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239.62KB ,
资源ID:86066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066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点详解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点详解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docx

1、考点详解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中国水土流失状况: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发生。黄土高原最严重。我国水土流失约180万k。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等自然原因,但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如:陡坡毁林毁草开荒,强取耕地;滥砍滥伐,强取薪柴,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开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是:造成当地土地贫瘠;农业低产,河流下游河床抬高,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范围:长城-秦

2、岭,祁连山东端(乌鞘岭)-太行山,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填图要求:填出图中山脉、城市河流名称)黄土高原特点: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沟谷发育,千沟万壑;黄土覆盖,多次生灌从、矮林,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脆弱的环境(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在:a.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灾害频繁,人类不合利用加剧灾害发生频度。 b.环境遭破坏后恢复困难。黄土高原黄土层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引发量占90.4%控制改善人为行为,可治理。尖锐的人地矛盾,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们为解决

3、吃饭问题毁林开荒(开垦陡坡、林地、草地),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自然灾害频度加大;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耕作,破坏林草种源)。开矿:露天开矿及河道、滩地开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增加河流泥沙含量。【问题探究】:为什么黄土高原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答:特殊的地理位置:处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沿海向内陆过渡、湿润向干旱过渡、森林向草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黄土高原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答:地质地震、水旱、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人类滥垦、滥牧、过樵、过牧使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增大。为什么黄土高原环境遭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4、?答:在无人破坏的情况下,生物措施可以治理水土流失,或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采取“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可以根治水土流失。当时黄土高原人口太多;经济和人类活动方式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使恢复困难。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抓好梯田建设,挖掘水资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即: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地面积(根本措施):现有土地造林种草(造林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25的陡坡耕地)。改善天然草场植被(规定合理载畜量),改善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煤炭开发时有计划存放表土,开展复垦工作

5、。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案例甘肃西峰南小河沟: a.治理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以生产体系。b.开发模式:工程、生物、农业技术三项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引水灌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是根本。农业技术:是关键。c.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南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a.本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b.乱砍滥伐森林;c.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但本区水土流失带来的损失,比黄土高原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

6、会影响比较大。 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全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土地262万k,占全国1/4。西北最严重。什么是荒漠化?答:指干旱半干旱及一些半湿润甚至湿润区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后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的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荒漠有:戈壁、沙漠、沙地。我国荒漠化成因: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影响。主要是人类过度活动所致。我国荒漠化分布:干旱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

7、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都有分布。特点:分布广,类型多,程度深。南方表现为石漠化(喀斯特区,基岩裸露)。.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A.干旱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高原,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B.景观特点:草原、荒漠为主。东西有差异,成因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降水减少,草原土地生产力逐渐降低,载畜量减少。表现: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适宜草类生长,如:呼伦贝尔草原到鄂尔多斯高原,大部是草原;西部:干旱半干旱气候,荒漠广布。C.荒漠类型: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

8、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改造难度大。次生荒漠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人类活动造成沙丘活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目前改造重点)。.荒漠化的发展: 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古代:塔里木盆地南部利用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形成绿洲唐宋以后,盲目垦耕,破坏植被,水源枯竭,及战争瘟疫等,古绿洲被迫放弃。 近代:晋、冀等移民到内蒙古农垦,到1931年内蒙古东南部形成农牧过渡带,界限向西北推进,带来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严重。 现在: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半干旱的旱农垦区(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城

9、斑点状及片状。成因:过度农垦,固定沙丘活化。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 斑点状荒漠化圈。成因:集水坑和井泉附近过度放牧。干旱的绿洲边缘(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南缘、河西走廊)沙丘活化。成因:过度樵柴。内陆河和山麓冲积扇区(塔里木河下游和甘肃石羊河下游)固定沙丘活化。成因:水资源利用不当。邻近城镇或工矿区(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荒漠化呈点、线状。成因: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造成荒漠化。.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因素:物质基础:地表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气候条件:气候异常干旱,多大风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年降

10、雨量的变化,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气候因素并非决定性作用。人为原因:人类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占90%,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主要原因有: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们生活贫困。贫困迫使旱地居民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形式,尽可能开发现有的极少资源。.防治荒漠化的措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把握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的核心消除贫困。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的荒

11、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求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a.调整土地利用结构;b.建立固沙、防护林体系,扩大林草面积;c.发展节水农业;d.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第三,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如,建立早期预警系统(荒漠化有“前兆”)。具体办法有: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防御流沙侵蚀包兰铁路,沙障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利于植物存活);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12、(封沙育草,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进行人工补种);继续建造三北防护林(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建立立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全国概况:我国河湖众多,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全国有近一半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面临洪水威胁的平原、盆地,及大江大河中下游。所以,兴修水利、防治水害、综合治理各大江河。如:长江、黄河、海河、淮河。.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A工程概况:填图:填出图中河流、铁路、字母名称。位于湖北宜昌西陵峡三斗坪。坝高180米;1820万千瓦。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和供水

13、等综合效益,同时在南水北调、开展旅游、发展库区经济、改善中下游生存环境、滚动开发长江水能等方面发挥巨大的效益。是当今世界最大型水利工程,影响深远。涉及到的问题有防洪、泥沙、淤积、移民、技术、资金等。B.工程作用:(1)防洪效益:成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长江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气候:长江流经湿润区,降水多;水系: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汇聚,干流势必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如,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使水土流失的加剧,导致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

14、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削弱。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三峡水库是长江干流上第一座调控水库,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洪、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可缓解洪水对武汉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发电效益:三峡建电站的条件:三峡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峡谷区,河道窄,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三峡电站规模:世界规模最大,1860

15、万千瓦,占长江可开发水能的28%,相当10个大亚湾。三峡电站带来的三大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它将作为未来全国统一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效益:每年可为增加5000多亿元的产值提供电力保证。环境效益:水电代替火电,大量减少煤炭消耗,及煤炭带来的废气、废渣污染,保护环境。航运效益: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宜宾-宜昌)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万吨级船队从上海直达重庆,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其他效益: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

16、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改善中下游平原去生态环境,调节库区气候,发展旅游业等,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百万移民及其安置:(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移民的特点有: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移民人数多、搬迁规模大、移民安置任务艰巨,关系重大。表现在:库区安置移民的环境容量不足,是最大困难,生态环境脆弱,贫困落后,人多地少。教育、科技落后,文化素质较低;风俗习惯、乡土观念等增加移民难度。移民处理不当,可能影响社会安定。(2)移民安置的有利条件:库区受淹面积不集中、需要安置的移民相对分散的特点对策:就近后靠安置。移民中57%属非农业

17、人口,可随城镇新建、工厂搬迁各就其业。(3)36万库区农民移民出路:农民安置采取“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于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政策。本地安置: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建高产稳产梯田和经济林园;新建加工、建材、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二、三产业。/ 异地安置:鼓励移民自愿外迁,搬到三峡工程收益省份,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给与政策和资金上的优惠。开发性移民: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

18、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现在:制定开发性移民方针,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意义:保证移民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来,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件,有利于长治久安。成功实例:湖北秭归桐树湾:就地后靠进行开发性移民的典型。移民原则:“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后靠安置模式:“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良性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浙江嘉兴市嘉善县:成功安置外迁移民的典型。原则:“相对集中,插花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

19、的影响和对策:(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主要表现在: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与火力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主要表现在: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

20、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淹没耕地和文物古迹/水生生物(不可逆转的影)。办法: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加剧水土流失问题及泥沙问题(影响较大,但可有效控制和减轻不利影响)。(办法:见前)。水库地震及对珍稀陆生动植物影响(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采取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3)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对淹没文物采取: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景区、景点,促使三峡旅游事业持续发展。【资料扩展】金沙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计划在长江金沙江

21、下游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已开建的有两座:溪洛渡和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我国第二、世界第三,位于云南永善县与四川雷波县相接壤的溪洛渡峡谷,万千瓦。向家坝电站:我国第三大水电站,600万KW。位于四川宜宾县与云南水富县交界出,比三峡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优越,主要表现在工程总投资较低,移民人数少(仅10万人左右),电价有竞争力。金沙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的作用: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环境和下游航运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将成为中国“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对实现能源合理配置、改善电源、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富集程度堪

22、称世界之最。金沙江水量充沛且稳定,落差大而集中(干流落差3280米)。水力资源占全国水能总量的16.7%。宜宾以上称金沙江,流经青、藏、川、滇,石鼓以上为金沙江上游,石鼓至攀枝花为中游,攀枝花至宜宾为下游。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中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资源特点:总量丰富、种类齐全,自 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大,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存在有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如:水资源南多北少;矿物能源南少北多,东少西多;水能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金属矿产分布在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带。我国经济地理格局:资源整体分布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资源短缺的困难;

23、西部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得不到大规模开发。我国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晋煤外运、西气东输。.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概况:全长4200千米,覆盖东部8500万户居民生活用气。/西起新疆的轮南,东到上海。经过9个省区:新疆-甘、宁、陕-在陕西的靖边与长庆气田连接-再穿越黄河经晋、豫、皖、苏,东抵上海。经过的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穿过沙漠、戈壁-经过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太行山、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目的地到长江三角洲。跨过的水系有:3过黄河、过淮河、长江各1次。(一)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差异显著:我国区域能源

24、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经济水平低,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不能满足油气的生产和外运,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如: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很小

25、。 西气东输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状况。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需求: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以煤为主(占70左右)。石油其次。天然气比重小仅2.7%。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以石油为主40%,天然气比重大23%,煤降到27%。大量使用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排放的粉尘产生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煤炭燃烧排人大气的粉尘是大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是造成我国酸雨影响大、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煤炭的堆放、煤渣污染环境。北煤南运还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压力。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高效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天然气的优点

26、】: 天然气是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作动力燃料和有机化工原料,具有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优点,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天然气产量比例的增长,利用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今后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重点的转移。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有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过去,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

27、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总体意义: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带动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投资的3/4 都在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天然气加工业、基础设施、输气),

28、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西部城市使用天然气,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可更好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经济发展。改善东部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求得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加强区际联系,充

29、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将某一生产要素配备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区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是,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山西能源基地为例.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大、质量好的煤炭资源。大同是我国的“煤都”,年产煤在7000万吨以上,以生产优质动力煤而闻名;阳泉和晋城是我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产地;朔州的平朔拥有设备最先进的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陕西北部的神府煤田、内蒙古中南部的准格尔、东胜煤田等均是著

30、名的大煤田。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综合开发效益大。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多次成矿作用叠加,除煤外,其他矿产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如山西铝土产量居全国第一。良好的开采条件:本地区的能源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多数煤田为中厚煤层,煤层稳定,埋藏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普遍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突出的特点。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这里是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进一步发展的能源基础;另一方面,适中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进出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是国家逐步建设西移的前沿阵地。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在全国的地位:煤炭开发程度很高。产煤量的2/3用以外调,供应东北、华北及东南沿

31、海地区能源。具有以发展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的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和黄河水源、有超高压输电线,向京津地区和华北输送电力。山西能源基地的问题:晋煤外运的铁路运输压力大,晋东南地区对外通道比较狭窄及太行山和黄河的阻隔,出口有一定限制;晋北和晋中地区水源短缺。山西产煤多,能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山西能源基地的工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延长生产链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如:延长煤的生产链,以煤化工的投资相对突出,主要产品是电石和甲醇。加强电力建设,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变输煤为输电,减轻煤炭外运对交通运输的压力;调整高能耗的有色金属技资比重大。山西铝矿产量居全国第一,炼铝的能耗较高,山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