漫/秋天一样高远/冬天一样纯洁”生:“像一道清泉/一缕阳光/自在悠闲/像会唱歌的花朵/会跳舞的白云/尽情翱翔”生:“如诗、如画又如歌/像雨、像雾又像风 ”师:情感是诗歌的土壤,你们真心喜欢白鹭,就都成小诗人了。 学到这儿,你们还想说些什么?生:白鹭真是太美了,真是一首诗。生:作者的语言很美,也像一首诗。师:作者郭沫若就是现代大诗人。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还想说什么?生:我想起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师:说得好!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看来,生活
10、中确实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想,现在大家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肯定有了很深的领悟了,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生:(齐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师: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打动了我们。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课后想想,白鹭属于哪一种呢? 一家之言王向东(苏教版小语教材编委 小学语文研究主编)感谢周老师让我也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程”。对于白鹭这样一个语言优美、行文诗化的教学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与之对话的过程中参透个中的意蕴?教者采用精当而富有诗性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学生灵动
11、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整个的教学过程就是一首诗,一首老师、文本、学生互动共享的诗。看了这个过程,脑中自然跳出了一个词:和谐。随即,我又有了这样的感触: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语文课堂诗意盎然不就是一种“艺术”么!有人说,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意。我赞成此说。正因为有诗意,也就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既能够引起我们观念层面的思考,又可以给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诸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人本的课堂”?教师这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角色意识如何尽快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师生
12、共同构建精神的家园对语文教学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等。当然,在被本课浓浓的诗意和诗情所感染的同时,也有这样一个感觉:教者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品味语言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内化、积累、迁移语言上稍显薄弱,对照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就显得“厚此薄彼”。最后的“小练笔”,固然是课堂的一大“亮点”,若是换作其它内容,以让学生迁移课文中的语言而不是艾青的诗句,是不是更好一些?这样,则可将学习语言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语言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力,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教学中获取文本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 相关链接崔峦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诗歌、散文教学要启发、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意境美、意蕴美
13、、语言美。周老师做到了,而且鼓励学生创造美。周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他在教过白鹭以后,有那么多的学生写了那么多优美的小诗,读了真让人兴奋。可见,这些小诗是孩子们情感的真实流露,是每个孩子的兴趣所致,是日常语言积累的释放。李镇西(博士 成都石室中学教师)很认真地看了课堂实录,感到了周老师课堂的魅力。我甚至想,如果我是他班上的一名学生,那么上课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引导学生展开诗意的想象,多么美!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想到了我提出的“共享”观点。感谢周老师给我的享受。 你评我说徐冬梅(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教师):这课很有个性。从整个构思来说,从精读到扩展阅读再到仿写,从分段
14、品味到整体感受,思路很清晰。其中精读是重点,运用了朗读体会、情景想象、比较联想等方法,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但我认为:太精致,教学语言,主要指教师的“导语”太成人化、文学化。具体的:想象白鹭在思索什么一段很精彩,但没放开。联系杜甫的诗较生硬,我觉得干脆放在课后让学生比较、体会,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作业更好。引用艾青的诗很好,但很多学生自然产生联想,认为是写白鹭的,老师不在开始说明是写芭蕾舞演员的,我想一定是有意为之,是为了下面的一句总结?这个环节让学生学着写几句诗,很好,有没有更合适的诗歌呢?写白鹭的?或者,我觉得郭老的这篇散文是一种虚写的笔法,能不能找到实写白鹭也很成功的散文对比,学生一定会豁然开朗
15、:哦,这样叫实写,这样是虚写。最后能不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写白鹭的诗句,找到白鹭的名画配诗,等等。有些话,像最后说的,是教师的感悟,而不是学生的感悟,对吗?周益民:徐老师指出的问题并非这课的偶然现象,其实是自己一定指导思想下的半自觉行为。譬如“精致”。我的教学曾经是在非常精致要求下锻打出的,一言一语乃至举手投足都要细细思量。这固然养成了严谨的作风,但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教学中预设的内容偏多,生成的不够。在当今开放教学理念的召唤下,尽管认识上紧随,但操作中似乎总被一根无形的线拉着不由自主地走。说到“文学化”,这其实是我追求“语文教学是师生诗意旅程”理念而在教学行为上的物
16、化。白鹭一文洋溢着诗情画意,是引导学生语言欣赏的好教材,力图教学语言的诗化我未觉不妥。倒觉如若迁就儿童现有水平,用语过于稚化,反而削弱了文本的熏陶力。再者,教学不是还有个“最近发展区”原则吗?“实写”“虚写”的体会很有创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来回”。徐老师说的课后实践作业,现在大家用得比较多,更重要的,我以为“开放”应该是两个维度的,一个是走向生活与实践,一个是走向内心。后者恰恰是我们忽视了的。这一课我努力在这方面作了尝试,譬如想象白鹭在思索什么(可惜尚未操作好)。再如作业设计,就旨在促使学生深入思辩,获得意味深长的心灵震动。我觉得看似朴素平常,其内在空间却是广远的。再说“教师、学生感悟”的问
17、题,我以为目前似乎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教师似乎只能迁就着学生的感受,其实作为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在文本的领悟上自然有其深刻之处,我们又为何不能让其成为学生的共有呢?只要方法不是告诉的而是启发的。张庆文(山东省博兴师范学校副校长):前面的对话虽然只是就白鹭一课而言,其实已经触及到了当前小语教改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首先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目前,这似乎成了一线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讲得多了是走老路,读得多了挺时髦,可又心里发虚。我想问题就出在我们看问题过于形而上学,只是从“讲”和“读”的量上来评价一节课,而没有看是如何“讲”如何“读”的,“讲”的结果“读”的结果如何。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然规定教
18、师一节课只能讲多少分钟,荒唐之极。就白鹭一课而言,我以为教师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处理得恰到好处,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受、品味、鉴赏作品那诗一般的语言,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进而引导学生模仿作品的语言风格即兴创作。从学生的表现看,获得了很大成功。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发挥了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师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很高的文学鉴赏力、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语言功底。二是突出了课文本身的特点,郭老的白鹭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三是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管教师讲得比较多也比较深,但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理解,能够产生共鸣。由此,我们评价一
19、节课,不应只看老师讲了多少和学生读了多少,而应看教师、文本、学生的有机结合是否达到了最优化。因为教师、学生、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服从于以上三种基本要素,而不是不管教师的特长、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屈从时髦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教学的精致化”。我的理解是:教学要追求精致,如果一个教师不追求教学的精致,就很难成为一个好教师。但是又不能停留于此。因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大致要经历“粗糙(与精致相对而言)精致天然”的过程。教学之初,由于经验的缺乏,教学可能会粗糙一些。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经验积累的增多,教学逐渐走向成熟,趋于精致。但这还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再向前,就是浑然天成,炉火纯青
20、,随意上出真境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又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的境界。很高兴地看到,周老师正在向着这个境界迈进。就我个人的理解,“天然”就是老师可以随时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水平,创设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课文和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学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可以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也可以是塞北的荒原大河;可以是教师的滔滔不绝,也可以是学生的默默沉思;还可以是。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是浑然天成的杰作。同时,很欣赏周老师对课后实践作业的理解,走向生活的实践容易操作,走向内心的实践容易忽略,而人的心灵又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舍此,当是语文
21、教学的一大损失!感谢周老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最后就“虚写”与“实写”谈点不成熟的想法。首先就这一课,可以确定一个中心,即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因为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就教师的备课来说,应该多方面考虑。可以找一些相关文章与课文比较阅读,体会“实写”“虚写”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查找白鹭的资料,做研究性学习。这就涉及到教师是否达到了“天然”的阶段,能否就一篇课文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作出最佳的选择。徐冬梅:走向内心,是很有个性的见解。但我以为,关于开放,除了走向生活、走向内心,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走向文本。现在大家都走向生活了,开发课程资源了
22、,独独忘了走向文本是最重要的,因为阅读能力是所有语文能力的核心,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书面言语的初始时期,打开书才能打开孩子的心灵。走向文本走向内心走向生活,是否该是这样的线路?关于感悟,我完全同意周老师的观点。“诗无达诂”只是在一个层面上,个性化阅读也有它特别的层面,首先应该肯定文本的共性。每个文本都有它显性的含义,就像谁也不能说乡愁表达的是愤怒的情绪,而白鹭是说的环保一样。但“有的因为美丽而可爱,有的因为可爱而美丽”和白鹭有必然的联系吗?似乎和文本的理解之间有较大的跳跃度,也许是老师的独特体验,但对孩子却不是“最近发展区”,我觉得这一节如果在学生诵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中结束也许更成功。 不是尾声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对话编者与教者、学者与教师,都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对话是民主与开放的,我们无法也不想呈现某种定论。以此为凭借,启发大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自信自己的视角,独立思考,大胆碰撞,合理接纳这便是我们的初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